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期間,家裡出現矛盾該怎麼解決?

斂意種情


家庭矛盾是最不好解決的,即使解決了,心裡也會有不痛快的。我覺得吃是可以解決家庭矛盾的好方法,一家人圍在一起研究研究做什麼好吃的呀,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做上幾道菜,吃飽喝足後,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就都拋在腦後了。沒有誰是百分之百的對,也沒有誰就一定要遷就誰,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都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寬容,日子才會過得紅紅火火。


花蔓飛翔的我們5688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規劃,著實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

平靜的生活被打斷,進入到緊張的防疫中,要說一點都不緊張,那是瞎說,。不過,好在,國家的政策好,政府,社區,不遺餘力的出臺一系列的措施,漸漸的也逐漸的安定下來,人心安定。

防疫期間,有的單位部分上班,有的錯時上班,有的個體乾脆就沒開業,在家裡,有的是從外地剛回來需要隔離,平時不在一起的一家人難得的都聚在了一起(我指的是一家幾口,爸爸媽媽孩子不包括親戚),孩子吵吵鬧鬧,兩口子剛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幸福溫馨,可時間一長,人難免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尤其是在這個時候,再加上孩子吵鬧,難免兩口子會吵架

,吵嘴。

這個時候,千萬要冷靜,切不可衝動,找朋友了,回孃家了,出去亂逛了,都是不可取的,這個時候你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家人,和別人負責,不要衝動。試著讓自己安靜一會,聽聽輕音樂,讓心情舒緩一下,或者找點事情做,或者看看孩子,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孩子的話有時候是最好的解藥,不是嗎?

不管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衝動。你還有愛你的家人,愛你的孩子,和你的愛人。一點的小矛盾,不會讓相愛的兩個人離心,處理的好,會成為感情的催化劑,會讓我們感情更進一步。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戰勝疫情,一切正常😊。




東北辮子哥


我覺得真的出現問題了,雙方先冷處理一下,相互冷靜下,然後再談一下,其實疫情期間,給我們每個家庭都帶來不便,也帶來了好處,天天在家的這段時間可以更加了解每個家庭間存在的問題,這個並不可怕,只要正視它,瞭解它,解決它。一切都不是問題。遇事一定要冷靜,相互理解。我跟我老公有的時候也小吵小鬧,但是每次我都想人是我自己選的,路是我自己走的,原諒他就是諒解自己了(*/㉨\*)捂臉。



小美璐的媽咪


要看,矛盾衝突的相關人。

是跟父母,跟兒女,還是跟愛人。不同角色,方式不同

一,如果是跟父母,每一代人的思想都具有獨特性,就像80後看不上90後,70後看不上80後,這是正常的,畢竟經歷不同,沒必要爭執,因為可能你們都是對的,就是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他們,你能做的更好麼,當然,你可能真的做的會更好,但是不可否認,父母永遠是父母,就算是錯,也不應該被尖銳對待。

二,跟子女之間,沒有比跟他做朋友更容易化解矛盾。平等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很多道理都沒有意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同樣的年紀,有一樣的心理,雖然有可能忘記了當時自己的想法。朋友是真誠,不是試探,如果覺得自己是父母就有權利控制,指責,挑剔,那你的父母也擁有同樣的權利。

三,男士女士角度絕不相同,如果你是一位女士,那如果你是一個不善於溝通的人,確實困擾很多,畢竟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如果相反,你是一個喜歡說,喜歡把所有事分享給愛人,而用錯了方法,反覆說的時候,也是矛盾的觸發因素。如果是男士,你多做一點家務,少打一點遊戲,多喝一點茶,少喝一點酒,多跟老婆聊天,溝通一下,看看她怎麼想的,我想矛盾很快就沒有了。

一點拙見,溝通➕寬容➕換位思考➕態度=幸福,多做點對方平時做的事,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一看,如果你還是覺得心有不甘,那就無能為力


121非半


首先是冷靜,先不要講理,更不要爭執,更不可以激化矛盾!如果是男女矛盾,我覺得男人首先要認慫。如果是長幼矛盾,年輕的要先認慫。認慫的不要講理由,百事都是全錯,先把事扛下來再說。等到時間一長,大家都冷靜下來以後,在重新理一理,孰是孰非就很快可以解決了。絕不可熱火澆油,一定要先冷處理。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甜浪哥的康養生活


