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要出局了?車市“馬太效應”加劇,東風雷諾走至“崩潰”邊緣

要出局了?車市“馬太效應”加劇,東風雷諾走至“崩潰”邊緣

雷諾,2019年的歐洲銷量接近200萬輛,中國市場銷量僅為18萬輛,同比下降17.1%,其在華合資公司東風雷諾銷量更是逐年下降至1.85萬輛。賽道基因深重的雷諾,為何在中國市場衝出賽道?

中汽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國內乘用車市場同比下降20%,銷量下滑壓縮品牌空間,2019年的“馬太效應”在2020年加劇,強者正不斷吞噬其他品牌的佔有率。東風雷諾過去幾年的銷量“跌跌不休”,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東風雷諾產量為0臺,銷量僅為586臺,同比下降80.66%,東風雷諾與中國市場漸行漸遠。

無獨有偶,近日,雷諾集團宣佈將中國工廠停產工作延續至3月份。根據湖北方面政策,湖北省內各企業不早於3月10日24時前復工。也就是說東風雷諾2月份甚至3月份上半月的產量仍然會是0輛。

內憂外患,“馬太效應”加劇,東風雷諾已經走至“崩潰”邊緣。

內憂:桃子沒摘到 蹭了一身泥

要出局了?車市“馬太效應”加劇,東風雷諾走至“崩潰”邊緣

東風雷諾來的不晚,但只蹭上了SUV熱的尾巴。

2013年入華後東風雷諾用SUV攻勢試圖撬動中國市場版圖。相繼推出的SUV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國消費者的“胃口”,2017年銷量曾達到7.2萬輛,但東風雷諾的輝煌也止步於此。

2018年,東風雷諾旗下新車銷量急轉直下,全年共賣出5.01萬輛;去年更是隻有1.85萬輛的銷售成績,同比下降63.1%。

“東風雷諾的車賣不出去,也是‘無車’可賣。”接近東風雷諾經銷商的人士如是告訴水滴汽車APP。

截止目前,東風雷諾產品一直維持在4款SUV上,分別是科雷傲、科雷嘉、科雷繽和一款純電汽車。儘管東風雷諾在2019年10月份承諾“至2022年在售11款車型”,但其產品矩陣仍未突破SUV框架不說,到現在也沒有關於今年新車規劃的發聲。

歷時7年,東風雷諾的產品矩陣更新進度近乎停滯,幾無建樹。待SUV車型熱度稍減後,產品後勁不足,東風雷諾被對手“拍在沙灘上”。

要出局了?車市“馬太效應”加劇,東風雷諾走至“崩潰”邊緣

不僅產品投放節奏緩慢,東風雷諾對既有產品線的挖掘也出現了問題。在水滴汽車APP看來,雷諾汽車的賽道歷史悠久,且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但其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相較其他品牌來說時日尚短,許多消費者對雷諾汽車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全面、深刻,雷諾汽車也沒有將其產品的動力系統和操控性能方面的優勢拿到消費者面前。

此前,東風雷諾汽車有限公司總裁葛樹文曾表示:“雷諾是一個小眾、個性、高價值的品牌。”“獨樹一幟”的立意於當前市場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可以獲得年青一代消費者的青睞。但其產品相較於同級別車型來說,其定價反而成為了大部分年輕人選購的限制。

有業內人士評價稱,東風雷諾產品的風格更傾向於歐洲消費者審美,歐系特徵明顯,定價略高,本土化程度低,很難與中國消費者產生共鳴。何況“小眾”從自身來說就限制了多數人的購置選擇,與國人的“從眾”心理背道而馳。

要出局了?車市“馬太效應”加劇,東風雷諾走至“崩潰”邊緣

另一方面,與產品更新進度相比,東風雷諾對於人事調整似乎過於熱情。從2016年5月開始,東風雷諾先後經歷了包括熊毅、陳曦、胡信東、瞿剛、洪浩、葛樹文、翁運忠、魏文清等多位高層領導的調整,但後期的市場頹勢卻難以挽救。當時的一篇媒體報道中寫道,“人心不穩”會讓東風雷諾汽車銷量下滑愈演愈烈。

2020年東風雷諾的內憂禍不單行,國內“疫”情爆發,東風雷諾武漢生產工廠首當其衝,無法復工復產,形勢如雪上加霜,更為嚴峻,甚至3月份內復工復產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這是生死抉擇的十字路口了。

外患:股東雙方各懷鬼胎,合資公司哪來利益

乘聯會公佈了2月上半月銷量數據, 2月1日-16日國內乘用車廠家零售銷量同比大跌92%,跌幅創歷史最高紀錄,乘聯會預計2月份整月銷量同比下滑將超過70%。有行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全年國內市場產銷量或將收縮到1800萬輛左右,與此前數年2800萬的年銷規模比較可謂斷崖下跌。

去年,東風雷諾全年銷量只有1.85萬輛,主流品牌產品銷量的零頭。東風雷諾想打翻身仗,但雷諾尚且自顧不暇。

戈恩案看似遠去,但後戈恩時代的頹勢才剛開始。

去年出身於雷諾公司的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與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糾紛案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且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動盪”仍未結束,對東風雷諾亦有牽連。

援引自路透社報道,雷諾汽車總部10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去年,雷諾汽車淨虧損1.41億歐元(約合1.53億美元),自己尚且自顧不暇,對中國汽車市場予以支援也就談不上了。反之,雷諾汽車臨時首席執行官克洛蒂爾德德爾博斯曾表示:“雷諾將對其在中國合資公司的資產進行評估,並探討關閉工廠以控制成本。”

中國車市已有合資企業退市先例。鈴木汽車在中國市場也曾面臨“產品車型老舊、新產品匱乏、銷量持續下滑”的問題。經過多次救市無果,為更加照顧品牌在全球的經營戰略,鈴木汽車於去年9月份退出中國市場,成為第一個退出中國市場的跨國汽車公司。

東風雷諾正面臨和鈴木汽車退出中國市場前一樣的境遇。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消息證實雷諾汽車最終是否會因此退出,但雷諾汽車為了自身在全球的發展戰略,即使選擇中國市場的“斷尾求生”也在情理之中。

水滴觀點:

東風雷諾還有機會嗎?

若能清晰自身定位,激發“賽道基因”,深挖自身優勢,利用合資公司股東雙方優勢互補:中方協調資源,提升渠道效率;外方加強技術支持,迅速穩定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動盪”;加快新車投放,刺激新車市場,尤其是抓住後疫情時代可能到來的疫後10-15萬級產品風口機會,東風雷諾或能東風再起也未可知。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紙上談兵易,躬行此事難,東風雷諾的命數在即將到來的春天已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