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雍正王朝》裡怎麼沒有看到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

陳結華


六阿哥胤祚康熙十九年(1680)出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去世,時年6歲,自然和後來的九王奪嫡沒有什麼關係。

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的情況各有不同。

五阿哥胤祺一身平平安安,在雍正朝去世之後諡號為『溫』,立碑勒銘時候又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其同母弟九阿哥胤禟是雍正帝最重要的政敵之一,後來死於獄中,因為九阿哥的緣故,雍正乾隆兩朝尊封先朝妃嬪為太妃時,都將宜妃排除在外,生母和親弟弟這樣的待遇,胤祺卻能不受株連,還得到較好的評價,可見其性格確實平和謹慎,與人為善。

這當中可能有這麼一個原因,那就是胤祺從小被仁憲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撫育,說起來撫育胤祺的時候,皇太后只有39歲,可是已經當了18年皇太后,心態或許已經很老太太了,再加上她是來自科爾沁的蒙古族人,所以教養胤祺的方式相對有些另類,胤祺9歲前還沒有讀過漢文。胤祺後來的性情狀態除了他本人的性格之外,可能語言上的侷限也是一個原因,漢文在清廷中本身也很重要,而對胤祺卻並非幼年習得的第一語言,他的『秉性和平』或許和『訥於言』的遲鈍感有關,但不管怎樣,這個秉性使得他避開了康熙帝末年的奪嫡之爭,也使得他不遭受雍正帝的猜忌。

七阿哥胤祐比五阿哥小一歲,他的情況相對簡單,因為有殘疾——他的腳是跛的,不可能成為皇帝,七阿哥早早就沒有什麼非分之想,所以一輩子按部就班、平安遂順。

《雍正王朝》雖然是文藝作品,但是裡面沒有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是和史實相符合的。


談古論金


《雍正王朝》前半部分講的是九子奪嫡的故事,五、六、七三個阿哥沒有出場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參與奪嫡鬥爭,把這三個人的情況介紹一下吧。

(九子奪嫡,不包括五六七三個阿哥)

五阿哥胤祺

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說中其實出現過胤祺,就是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十四阿哥胤禵,並且憤怒地拔劍要殺他時,五阿哥胤祺跪著抱住康熙的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胤祺的性格。

五阿哥胤祺,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那個宜妃。那部電視劇雖然虛構,但宜妃的受寵卻絕非虛構。宜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榮四大宮妃之一。此四妃地位僅次於皇后,之後的後宮女子也遠不及她們。宜妃排第二位,僅次於生下大阿哥胤禔的惠妃納喇氏,高於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更是在惠妃因為大阿哥悖逆爭儲位失寵後,榮寵冠絕後宮。她為康熙生下三個兒子,分別是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十一歲就早逝,沒有參與爭儲位)。

(胤祺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

胤祺有這樣一個母親,其實是擁有了爭儲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他的一生也是順風順水,康熙在位期間,他幾乎一次也沒落後哥哥胤禛的步伐,每次都一起封爵。康熙三十七年,胤祺和四阿哥胤禛、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一起獲封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八年又與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一同獲封和碩親王,為和碩恆親王。三人同時成為地位僅次於剛剛復立的太子。如果胤祺參與奪嫡,一定是一股強大的勢力,但是他偏偏寬厚不爭,康熙評價:“此子心性甚善,為人敦厚。”所以說可以基本清楚,在九子奪嫡的白熱化階段,恆親王胤祺獨善其身,並未參與。

但是,他不參與不代表別人不參與。他的同母弟弟九阿哥胤禟就依附八阿哥胤禩參與奪嫡,最後被雍正嚴懲,改名賽思黑圈禁慘死。他的母親宜妃也過得很不如意。因為在康熙在位時地位尊貴,雍正即位後多次下旨斥責她不懂禮數,竟敢位居太后(原德妃)之前,並且降低她的待遇,禁止她在宮中隨意乘坐矯輦(宜妃腿腳不便)。唯獨胤祺,雍正始終沒有虧待,在雍正十年胤祺死後,雍正還給他立碑,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評價頗高,可見雍正對這個寬厚的弟弟並不反感。

六阿哥胤祚
(胤祚的生母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的生母德妃烏雅氏)