第一、溝通前溫故一下你的家庭生活目標——家和、人團圓。相信疫情期間還能聚在一起的家人,都是至親,都不願失去,無論怎樣的衝突,你的生活目標不變,開始前,做好心理建設。

第二、設定你想要通過爭執/溝通達到的具體目標,比如,是爭取小兩口跟父母分開住,還是讓子女早點婚後早點生孩子;

第三,極力溝通促成這個目標。溝通方式最好以緩和溫柔為主,不排除爭吵的可能性,記住,壓抑情緒只會造成感情淤滯,長久看不是好事,遲早會演變成家庭冷暴力,有表達和碰撞💥才會有解決的可能;

第四、認真聆聽對方的心聲。人的認知高度決定他的視角,人們喜歡在自己狹隘的價值觀裡兜圈子、撞南牆,意見不合時去看看別人的視角,或許,你也會豁然開朗(比如上文舉例父母希望子女早點生孩子,完全出於自己的控制慾,過於干涉子女的界限);

第五、回顧你的初心——第一條說的生活目標,勿讓過程中的情緒發洩影響你實現這個目標。

“不要生氣 不要生氣 生氣給魔鬼留地步”家人之間,可以爭吵但不要記仇。


平凡人生的可能性


平日裡,大家為了自己的事情忙碌,各自覺得一起相處的時間太少,於是相處的時候會壓抑自己的一些小情緒,小脾氣。於是一片和睦祥和的氣氛。

這個假期,大家猝不及防,突然間假期買一送幾,幸福來得太突然,相處的時間猛增,伴隨的不安,焦躁的情緒也與日俱增。家裡相處的氣氛也就慢慢緊張起來。以前不是什麼禁忌的話題突然變成炸藥桶了,以前有點小過分的玩笑也變成太過分的了,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居然變成了大問題……這些經歷,估計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吧?


物以稀為貴!我認為這句話能解釋上述這一切。以前,春節7天樂,就那麼長的假期,減掉購物,做年夜飯,團聚,走親訪友的時間,其實,家人能相處的時間也就是2-3天,你還有心思吵個架,發個火,生個氣?怕是珍惜這短暫的幾天都嫌不夠,哪來精力考慮別的?今年,疫情來了,購物,團聚,走親訪友沒了,一家人大眼瞪小眼7天,又7天,還7天……時間不在是那個“稀”了,所以,這段多出來的時間就不再珍貴了。這是人們的普遍認知和慣性使然,沒什麼問題。


只是這種情況出現了,要積極解決不是麼?怎麼解決是沒有公式的,也沒有正確答案。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各個人之間的關係和相處方式也不同,所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處理解決就好了。

提供幾個解決的原則:

1.相互理解。一家人,各自現在對方的角度稍微想想,就可以化解很多問題的,不麻煩。

2.儘量不還嘴。家庭裡的矛盾和問題,大部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方能閉嘴一分鐘,很多事情也就結束了。百試百靈,不信你去試。

3.心中充滿愛。只要心裡充滿愛,還有什麼事是解決不了的呢?


以上三條,已經夠了,如果不夠,本著床頭吵床尾和的原則,發洩一下畢竟也不算壞事。祝大家家庭和睦~


透明4609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是哪有勺子不碰鍋的

這張圖也許是很多同志的心聲哈

大家紛紛表示懷疑網友窺探到了自己的生活....

王爾德曾說:“每個人都會傷害他所愛的事物……”我們都知道有智商、情商,其實越是這樣朝夕相處的時候, “愛商” 也顯得尤為重要。

正如上面的日程表表現得那樣,許多家庭在平時朝九晚五,每天只在早上和晚上短暫相處的模式下尚可以和諧相處、恩愛有加。

但在當前大家紛紛宅在家“抗疫”的時期,卻發現自己好像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每日紛爭不斷。其實關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難理解——相處時間增長,又不能外出參加娛樂活動,大眼瞪小眼,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都暴露在彼此的視野中,難免一不小心就會有哪一點踩中對方的雷區。

長時間的相處更印證了一句話——愛情只是一瞬間的禮物,若你想把這一瞬間換成一生的陪伴,你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點點運氣和很深很深的愛,還有勇氣、包容、無私、妥協、天真。

