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兩個儒學大師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分歧?

詩夜城主


荀子就是刻意要針對孟子的觀點而論說。

經史合參,不喜尋章摘句,具體的原文我就不摘錄了,認真讀過《荀子》你就知道,荀子大部分內容都是直指孟子,反其道而行。

荀子是齊國稷下學宮出來的,以管仲為代表主行“霸道”,重軍政法治,而以魯國孔子為代表走的是“王道”,崇尚心性周禮德治的路子。“王道”“霸道”沒有褒貶的意思,而是總結春秋以前,炎黃以下諸子百家分野的二分論。

“霸道”講求“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從黃帝開始,為治可以接受軍事等非常規手段,政治色彩濃厚,多以功利為先,至姜太公“因其民減其禮”,齊國管子以得其用,於下黃老之學大抵多可見其端倪。

“王道”下傳孔孟儒家,以仁義為論,多重思想色彩,繁文縟節以從身修國治,上可追溯周公制禮作樂,而舉舜讓之德,炎帝重農輕武之為先。

縱觀“王霸”思想,分徑合流都是因時而興,亂世以霸,治世以王,從來是講究“致中和”“時中”的。

孟子出於鄒國(魯國的附屬之地),學於子思,後來成書的《禮記》可以看出,主題是圍繞心性修齊展開的思辨。

齊國的荀子晚孟子而出,他更多的是採稷下學宮的學術,對孔孟儒家的“心性”之見,不以為然,所以也無怪乎處處針對孟子,其行文也非之。

儒家講修身養性,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思得孔子心傳,作《中庸》謂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是生命當然賦予的樣子,乃後天之有,生命之所賦。古人以生言性,左邊“心”右邊“生”,“性”還有上邊“生”下邊“心”的異體字寫法,“性”含有生命與生俱來,成長傾向、趨勢的意思。

人性或善或惡,往哪種方向發展都是一種可能的趨勢,所以孔子強調“性”與“習”(積習)的關係。

其實人之生性,徒辯之於善惡,如雞生蛋生之無窮盡矣,因為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但在人類世界的善惡卻又是絕對的,因為人類社會有道德之約束,發展皆期望於好的方面,所以某種角度來說,古人擇善固之,甚且用之於《三字經》等童蒙之教,以啟發善思維。


任緣中


孟子被商鞅批到無法抬頭,還有什麼權利說人性!儒家思想獨尊,統了幾千年,就沒落了幾千年。封建文明止步不前,連四大發明都止步不前。儒家思想,為了獨尊,統,進行修書,對於文化,百家,想怎麼修就怎麼修,想怎麼改就怎麼改,修到臉目全非,改到稱心如意!只不過,為自己臉上貼金吧!儒老,儒少一講出話,一寫出文章充斥別人思想,百家之精髓,這就是偷吃不抹嘴,被人抓現行的!

善與惡,決定著環境與風氣,風尚。什麼文化決定國度本質,國民氣質!①,馬上民族,誇馬,用彎刀殺人如切菜!②,窮秦,私鬥成風,人好鬥,向武!③,看看,我們志願軍,戰鬥英雄黃成!多少英雄兒女!向我開炮!作為一個民族,應該有點精神,氣節,骨頭,驕傲才是!只有儒家思想,儒老,儒少,才老是嘴冒泡泡,說什麼人性善,什麼人性惡呀?作為一個古老民族,遠古傳承,就應該有本民族精神,品質,氣節,骨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驕傲!老是人性,人性善惡,儒家思想真是垃圾,捨本求末!連民族精神不追求,沒有氣節,骨頭,精神,民族優秀品質,那麼就從了儒家思想所謂人性,善惡!那又怎麼樣?那時還不是洗乾淨脖子任人殺,從1840年,到抗日戰爭,小鬼子可不理你中國人,人性善與惡,東洋刀可是見血的!儒家思想有媚骨,無血性,那樣?成為沒落民族!現在還有現實意義,又跑又送,升得快,這就是媚骨,迎奉!也就沒有所謂理想與境界!

