02.25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负利率越来越近


2020年1月15日,高盛经济学家表示:


美联储可能会在未来设定负利率,尽管他们目前对这种非常规措施的风险心存疑虑。


负利率,意味着把钱存入银行不仅不能得到利息,还要支付给银行利息。

利息本质上是对放弃当下消费的补偿;是对财富放到未来、延迟满足的平衡和奖励。

人的生命有限且不能预测未来,于是天然存在短视本能。放弃当下消费的行为违背本能,因此需要利息,也就是用未来更大的好处来弥补。

那为什么要把财富放到未来呢?当然是未来存在各种风险需要财富抵抗,这是连冬天储藏食物的松鼠都会做的事。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而负利率则十分彻底地摧毁本来就艰难的延迟满足,从根本上阻断把财富放到未来消费。

负利率本质上是对“储蓄”的惩罚,是加速财富的“腐化”,是逼你寅吃卯粮。

这就像把一块肉放到了充满细菌的环境,不赶紧吃就臭掉……

不对,这个比喻还不够贴切。这就像在盐里加了细菌,本来你想用盐腌肉,结果刚抹上去这块肉就臭了。

实际上很多国家早就在实行负利率:


2009年7月,瑞典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

2014年6月,欧洲央行下调隔夜存款利率至-0.1%;

2014年12月,瑞士央行将超过上限的隔夜活期存款利率下调至-0.25%;

2016年2月,日本央行首次实行负利率;

2019年8,丹麦日德兰银行宣布将开始向贷款人提供年利率为-0.5%的十年期贴息购房贷款;

2019年9月,欧洲央行首次将存款利率调至-0.5%

……


由于寅吃卯粮,将来的风险抵抗能力必然大幅下降,更加急功近利只顾眼前。


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strong>养老,然后是<strong>教育、生育、婚姻、健康、基础科学……总之<strong>一切需要时间沉淀、当下看不到收成、未来可能有风险的领域都面临严重冲击。


当然更不必说负利率造成虚假需求可能导致泡沫经济了。


那为什么要做这么不顾将来的事?


简言之就是经济下滑,需要资金刺激,将本该用在未来的财富拿到现在消费。

现代社会,政府能用来刺激人们欲望的手段其实不多,降息本来是其中之一却也越来越乏力。现代人负担过重导致整体欲望收缩,且社会老龄化,利息降到0还不举,只好吃负利率这颗伟哥了。

钱可以有三个基本去处:消费、投资、储蓄。

现在把储蓄堵死,只能拿去消费投资,加速钱流动速率,减少现金沉淀比率。

有人说:如果银行实行负利率,不把钱存入银行不就行了?但在现代社会这根本行不通。

个人存入银行那一点钱相对社会现金流其实占比很小。只要实行负利率,必然会有大量借贷产生(负利率,借钱还可以有利息,不借白不借),整个社会出现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商品服务资产的价格上升,现金购买力就会下降,即使不存银行那点钱也会在社会大环境下迅速贬值。

如果说印钞是通过增加货币稀释购买力,那么负利率就是通过加速现金流动“侵蚀”购买力。

侵蚀购买力、对未来的担忧显然会令人痛苦,根本抵不过刺激出来的那点欲望,更何况欲望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strong>负利率得以实行,根本上是因为现代政府拥有货币(法币)一切权力。

现代货币与物质对应关系高度脱离,只有政府信用作为抵押,而政府信用是一种存在于人思想中的意识和观念,不是任何实在物,从物的层面来说基本等于没有抵押。

幸好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利率水平仍然是最高的。但是——

2019年11月原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中国还是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这个负利率时代。


他这话有意思,“避免快速地进入”,那是不是意味着最终还是要进入?


如果进入负利率,我们应该怎么办?SCC模型


所谓“怎么办”,指的是“如何在负利率时代继续让财富保值增值”,而不是简单的不储蓄使劲借贷消费投资。


正如前面所说,现代社会的钱与物质高度脱钩——不是说钱不能买到物质,而是钱的价值不稳定,与稳定的物质不相称。

以前可以用钱衡量一个人的财富甚至地位——因为钱背后的物质对应关系稳定,大概可以知道此人背后有多少客观实在作为基础,但是这个基础开始动摇,在未来可能崩塌。

因此在未来很可能就出现用钱无法衡量一个人财富的情况。如果用钱不能衡量,什么可以衡量呢?

<strong>SCC模型告诉你:

<strong>所谓SCC,指的是【财富/价值】由三个维度决定:1.实力(Strength);2.信用(Credit);3.(Channel)。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strong>1.实力——包含一切能直接拿出来就产生价值、或是产生价值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比如现金、劳动力、土地、矿产、设备、技术、能力、思想、有形无形的产权、健康……等等;


<strong>2.信用——熟人和陌生人对自己的信任,包含信任广度和信任深度。比如对于熟人就是亲密程度、经历的事、相互情感…对陌生人比如职业资格证、学历学位、征信报告等。银行就是信用玩到极致的行业;


<strong>3.渠道——通过什么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理解并认可实力和信用,比如互联网就是目前最大的信息渠道,物流就是最大的实体渠道。