如果你在長期相處的親密關係中出現了問題,小K建議大家看一下克里斯多福·孟的這本《親密關係續:無拘無束的關係》。

書中作者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極其生動地還原了各種互動關係的真情實景,向我們揭示了伴侶關係的實質,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愛一個人。

更給出了建立舒適親密關係的8大原則:

原則1——我的伴侶不是我快樂的來源,我才是

當今幾乎所有的親密關係,都籠罩在“我不完整,也不夠好,我需要外在的某人某事,讓我變完整,讓我成為更好的人”的信念陰影下。

而這個信念又會被其他信念強化,如“我必須找到那個能讓我完整的人”;以及“我必須要做點什麼,來賺取讓我完整的東西”;或者“我必須證明,我配得上我所需要的愛和快樂,這樣我才感覺完整”等等。

然而,所有這些說法都與真相截然相反。其實,你才是你一直在尋找的愛和快樂。

當你認為,你的伴侶掌握著讓你快樂和完滿的鑰匙時,你的價值感就體現在對方的行為和語言中。而“某人必須帶給你快樂”的想法,往往會強化一個信念:“你現在還不快樂,因此你不完整。”

大多數人不喜歡不完整的感覺,往往會認為自己有問題。這是種自我否定式的假設,常常讓人認為自己不配得,所以必須要賺取、證明和索取快樂的權利。這時操縱開始起作用。

操縱行為在關係中出現的順序常常是,從伴侶那裡賺取愛和快樂;證明你有權從伴侶那裡獲得愛和快樂;向伴侶索取自認應得的愛與幸福的權利。無論是通過交換、賺取,還是刺激、強迫等等操縱對方的方法都圍繞著一個主題:你認為,你不是自己快樂的來源,因此必須向外尋求,最終讓你的伴侶成了根本的來源。

但是,你的關係只是體現了滲透在你生活方方面面的信念和態度。

這個信念就是:目前你是個不完整的人,希望能有朝一日變得完整。這個態度就是:你必須用特定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才能從外在獲得完整。

然而,我們想要達到快樂終點的列車卻行駛在一條環形軌道上,一直圍著假定的目的地繞圈,卻永遠無法抵達。

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需要某樣東西才能快樂,事實上,只有快樂才能讓我們快樂。未來永遠不會來臨,有的永遠只是當下。

所以,真正的快樂是不依賴於任何事物,也不需要任何事物。

原則2——我的伴侶不是我不快樂或痛苦的起因

所謂痛苦,就是在身體或情緒的層面上,任何基本形式的不適感。當我們拒絕這種不適感時,通常會想到兩件事,一件是給為什麼會經驗這個狀態找一個解釋;一件事如何讓痛苦停止。

所以當我們目睹伴侶的行為時,發覺到自己的不適感,就會認為,是伴侶的那個行為導致了自己的不適。畢竟,你之前明確告訴了對方你的好惡,但你的伴侶居然還在那裡,用你討厭的方式 講話做事,這不是故意氣你嗎!

於是,我們會出現憤怒。而憤怒除了咄咄逼人的直接攻擊外,還會通過默不作聲表現出內爆式的撤退;另外,最具欺騙性的憤怒形式就是被動式攻擊。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目標只有一個:避免痛苦。

然而,大部分憤怒滿滿的衝突都是因為誤解而產生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的話或行為的動機,做出了錯誤的假設,或胡思亂想。用憤怒的方式發洩憤怒其實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產生矛盾的往往不是伴侶的行為,而是你們處理矛盾的方式。

那麼我們該要怎麼處理不適感呢?

