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雍正王朝》里怎么没有看到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

陈结华


六阿哥胤祚康熙十九年(1680)出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去世,时年6岁,自然和后来的九王夺嫡没有什么关系。

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的情况各有不同。

五阿哥胤祺一身平平安安,在雍正朝去世之后谥号为『温』,立碑勒铭时候又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其同母弟九阿哥胤禟是雍正帝最重要的政敌之一,后来死于狱中,因为九阿哥的缘故,雍正乾隆两朝尊封先朝妃嫔为太妃时,都将宜妃排除在外,生母和亲弟弟这样的待遇,胤祺却能不受株连,还得到较好的评价,可见其性格确实平和谨慎,与人为善。

这当中可能有这么一个原因,那就是胤祺从小被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抚育,说起来抚育胤祺的时候,皇太后只有39岁,可是已经当了18年皇太后,心态或许已经很老太太了,再加上她是来自科尔沁的蒙古族人,所以教养胤祺的方式相对有些另类,胤祺9岁前还没有读过汉文。胤祺后来的性情状态除了他本人的性格之外,可能语言上的局限也是一个原因,汉文在清廷中本身也很重要,而对胤祺却并非幼年习得的第一语言,他的『秉性和平』或许和『讷于言』的迟钝感有关,但不管怎样,这个秉性使得他避开了康熙帝末年的夺嫡之争,也使得他不遭受雍正帝的猜忌。

七阿哥胤祐比五阿哥小一岁,他的情况相对简单,因为有残疾——他的脚是跛的,不可能成为皇帝,七阿哥早早就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所以一辈子按部就班、平安遂顺。

《雍正王朝》虽然是文艺作品,但是里面没有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是和史实相符合的。


谈古论金


《雍正王朝》前半部分讲的是九子夺嫡的故事,五、六、七三个阿哥没有出场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参与夺嫡斗争,把这三个人的情况介绍一下吧。

(九子夺嫡,不包括五六七三个阿哥)

五阿哥胤祺

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说中其实出现过胤祺,就是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十四阿哥胤禵,并且愤怒地拔剑要杀他时,五阿哥胤祺跪着抱住康熙的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胤祺的性格。

五阿哥胤祺,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那个宜妃。那部电视剧虽然虚构,但宜妃的受宠却绝非虚构。宜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荣四大宫妃之一。此四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之后的后宫女子也远不及她们。宜妃排第二位,仅次于生下大阿哥胤禔的惠妃纳喇氏,高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更是在惠妃因为大阿哥悖逆争储位失宠后,荣宠冠绝后宫。她为康熙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十一岁就早逝,没有参与争储位)。

(胤祺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

胤祺有这样一个母亲,其实是拥有了争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一生也是顺风顺水,康熙在位期间,他几乎一次也没落后哥哥胤禛的步伐,每次都一起封爵。康熙三十七年,胤祺和四阿哥胤禛、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一起获封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又与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一同获封和硕亲王,为和硕恒亲王。三人同时成为地位仅次于刚刚复立的太子。如果胤祺参与夺嫡,一定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但是他偏偏宽厚不争,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所以说可以基本清楚,在九子夺嫡的白热化阶段,恒亲王胤祺独善其身,并未参与。

但是,他不参与不代表别人不参与。他的同母弟弟九阿哥胤禟就依附八阿哥胤禩参与夺嫡,最后被雍正严惩,改名赛思黑圈禁惨死。他的母亲宜妃也过得很不如意。因为在康熙在位时地位尊贵,雍正即位后多次下旨斥责她不懂礼数,竟敢位居太后(原德妃)之前,并且降低她的待遇,禁止她在宫中随意乘坐矫辇(宜妃腿脚不便)。唯独胤祺,雍正始终没有亏待,在雍正十年胤祺死后,雍正还给他立碑,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评价颇高,可见雍正对这个宽厚的弟弟并不反感。

六阿哥胤祚
(胤祚的生母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的生母德妃乌雅氏)

