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能分享你的“道”是什么,你的“一”是什么吗?

黄淑辰


《论语•里仁篇第四》记载了孔子与曾参,以及曾参与别的学生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道”,在这里指的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或学说;“一”就是一套、一个。

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是它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

“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有“仁者先难而后获”,有“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有“仁者爱人”等等说法。

究竟“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或许从孔子与曾参的这段对话里,我们可以推知和见到“仁”的真谛,即“仁”的一体二面“忠”和“恕”。因为,能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和要旨。在另一篇《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作为终生的行为准则,孔子标举出“恕”为首选,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想要的东西,也要成全他人。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我们平时夸奖某个人说他“仁义”,赞许他为人忠诚、做事尽心尽力,并且有包容、宽恕之心,实际上是从文化层面给予了他肯定,即他具 “忠恕”的特质: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火车头loco


说来惭愧,我的道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不追求完美和极致!”简而言之,我的道就是“中庸”。显然,我的中庸之道更符合老子,而不是孔夫子的理念。

下面来说说我的道。

打从小学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就是班级前10左右,很少进入前三!但是我欣然接受,乐得自在。我不会削尖了脑袋,头悬梁,锥刺股的挑灯夜读,更不会因为不在前三而黯然落泪,悔不当初。我就那样,学到七八分,用到六七分的力气。

我认为使出这个六七分的力气,我已经很努力了,要我出全力,我会很痛苦,而收获的结果并不匹配我的全力以赴,所以,就那样吧,身心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这个六七分的力气,却也保证了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这条漫长求学路基本顺畅,我剩出来的三分力气用于学武术,踢足球,看书,写作。可谓优哉游哉,怡然自得,生活也还过得去,我觉得这种状态也挺好!

中庸也没啥不好,各位条友怎么看呢?


chuyang06


“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那么这句话的“道”其实就是孔子的儒学宗旨;“一”就是一概如此、始终如一的意思。孔子儒学宗旨仁为上。


众所周知,孔子儒学宗旨仁为上,“仁”即仁爱、仁慈。孔子提倡“人人爱我,我爱人人”,无论上级或下级也无论老少都要如此亲善亲为。“仁”字对于孔子的中心思想来说就是将所有的一切贯通、贯穿起来,包括:礼、义、忠、孝、智、信等等。

本人认为“仁”字还可以这样解释:“仁”字拆开一个人字,一个二字,也就是一个人不可以有二心,这就和本题这句话的“一”字有一定的粘合性。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啊!



既然“仁”和“一”有一定粘合性,那么对于孔子的忠恕,你不可以叛逃。

什么是叛逃?

  1. 听:你是否有过看书正入心,忽然被某种吵杂声干扰你放下了书,这就是听觉好奇心促使你叛逃了书;
  2. 看:你是否和伴侣吃饭时,对面走来了一帅哥或美女,你冷不丁看一眼是正常的,再多看一眼就是视觉叛逃了你的伴侣;

  3. 想:你是否在做某些事的时候,想一些与事无关的想到出了神,结果把正在做的事搞砸了,这就是你的思想叛逃你正在进行中事。


因此,本题孔子说的这句话,他是告诉弟子:“仁”是儒学的宗旨,你要知道它的重要性,它贯通我的学说所有中心思想,你们在思想上不可以叛逃,一定要把它悟透、参透也就不负我的忠实恕言。


诗蓦诗书画


一佛一道一儒流,三子各话万千秋。

到底留下什么话,一字真言话不休。

书归正传,重说一字。何者为一,一者道也。

何为道?笼统而言,泛而化之,道无处不在,万物因道而生,循道而行,万事皆归于道。

说白话,供人走路的地方就是道。道是否正确,衡量标准就是可以容纳多少人行走。

不只是能走,更要走的稳,不偏颇。

道在外如此,在人心也是如此。

何为心中之道?顺势而为,无适无莫,无求无执,率性而为,自由自在。

果能为之,道在己身,己身入道。天人合一,无物无我。

到此时,道归一,人归一。


无谓花色


首先,我们来分享一下原文。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以一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我的译文:孔老夫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或者我的追求,就是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曾子说,好。孔子走了以后,学生们便问曾参孔老夫子说的什么话呀,什么意思含而不露让人捉摸不透。曾参说,也没有说啥,就是忠恕这道而已。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所说的“道”是什么呢,“一”又是什么呢?。


因为孔子他老人家身逢乱世,正是春秋五霸争雄的时候,世上的礼、义、廉、耻全都给丢到屁股后,更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这些混人。逼宫的的,抢妃的,更有乱伦弑君的,真是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成王的时代。孔子看在眼急在心里,他多么渴望有强大的“道”来约束这时代。这“道”就是他说的忠恕之道,也被称为“絜矩之道”。絜矩者尺子也,他希望人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用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来实践自己倡导的“仁义”。用“礼”引导人们走向正道,也就是他的“忠恕之道”。孔子一直这样认为也一直这样的做的。这是他坚守的“一”。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坚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他著《春秋》大义,他编《诗经》咏志,做这一切都是在说明他心底那个“一”永生不变。

