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你信哪一個?

本人不在線21


人一經出現,即從成為一個生命體存在,就開始索取(從母體汲取養分);而母體所得到的母性快樂、幸福,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母親經由社會教化後獲得的生命體驗,與被孕育的這個生命本體的善惡無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人性本惡。

一、自私是人的本性

孟子與荀子所說的人性本“善”與本“惡”中的“善”與“惡”,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善良”與“邪惡”。人性的本“善”與本“惡”劃分的標準,是指“自私”與否。人的動物屬性決定了人的求生欲是本能需求,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在生物初期的這種低端競爭中,人不得不“惡”。

荀子的性惡說,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惡》中,原文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這是從生命自然體的“人生而有欲”的自然意義上說的人之性。

荀子還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意思是說:人生而有欲,如果求欲而得不到,就不會不去追求;如果過分追求慾望,就不可能不引起爭鬥,有爭鬥就會亂了秩序,社會亂了人就會受窮。荀子認為“欲”導致“亂”,“亂”導致“窮”,而“欲”即為人之本性之惡。

正如從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在母體中孕育開始,就在為自己的生存不斷地索取一樣。

所以,自私是人的本性,人性本惡。

二、向善是後天的教化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孟子認為人有仁義禮智是基於心,是從心理上建立了性善之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惡人,而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所至。由此可見,孟子也非常強調後天的教化作用與影響。

荀子的性惡說認為人之性,由“欲”起,“苟不教,性乃遷,終為惡”。意思是說後天的教育感化可以改變人性,如果不教育,最終會成為惡人。也就是說,如果教育得當,惡人也會變成善人的。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其實荀子雖認為人性本惡,但是同樣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作用。

所以,雖性本惡,但不是一成不變或成定論的,它是可以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後天所受的教育而改變的。

三、人的行為方式和結果定論“善”與“惡”

人是生物鏈中最高端的動物,人類思想的複雜性決定了人性的複雜。不能簡單粗暴地以好與壞、善與惡來區分或定義一個人。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錯,一個人也不可能一生都做善事,所以,無論是人性本“善”或本“惡”,最終定論善與惡的不是人之初,而是人的行為方式及行為所帶來的結果。

佛家有講“一念成佛”,善惡本同源,很多時候人的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四、向善才是“真本”

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目的不在於結論本身,而在於利用討論使人們醒悟,無論善惡,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習得改變原本屬性的,強調了後天環境與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揭示了自律修身的重要性。所以,修身養性,修心成性,明心精修,向善才是“真本”。


菩提無樹企業文化共創


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均屬於儒家學派。但孟荀兩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有諸多的分歧,比如孟荀二人在人性的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有著嚴重的分歧。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的觀點則恰恰相反,他認為人性本惡。孟荀兩人關於人性本質觀點不同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兩人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關於孟子和荀子人性觀的具體內容在此就不敘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回答。

如果問我是認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的回答是:我都不認可!我認為人性本質上是一種求生意志或者說是利己的。

▲非善非惡

不管我的觀點是否合理,我先來簡單地說說,為什麼我不認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這兩種觀點。

嬰兒哪懂道德?

要判斷人性的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人是複雜的,多變的。不過,人的年齡越小,就越簡單或者說是越單純。因此,要判斷人性的本質,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分析年齡小的人。我們不妨走個極端——嬰兒。嬰兒也是人吧,而且是最單純的人。在嬰兒身上也存在著人性的光輝吧!善與惡是用於對人的行為進行的道德評價。但一個嬰兒哪懂道德?我認為嬰兒做出的絕大部分行為應該是一種求生的行為。因此,我認為人性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求生意志。

▲嬰之幼孩

人性是非善非惡,而是利己的

我認為人性非善非惡,是利己的,但可以選擇。或者可以這樣表述:人性是多變的,有時表現的是善,有時是惡,是否利己是判斷標準,但可以通過後天的選擇,人為的使人性穩定或者說確認。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歸根到底人還是動物。動物的本能就是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人也不例外,人的本性也是謀求個人的生存和人類文明的延續。向善還是向惡,關鍵是看哪種選擇更有利於人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續。