六阿哥胤祚沒有出現是最正常的,因為他活得很短,年僅六歲就早夭了,雍正王朝的故事開始時他早就不在了。但是胤祚還是有些值得玩味的點。首先,他的生母是德妃烏雅氏,也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其次是他的名字,因為“祚”有皇位的意思,康熙居然給這個兒子起這個名字,是否有些特殊的理由對這個兒子特別偏愛?再有,胤祚也和母親的晉升緊密聯繫在一起。康熙十八年十月,烏雅氏晉封德嬪,那時胤禛剛好一週歲,而胤祚也在母親腹中六個月大。所以,康熙或許因為烏雅氏的接連懷孕而對她特別恩寵。隨後,康熙二十年,胤祚一週歲時,烏雅氏又晉升德妃,是否又與胤祚有關?不過,此子福薄,年僅六歲夭折,否則也不知在奪嫡鬥爭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七阿哥胤祐

七阿哥胤祐沒有參與奪嫡鬥爭,可能跟自己的出身和身體條件有關。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戴佳氏的父親只是一個小小的司庫,清朝司庫僅為從七品,與其他後宮嬪妃的出身地位相比顯然低了一頭。她也應該不怎麼得寵,因為她在康熙五十七年才冊封為妃,是康熙年長的皇子生母中受封最晚的,連八阿哥胤禩那個出身辛者庫並不高貴的母親良妃衛氏都在康熙三十九年就受封了,足見成妃不受待見。沒有一個強大母親的支持,奪嫡自然不會順利。

胤祐不參與奪嫡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身有殘疾,據說是跛腳。古代皇帝要有尊貴之相,跛腳是會嚴重扣分的,何況兄弟們個個這麼能幹,使得胤祐完全沒有機會。做太子沒機會,其他阿哥也不太待見這個出身低微的兄弟,他本身沒錢沒勢力,也並沒哪個阿哥需要他的支持,所以,胤祐也就跟奪嫡之爭擦肩而過了。不過恰恰是這個原因,也讓他因禍得福,沒有捲入奪嫡大戰落個悲慘下場。胤祐一生波瀾不驚,算個太平王爺。康熙三十七年封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晉封多羅淳郡王,雍正即位後晉升和碩淳親王。一直到雍正八年去世,雍正給他立碑“敬謹小心,安分守己”,從這評語來看,也不是很高的評價,大體就是“你很聽話”的意思。

這就是五六七三個阿哥的情況,其他幾個排名靠前的但不屬於九子奪嫡的還有十一阿哥胤禌,前面說了十一歲就死了,十二阿哥胤祹,我之前有專門寫過他的一篇,混的不太好,雍正即位後被找藉口貶了爵位,但所幸活得長,乾隆即位後也給了極高的禮遇,晉封履親王。十五阿哥胤禑,雍正即位後命守景陵,封愉郡王,雍正九年死。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雍正朝很受重用,分別晉封莊親王、禮親王,享受親王雙俸,成為乾隆即位後的顧命大臣。其他的阿哥太小,沒什麼可多說了。


伊耆角木


《雍正王朝》中,不只是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沒有出現;十一阿哥,十二阿哥也沒有出現:而且,勾搭嬛嬛給雍正帶綠帽子的老十七也只是露了一個鏡頭。

首先,先說說“九子奪嫡”的事。

“九子奪嫡”中的九個兒子指的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故事情節,主要是圍繞著九個人展開的。這就個人,又分為五個派別。

第一,大爺黨-- “大千歲黨”。也就是擁立大阿哥的一幫人,這些人以納蘭明珠和餘國柱為首。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納喇氏,是明珠的親妹妹。所以,明珠是鐵桿大爺黨!

第二,太子黨,以索額圖、格爾芬、凌普、託合齊等人為主。索額圖是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后的叔父。所以,索額圖支持太子。

第三,三爺黨:以陳夢雷、李紱等文人為主,支持三阿哥。

第四,四爺黨: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年羹堯、戴鐸、田文鏡、李衛等人。當然,小說中還有一位鄔思道!