為什麼說國人無信仰呢?其實,國人敬天,畏天,人在做,天在看。也就是天作裁判,成為國人共識,國人意願,國人信念!也就是心中有善惡,天做裁判,超越信仰!




說道231960427


孟子所說的性和荀子所說的不是一個性!

天性:六祖的自性;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釋迦摩尼的如來智慧德相。都是講的這個性。

習性:貪、嗔、痴、慢、疑。這些都是這麼產生的呢?接釋迦摩尼的上句:皆因妄想和執著而不能證得。

還有告子說人性是無善無惡。

還有基督教也認為人性本惡,所以要懺悔懺悔懺悔,還記得葛優嗎?在教堂裡不住的懺悔把神父都搞蒙圈了😂😂😂

孟子的學說還是跟孔子非常相近,認為人性本善,荀子那時候社會更加遠離道德,到處都顯現人性惡的一面。

所以他倆說的都沒問題,一個說的天性,一個說的習性。


不東先生


人性本善,安常規現象,人都需要善良,也都希望自己是善良的人,這就是人性的一致性,這一致性就是(人性本善)!

沒有人認為自己是惡人,只有人承認自己做過惡事,這足以證明(人性惡)是後天造成的!

人類進入帝皇時代,隨著權力的無限擴大,人的私慾也隨之而來,不斷澎漲,為所欲為!(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的變化就是實例。

歷代帝皇的興衰變化過程,都是因為私慾的不斷澎漲,為所欲為進入更新換代的過程。

幾千年來的帝皇更新換代的不斷變化,原因的一至性,都是因為惡的內涵造成的!

儘管朝代的更替是因為惡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執政時期總是為民作主,以(善)面目展現在民間的。

旬子的(人性本惡)是因為看到了帝皇時代執政者的本來面目(偽善)。

孟子的(人性本善)是站在人之初的角度上,是人的(自然本性)。

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結果。


鄒忠偉2


因為一個是孟子,一個是荀子。所以分歧就很大。其實一個人自己有的時候跟自己還自相矛盾。他倆的這點小矛盾算什麼?

其實人性的善與惡,根本就不是問題。它只是一個定義。你把它定義成善的他就是善的,你把它定義成惡的,他就是惡的。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去證明它。你也永遠證明不了她。既然沒有辦法去證明的問題,就說明人剛出生的時候,就不具有善惡的本質。善與惡都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當中逐步生成的。

剛一出生的小孩,他所具有的素質很明顯能看得出來的制質是:勇怯,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膽子就特別大,有的出生的時候膽子就特別小,例如男孩和女孩,在這方面明顯差距較大。這一點我們是可以證明的出來的,所以,人出生的時候只有勇怯之分,沒有善惡之分。


破立2016


孟子說人性本善,但也需要後天的教育否則有可向惡。荀子說,人性本惡,但也需要後天的教育否則難以向善。兩人意見相左,但殊途同歸,都需要後天的教育。所以三字經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惡。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說的都對,有些人天生就是魔鬼,有暴力傾向。也有些人天生善良,如天使一般。這些都不重要,還有一部分人天生無善惡。但是後天影響很大。



90後鷹派李黑


這倆對現代科學無知的古人,都是錯的。他們沒有聽說過DNA,沒有聽說過基因交叉的遺傳算法,更不知道算法的隨機性和過度擬合是什麼。人口幾十億,人心也就幾十億,怎能籠統偷懶地把所有人性格被統一、被代表?必須用基於統計學原理的科學算法去思考問題,人之初,性隨機,基因交叉,排列組合,千變萬化。所以中國現代人老是盲目崇拜古人就會阻斷自己的科學思維以及科學發展。


gyhsjddhddhd


孟子與荀子不是親兄弟,見解不同思維更不同,人之初性本善,後生惡習養成,粒粒麥子跟種傳。


羅春華23


如果他們相信生死輪迴,這個問題就不會有分歧了,如果他們相信狼和羊的實質也不會有分歧了,還是聖經上說的好,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無善惡之分,再說人的今世雖道成了人形,前世是人還是畜類有誰能知曉?來世又會是人還是畜類又無人能知了,本性善與本性惡根本不存在,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愚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