其次,人的複雜的善與惡只是一對基本的倫理或者說是道德判斷。不能把人性簡單的歸為善與惡這兩類。

最後,人性本質是非善非惡,但可以通過後天選擇確定。世界上有天使也有惡魔,世界上好人、善人有很多,惡人也不少。難道是人的善惡是一出生就確定的?非也,人性表現出不同是受後天的環境影響的,是受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影響的。由於家庭環境、社會條件、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每個人內心的善與惡的比例的不同的。有的人善多於惡,而有的人惡多於善。有的人可能現在是惡多善少,也許將來內心的善會佔據上風。

▲善

總結

雖然我個人關於人性本質的看法有點與眾不同,可能多數人也不贊同。但是我還是認為,人性的本質不能被簡單地分為“善”與“惡”。畢竟,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赤子,並非“天使”亦非“惡魔”!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追尋遠方的詩


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上》裡說:“從人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是善良的,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故。”

孟子說得非常清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性本善。


但是,荀子在《荀子·性惡》中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

他還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

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以後,荀子又說:人性的惡,是可以由聖人的教育以及法則、規範、習俗等來約束的。

人性的善與惡,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提出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荀子一派,為了人的道德,可能會把外在的約束做到極致。後面韓非和李斯的表現即是證明。

孔孟一派,對人的道德約束,就會很溫和,以禮為先,在禮做不到時,才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有必要時也可以施以刑罰,但講究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對人輕罰、對己嚴苛。

中國民族從善如流,我們提倡善待朋友,與人為善,善莫大焉,我們提倡“善”,同時還要改正“惡”,這才是社會發展的方向。

所以,我信善,你呢?


鵬學天下


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同為儒家一脈卻持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沒有性善論就沒有儒家認為的“人性本善,只是後來有的人漸漸喪失本善,才胡作非為”;沒有性惡論就沒有基督教的原罪,就沒有基督教存在的必要?那麼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說法?

其實我個人更崇尚明朝的大聖人王陽明先生對人性的論說,在《王門四句教》中,“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世間萬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沒有善惡之心。就像莊稼和雜草,本是一般無二的生物,天地沒有偏袒誰,也沒有厭惡誰。人心本來也是如此,無善無惡。

但是,人要吃糧食,自然希望莊稼長的好,於是就有了善惡之分,剷除雜草,呵護莊稼。我們天生看到別人恃強凌弱就會義憤填膺,這份天然的、自動產生的念頭就是我們的良知。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直覺判斷,卻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但是人內心的良知總是受到外物的干擾,被貪念、慾望遮蔽,被社會的風氣帶偏。所以,要付諸實踐,格物致知。因此我認為人性本無善惡,由於後天的各種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善惡之分。

人性善惡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僅僅是對人性根源的探討,忽視了人的意念、慾望以及後天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王陽明先生的《王門四句教》我個人認為說的比較客觀全面,因此也會這麼認知人性和世間萬物。

性善論和性惡論作為中國哲學史幾千年不斷論述的觀點,本來就是為了引導大家是探究和思考,同時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研究討論。








山高水長先生


孟子說人性本善,是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意思是人剛剛出生之後,性情是善良的,大差不多是相似相近的,但受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影響又各不相同。

荀子說人性本惡,是說“苟不教,性乃遷,終為惡”。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不能用好的方法教育、培養,性格習慣容易發生改變,慢慢會變的不同,甚至變成惡人。

對於題主所說你信那一個,我說我都相信,因為人性善惡本是矛盾的統一體,二者既可以相互轉化又可以相互影響,最終達到動態平衡,貫穿人的一生。下面就這個問題展開論述,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個看似矛盾卻又統一的觀點。

一、孟子的人性本善論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習相遠!"是說一個人生下來他的本性是純真的,善良的就像一頁白紙,無所謂善惡之念。理想的狀態下,假如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都交給孔夫子來教育,或許大家都可以成聖人,甚至可以成為堯舜禹之類的大能!但是,老話說的精闢:"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就說了一個人出生的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試想,如果把一對剛出生的孿生兄弟放在不同的環境下培養,一個放在帝王之家,一個放在惡魔之家。長大後,結果全然不同,一個成了君臨天下的君王,另一個卻是無惡不作的惡魔。看過電視劇《雙龍記》的大概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翻開古代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既有憂國憂民的大善人,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范仲淹、岳飛等等;也有出賣國家的大奸大惡之徒,如秦代的趙高指鹿為馬,宋代的秦檜玩莫須有,明代的嚴嵩混亂朝政。他們本來也是善良的人,但是為了權利,不惜互相傾扎,勾心鬥角,由善良走向了邪惡。