六阿哥胤祚没有出现是最正常的,因为他活得很短,年仅六岁就早夭了,雍正王朝的故事开始时他早就不在了。但是胤祚还是有些值得玩味的点。首先,他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也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其次是他的名字,因为“祚”有皇位的意思,康熙居然给这个儿子起这个名字,是否有些特殊的理由对这个儿子特别偏爱?再有,胤祚也和母亲的晋升紧密联系在一起。康熙十八年十月,乌雅氏晋封德嫔,那时胤禛刚好一周岁,而胤祚也在母亲腹中六个月大。所以,康熙或许因为乌雅氏的接连怀孕而对她特别恩宠。随后,康熙二十年,胤祚一周岁时,乌雅氏又晋升德妃,是否又与胤祚有关?不过,此子福薄,年仅六岁夭折,否则也不知在夺嫡斗争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七阿哥胤祐

七阿哥胤祐没有参与夺嫡斗争,可能跟自己的出身和身体条件有关。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戴佳氏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司库,清朝司库仅为从七品,与其他后宫嫔妃的出身地位相比显然低了一头。她也应该不怎么得宠,因为她在康熙五十七年才册封为妃,是康熙年长的皇子生母中受封最晚的,连八阿哥胤禩那个出身辛者库并不高贵的母亲良妃卫氏都在康熙三十九年就受封了,足见成妃不受待见。没有一个强大母亲的支持,夺嫡自然不会顺利。

胤祐不参与夺嫡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身有残疾,据说是跛脚。古代皇帝要有尊贵之相,跛脚是会严重扣分的,何况兄弟们个个这么能干,使得胤祐完全没有机会。做太子没机会,其他阿哥也不太待见这个出身低微的兄弟,他本身没钱没势力,也并没哪个阿哥需要他的支持,所以,胤祐也就跟夺嫡之争擦肩而过了。不过恰恰是这个原因,也让他因祸得福,没有卷入夺嫡大战落个悲惨下场。胤祐一生波澜不惊,算个太平王爷。康熙三十七年封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即位后晋升和硕淳亲王。一直到雍正八年去世,雍正给他立碑“敬谨小心,安分守己”,从这评语来看,也不是很高的评价,大体就是“你很听话”的意思。

这就是五六七三个阿哥的情况,其他几个排名靠前的但不属于九子夺嫡的还有十一阿哥胤禌,前面说了十一岁就死了,十二阿哥胤祹,我之前有专门写过他的一篇,混的不太好,雍正即位后被找借口贬了爵位,但所幸活得长,乾隆即位后也给了极高的礼遇,晋封履亲王。十五阿哥胤禑,雍正即位后命守景陵,封愉郡王,雍正九年死。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雍正朝很受重用,分别晋封庄亲王、礼亲王,享受亲王双俸,成为乾隆即位后的顾命大臣。其他的阿哥太小,没什么可多说了。


伊耆角木


《雍正王朝》中,不只是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没有出现;十一阿哥,十二阿哥也没有出现:而且,勾搭嬛嬛给雍正带绿帽子的老十七也只是露了一个镜头。

首先,先说说“九子夺嫡”的事。

“九子夺嫡”中的九个儿子指的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九个人展开的。这就个人,又分为五个派别。

第一,大爷党-- “大千岁党”。也就是拥立大阿哥的一帮人,这些人以纳兰明珠和余国柱为首。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纳喇氏,是明珠的亲妹妹。所以,明珠是铁杆大爷党!

第二,太子党,以索额图、格尔芬、凌普、托合齐等人为主。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所以,索额图支持太子。

第三,三爷党:以陈梦雷、李绂等文人为主,支持三阿哥。

第四,四爷党: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年羹尧、戴铎、田文镜、李卫等人。当然,小说中还有一位邬思道!