簡單點說,緩解不適感的過程就是接納、覺知和欣賞合為一體的體驗。

最初接納可能會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我們在面對各種情境或他人的行為時,常常會覺得自己的快樂受到威脅,或就是覺得看不順眼。接納經常會跟容忍甚至是無奈搞混,而實際上接納是完全和平的體驗。在接納中,沒有任何攻擊或防衛,只是簡單地承認你面對的是什麼。當你覺得傾向於拒絕面前的情況時,你可以向自己重複說“這就是正在發生的”,這能讓我們放鬆下來,並觀察我面臨的情境的背後有什麼,你和對方真正的訴求是什麼。

當你後退一步離開這個情境,或走到情境的外部去,從非個人化的視角來觀察這個情境, 你的情緒化反應就會消散。

原則3——無論我多努力,我都沒法改變我的伴侶

其實生活中伴侶之間的爭吵大多都源於雙方都想把對方改變成自己想象中理想的樣子。

關於改變伴侶的問題,一般會出現兩類人,一類是改造工程師,希望把伴侶改變成新模樣(你能不能改一改?);一類是千萬別變的人,希望把伴侶變回老樣子(你怎麼變了?)。

當我們只把關係的焦點放在期待自己的伴侶改變時,我們就會陷入對現狀的不滿對伴侶的批判。同時這些評判以及對改變的期望,會讓我們無法看見,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這個人實際上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存在。

借用馬克·吐溫的一句話,“當我十四歲時,我受不了我的父親,他愚蠢極了。但是我二十一歲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七年的時間他竟然變聰明瞭這麼多!”

所以說,當我們在情緒成熟上向前邁了一步,我們就能以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伴侶。

當我們越是強迫性地進行孤注一擲的行為,我們獲得想要結果的時間就會越長。我們如何看待伴侶取決於我們的意識階段和情緒成熟度。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對伴侶的看法也會成長。

原則4——關係中的問題只是故事而已

對許多人來說,我們的生活就是故事,包括了頭腦裡所有的故事,連同我們對一天中各種事件的解釋。一旦我們把我們的問題變成了故事,還期望有一個滿意的結尾時,我們實際上就是把自己關進了一個囚牢。

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心智的三個方面便被激活,我們會發現自己困在了它們交互的中央。

一個方面是受害者,這個體驗是被排斥和想方設法逃避的,因為它放大了你不堪重負、生氣、焦慮甚至是無力癱瘓的感覺;一個方面是迫害者,這是一股引出問題的邪惡力量,它表達了你對自己感覺的排斥,並憤怒地找人、事去指責和評判;還有一個方面是拯救者,希望自己能從身處的情境中抽身,所以會不斷地給出建議和方向來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爭執情景都是中立的,是我們內心的“戲精”過分解讀,導致了衝突的爆發。以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為例:

這是,陽光明媚的一天。

笑笑和遙遙走在街上,正在商量著中午打算去哪裡吃飯。

兩人聊得正開心的時候,遙遙突然轉過頭,對笑笑說道,「親愛的,我們快沒錢了怎麼辦?」說出這句話的遙遙,心裡真沒別的意思,也就是覺得氛圍不錯,順口開了一句玩笑。

萬萬沒想到,這句話讓笑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遙遙的大手大腳,笑笑已經連著好幾晚上沒有睡好了。

於是,他沒好氣地說道「那你要不要考慮去搬磚~」

其實呀,這也是一句玩笑話,因為,笑笑早就想好了兩人未來的發展規劃,只是沒來得及和遙遙所罷了。

這話一說出後,遙遙就不開心了,明明是你承諾的養我一輩子,現在好了,你讓我去搬磚,你到底幾個意思?!!

於是,遙遙垮下臉來,甩開了笑笑的手,頭也不回地就跑了。

看著遙遙遠去的背影,笑笑心裡很不是滋味,家是兩個人的,遇到的問題,你轉身就跑,你讓我怎麼想?難道在你心裡,我就只是賺錢養你的工具嗎?

接下來的1個多小時裡,心裡憋了一肚子火的兩人,矛盾衝突也越來越大。

遙遙滿腦子想著,和笑笑在一起以來,自己付出了這麼多,他還是不滿意,一生氣就冷戰,笑笑呢?也不甘示弱,明明和我在一起以前,什麼都聽我的,在一起就不珍惜我了。

「分手!」「行呀,分就分,誰怕誰!」

如果我們能不再把問題當成個人化的,不困在故事囚牢中的三個身份裡,我們就能後退一步,看到許多我們所謂的危機其實是多麼微不足道,甚至是幽默的。

是你們對情境的解讀方式,決定了你們關係的走向。

原則5——特殊性不是愛

在一段情感關係快要結束,或是剛剛結束的時候,被甩的一方,往往很痛苦的。

因為,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那個說好了永遠愛自己的人,怎麼會對自己這樣的冷漠 —— 信息不回、電話不接、好不容易見一面也是有話快說,別浪費我時間的姿態。

