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抗“疫”系列報道六:最前線的堅守——記發熱隔離病房

口罩、帽子、隔離衣、防護服、護目鏡、雙層手套……戴上防護用品,做一次防護,至少需要半個小時。在這裡,6個小時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廁所……這就是發熱隔離病房。

疫情發生之前大通湖區人民醫院是沒有規範的發熱隔離病房的,因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為滿足全區應對疫情的需要,大年三十,全院各科室齊心協力,十個小時打造出隔離病房。作為共產黨員的萬蕾同志臨危受命,負責病區的佈置、人員的安排、各種制度、流程的制定、消毒管理等工作。隔離病房對院感要求極為嚴格,醫護人員必須嚴格按流程穿、脫防護用品進出隔離病房。她給每一個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進行穿脫防護用品的培訓,要求必須人人過關才能上崗,反覆強調要做好自身防護,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每次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用品,她都要再仔細檢查一遍。病房裡的物品擺放和標識標牌都嚴格按照6S的標準完成,防護用品、消毒液等一些必備的物資都是她親自到位。日以繼夜,她從無怨言,搬搬扛扛的,跑上跑下,瘦小的身軀,卻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力氣。

發熱隔離病房打造成功後,醫院新冠防控小組為組建醫護人員隊伍在微信群內發起招募令,全院共有180餘名醫護人員踴躍報名,主動請戰進入隔離病房,參與戰鬥。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請求加入醫院防控工作的最前沿……”1月28日,護理部主任張靜組織27名護理人員在發熱隔離病房鄭重宣誓。

每天關注疫情發展,關注數字變化,已經成了絕大多數居民的一個習慣。然而,對於萬蕾和發熱隔離病房的同事來說,幾乎是沒有多少時間關注外面的變化,相比疫情數字,他們更關心發熱隔離病房患者的體徵變化。

確實,不到10人的團隊,8-12小時倒一次班,6個小時出來透口氣。而且,穿上防護服,戴上防護裝備之後,工作時間內,不吃不喝,甚至不上廁所。這樣的工作狀態,在外人看來,無疑就是煎熬。

事實上,隔離病房的醫護團隊並不這樣想。

因為隔離病房是不允許病人家屬陪護,患者各獨處一室。所以,醫護人員除了對他們進行常規的治療外,同時還照管他們的生活,醫生護士會常去陪伴患者和他們聊天,這些舉動讓患者暖心,雖身被隔離,但並不孤單,醫護與他們同在。畢竟,在這個特殊時期進行心理安撫治療,對患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生活中經常會有健康達人說“動一動,更健康”,可對身著層層防護裝備的醫護人員來說,可謂是“動一動,一身汗”。防護服裡並不是熱,而是不透氣,悶得慌,N95,戴著眼鏡,再加護目鏡,起霧厲害,視物不清。口罩、帽子等勒得慌,感覺耳朵和麵部快被勒(壓)破了,雙層手套緊繃,打字寫病歷和醫囑比較費勁。稍微一活動,就感覺上不來氣,有種中暑、想暈吐的感覺。這些都是堅守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所要忍受的。實際上我們的醫護人員身體上要經受這些“折磨”,心理上面臨著重大的壓力,病毒的傳染性他們比誰都清楚,害怕因防護不得當造成感染的擴散,也害怕看到治療效果不佳,病人失望的眼神。

“葉奶奶,今天感覺有沒有好一點,我幫你量個血壓。”每天查完房,彭靜醫生都會多陪一下七十五歲的葉奶奶,她有基礎疾病,心臟也不好,情緒比較低落。彭醫生會在治療之餘陪她拉家常,緩解她不安的情緒。三天之後,葉奶奶情況好轉經相關檢查後,解除隔離。

“淼淼,張開嘴,讓叔叔看一下你的喉嚨。”二歲七個月的淼淼是隔離病房裡年齡最小的患者,最聽陳紋醫生的話。陳醫生注重與患者溝通,是收治患者最多的醫生。

進了發熱隔離病房,醫生劉晶就沒有回過家,女兒還小,家裡的事全交給老婆,吃、住都在科室裡。漂亮的護士郭曉婉是請戰隊伍中的一員,她也是第一個進入隔離病房的護士;李姝慧身體不怎麼好,還在服藥,但她仍請求加入抗擊疫情的第一線;護士劉珊雖然個子小小巧巧的,但她毫不畏懼,請戰後將孩子交給父母,毅然進了隔離病房。23歲的匡衡妹妹,人小卻膽大心細,奮勇向前。夏美麗在大年三十起就為發熱病房的建設一直忙前忙後和萬蕾一起並肩作戰。陸恆醫生經常鼓勵他們,因為他曾收治過高度疑似病例,並參與過患者的轉運。他們衝在疫情防控最前線,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面對病毒和緊張的工作,我們沒有恐懼,我們並不孤單,並不無助,我們的背後是整個醫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取得這場戰鬥的最終勝利。”萬蕾說

抗“疫”系列报道六:最前线的坚守——记发热隔离病房

共產黨員 萬 蕾

抗“疫”系列报道六:最前线的坚守——记发热隔离病房

打造發熱隔離病房

抗“疫”系列报道六:最前线的坚守——记发热隔离病房

宣 誓

抗“疫”系列报道六:最前线的坚守——记发热隔离病房

發熱隔離病房剪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