第五,八爷党: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裕亲王福全、佟国维、阿灵阿、揆叙等人。

这五个党派,组成了夺嫡的主力军。《雍正王朝》中,将老十四从八爷党分化出来,老十四胤禵也独自支撑一面。

然后,回归正题,我们说下没有出现的几位阿哥。

五阿哥:胤祺

胤祺在小说中出现过,但是电视剧中没有介绍。他和老四胤禛一起被封为贝勒和亲王。太子复立的时候,只有他和三哥胤祉、四哥胤禛被封赐亲王。按理说他也是重要的夺嫡力量。可是,他“心性甚善,为人敦厚”,不参与夺嫡之争。

六阿哥:胤祚。

他跟胤禛是一个生母。可惜,夭折,死的时候才六岁(康熙二十四年)。所以,夺嫡之争没有他。

七阿哥:胤祐。

胤祐的出身不好,他的母亲是成妃戴佳氏,司库卓奇之女。没有强大的外戚支持,再加上他是“脚跛”。所以,很有自知之明,没有参与夺嫡。

十一阿哥:胤禌。

康熙三十五年,11岁的胤禌病死,没有机会参与夺嫡。

十二阿哥:胤祹。

允祹在康熙四十八年,封为贝子。之后,一直到雍正继位,才封为郡王。跟其他几个阿哥比,他也没有爵位优势。而且,他的母亲定妃,是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没有显赫家世。

十五子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等,母亲都是汉人。(老十五之后的阿哥们,除了康熙第22子的母亲是满人,其他阿哥母亲都是汉人)不用考虑夺位的事。。。而且,老十六和老十七还是四爷党,肯定是支持胤禛登基的。

尤其是老十七,必须让胤禛登基,因为只有胤禛登基,他才有机会遇到甄嬛!甄嬛还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康熙晚年,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出空间激烈的夺嫡大戏,史称“九子夺嫡”,即共有九位康熙的皇子参与其中,包括大阿哥胤禔,废太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禵。最终四阿哥胤禛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在康熙去世后,成功登基皇位,他也就成为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中,按照顺序排列我们发现,四阿哥之后,直接就是八阿哥,期间少了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和七阿哥胤祐。按理说,这三人年龄也较长,也应该参与其中,可是历史上这三位皇子确实没有参与到夺嫡的进程中,甚至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都没有提到这三个人。


五阿哥胤祺,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老好人”。

五阿哥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五阿哥“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都评价其曰:“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可见他确实是性格非常的好,人缘也是极佳的。

尽管五阿哥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但是他的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却是积极的参与者。作为八爷党重要成员,又是八爷党的财神爷,九阿哥胤禟成为雍正登基之路上的重要障碍,因而在雍正登基之后,九阿哥胤禟直接被雍正圈禁致死,就连他们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也被雍正撵出宫去。

可是即便这样,雍正丝毫没有迁怒与自己的这位弟弟,不仅保留了五阿哥和硕恒亲王的爵位和称号,并且在其死后为其上谥号“温”,恒亲王的爵位也予以保留,并由胤祺的儿子弘晊直接袭承了亲王爵位。

在雍正的兄弟中获得如此好的结局实属难得,特别是自己的亲兄弟还是雍正政敌的情况下,依然能有这样的结局,想想雍正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十四阿哥胤禵都是丝毫不手软,更能证明五阿哥胤祺的人品和人缘,连雍正自己都钦佩不已,这才有了五阿哥的善终结局。

也正是因为五阿哥的谦和和不争,让他并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尽管在康熙朝期间就获封亲王,并且参与了亲征噶尔丹、彻查讬合齐父子贪赃不法案等许多重要事件,但是始终没有对皇位有觊觎之心,使其成为康雍两朝非常受尊敬的康熙皇子。


六阿哥胤祚,雍正的亲弟弟,可惜不行早殇。

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一共为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即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六阿哥胤祚,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因而六阿哥胤祚也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康熙十九年(1680年),胤祚出生的时候,乌雅氏已经册封为德嫔,不同于雍正皇帝从小是送出去寄养在别的妃子下,胤祚是乌雅氏亲自抚养的,并且在胤祚出生后,由于连续为康熙生了两个皇子,乌雅氏也被康熙晋封为德妃,位列“惠宜德荣”四妃的第三位。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仅六岁的胤祚不幸早殇,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参与“九子夺嫡”了。