第五,八爺黨: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裕親王福全、佟國維、阿靈阿、揆敘等人。

這五個黨派,組成了奪嫡的主力軍。《雍正王朝》中,將老十四從八爺黨分化出來,老十四胤禵也獨自支撐一面。

然後,迴歸正題,我們說下沒有出現的幾位阿哥。

五阿哥:胤祺

胤祺在小說中出現過,但是電視劇中沒有介紹。他和老四胤禛一起被封為貝勒和親王。太子復立的時候,只有他和三哥胤祉、四哥胤禛被封賜親王。按理說他也是重要的奪嫡力量。可是,他“心性甚善,為人敦厚”,不參與奪嫡之爭。

六阿哥:胤祚。

他跟胤禛是一個生母。可惜,夭折,死的時候才六歲(康熙二十四年)。所以,奪嫡之爭沒有他。

七阿哥:胤祐。

胤祐的出身不好,他的母親是成妃戴佳氏,司庫卓奇之女。沒有強大的外戚支持,再加上他是“腳跛”。所以,很有自知之明,沒有參與奪嫡。

十一阿哥:胤禌。

康熙三十五年,11歲的胤禌病死,沒有機會參與奪嫡。

十二阿哥:胤祹。

允祹在康熙四十八年,封為貝子。之後,一直到雍正繼位,才封為郡王。跟其他幾個阿哥比,他也沒有爵位優勢。而且,他的母親定妃,是正五品郎中拖爾弼之女,沒有顯赫家世。

十五子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母親都是漢人。(老十五之後的阿哥們,除了康熙第22子的母親是滿人,其他阿哥母親都是漢人)不用考慮奪位的事。。。而且,老十六和老十七還是四爺黨,肯定是支持胤禛登基的。

尤其是老十七,必須讓胤禛登基,因為只有胤禛登基,他才有機會遇到甄嬛!甄嬛還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康熙晚年,眾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出空間激烈的奪嫡大戲,史稱“九子奪嫡”,即共有九位康熙的皇子參與其中,包括大阿哥胤禔,廢太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禵。最終四阿哥胤禛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在康熙去世後,成功登基皇位,他也就成為後來的雍正皇帝。

在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中,按照順序排列我們發現,四阿哥之後,直接就是八阿哥,期間少了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和七阿哥胤祐。按理說,這三人年齡也較長,也應該參與其中,可是歷史上這三位皇子確實沒有參與到奪嫡的進程中,甚至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都沒有提到這三個人。


五阿哥胤祺,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老好人”。

五阿哥胤祺,生於康熙十八年(1680年),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五阿哥“心性甚善,為人敦厚”,雍正都評價其曰:“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可見他確實是性格非常的好,人緣也是極佳的。

儘管五阿哥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但是他的同父同母的親弟弟,九阿哥胤禟卻是積極的參與者。作為八爺黨重要成員,又是八爺黨的財神爺,九阿哥胤禟成為雍正登基之路上的重要障礙,因而在雍正登基之後,九阿哥胤禟直接被雍正圈禁致死,就連他們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也被雍正攆出宮去。

可是即便這樣,雍正絲毫沒有遷怒與自己的這位弟弟,不僅保留了五阿哥和碩恆親王的爵位和稱號,並且在其死後為其上諡號“溫”,恆親王的爵位也予以保留,並由胤祺的兒子弘晊直接襲承了親王爵位。

在雍正的兄弟中獲得如此好的結局實屬難得,特別是自己的親兄弟還是雍正政敵的情況下,依然能有這樣的結局,想想雍正對待自己的親兄弟十四阿哥胤禵都是絲毫不手軟,更能證明五阿哥胤祺的人品和人緣,連雍正自己都欽佩不已,這才有了五阿哥的善終結局。

也正是因為五阿哥的謙和和不爭,讓他並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之中,儘管在康熙朝期間就獲封親王,並且參與了親征噶爾丹、徹查託合齊父子貪贓不法案等許多重要事件,但是始終沒有對皇位有覬覦之心,使其成為康雍兩朝非常受尊敬的康熙皇子。


六阿哥胤祚,雍正的親弟弟,可惜不行早殤。

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一共為康熙生了三個兒子,即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六阿哥胤祚,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因而六阿哥胤祚也是雍正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康熙十九年(1680年),胤祚出生的時候,烏雅氏已經冊封為德嬪,不同於雍正皇帝從小是送出去寄養在別的妃子下,胤祚是烏雅氏親自撫養的,並且在胤祚出生後,由於連續為康熙生了兩個皇子,烏雅氏也被康熙晉封為德妃,位列“惠宜德榮”四妃的第三位。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僅六歲的胤祚不幸早殤,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參與“九子奪嫡”了。