那么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道”。


我认为有,而且更加形象具体。这“絜矩之道”首先是国家法律法规,这是任何人不能逾矩的地方。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首先想到是否合乎法规。如不合,再大名利都不能去做。人的“道”不在于行多远,而不能偏离正道。我们做人做事,还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行为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虽然当今信息时代言论自由,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图一时口舌之快,伤人,听风是雨传播谣言,这也是絜矩范围。这就是我认为的“道”。

我认为的“一”是坚持,人生最难的就是坚持了。如今诱惑如此之多,许多人背弃理想随波逐流。那是他没有守住他的“一”。比如在关条原创也是一种坚守,当自己的努力写出的东西无人赞赏时,自己就会反问,我的坚持有意义吗。有。士不可不弘毅,人不可不扬善。用自己的手里的笔写出自己喜爱的文章去弘毅去扬善,这就是我的“一”,用一生去坚持的“一”。


孟墉


孔子这句话说得是很对的,通过这句话可推知孔子当时是懂得古道或老子道文化概念的。“道一以贯之”就是指的人类的真正的历史观,也即道佛所称的大观历史观。即人类的历史就是探索开发开创自然之道,并通过对各种自然事物持性一一自然之道的认识掌握,从而进一步创造创新出前所未有新技术,并逐步淘汰落后技术落后产能的历史。这就是贯之于人类历史各个阶段的恒定不变的珍贵东西,中国古文化将其称之为“龙”。可惜孔子及弟子们没有坚守“道一以贯之”的自然手门,而进入了空虚的唯心情门,推行仁,并编撰了与“道一”相违背的《春秋》,就像播撒了野草种子泛滥而不可收!


魏永臣550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一生博学多才。“吾道一贯之”是说他讲的道是一个道理贯穿始终的。他说的道比较广泛。这里的道是他所有道的统称。今天阐述孔子道的主要部分。

一:“道”首先指仁者爱人。是说充满慈爱的人,充满爱意的人,仁者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君王要以“仁”治国。臣爱君叫忠,子爱父叫孝,等等。主张世人爱你该爱的人。国君具备“仁”天下就太平,臣子具备“仁”朝中无纷争,布衣百姓具备“仁”能和睦相处,如果整个国家都具备“仁”那么就出现路不拾遗国泰民安的大好盛世。

再者孔子主张用“礼乐”治国。“礼”不但指待人接物要合乎礼。臣与君,君与臣,国与国之间的来往都得合乎礼。不合乎礼的事不能做。国君以“礼”治国必能兴国。“乐”主要指器乐,他认为弹琴,吹奏,击磬等器乐能改变人的修养,从而改变人的不好一面。他用礼乐治国的思想在他弟子出仕治国中得到了应用。

二:这里“一”是指一个道理,一个理念贯彻始终。也就是孔子的道不会变,永远贯彻下去。孔子周游列国14年,推行自己的道,屡屡受阻。一生愿望是想用自己的道来改变群雄征战,弑君叛逆,大夫专权,百姓受苦的乱世,可能理解重用孔子的君王少,如在鲁国出仕一年后又离开了。不理解不接纳他的君王多。所以孔子一生所学的重要作用是弟子遍布各国。用孔子思想帮助君王治理天下,桃李芬芳啊!他这种思想在孔子离时世告诉弟子叫大同。


王喜全


《论语》里仁篇中,写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其实这句话是凭各自去理解,去感悟的。我认为这里的“道”,指的是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规律的掌握,等等,同道家的“道”有同样的含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包含儒家三达徳在内: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的“一”就是人的一生,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原则,做人要做到“仁者爱人”,要有仁者之心,做事要做秉公办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那就是“我是用儒家的三达德来贯穿于我做人做事当中。”。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叫: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仁心重的人,可以说:用仁者爱人之心,去对待生活中一切!





许跃


道和一是同一个意思,用“道”以贯之与“一”以贯之相比较并无差异。俺认为“道或一”就是“形而上学”,因为“它”正是一为一切,一切为一的写照。[机智][祈祷][玫瑰]


众人昭昭吾独昏昏


所谓的道一者 就是六祖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大概的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把人生乃至宇宙的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包含在里面了……。这个就叫做“一以贯之”或“以一贯之”了。而这个“以一或一以贯之”的概念 其实道德经就已经说得很是明白和详细的了 经说:“我不知道为何物,名何名,故强名曰大,字之曰道,合称大道”……。大家注意了,这里所说的“大”者,即是一切或包含了一切的东西和意思,所以才叫作大,否则什么才叫作大呀?那么所说大者即是一切的意思了。如果有人对一切和大字没有足够的理解的话,那么就请他自己去读读“圣经”吧,因为圣经里面有关于什么是“大”的最好的解释……。那就是经文里所说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成等等的意思了……。这个就是道德经,经文里所谓的天地之间,有物名之为“大”字的东西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暂且叫它为“大”或“一切”,字之曰“道”……,名为“大道”、“一切”,以是义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