七阿哥胤祐没有参与夺嫡,与他身患残疾有着密切关系。

七阿哥胤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是成妃戴佳氏。

戴佳氏的出身非常的卑微,父亲卓奇只是一名从七品的司库小吏,所以戴佳氏的出身实际上比辛者库出身的八阿哥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好不到哪里去,并且在戴佳氏生育胤祐的时候还只是庶妃,成妃都还是她50多岁的时候被册封的。由此可见,七阿哥胤祐身份,相较于其他皇子来说,也是比较低的。

更为重要的是,七阿哥患有残疾,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跛子”。

尽管七阿哥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并且是在与噶尔丹的战争中因功受封贝勒,后又被封为淳郡王,还被署理正蓝旗事务,但是考虑到皇帝的威严,身患残疾的七阿哥也是注定无法登基皇位的。

而这一点也为七阿哥深知,再加上他出身卑贱,也就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而是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因而在雍正登基后,被加封为淳亲王,也是以善终收场。


雍亲王府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会发现,里面有大阿哥,二阿哥也就是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那么怎么会没有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雍正王朝》前半部讲的就是康熙晚期,九子夺嫡的事情,而这里面的九子,就是刚刚说的那九个,其实康熙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有序齿的也就是有入皇家族谱玉牒的共有二十四个,没有入序齿的共有十一个,另外还有二十个女儿。

也就是说,其实不仅这三个阿哥没有出现,另外还有十二个阿哥也同样没有出现,比如在《甄嬛传》里面出现的十七阿哥果亲王胤礼,正因为没有这三个阿哥什么事情,所以自然就不会安排出场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了解一下这三个阿哥的一些生平。我们先来说下六阿哥胤祚,他只活了一岁三个月就夭折了,另外他还是四阿哥雍正帝的亲弟弟,其生母是德妃乌雅氏,我们也都知道十四阿哥也是德妃的儿子。

五阿哥叫胤祺,也叫允祺,生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卒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他的生母是宜妃。允祺为人比较随和,心地善良,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被立为恒亲王。康熙五十七年,允祺奉命去祭已故的大学士李光地。

七阿哥叫胤祐,也叫允祐,生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1年,卒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他的生母是成妃。康熙三十五年,率镶黄旗大营随康熙征葛尔丹,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管理满蒙汉正蓝三旗事务。雍正元年,被封为淳亲王。允祐为人谨慎小心,安分守已。

从五阿哥恒亲王允祺和七阿哥淳亲王允祐的经历来看,就知道这两人为人比较随和谨慎,并不参与九子夺嫡当中去,所以在雍正时期,都受到雍正帝的厚待,他们的处事方式与选择才是明智的呀。


历史简单说


问的好,雍正王朝里所谓“夺嫡九王”是指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以及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等卷入了夺位之争的皇子阿哥,一共九位。

很明显可以发现,五、六、七阿哥在此事件中缺位,比他们老的、比他们小的都有觊觎皇位之心,他们这哥仨难道是佛系青年不成?

五阿哥胤祺,当然不是与小燕子厮守的那个五阿哥永琪,胤祺是永琪的爷爷辈

五阿哥胤祺与参与夺嫡的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自幼由孝庄皇太后亲自带大,也深受康熙喜爱。胤祺心性善良,为人淳厚,还能文能武,不出意外的话绝对是康熙接班人的重要人选之一。

胤祺在随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不幸在战斗中破了相,因此半主动半被动退出了皇储之争。但依然被康熙看重,在康熙四十八年与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一起被册封为亲王。雍正十年善终。

六阿哥胤祚,没能成人,在康熙二十六年夭殇,时年六岁

胤祚与老四、老十四为一母同胞,生母为德妃。假如他不是早殇,夺嫡大战时不知道他是依附于四哥胤禛呢,还是向十四哥一样投向八爷党?