七阿哥胤祐沒有參與奪嫡,與他身患殘疾有著密切關係。

七阿哥胤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是成妃戴佳氏。

戴佳氏的出身非常的卑微,父親卓奇只是一名從七品的司庫小吏,所以戴佳氏的出身實際上比辛者庫出身的八阿哥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好不到哪裡去,並且在戴佳氏生育胤祐的時候還只是庶妃,成妃都還是她50多歲的時候被冊封的。由此可見,七阿哥胤祐身份,相較於其他皇子來說,也是比較低的。

更為重要的是,七阿哥患有殘疾,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跛子”。

儘管七阿哥得到了康熙的重用,並且是在與噶爾丹的戰爭中因功受封貝勒,後又被封為淳郡王,還被署理正藍旗事務,但是考慮到皇帝的威嚴,身患殘疾的七阿哥也是註定無法登基皇位的。

而這一點也為七阿哥深知,再加上他出身卑賤,也就沒有參與“九子奪嫡”,而是專心做好自己的本職事務,因而在雍正登基後,被加封為淳親王,也是以善終收場。


雍親王府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會發現,裡面有大阿哥,二阿哥也就是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那麼怎麼會沒有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雍正王朝》前半部講的就是康熙晚期,九子奪嫡的事情,而這裡面的九子,就是剛剛說的那九個,其實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有序齒的也就是有入皇家族譜玉牒的共有二十四個,沒有入序齒的共有十一個,另外還有二十個女兒。

也就是說,其實不僅這三個阿哥沒有出現,另外還有十二個阿哥也同樣沒有出現,比如在《甄嬛傳》裡面出現的十七阿哥果親王胤禮,正因為沒有這三個阿哥什麼事情,所以自然就不會安排出場了。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瞭解一下這三個阿哥的一些生平。我們先來說下六阿哥胤祚,他只活了一歲三個月就夭折了,另外他還是四阿哥雍正帝的親弟弟,其生母是德妃烏雅氏,我們也都知道十四阿哥也是德妃的兒子。

五阿哥叫胤祺,也叫允祺,生於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卒於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他的生母是宜妃。允祺為人比較隨和,心地善良,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被立為恆親王。康熙五十七年,允祺奉命去祭已故的大學士李光地。

七阿哥叫胤祐,也叫允祐,生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1年,卒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的生母是成妃。康熙三十五年,率鑲黃旗大營隨康熙徵葛爾丹,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管理滿蒙漢正藍三旗事務。雍正元年,被封為淳親王。允祐為人謹慎小心,安分守已。

從五阿哥恆親王允祺和七阿哥淳親王允祐的經歷來看,就知道這兩人為人比較隨和謹慎,並不參與九子奪嫡當中去,所以在雍正時期,都受到雍正帝的厚待,他們的處事方式與選擇才是明智的呀。


歷史簡單說


問的好,雍正王朝裡所謂“奪嫡九王”是指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以及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等捲入了奪位之爭的皇子阿哥,一共九位。

很明顯可以發現,五、六、七阿哥在此事件中缺位,比他們老的、比他們小的都有覬覦皇位之心,他們這哥仨難道是佛系青年不成?

五阿哥胤祺,當然不是與小燕子廝守的那個五阿哥永琪,胤祺是永琪的爺爺輩

五阿哥胤祺與參與奪嫡的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自幼由孝莊皇太后親自帶大,也深受康熙喜愛。胤祺心性善良,為人淳厚,還能文能武,不出意外的話絕對是康熙接班人的重要人選之一。

胤祺在隨康熙第一次親征噶爾丹時,不幸在戰鬥中破了相,因此半主動半被動退出了皇儲之爭。但依然被康熙看重,在康熙四十八年與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一起被冊封為親王。雍正十年善終。

六阿哥胤祚,沒能成人,在康熙二十六年夭殤,時年六歲

胤祚與老四、老十四為一母同胞,生母為德妃。假如他不是早殤,奪嫡大戰時不知道他是依附於四哥胤禛呢,還是向十四哥一樣投向八爺黨?

