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看电影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

寅春树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提高修养的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思想,有的人看文艺片,只会感叹哇~好美的薰衣草~好美的建筑群落。有的人看漫威的片子只会感叹,哎。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说的可能太泛太抽象,如或知尔没有思想,那么看电影很可能陷入“崇洋媚外”或者“妄自菲薄”里。

言归正传怎么看电影,把自己当成一个电影评论家,要从一部电影的题材来看它选题的原因,看它的故事情节如何叙述,看它情感线索如何穿插,看导演在努力想表达什么意图。猜剧情,一猜就透的剧情多数是来挣钱的商业片,你就体会下投资方的眼界格局就好了。猜不透的才能更吸引观众。最后看电影想表达什么思想上的事儿。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大维观影


这个问题提的好,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这一很大的课题。

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日益繁荣,就在于观众喜欢,而喜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电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

看看我国一代代人不正是在电影及其他文化产品的熏陶下,提高了文化修养,从而使中国文化延绵不断吗?

50年代的生人是看着《英雄儿女》、《青春之歌》等老电影成长的一代人,革命前辈的精神通过电影,很形象、很生动地渗透到他们内心,提高了他们使命意识和文化修养,坚定了他们的人生观,使他们尽管艰难还是坚定地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60后、70后生人,是看着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电影长大的一代人,《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电影补充了他们在阅历上的缺失,增强了他们对人生、对苦难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文化修养,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也是今天肩负着抚养老人、培养孩子的坚韧的一代人。

以80后、90后、乃至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是享受中国电影繁荣的一代人。接受电影的影响很大,更丰富,既有娱乐至上的观念崇尚,也有正能量文化的理解与包容。随着主旋律电影的更新与调整,生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逐步渗透到他们内心,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认知,人格成熟等人生最主要的素养,从而使他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的骨干力量。

自然,人在接受电影影响,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给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中国电影的空前繁荣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形成的。


大树作笔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吧。首先要明确几个目的,才能找到答案。

一、你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打发时间、寻找刺激、了解历史或是获得新认知等~~

二、喜欢电影的类型?

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恐怖片、科幻片或者是纪录片等等~~


有时候想要了解一些事物可以有很多途径,比如查阅相关书籍、互联网还有就是一些影视素材。当然在现在这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我们更多是的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新的认知,这种方式相比查阅书籍要来的更快更有趣。

因此看电影也是一种能够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当然影视题材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推荐看一些 励志片或者是纪录片

《听见天堂》

是根据意大利闻名盲眼电影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经历改编而成。影片除了真实题材,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更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状态,自由意识形态的高涨与社会运动的兴起,学生与劳工涌上了街头抗议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学校里对既有体制的奋力抗争。

透过《听见天堂》传递着一个共通的理念: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中,每个人都有勇敢去追求梦想的权利。 <strong>

《当幸福来敲门》取材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永不妥协》《荒野生存》《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励志片

那么,何为文化修养?

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辩。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我对"文化修养"的理解与追求。

<strong>


柒十三


在我看来,看电影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的名片,他虽然不能放在口袋里,却能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表现在行动中,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电影的发明,生命的长度至少延长了3倍。

那些个性鲜明的人,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 那些激情澎湃的时代,都浓缩在短短的数小时里,带给我们超越现实的丰富感受。

《小偷家族》偷来的亲情也动人,“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摔跤吧!爸爸》鼓励女性为命运抗争,“战斗之前,你需要战胜自己的恐惧”。

《 无问西东》记录了岁月变迁,更记录了不变的真实,“这个时代, 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电影是什么——用120分钟走过别人的一生

我喜欢用120分钟去经历一次别人的一生。在帧帧影像中,寻找一点自己的影子。影评里颇有感触的背后,其实是自己。我们走过别人的人生。踏过别人世界的千山万水,拂过鬓角的发丝,在万千辗转中领悟自己。这便是电影的意义吧。

戏如人生,人生太短,我们无法去完完全全的感受世间的美好与丑陋,简单来说便是出家人说的“红尘”二字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果有疑问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在下方留言。谢谢


逝忆先生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娱乐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东北先生讲故事


很高兴参与这个问答

看电影是否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在我看来电影都是浓缩的精华,相对于电视剧,剧情的冗长,电影更像是精简版的剧集,每一段每一秒,每一帧都是经过幕后无数人的心血制作而成,最终投放在荧屏上,这是电影最显性的呈现,下面分析下看电影的行为

1 看电影这个行为是属于现代人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相对于部分年轻人比较热衷的 KTV