七阿哥胤祐,据说天生残疾,加之生母地位低下,自己也为人低调,没卷入皇位之争

老七的生母在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妃,当时胤祐已经是和硕淳郡王了。七阿哥生性老实,安分守己,不群不党,也不太受康熙关注,不像其他皇子一样要么获得康熙多次褒奖,也不像有些皇子一样屡被康熙责骂痛斥,总之就是一个"透明人",也没参与夺嫡。

老七的忠厚也收到了回报,于雍正元年晋为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善终。

看到没,五阿哥、七阿哥的经历告诉我们,舍得舍得,有时候舍就是得,不参与夺位安安静静地做一名亲王,也是极好的。



司马砸光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九龙夺嫡”可谓是凶险之极。按照剧集的展开,主要是围绕九位皇子和五大党派。即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

几乎所有年长的皇子都参与到夺嫡争斗之中。

然而从四爷到到八爷,中间的五阿哥胤祺、六阿哥胤祚和七阿哥胤祐,却在这场夺嫡争斗中没有身影,不得不说是耐人寻味。毕竟按年龄来讲,他们也是热门人选。因此浮人找了以下的资料来加以论证,为何这三位皇子没有参加夺嫡争斗?他们在这一场悄无声息又暗藏杀机的战争中究竟做了什么样的选择?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一、五阿哥胤祺

自身优势

  • 母妃地位高

五阿哥胤祺,出生于康熙19年(1680年),生母为郭络罗氏,乃是康熙最早的惠、宜、德、荣四妃中排第二的宜妃。

而关于宜妃在后宫中的地位,相信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朋友都有所了解。虽说这部片子的内容大部分是虚构的,但宜妃受宠却绝非妄言。特别是惠妃失宠之后,宜妃一度被康熙专宠,可谓是冠绝六宫,备受圣眷。

五阿哥作为她的长子,倘若有心加入夺嫡之战,绝对又是一大热门人选。毕竟康熙帝是一位颇重感情的皇帝。先不提及他这个儿子的品行如何,单单因为他的母妃,爱屋及乌之下,未必不会给他机会。就像对待太子胤礽一样,德不配位也就算了,后期竟然敢结党营私。可康熙帝念及他逝去的生母赫舍里氏,还是愿意再给他机会。

  • 颇受孝惠章太后看重

五阿哥胤祺出生后不久就被孝惠太后一眼看中,说他像极了年幼时期的康熙皇帝,因此把他抱到宫中亲自抚养长大。

而康熙帝是清朝第一大孝子。据史料记载,他每日再忙,也要雷打不动地向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请安。和孝惠章太后聊天时,也经常聊到乖巧的胤褀。自然,康熙对能讨孝惠章太后开心的胤褀也非常喜欢。

我们纵观这些皇子,无一人有此项殊荣。因此,倘若五阿哥想要参加夺嫡之战,不能说绝对胜出,但至少不会比任何一位皇子差。毕竟,先不提本就至孝的康熙皇帝念及他的母亲,势必会对自己这个儿子关照有加。再加上相同的经历,势必会让他对这个儿子赋予厚望。

  • 父子感情深厚

康熙皇帝因为少时的经历,使得他对亲情颇为重视。就像十八阿哥胤祄病死,对于无动于衷的皇太子,他竟起了废斥之心。但废斥之后,又很难过,各种复杂情绪让他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

而且因为夺嫡之战的深入,皇子之间相互算计,完全失了兄弟间的和睦,这让康熙帝格外痛心。在晚年的时候甚至哀求皇子们,不要再多生事端了。

他对于四大皇党,既是愤恨,又有怜惜。因此对于能独善其身,品行敦厚的五阿哥,常常能释放出作为一位父亲真正的情绪。我们纵观康熙帝和诸多皇子的相处,不难发现确实是与五阿哥处的最为自然,最像父子。就如康熙63岁时,孝惠皇太后病重,五阿哥胤禛就找到康熙帝说:“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养育。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物臣可料理。”可是康熙却说:“我在,尔何克代理耶!朕务期躬尽典礼耳。”

这段对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五阿哥知道皇帝纯孝,但父皇身体不太好,希望帮他分担朝政,让他安心的照顾皇太后。而康熙帝的回答也很有意思,讲他还健在,还轮不到你这小子来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听来,或许会觉得很是平常。可这句话在当时却是夹杂着腥风血雨,如果不是康熙帝对于这个儿子了解至极,信任之至,他是能治他一个谋逆之罪的。