七阿哥胤祐,據說天生殘疾,加之生母地位低下,自己也為人低調,沒捲入皇位之爭

老七的生母在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冊封為妃,當時胤祐已經是和碩淳郡王了。七阿哥生性老實,安分守己,不群不黨,也不太受康熙關注,不像其他皇子一樣要麼獲得康熙多次褒獎,也不像有些皇子一樣屢被康熙責罵痛斥,總之就是一個"透明人",也沒參與奪嫡。

老七的忠厚也收到了回報,於雍正元年晉為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善終。

看到沒,五阿哥、七阿哥的經歷告訴我們,捨得捨得,有時候舍就是得,不參與奪位安安靜靜地做一名親王,也是極好的。



司馬砸光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九龍奪嫡”可謂是兇險之極。按照劇集的展開,主要是圍繞九位皇子和五大黨派。即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

幾乎所有年長的皇子都參與到奪嫡爭鬥之中。

然而從四爺到到八爺,中間的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和七阿哥胤祐,卻在這場奪嫡爭鬥中沒有身影,不得不說是耐人尋味。畢竟按年齡來講,他們也是熱門人選。因此浮人找了以下的資料來加以論證,為何這三位皇子沒有參加奪嫡爭鬥?他們在這一場悄無聲息又暗藏殺機的戰爭中究竟做了什麼樣的選擇?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一、五阿哥胤祺

自身優勢

  • 母妃地位高

五阿哥胤祺,出生於康熙19年(1680年),生母為郭絡羅氏,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榮四妃中排第二的宜妃。

而關於宜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相信看過《康熙微服私訪記》的朋友都有所瞭解。雖說這部片子的內容大部分是虛構的,但宜妃受寵卻絕非妄言。特別是惠妃失寵之後,宜妃一度被康熙專寵,可謂是冠絕六宮,備受聖眷。

五阿哥作為她的長子,倘若有心加入奪嫡之戰,絕對又是一大熱門人選。畢竟康熙帝是一位頗重感情的皇帝。先不提及他這個兒子的品行如何,單單因為他的母妃,愛屋及烏之下,未必不會給他機會。就像對待太子胤礽一樣,德不配位也就算了,後期竟然敢結黨營私。可康熙帝念及他逝去的生母赫舍里氏,還是願意再給他機會。

  • 頗受孝惠章太后看重

五阿哥胤祺出生後不久就被孝惠太后一眼看中,說他像極了年幼時期的康熙皇帝,因此把他抱到宮中親自撫養長大。

而康熙帝是清朝第一大孝子。據史料記載,他每日再忙,也要雷打不動地向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請安。和孝惠章太后聊天時,也經常聊到乖巧的胤褀。自然,康熙對能討孝惠章太后開心的胤褀也非常喜歡。

我們縱觀這些皇子,無一人有此項殊榮。因此,倘若五阿哥想要參加奪嫡之戰,不能說絕對勝出,但至少不會比任何一位皇子差。畢竟,先不提本就至孝的康熙皇帝念及他的母親,勢必會對自己這個兒子關照有加。再加上相同的經歷,勢必會讓他對這個兒子賦予厚望。

  • 父子感情深厚

康熙皇帝因為少時的經歷,使得他對親情頗為重視。就像十八阿哥胤祄病死,對於無動於衷的皇太子,他竟起了廢斥之心。但廢斥之後,又很難過,各種複雜情緒讓他一連六日"未嘗安寢",對諸臣談起此事,"涕泣不已"。

而且因為奪嫡之戰的深入,皇子之間相互算計,完全失了兄弟間的和睦,這讓康熙帝格外痛心。在晚年的時候甚至哀求皇子們,不要再多生事端了。

他對於四大皇黨,既是憤恨,又有憐惜。因此對於能獨善其身,品行敦厚的五阿哥,常常能釋放出作為一位父親真正的情緒。我們縱觀康熙帝和諸多皇子的相處,不難發現確實是與五阿哥處的最為自然,最像父子。就如康熙63歲時,孝惠皇太后病重,五阿哥胤禛就找到康熙帝說:“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育。皇父聖體違和,一應事物臣可料理。”可是康熙卻說:“我在,爾何克代理耶!朕務期躬盡典禮耳。”

這段對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五阿哥知道皇帝純孝,但父皇身體不太好,希望幫他分擔朝政,讓他安心的照顧皇太后。而康熙帝的回答也很有意思,講他還健在,還輪不到你這小子來做這個事情。我們現在聽來,或許會覺得很是平常。可這句話在當時卻是夾雜著腥風血雨,如果不是康熙帝對於這個兒子瞭解至極,信任之至,他是能治他一個謀逆之罪的。

