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故乡的炊烟

文丨晓桢

好久没摸笔杆,约感陌生。网络上有网友调侃道“而今眼目下,不管是搞文学创作,还是现在搞文字的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再称之笔者了”,哪称为什么呢?只能称之为“健人”?难怪现在笔者少了,“小编”多了。

人是一感情动物,一花一物睹物思情。过往云烟,如梦如人生。年前收到一封临近毕业学生的手书,感怀逾今,叹吾辈戚戚念故旧,感人间仍有真情怀。

春节期间的一场疫情,仿佛就是在演绎一场人生百态,国家大难前,有勇于冲锋在前的英雄,也有发国难财的奸商,有感天动地的白衣战士,也有漠然无视自私自利的丑态,一群“好吃”的人害了全民。

七日偶感风寒,屯足于宅,不去为国添麻烦,读遍先贤文集作孚先生之《精神之改造》一、醉生梦死生活必须改正。二、奋发蓬勃之气必须养成。三、苟且偷生之习性必须革除。四、自私自利之企图必须打破。五、分歧错杂之思想必须纠正。可谓之喻世箴言。吟诵完《古文观止》。移步凝望窗外,云山雾罩,雾云迈迈,那山、那村、山那边,仿佛升腾起一缕炊烟,任思绪驰骋放逐回过去,翻越那高高的黄杆坡边……。

后峰岩,碚城一座偏辟的小镇,镇上居民多是老天府的矿工和家属。小镇座落在山峦起伏的山脉槽谷中。

七十年代有一条发源于牛草坪山溪,顺山势流向山脚,山脚下有一个叫猫儿洞的地方,终年泉水不停,形成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中常见鱼虾游弋,清泉从石缝泻出,其声如玉,其色如空,溅起无数细雨,润湿了碎石子,滋生出绿洲一片,萋萋笔筒草,掩映着泉流。

斗折蛇行的小溪是故乡的一道风景,她蜿蜒曲折,流过了荷花田、穿过了民居楼,在梧桐树下,树影倒立犹如一位身着素服、身材修长的窈窕淑女,侧卧在青草地上休憩。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小镇溪边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残诗屏风

生在那个年代后峰岩的娃儿,无疑是“幸福的”,尽管穷、没有大鱼大肉,至少空气是清新的,食的蔬菜是生态的。

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怎么一下子跑到西山坡坡脚下的小溪里戏水游玩。去溪里捉鱼,还是去桉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后山战壕山壕沟里“打仗”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孩子们的忘情和快乐。

“五娃子”吃饭饭了......。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才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夕阳西下那一排排青瓦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咕咕作响。

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土瓷大碗喝着伴有玉米的粥,老壳上立刻着了一“立搁转”,勤洗手可能就是那时养成。那用大铁锅子煮着红苕在锅中巳“孔”出了甜滋滋的糖汁,在哪个年代无疑是最美味的甜品,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院坝上疯跑“杀燕”。

每次放学回家,经过黄金堡那油炸饼子的摊摊,芳香的诱惑使人难起步,远远地望见西山坡上黑桃院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才感觉到那份生活的真实。抛却了那不属于桢的奢望,多年以后,每当回到后峰岩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仍是那样迫切,回想起来都是甜蜜的。

曾记得桢孩堤时就读的天府小学,原来是一座财主大院,错落有致座落在张家湾的山坡下,院内教室就设在庭院楼角的转角处,木梁雕琢处有一首残诗,读完小学就会背了:

春风花草香,游赏过池塘。

踏花归去,马啼忙。

邀嘉客,醉壶觞;

一曲满庭芳。

多年后查资料,才知这首残诗的出处,它完整诗是这样的:

春风花草香,游赏过池塘, 踏花归去马蹄忙。

邀佳客,醉壶觞, 一曲满庭芳。

初夏正清和,鱼戏动新菏, 西湖十里好烟波。

银浪里,掷金梭,人唱采莲歌。

秋景入郊墟,简编可卷舒,十年读尽五车书。

出白屋,步云衢,潭潭府中居。

冬岭秀孤松,六出舞回风,鸟雀争栖飞上桐。

梅影瘦,月蒙胧,人在广寒宫。

这是一首出自于《皇帝的佛缘》雍正心中的四季应景诗。

看来在偏辟的故乡,原来的房主也是一个文雅附风之人。

故乡的炊烟是冬日里的一缕温暖。每当子夜里鸡叫过三遍,一定是母亲早起拉亮那盏昏黄的白炽灯和烧柴的声音,一定是母亲为上早班的父亲在做一碗面汤。那可是一家人养家糊口的主心骨呀,擀面杖响起时,柴灶里也点燃了炉火,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弥漫在山坡上树林上空,升腾起黑桃院里的第一缕炊烟。

冬日里最暖活的地方莫过于灶台前和灶孔脚,后峰岩煤家屋里的小孩最爱唱的童谣不是街上小孩子爱唱的“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而是“七不隆耸八不隆耸,猫儿钻灶孔”。

曾经有一首歌唱《故乡的炊烟》的歌词是这样唱的:

肩上背着那思念

路已走到故乡边

挥去异乡的疲惫

再绕过熟悉的稻田

燕子流连在云间

蜻蜓徘徊在水面

踏上记忆中的路

仿佛又回到那童年

调皮的孩子放学去山边......。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冬日的后峰湖

故乡的炊烟——北碚天府

出 品 | 刘懿锋

文 案 | 晓 桢

排 版 | 狙击哥

策 划 | 高晨露

讲述人文故事 | 写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镌刻时代瞬间

新时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