失去夺嫡的可能性

在浮人看来有三个理由,让五皇子不会参与夺嫡斗争。

其一,孝惠皇太后心怀宽厚,与人为善。五阿哥胤褀自幼与孝惠章太后在一起,受其教导,性格上自然也是温润如玉,为人善良敦厚。这样的性格让他不愿意与兄弟们参与夺嫡争斗,也不适合当一位皇帝。

其二,孝惠皇太后对汉文化一直非常排斥,只让胤褀学习满文。康熙帝虽然不同意,但也拿他母亲没有办法。因此五阿哥虽然精通满蒙文化,是对汉族文化却了解不多。虽说后来也认同“满汉一家”,但他毕竟是一位完全接受满蒙文化的皇子,无论是取得汉族官员的认同,还是解决满汉矛盾,他作为一位继承者并不合适。

其三,五阿哥是一位文武双全,能征善战的皇子。然而在一次战斗中面部遭受重创,导致破相。仪表上的残缺,对于皇位的继承来说显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毕竟作为国主,是一国国表,必须保证皇帝的威严。

总结:对于五阿哥胤禛而言,他有机会接触皇位,不过最终却选择独善其身。所谓祸福相依,现在看来,当时的放手却是换来了一个好的结局。毕竟雍正皇帝上位之后,对于其他几大参与夺嫡斗争的党派,处理起来确实是毫不手软,众多兄弟都被圈禁至死。而对于他呢?雍正异常珍惜这几位没有参与争斗的兄弟,不仅保留了他和硕恒亲王的爵位和称号,并且在其死后为其上谥号“温”,爵位世袭罔故,能有此结局实属难得。

六阿哥

六阿哥胤祚,是雍正的亲弟弟,为雍正皇帝生母德妃乌雅氏的第二子。不过可惜的是,他活得时间很短,康熙二十四年,年仅六岁的胤祚不幸早夭,因此九子夺嫡的故事开始时他就已经不在了。这位就不过多叙述了。

七阿哥

尽管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没有出现,但历史上七阿哥胤祐却不是无名之辈。他不仅能征善战,更是得到康熙的作用。然而,观其一生他都没有参与夺嫡争斗,在笔者看来有以下两个原因。

  • 生母地位较低

七阿哥胤祐的生母成妃戴佳氏出身卑微,其父卓奇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司库小吏,并无显赫家世。

并且戴佳氏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康熙的宠爱,七阿哥胤祐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而她却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由庶妃封为成妃,可想而知在宫中的地位了。

  • 生来即有残疾

作为一位皇子,生来即有残疾,于皇家颜面上确实过不去,因此早期七阿哥是不受康熙皇帝待见的。

不过他身残志坚,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即使身患残疾,却一直努力读书,学习骑马射箭。因此在后期,例如对准格尔的征战中,能够屡立奇功。而且他从军以来,恪尽其职,诸务必举,军队颓风靡习逐渐得到改变。这些事情为康熙皇帝称道,对于这位儿子也是大为改观,予以重任。

然而,身体有残,再加上众多才华兼备的兄弟,于皇位的继承上,康熙显然不会加以考虑。

因此与五阿哥一样,他也是奉行独善其身。因此一直以来圣眷不断,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加封其为和硕淳亲王。

浮人语

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子一多,就很可能引发夺嫡之战,汉武帝太子刘据死于非命,唐太宗太子李承乾也死于夺嫡,就连中国最后一任太子胤礽也在夺嫡之战中被圈禁至死。权利为诱果,让多少父子反目、兄弟阋墙。


海浮人


一提到《雍正王朝》,不由就会想起那首荡气回肠的主题曲《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来,让人一听到就热血沸腾,也非常憧憬做皇帝的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天底下最好的工作就是当皇帝了,天下财富与美人都是你的,你想杀谁就杀谁,天下所有的人唯你的马首是瞻,对你惟命是从,被你呼来喝去。