直到有一天,他們接受了關係結束的這個事實,慢慢地把重心放回到了自己,或是下一任的身上。

這時,若有朋友問起,那個誰誰誰,你們還有聯繫嗎?Ta才會恍惚想起,好像是上輩子發生的事情了。

你對一個人的需求,或是對「特殊性」的渴求,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影響著我們對一個人,或是情境的看法。而且,我們似乎總會依據對對方需求的強烈程度,和對方的回饋,來處理我們之間的關係。

比如,在我們熱烈地愛著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不自覺地為他歡笑,為他落淚,為了得到他的關注,不惜做出任何事情。但是,當我們不再愛一個人的時候,過去發生的一切,就好像一把把尖銳的刀子,捅在我們身上。

不止是對愛的人,我們對周圍其他人的態度,也是受到了需求感和特殊性的影響。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的心裡,是一個極其有用的、有力量的、不可替代的,或是魅力難以抗拒的人。

因此爭吵中的許多說法和做法,其實都是在告訴對方 ——我現在,對我自己在你的心裡的位置不滿意。你,作為我的另一半,若是不能讓我滿意,那麼後果會很嚴重。

而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換句話說,無論你成就了多少、收穫了多少,無論你得到對方多少的保證、讚揚、認可,甚至是崇拜,都遠遠達不到你心中的要求。因為,當你開始追求重要性的時候,你就把你人生的控制權,交到了別人手裡的人,也就默認了自己是渺小的,是無助的,是可以任由別人操控的。

這種無助感,只會加劇你的脆弱,讓你越要越多,即託付心態過重。

原則6——我的伴侶支持我在接納、覺知和欣賞方面成長

在生活裡,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類人,分析感情頭頭是道不說,與誰在一起,都會另一半稱為完美情人。

那麼,與誰都合適,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親密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這本書作者談到過一個概念,那就是,你的另一半,是一面最好的鏡子,讓你面具背後的真實,全然地暴露在了陽光下。

所以說,當你在看另一半的時候,也是在檢查你的情緒成熟度。

如果你足夠地成熟,你會在壓力面前,會越發地知道如何用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去解決你們的衝突,而不是採取更強的防禦姿態。

你與另一半的關係,其實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能放下對Ta的需求,或是恐懼,而是,把目光放在「你都體驗了什麼」,那麼,你會發現,哪怕是生氣的Ta,指責你的Ta,氣鼓鼓不說話的Ta,都好可愛呀。

再說得直白一點,你的每一個看法 —— 不光是對你的另一半的,還有對世界上的任何人和任何事的 —— 都取決於你自己的體驗。

原則7——我和伴侶各有一艘自己的船

我們普遍會認為婚姻就是兩人共乘一條船。

然而,常常會有一方想要駛向不同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鼓勵夫婦雙方努力達成完全共識,如果行不通,那麼建設性的折中也是可以的。

但是,這兩種可能性都有問題:要達成雙贏的共識可能會花費很長時間,而且這種共識一般根本沒法達成;折中給人帶來的唯一滿足就是知道對方和自己輸得一樣多。第一種情況可能解釋了離婚率的上升,而第二種折中的可能性則為無數的脫口秀演員提供了素材。

既然如此,為什麼親密關係中的每一方,不能都有自己的一艘船?

我們明白了我們伴侶不是我們快樂的來源。我們變得不大願意操縱我們的伴侶,讓對方滿足我們對重要性和歸屬感的需求,而且我們變得更加關注並支持彼此的偏好。沒有了粘連那令人窒息的束縛,我們會發現自己嚮往一種自由感。而我們自己和伴侶也都需要這種自由感。

想象一下,你擁有一家店鋪,隔壁還有一家店鋪。你總是跑到另一家店裡看他們是怎麼管理的。這樣,你一天中照看自己業務的時間就只有百分之五十。同理,在親密關係中,一個人可能花大量時間在配偶身上,心思都放在對方的事中,而這些事其實跟自己毫無關係。