失去奪嫡的可能性

在浮人看來有三個理由,讓五皇子不會參與奪嫡鬥爭。

其一,孝惠皇太后心懷寬厚,與人為善。五阿哥胤褀自幼與孝惠章太后在一起,受其教導,性格上自然也是溫潤如玉,為人善良敦厚。這樣的性格讓他不願意與兄弟們參與奪嫡爭鬥,也不適合當一位皇帝。

其二,孝惠皇太后對漢文化一直非常排斥,只讓胤褀學習滿文。康熙帝雖然不同意,但也拿他母親沒有辦法。因此五阿哥雖然精通滿蒙文化,是對漢族文化卻瞭解不多。雖說後來也認同“滿漢一家”,但他畢竟是一位完全接受滿蒙文化的皇子,無論是取得漢族官員的認同,還是解決滿漢矛盾,他作為一位繼承者並不合適。

其三,五阿哥是一位文武雙全,能征善戰的皇子。然而在一次戰鬥中面部遭受重創,導致破相。儀表上的殘缺,對於皇位的繼承來說顯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畢竟作為國主,是一國國表,必須保證皇帝的威嚴。

總結:對於五阿哥胤禛而言,他有機會接觸皇位,不過最終卻選擇獨善其身。所謂禍福相依,現在看來,當時的放手卻是換來了一個好的結局。畢竟雍正皇帝上位之後,對於其他幾大參與奪嫡鬥爭的黨派,處理起來確實是毫不手軟,眾多兄弟都被圈禁至死。而對於他呢?雍正異常珍惜這幾位沒有參與爭鬥的兄弟,不僅保留了他和碩恆親王的爵位和稱號,並且在其死後為其上諡號“溫”,爵位世襲罔故,能有此結局實屬難得。

六阿哥

六阿哥胤祚,是雍正的親弟弟,為雍正皇帝生母德妃烏雅氏的第二子。不過可惜的是,他活得時間很短,康熙二十四年,年僅六歲的胤祚不幸早夭,因此九子奪嫡的故事開始時他就已經不在了。這位就不過多敘述了。

七阿哥

儘管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沒有出現,但歷史上七阿哥胤祐卻不是無名之輩。他不僅能征善戰,更是得到康熙的作用。然而,觀其一生他都沒有參與奪嫡爭鬥,在筆者看來有以下兩個原因。

  • 生母地位較低

七阿哥胤祐的生母成妃戴佳氏出身卑微,其父卓奇不過是一個從七品的司庫小吏,並無顯赫家世。

並且戴佳氏似乎從來沒有得到過康熙的寵愛,七阿哥胤祐出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而她卻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由庶妃封為成妃,可想而知在宮中的地位了。

  • 生來即有殘疾

作為一位皇子,生來即有殘疾,於皇家顏面上確實過不去,因此早期七阿哥是不受康熙皇帝待見的。

不過他身殘志堅,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即使身患殘疾,卻一直努力讀書,學習騎馬射箭。因此在後期,例如對準格爾的征戰中,能夠屢立奇功。而且他從軍以來,恪盡其職,諸務必舉,軍隊頹風靡習逐漸得到改變。這些事情為康熙皇帝稱道,對於這位兒子也是大為改觀,予以重任。

然而,身體有殘,再加上眾多才華兼備的兄弟,於皇位的繼承上,康熙顯然不會加以考慮。

因此與五阿哥一樣,他也是奉行獨善其身。因此一直以來聖眷不斷,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加封其為和碩淳親王。

浮人語

中國古代,帝王的皇子一多,就很可能引發奪嫡之戰,漢武帝太子劉據死於非命,唐太宗太子李承乾也死於奪嫡,就連中國最後一任太子胤礽也在奪嫡之戰中被圈禁至死。權利為誘果,讓多少父子反目、兄弟鬩牆。


海浮人


一提到《雍正王朝》,不由就會想起那首蕩氣迴腸的主題曲《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來,讓人一聽到就熱血沸騰,也非常憧憬做皇帝的生活。