不要说当真皇帝,就是演几天皇帝那滋味也是妙不可言的,难怪陈道明说演过皇帝之后就什么就不想演了。冯巩也说,当皇帝的感觉,爽。

可是康熙选继任者的时候,皇帝这肥肉只有一块,狗却有十几只,大清上演了九子夺嫡的好戏,九条狗为了一块肉肉撕咬起来,杀得难解难分,你死我活,留下一地狗毛。

《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就是说狗咬狗争夺肥肉的故事,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些人的身影,里面唱主角的是大阿哥胤禔、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争夺的过程是步步惊心,结果是心狠手辣、手段高明的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死后坐上龙椅,笑到了最后,是为雍正爷。

看到这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里面没见到五、六、七三个阿哥,都说狗改不了吃肉,难道他们这三条狗是吃素长大的,或者是三条出家狗?他们兄弟三人就不知道当皇帝痛快,为什么不去争夺呢?

他们不是素食狗,也不是出家狗,他们更不是弱智狗,他们也想当皇帝,他们之所以没有去争夺,那是事出有因。

让我们来看看都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三个在那场皇帝争夺战中超然世外的。

老五胤祺

相信大家都看过张国立、邓婕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在这部红遍大江南北,叫人百看不厌的电视里里除了诙谐幽默的康熙,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宜妃。宜妃虽然没有像电视里描述的那样满腹经纶、有勇有谋陪康熙微服私访,但确实深受康熙宠爱。宜妃受康熙宠爱一是因为人家长得美,史书上说她"面如桃花、不妆也魅"特别会讨男人欢心,是男人都抵抗不了她的诱惑。

二是她会生,宜妃一共为康熙生下三个儿子,可算是生儿子冠军。这三个儿子: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最后一个十二岁就死了,当然不会参与皇帝争夺战。

按说老五胤祺是有机会争一争皇位的,因为老五是个乖乖虎,深受皇帝爸爸待见,母亲再吹吹枕头风,这皇帝一职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吗?事实上康熙也非常有意培养老五,但老五生性善良、还有几分懦弱,用康熙的话说,"柔善有余,刚愎不足,不足以担大任。"

就是说老五是个奶油小生,没有阳刚之气,很"娘",在肮脏险恶的权斗中无法自保,更别说战胜对手、脱颖而出了。所以,出于对五阿哥的呵护,康熙没有培养他,他也有自知之明、没有那个欲望去争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别强求。胤祺的弟弟,九阿哥哥胤禟就依附八阿哥胤禩参与夺权斗争,最后让老爸震怒,死于非命。而老五因为没有参与权斗而得以善终,活了53岁。

老六胤祚。

六阿哥胤祚跟自己的十四弟爱新觉罗·胤禵一样命苦,六阿哥活了六岁,十四阿哥虽然活到67岁,但十四阿哥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被囚禁和圈子禁中度过的,他们都是为了成全四阿哥——他们的同母哥哥而生,给老四当陪衬的。

老六连九子夺嫡那场戏都没有看到,更变说当参与其中当背景帝了。

老七胤祐。

老七之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大战是因为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难而退。

首先七阿哥胤祐出身没有那么根红苗正,地位那么尊贵显赫。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外公是个七品官,不像其他人有什么背景,在宫里的地位也很卑微,整天在宫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母亲的身份、处境影响了老七的性格,虽然老七也有才华,也曾带兵征讨立过战功,得到过康熙的褒奖,但他始终没有迷失自我,没有得意忘形。一直中规中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保持低调,不做非分之想。

让胤祐自卑的是在一次骑行中摔伤,一条腿落下残疾,成为跛脚。这样一来,老七更加接地气了,与世无争、安分守己,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七虽然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但也因此没有大起大落,落得善终,岂非好事?