所以說,在關係中進行探索,體驗兩條船,有助於緩和從粘連到自我區分的過渡,並最終獲得自由,體驗到無拘無束的關係。

原則8——與伴侶的溝通反映了情緒成熟度和意識狀態

隨著我們放下不斷操縱他人的企圖,更向往去體驗我們真正是什麼,我們便開始看到,溝通是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的的好工具。

不過,我們也要明白,溝通不僅僅是話語的交流,肢體語言和語氣相比較話語本身而言更重要;其次,不說話不代表著沒有在溝通,通過肢體和麵部的呈現,同樣會向對方傳達出自己的感受;還有,衝突時的大部分口角都是由誤解構成的;最後,我們要學會傾聽,所謂傾聽並非聽而不聞。

當我們進行基於真相的溝通時,我們不是為了更靠近我們的另一半,也不是為了讓我們的另一半更深地理解我們。

這類溝通以兩個焦點開始,一是留意我們是出自哪裡講話和傾聽的,二是自覺地改變我們的措辭來反映意識。它沒有規則可循,也沒有“應該”讓我們保持正軌。無論我們是否捲入了衝突中,一旦我們記得留意,我們是從哪個點出發來講話和傾聽的,我們就能調整我們的措辭和溝通模式,好指引自己走向正確的溝通路線。

建議大家在溝通過程中多使用這樣的語句:先表示理解再準確表達自己的訴求。

「 親愛的,對不起,我不該那麼說的」

「我知道,你一直都在很用心地對我好」

「所以,你才特意地買了我最喜歡的桌遊,想和我玩」

「你的做法,讓我十分感動,真的很謝謝你」

「並且,我想告訴你是,剛才是我心太急了」

「我會學著去調整我自己的情緒的」

「你能,原諒我這一次嗎?」

在童年時候,我們的養育者,便是我們的全部。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他們為我們提供生活所必需的庇護所、食物和愛。

只是,並不是每一個養育者,都能夠去充分地覺察到,我們到底需要什麼。再加上受限於客觀條件,如,必須離家去賺錢來維持一家的生機,或是必須通過加班來保住一份工作,我們在童年時都或多或少都有過被拋下的體驗。

正是這種糟糕的體驗,才讓我們在心的外面,豎起了一道道高牆,抵禦著外來者的入侵。

現在的你,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能力,去過上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所以,當曾經的傷痛因為關係裡的衝突而浮現時,你可以,用一個更加成熟的方式去化解。

這,便是書中作者說到的情緒成年。

這從來就不是一條充滿著艱難險阻的道路,只需要你的一點點覺察,一點點勇氣,一點點感謝,和一點點對周圍人的接納。

愛,正是這一切的來源。

祝願大家都能體會到無拘無束的關係,情緒成年的滋味。


歪歪扭扭DIY


首先人和人接觸總會有矛盾,這是正常的,具體解決辦法,要看是什麼樣的矛盾,是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還是兄妹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有沒有觸及底線,如果觸及底線,那就快刀斬亂麻,從此斷絕關係是可以得,其實世上沒有處理不了的矛盾,主要是看您自己怎麼想,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是多面性的,在家人面前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總有溝通的辦法。如果沒有觸及底線,那就更簡單了,從您不在家上學開始都現在,是不是隻有今年在家呆的時間最長,人這一生中,從畢業開始參加工作以後,每年在家待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40天,所以忍忍就會過去,沒有解不開的疙瘩,格局大一點,人豪橫一點,家庭和睦才能有更好的未來是,時間是處理一切問題的良藥,這只是個人建議。


農村的壯漢


疫情期間,長時間宅在家裡,家庭成員之間確實難免發生小矛盾小煩惱,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以大局為重”。

宅在家裡防控疫情,歸根究底是為了生存。生存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親人之間相互傷害自尋煩惱嗎?不是,是為了人生的幸福。所以,疫情期間家人一定要儘量保持和睦。

那麼,怎樣保持和睦?一個根本原則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是處理所有人際矛盾的“黃金法則”,在處理家庭矛盾時更應該如此。如果憑一時情緒放任矛盾擴大化,傷害的都是最親近的人,事後會後悔莫及。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親情的地方,發生了矛盾先不要忙著辨別誰對誰錯,先問自己:“我這麼做還講親情嗎?我是真的打算要傷害我最親近的人嗎?”

記住,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