毫不誇張地說,天底下最好的工作就是當皇帝了,天下財富與美人都是你的,你想殺誰就殺誰,天下所有的人唯你的馬首是瞻,對你惟命是從,被你呼來喝去。

不要說當真皇帝,就是演幾天皇帝那滋味也是妙不可言的,難怪陳道明說演過皇帝之後就什麼就不想演了。馮鞏也說,當皇帝的感覺,爽。

可是康熙選繼任者的時候,皇帝這肥肉只有一塊,狗卻有十幾只,大清上演了九子奪嫡的好戲,九條狗為了一塊肉肉撕咬起來,殺得難解難分,你死我活,留下一地狗毛。

《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就是說狗咬狗爭奪肥肉的故事,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這些人的身影,裡面唱主角的是大阿哥胤禔、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爭奪的過程是步步驚心,結果是心狠手辣、手段高明的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死後坐上龍椅,笑到了最後,是為雍正爺。

看到這裡,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裡面沒見到五、六、七三個阿哥,都說狗改不了吃肉,難道他們這三條狗是吃素長大的,或者是三條出家狗?他們兄弟三人就不知道當皇帝痛快,為什麼不去爭奪呢?

他們不是素食狗,也不是出家狗,他們更不是弱智狗,他們也想當皇帝,他們之所以沒有去爭奪,那是事出有因。

讓我們來看看都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三個在那場皇帝爭奪戰中超然世外的。

老五胤祺

相信大家都看過張國立、鄧婕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在這部紅遍大江南北,叫人百看不厭的電視裡裡除了詼諧幽默的康熙,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宜妃。宜妃雖然沒有像電視裡描述的那樣滿腹經綸、有勇有謀陪康熙微服私訪,但確實深受康熙寵愛。宜妃受康熙寵愛一是因為人家長得美,史書上說她"面如桃花、不妝也魅"特別會討男人歡心,是男人都抵抗不了她的誘惑。

二是她會生,宜妃一共為康熙生下三個兒子,可算是生兒子冠軍。這三個兒子: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最後一個十二歲就死了,當然不會參與皇帝爭奪戰。

按說老五胤祺是有機會爭一爭皇位的,因為老五是個乖乖虎,深受皇帝爸爸待見,母親再吹吹枕頭風,這皇帝一職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嗎?事實上康熙也非常有意培養老五,但老五生性善良、還有幾分懦弱,用康熙的話說,"柔善有餘,剛愎不足,不足以擔大任。"

就是說老五是個奶油小生,沒有陽剛之氣,很"娘",在骯髒險惡的權鬥中無法自保,更別說戰勝對手、脫穎而出了。所以,出於對五阿哥的呵護,康熙沒有培養他,他也有自知之明、沒有那個慾望去爭奪。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有別強求。胤祺的弟弟,九阿哥哥胤禟就依附八阿哥胤禩參與奪權鬥爭,最後讓老爸震怒,死於非命。而老五因為沒有參與權鬥而得以善終,活了53歲。

老六胤祚。

六阿哥胤祚跟自己的十四弟愛新覺羅·胤禵一樣命苦,六阿哥活了六歲,十四阿哥雖然活到67歲,但十四阿哥一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被囚禁和圈子禁中度過的,他們都是為了成全四阿哥——他們的同母哥哥而生,給老四當陪襯的。

老六連九子奪嫡那場戲都沒有看到,更變說當參與其中當背景帝了。

老七胤祐。

老七之所以沒有參與奪嫡大戰是因為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難而退。

首先七阿哥胤祐出身沒有那麼根紅苗正,地位那麼尊貴顯赫。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外公是個七品官,不像其他人有什麼背景,在宮裡的地位也很卑微,整天在宮裡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母親的身份、處境影響了老七的性格,雖然老七也有才華,也曾帶兵征討立過戰功,得到過康熙的褒獎,但他始終沒有迷失自我,沒有得意忘形。一直中規中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保持低調,不做非分之想。

讓胤祐自卑的是在一次騎行中摔傷,一條腿落下殘疾,成為跛腳。這樣一來,老七更加接地氣了,與世無爭、安分守己,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七雖然沒有參與爭奪皇位,但也因此沒有大起大落,落得善終,豈非好事?