历来现实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历史同名小说,胡玫导演执导,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等主演。这部剧从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大水开始,一直到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即位。

全剧四十四集,主要分为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1-20集主要围绕九子夺嫡展开,直至雍正上位;下半部分,21-44集,主要讲述雍正巩固权利、推行新政。

剧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讲述的事件也多,尤其是宫廷内部斗争、皇子们的权利倾轧贯穿全剧。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是文艺作品,故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对于导演来说,必须有取舍。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对剧情起不到大作用的非关键人物作了隐身处理。这样整部剧看起来剧情连贯、情节紧凑,更加扣人心弦。

其实这部剧中,不仅舍弃了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还有像十一、十二等其他的诸位皇子。

康熙一生有35位儿子、20位女儿,记录宗谱的有24位儿子,11位女儿。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雍正王朝》故事开始于康熙四十六年。下面简述一下没有进入剧中的几位皇子的概况。

五爷,胤祺,和硕恒亲王,康熙十八年出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当时28岁,秉性和平,没有参与“九子夺嫡”。雍正十年薨,享年54,谥号“温”。

六爷,胤祚,胤禛的亲弟弟,康熙十九年生,康熙二十四年殇。《雍正王朝》故事开篇时,他已经死了22年了。

七爷,胤佑,康熙十九年生,和硕淳亲王。《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27岁,母亲出生低微,加之他身体残疾,没有参与“九子夺嫡”,雍正八年卒,享年51岁,谥号“度”。

十一爷,胤禌,康熙二十四年生,康熙三十五年卒。《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已经死11年了。

十二爷,胤祹,和硕履亲王,康熙二十四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22岁,因母亲出生低微,他没有参与夺嫡。乾隆二十八年薨,享年七十八岁,谥号“懿”。

十五爷,胤禑,愉郡王,康熙三十二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才14岁,雍正九年卒,享年三十九,谥号“恪”。

十六爷,胤禄,和硕庄亲王,康熙三十四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才12岁。康熙晚年依附于胤禛,四爷党成员。电视剧里康熙死时,露脸3秒钟,和九爷动手打架的那个。乾隆三十二年卒,享年七十三,谥号“恪”。

十七爷,胤礼,和硕果亲王,康熙三十六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才10岁。康熙晚年依附于胤禛,四爷党成员。电视剧里,雍正即位后,回府邸时,下人禀报“十七爷求见”,没有露脸。乾隆三年薨,享年四十二岁,谥号“毅”。


十八阿哥,胤衸,康熙四十年出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才6岁,第二年就夭折了。

十九阿哥,胤禝,康熙四十年生,康熙四十三年殇。《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已经死3年多了。

二十阿哥,胤祎,康熙四十五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才1岁,乾隆二十年病故,享年五十岁,谥号“简靖”。

二十一阿哥,胤禧,慎郡王,康熙五十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尚未出生。乾隆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谥号“靖”。

二十二阿哥,胤祜,康熙五十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他尚未出生,乾隆八年卒,享年三十四岁,谥号“恭勤”。

二十三阿哥,胤祁,康熙五十二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尚未出生,乾隆四十九年卒,享年七十三,谥号“诚”。

二十四阿哥,胤秘,和硕諴亲王。康熙五十五年生,《雍正王朝》故事开始时,尚未出生。康熙驾崩时,他仅6岁,他在电视剧里露脸3秒钟,帮胤禛说话,“我也听见了,是传位给四阿哥”,和九爷发生争执。乾隆三十八年卒,享年五十八岁,谥号“恪”。

欢迎大家留言、关注和转发。


彩民洋洋


要知道《雍正王朝》中每一个角色都是非常有分量,而且演绎也非常到位的。虽然据说80%符合正史,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人物在真实历史中都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先说皇五子胤祺,基本上没有结党争储。后被康熙皇帝封为恒亲王。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上台以后没怎么动他,只是后来借故削了他儿子的封爵。雍正十年去世!事迹和经历在史书上也乏善可陈。

皇六子胤祚,康熙十九年生,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殇。看看《雍正王朝》第一集开始的年份,已经在皇六子过世之后,自然无记载。

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的典型代表。康熙三十五年随康熙出征葛尔丹,以功晋封贝勒。康熙五十七年出征西陲,奉命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因从事该项工作之后成效显著,雍正元年晋封和硕亲王,后来,以疾解旗务。雍正八年去世,雍正下令刻碑记功,诏褒其“敬谨小心,安分守己”秉性。作为实干派、安分守己的代表,显然在《雍正王朝》的剧本中难以找到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