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株洲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死竞速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朱卫健 王家明

从气管插管到脱离呼吸机,从ICU(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65岁的危重症患者余女士没想到,自己还能从鬼门关逃出来。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

为了将危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湖南省株洲市采取的策略是——最精锐的专家团队出马、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上阵、最细致的护理服务支撑。一个由80多人组成的重症医疗护理团队,在隔离病房内奋力鏖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从2月9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ICU运行至今,全市已有3名危重症病例转入普通病房。截至目前,株洲市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依然为0。

株洲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死竞速

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将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通讯员 供图

最精锐的专家团队出马

数据显示,株洲市新冠肺炎患者在院平均年龄54.3岁,65岁以上的有11人,合并各类基础疾病的患者达37人。疫情最严峻时,株洲的危重症患者一度多达7人。

如何确保危重症患者零死亡?最精锐的专家团队出马了。

2月7日,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彭苏娜临危受命,担任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救治医院(以下简称“定点救治医院”)重症病区的负责人。

彭苏娜清楚地记得,当天前往定点救治医院的路上,她就接到了紧急电话,一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需要立即置管。没有多想,她快速赶到穿好全套防护装备后,小跑着冲进了隔离病房,用最短的时间成功为患者置管。

“新冠肺炎进展为重症、危重症后,不仅会损害肺部,还会对心脏、肾脏等有损害,最终造成多脏器衰竭。”彭苏娜说,这意味着,光靠一个科室单打独斗远远不够。

更多的专家力量迅速汇集。来自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科室的20余名学科带头人,组建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2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明施也火速带领团队驰援株洲。

省市专家的强强联合,让全市的危重症患者都能享受到“一人一医疗团队”“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治疗服务。

株洲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死竞速

ICU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场景。通讯员 供图

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上阵

2月11日,49岁的确诊患者邓女士突然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在呼吸机的支持下仍严重缺氧,病情告急。

“有患者需要使用ECMO!”当晚10点,市中心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汤俊毅接到了院领导的紧急来电。

时间就是生命。接到指令后,汤俊毅立即带领科室4人抵达定点救治医院。深夜12点,4名ECMO团队成员进入到重症监护室,准备上机。凌晨4点,ECMO成功运行。很快,余女士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生命体征逐步稳定。

何为ECMO?“ECMO是为进一步治疗或器官功能恢复争取时间而使用的手段。”汤俊毅向记者比喻道,就是把患者不堪重负的肺暂时替换掉,以人工肺替代换气功能。它是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使用ECMO的时机要精准评估。

事实上,使用ECMO的技术门槛非常高,需要多团队协作,且术后管理极其复杂。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ECMO常被喻为“救命神器”。

此前,株洲仅有一台ECMO。为了抗击疫情,2月12日,市中心医院又紧急从重庆购买了两台ECMO。这些“救命神器”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了一道保险。

株洲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死竞速

医务人员细心照顾患者。通讯员 供图

最细致的护理服务支撑

防护服、隔离衣、手套、护目镜……每人每班6个小时,在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盔甲中战斗,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早已大汗淋漓。对于贺晓元带领的ICU护理团队而言,这已是工作常态。

贺晓元是定点救治医院的ICU护士长,有着长达10年的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给气管插管病人吸痰,留取各种痰标本;为危重症患者进行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喂食、处理粪便……她和队友时刻面对各种潜在的感染风险。

2月11日,危重症患者邓女士用上了ECMO,这对术后护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锻炼其肺部功能,护士需要协助患者翻身,变成俯卧位,且每天保证这种睡姿达16个小时。

看似简单的翻身其实是项难度很高的任务。它需要七八名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完成,且翻身过程中要确保患者身上的10余条管道不能脱落。因为一旦管道脱落,患者就危在旦夕。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俯卧位,护士还得时刻监护各种仪器,为其拍背、擦澡、护理皮肤,确保不出现压疮。

让人欣慰的是,经过护士的精心护理,目前,邓女士已脱离呼吸机。

除了身体上的护理,ICU的护士们还得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危重症患者因为住院时间较长,心理负担很重,有些人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贺晓元说,为此,他们实行特人特护,一对一地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联系患者的家人,录制鼓励视频。

截至2月24日,全市仍有重症病例4例(其中危重症3例),白衣战士们仍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抢人。


编 辑 | 孙晓静

审 核 | 李支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