这三个维度当然不是绝对独立,是属性类别层面的相对独立。

传统货币与【实力】强关联;现代货币与【信用】强关联,并逐渐剪断与【实力】的关联。


不同的人这三个维度天赋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不同,认知也不同。找准自己擅长的在一个维度做扎实,并尽可能补短板,可能是为未来稳定财富的一个办法。


聪明人应用案例


比如:

我认识一位复旦大学博士后、社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笔名“老踏”。毫无疑问,他是属于“有实力”的那种人。

他没有按照一般教授、博导的路子继续一门心思往学术研究一个维度发力,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知识付费趋势建立“老踏科研联盟”,把他和联盟里老师专家的知识整理出来发布。


  • 他使用各个互联网平台和他的人脉——这就是扩大渠道维度;
  • 赚到的钱分配给相应的参与者,让他们看到实在的好处,更愿意贡献智慧力量打造好产品——这是扩大实力维度;
  • 因为更多人参与、产品好更,口碑甚至品牌建立起来——这就是扩大信用维度。
  • 这里有一个要点:三个维度能相互促进,到一定程度不需要持续输入也能自行增长、外部也会主动被卷入。比如老踏并没有主动找过我,但我要以他为例子,那就成功了。

    比如:


    某三甲医院小护士,兴趣爱好是画画和平面设计,有点基础但跟专业人士相比实力还不足。

    现在医院也要宣传自己,于是她积极申请,整个医院的各种视觉设计只要她能干的都拿来干。虽然一毛钱都没有,但是她有了很多在大场合展示的作品,得到领导赏识获得很多机会和人脉——这是扩大了信用和渠道维度,将她的实力放大了,最后医院成立的宣传部门她是负责人,再也不是那个打针量体温叠被子的小护士。

    再比如:

    一个长得很文静、喜欢文艺的小姑娘,嫌打工又累又没钱,自己也没本事创业,去考了个茶艺师证,然后到各个茶行茶庄茶室去泡茶,进入到这个圈子。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考了茶艺师证的人千千万,她就有点不一样。混到圈子里她特别关注名人来购茶、喝茶、参加活动的信息,只要有名人她就想办法去给人家泡茶,泡不了也要在旁边打酱油,然后安排一个闺蜜给她拍照。

    经过几年积累,她已经给很多名人泡过茶,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官员、明星、企业家、教授、著名主持人、艺术家……在此过程中她水平也有所提升,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圈内有点名气,以前是她主动去找这些活动,后面是这些活动举办的时候主动通知她,好多人学习茶艺甚至买茶、茶具直接找她。

    她的路径是这样:

    先考个证,用国家信用背书增强自己的【信用】;然后进入到圈子潜心挖掘机会,这相当于开拓【渠道】;接触到名人后,说傍也好说刷存在也好,继续用名人的影响力增强自己的【信用】,最后这些【渠道】和【信用】都变成她自己的【实力】,而且变现了。

    当然也有把这个模型用到极致的,比如之前很火的张楚廷导师: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以“张楚廷”作为篇名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得到100条结果,剔除收录错误的6篇外文文献,实际为94篇。

    该导师指导学生研究自己的思想理论,既是导师又是研究对象,不得不说对【信用】、【渠道】如何影响【实力】有深刻的洞察。

    这么做在相对封闭的学术圈尚且能行,但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原本比较封闭的学术圈也被“外行”盯着且随时全网传播,如果用力过头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这种方法古已有之。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叫冯谖,所谓食客就是吃闲饭的。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吃闲饭就该有点吃闲饭的觉悟,但他自称没什么本事,酸话牢骚却经常发:一会说自己没肉吃,一会说出门没配车,一会说还有老母亲要养,孟尝君都一一答应满足。

    一天孟尝君要收债,冯谖自告奋勇去。结果这货竟然自作主张把账本都烧了,应收账款付之一炬。

    还好孟尝君耐得下性子听他解释,要是一般领导已经把他炖了。


    冯谖说:我看你府上物质充裕,根本不缺这点钱,但缺了【义】。花这点小钱相当于从老百姓那里抄底一批【义】,很划算的。

    后来齐王不想用孟尝君继续当相,孟尝君只好去他的封地,结果老百姓扶老携幼迎接他,孟尝君终于感叹老冯的【义】确实抄得好啊!

    当然后面还有冯谖通过【义】继续帮孟尝君巩固地位的事,但到此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冯谖就是用【实力】,即现金物质交换老百姓的【信用】。

    到了孟尝君这种位置,如果仅仅把现金物质当财富,那就太狭隘甚至危险了,一定要有人拥护自己、有人能创造价值且裹挟到自己创造财富的体系当中——现代政治家和企业家无不是深谙此道的高手。

    虽然上面的几个例子各不相同,而且古往今来各个领域也都有不同表现性形式,很多人也在实践。但如果不清楚背后机制,可能只会看到一个案例生搬硬套,无法把内核融会贯通。

    本文的SCC模型三个维度就是把这类事情表象串起来,阐明背后机理便于理解和应用。

    现代社会货币是与实物脱钩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虚拟化”的过程。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面的全部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这个过程反其道而行。

    当然反其道而行当然很困难,能实操的个人都是精英;而且形势比人强,因此上述方法有限制条件,如果布局越早,效果越好。


    负利率时代,如何保住财富、创造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