歷來現實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雍正王朝》是一部經典電視劇。改編自二月河先生的歷史同名小說,胡玫導演執導,唐國強、焦晃、王繪春、杜雨露等主演。這部劇從康熙四十六年黃河大水開始,一直到雍正皇帝駕崩、乾隆皇帝即位。

全劇四十四集,主要分為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1-20集主要圍繞九子奪嫡展開,直至雍正上位;下半部分,21-44集,主要講述雍正鞏固權利、推行新政。

劇中涉及到的人物眾多,關係錯綜複雜,講述的事件也多,尤其是宮廷內部鬥爭、皇子們的權利傾軋貫穿全劇。

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是文藝作品,故事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所以,對於導演來說,必須有取捨。捨棄一些不重要的,對劇情起不到大作用的非關鍵人物作了隱身處理。這樣整部劇看起來劇情連貫、情節緊湊,更加扣人心絃。

其實這部劇中,不僅捨棄了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還有像十一、十二等其他的諸位皇子。

康熙一生有35位兒子、20位女兒,記錄宗譜的有24位兒子,11位女兒。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於康熙四十六年。下面簡述一下沒有進入劇中的幾位皇子的概況。

五爺,胤祺,和碩恆親王,康熙十八年出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當時28歲,秉性和平,沒有參與“九子奪嫡”。雍正十年薨,享年54,諡號“溫”。

六爺,胤祚,胤禛的親弟弟,康熙十九年生,康熙二十四年殤。《雍正王朝》故事開篇時,他已經死了22年了。

七爺,胤佑,康熙十九年生,和碩淳親王。《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27歲,母親出生低微,加之他身體殘疾,沒有參與“九子奪嫡”,雍正八年卒,享年51歲,諡號“度”。

十一爺,胤禌,康熙二十四年生,康熙三十五年卒。《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已經死11年了。

十二爺,胤祹,和碩履親王,康熙二十四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22歲,因母親出生低微,他沒有參與奪嫡。乾隆二十八年薨,享年七十八歲,諡號“懿”。

十五爺,胤禑,愉郡王,康熙三十二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才14歲,雍正九年卒,享年三十九,諡號“恪”。

十六爺,胤祿,和碩莊親王,康熙三十四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才12歲。康熙晚年依附於胤禛,四爺黨成員。電視劇裡康熙死時,露臉3秒鐘,和九爺動手打架的那個。乾隆三十二年卒,享年七十三,諡號“恪”。

十七爺,胤禮,和碩果親王,康熙三十六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才10歲。康熙晚年依附於胤禛,四爺黨成員。電視劇裡,雍正即位後,回府邸時,下人稟報“十七爺求見”,沒有露臉。乾隆三年薨,享年四十二歲,諡號“毅”。


十八阿哥,胤衸,康熙四十年出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才6歲,第二年就夭折了。

十九阿哥,胤禝,康熙四十年生,康熙四十三年殤。《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已經死3年多了。

二十阿哥,胤禕,康熙四十五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才1歲,乾隆二十年病故,享年五十歲,諡號“簡靖”。

二十一阿哥,胤禧,慎郡王,康熙五十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尚未出生。乾隆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諡號“靖”。

二十二阿哥,胤祜,康熙五十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他尚未出生,乾隆八年卒,享年三十四歲,諡號“恭勤”。

二十三阿哥,胤祁,康熙五十二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尚未出生,乾隆四十九年卒,享年七十三,諡號“誠”。

二十四阿哥,胤秘,和碩諴親王。康熙五十五年生,《雍正王朝》故事開始時,尚未出生。康熙駕崩時,他僅6歲,他在電視劇裡露臉3秒鐘,幫胤禛說話,“我也聽見了,是傳位給四阿哥”,和九爺發生爭執。乾隆三十八年卒,享年五十八歲,諡號“恪”。

歡迎大家留言、關注和轉發。


彩民洋洋


要知道《雍正王朝》中每一個角色都是非常有分量,而且演繹也非常到位的。雖然據說80%符合正史,但是我們也要考慮人物在真實歷史中都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

先說皇五子胤祺,基本上沒有結黨爭儲。後被康熙皇帝封為恆親王。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上臺以後沒怎麼動他,只是後來藉故削了他兒子的封爵。雍正十年去世!事蹟和經歷在史書上也乏善可陳。

皇六子胤祚,康熙十九年生,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殤。看看《雍正王朝》第一集開始的年份,已經在皇六子過世之後,自然無記載。

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的典型代表。康熙三十五年隨康熙出征葛爾丹,以功晉封貝勒。康熙五十七年出征西陲,奉命管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因從事該項工作之後成效顯著,雍正元年晉封和碩親王,後來,以疾解旗務。雍正八年去世,雍正下令刻碑記功,詔褒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秉性。作為實幹派、安分守己的代表,顯然在《雍正王朝》的劇本中難以找到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