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

古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就是人類性本惡,人出生就要索取,就要活下去,就要壯大自己,就要讓現實環境自己變得更有利於自己,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人為了活著,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本能反應大都會犧牲一切,保全自我。你可說是自私自利,但這就是事實。當然也有捨己為人,畢竟是少有的。

拿爭權奪利來說,為爭帝位不惜手足相殘,甚至斬草除根,在人性本惡方面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表現。秦二世胡亥不惜殺害扶蘇而登帝位;隋煬帝不惜殺掉哥哥楊勇而登帝位;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源而登帝位。不論是被逼無奈,還是刻意為之,總之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權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帝王將相明爭暗鬥尚且如此,黎民百姓小吵小鬧也是不乏爭鬥,這不都是因利而惡嗎。

看過趙忠祥解說的紀錄片《動物世界》的都知道,生下來的小鳥,有時候也會為了生存而戰,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搶食物互相競爭很正常,不都是為了爭取活下來嗎?強大的總會欺負弱小的,甚至幼小的會被無情擠出巢穴,那是競爭本能,同時也是赤裸裸的惡。人作為高級動物,莫不如此!小娃娃為了爭吃的,爭玩具,也會爭吵打鬧;長大了因為分家產,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鬧上法庭,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當然,現代是文明社會,人的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素質也提高了不少,人們在慢慢的成長中也學會了什麼事情可為,什麼事情不可為;什麼是勿以惡小而為之,什麼是勿以善小而不為;什麼是謙謙君子,什麼是慼慼小人。最終,懂得了嚴於律己,通過修身養性,終成賢能!

綜上所述,善惡本是同源,美醜本是同出,所謂的善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後期教化引領的結果。但是我更傾向於人性本惡,畢竟人出生就要索取才能活著,索取就意味著打破了平衡。不管怎樣,人都要積極向善,摒棄內心之惡。追求真善美,去除假醜惡,最終達到理想的人生。所謂:“入鮑魚之肆,久已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已不聞其香。“總之,好的環境,好的社會,好的文化就會塑造出好的善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5900969158072724"} --}

愛在田園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對於孟子和荀子兩個人所說的我還是比較支持孟子所說,為什麼呢,下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弟子規》開篇就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就是人一出生就好比一張白紙,沒有善惡只分,大部分是由後天的環境和習性造成的。

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十足的大染缸,當我們進入這複雜的社會之中時,你會不由自主融入其中,是好是賴,全靠你自己的定律。

就好比一個雙胞胎姐妹倆,如果把她們分開,放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一定會孕育出不同的兩個人,所以說,環境是可以改變某個人的。

我們學佛的的人都懂得,所謂的好與壞都是由我們的分別心造成的,有了分別心,就有了善與惡 ,善和惡都是由我們的內心而生,無非是一個概念罷了。

環境不是決定一個人是善是惡唯一因素,因為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大有人在,而在好的環境中不學無術的人也不在少數。

是善是惡在我們一念之中,好的人也有不讓人如意的地方,壞蛋也有可取之處,就像《易經》所講,世上只有一陰一陽才是“道”[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人性沒有絕對的善惡,只有相對的善惡,人性也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也可以說,善惡是一種選擇,不同的環境施於不同的方式,大多數人在不同環境中會作出趨利避害的選擇,但同時,人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人不會吝嗇自己的愛,而很多人都會把愛奉獻給他人,給他人予幫助。

人性的形成取決於土壤環境,好的土壤培育好人,壞的土壤培育惡人,一塊肥沃的土壤,四季如春,景色秀麗,豐衣足食,那這塊土地上人們也是個性平和,安居樂業,生活和諧,,一塊貧瘠的土地,物質匱乏,朝不保夕,生活艱難,很多人為了保命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來,偷雞摸狗,坑蒙拐騙是常有之事,所謂窮兇極惡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是環境塑造了人,也塑造了人性!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我在旅行的過程看到的一句話,覺得很受啟發!

另外,社會流傳著一句美國人當年說的話,作為結束語:“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封路導致很多養雞餓死


浮夢沉香:經年往事不是煙雲,繁華盛景不是虛幻,是嫋嫋沉香,縈繞心海……



首先,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既然是儒家,必然是勸人為善的,只是視角不一樣而以,不可以斷章取義!


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正如“人之初、性本善”所言。人的善體現在: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仁義禮智,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認知!


那為什麼會有壞人呢?那是因為後天的環境、教育等外部因素改變導致善心丟失、善心矇蔽所致。所以,壞人也是可以變好的!


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認為:人是社會動物,是群居動物,面對物資資料缺乏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爭鬥、相互競爭。並且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會有貪婪、佔有,從而產生戰爭,這一切都來自於生存的需要和慾望的增長!


荀子的性惡論能很好的解釋人的自私、險惡、爭鬥等惡的行為,但荀子不是說人類是不會向善的,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學習而行善!


總結

仔細分析來看,孟子與荀子的分歧點主要在於:先有惡還是先有善的問題。


其實,這就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類似,過分爭論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要怎麼讓人為善?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將兩位代表人物的觀點統一起來,就是後天的學習、教育等格外重要,重視這些才能讓善心不矇蔽、噁心能被消除!


綜上所述,兩者視角不同,但可以完全統一起來,不可斷章取義!


浮夢沉香


小時候,我特別同意孟子說的人性本善,總認為這個世界是善良的,可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我越來越覺得性本就是惡的。荀子有也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通俗點說就是,人生來好惡,善行是用來偽裝自己得一種手段。雖然這種言辭相當之強烈和一概而論,但事實有的時候卻總是如此。所以我更同意荀子。

想想多少人因為利益而相互出賣,想想多少人功成名就之後拋棄糟糠,想想多少人為了金錢而鋌而走險···這種現象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燈紅酒綠的社會里數不勝數。

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出現,就是為了抑制人類這種最本質的慾望。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我們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本性都是“惡”的,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才漸漸的找到了“秩序”,我們通過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來漸漸形成社會文明,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

我們通過法律和知識不斷武裝自身,抑制內心最深處的惡。

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有十倍的利潤,你會不惜冒險;如果有百倍的利潤,你會不惜捨命。當然,這句話也有些以偏概全,但在這個人的社會里,總有一些不是人的存在,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擇手段。

雖然《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剛出生的小孩,都是非常善良的。

可是我卻越來越覺得:人之初,性本惡。

小孩子們其實是可以非常殘忍的。

小時候,那時候我們還沒有遊戲機和iPad, 大院裡的孩子們的娛樂包括捉螞蚱,碾螞蟻。最喜歡的就是把螞蚱的腿揪下來,看他怎樣適應殘疾的軀體。還喜歡碾螞蟻,有時候螞蟻被碾得半死在地上掙扎,或者被水淹得四處亂逃。

做為屠殺者的小孩子們,我們當時心裡只有快樂,從來沒有內疚過

反而是長大了,慢慢通過讀書,通過學知識,才明白了這些跟我們長得非常不同的動物,甚至植物,也是跟我們擁有同樣的細胞,神經,甚至情感的。當我們理解了我們和他們的共同之處後,慢慢地就不再忍心去傷害他們了。

第一次看見白人是不喜歡的,第一次看見黑人也是不舒服的。後來知道白的黑的黃的都是一樣的人,就接受並且開始喜歡了。

長大了,不再去折磨螞蟻了,也不會去折磨任何蟲子了。即使是吃肉,也希望屠宰的方式是給動物帶來最小痛苦的。

當然,我們仍舊看到蟑螂會一腳踩死,看到蚊子和蒼蠅會想辦法拍死,看到老鼠也是趕緊毒死。在我們心中,這些物種和我們的不同之處實在太大,甚至是我們的敵人,我們還是可以毫不留情地把他們消滅掉。

這樣的例子還有太多太多,人是動物,人性即獸性,文明只是對人性的異化。文明的過程,就是向善的過程。善良,是教育的結果。

所以,一個未經教育的,或者沒有教育好的人,作惡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所以我更同意荀子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