逛街、购物、聊天、看剧 、综艺等有着安静 便捷、成本小、效率高等优势。

2 上面提过电影都是浓缩的精华,里面有历史或者科技的展现,有创作者天马行空的创意,也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其表达的主旨 是由编剧和导演共同输出的价值观。所以在你看电影的时候你有可能了解到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也有可能了解到各个国家的发展史更有可能体会到人世间的人情冷暖,这并不比上面所说的任何消遣方式无聊吧

3 我看过很多的电影主要是欧美电影居多,当然我觉得并没有觉得自己文化素养提高了多少,只是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多了更多的方向去思考,面对极端事情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他怎么做出了这么十恶不赦事情简直该死 而是去想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总之对待任何事情更多的是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看

4 以上就是我对看电影这个行为的理解,欢迎大家讨论。


智剪影第


看电影全是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古怪,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不会把看电影跟修身养性直接联系起来,不过到底看电影算不算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看电影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电影是人类发展长河里衍生出来的文明产物,他是人们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写照。从我们童年就开始接触电影,接触电影的时间其实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接触身边朋友的时间,所以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改变,从而影响生活,当然只有积极正能量的电影作品才能提高自身。切勿“误入魔道”。



第二,看电影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首先这个不是直接的,因为很少有哪个电影没事上来就科普,但是通过剧情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个大面上的知识,由于现在互联网发达,看完之后会在网上冲浪一番,最后获得新的知识。



第三,看电影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影层出不穷,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烧脑大作,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们在研究剧情的同时也会不断的猜测不断的去思考,当最后结局答案揭晓的时候我们又恍然大悟,然后会整理思路去回忆整部剧,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很好的培养自己的思维逻辑性。



第四看电影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身心。 自从电影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它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听听歌看看电影,心情也会得到适当放松缓解。从而让自己身心愉悦。



综上所述,看电影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短暂的影响,而是伴随生活必不可少的,已经属于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看电影是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


大V影视娱乐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娱乐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一个真实的故事,只记得大概:一个男子在卢浮宫里正欣赏名作《蒙娜丽莎》,突然就在画前晕倒。后来前来救治的医生解释,这类现象很正常:一般,对这样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对画作了解愈多,也就愈能全情投入进去,甚至于最终产生晕眩感。而一般游客,看了也没多大感觉,只是拍拍照。

电影也类似。

这是文化积淀。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专业知识,单就电影这门学科而言,你得知道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你不了解电影发展历史,不知道巴赞的长镜头美学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之争,你就不会理解让·雷诺阿以及《公民凯恩》景深镜头的革命意义。

不仅限于电影史,也包括文学史,哲学史,音乐史,绘画史等等。整个“史”就相当于一个XY的坐标系。一个作品,则相当于一个符号,它本身不能单独产生意义,它的意义只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才可能产生。只有在与前后左右的作品相比较中才能定出它的地位。

这是结构主义的看法,可能有些极端(可哪一个开创性的理论不极端),但大致来讲是不错的。就电影来说,格里菲斯的电影作品会在爱森斯坦之后产生它之前没有过的意义。美术史也是这样,达芬奇的美术作品会随着拉斐尔的出现展现出拉斐尔未出现时的新的意义。文学史也类似,杜甫的诗会在晋人南渡以后产生出它潜在的并未显现的新意义,并且其地位也会得到提高。

所以无论你要学习什么,“史”是很重要的。再说电影理论,除了经典电影理论之外,到了现代,你还需要了解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这些现代理论,如此,才能更好的解读园子温,李安,阿巴斯,希区柯克他们的作品。

这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电影其内部的。

还有是其他学科的,比如懂得弗洛伊德(心理学)和拉康(哲学),你才能深刻理解希区柯克和大卫·林奇,才能懂得为什么2012年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会打败《公民凯恩》位列英国《视与听》的排行榜第一。这是文化研究性质的。

有人会有疑问,懂了这么多,还能单纯的欣赏电影吗?是不是会反而变得没趣味了。

不会。

在懂得更多之后,反而能更加深刻地、细腻地、多层次地体味到之前未曾察觉到的地方,真正体味到经典的精华所在。在真正理解之后,你所得到的“快感”,只会更加深刻,而不再是从前那种“浮泛”的观影快感。

至于另一方面,相对于“现实性”的文化知识积累,则需要有某种形而上的“领悟力”。

禅宗自达摩东渡以后一直传到五祖弘忍,然后产生了分歧,分为南宗北宗,北宗神秀主张渐悟,南宗慧能则主张顿悟,

这里说得领悟力类似于慧能的顿悟。它不需要你专门学习记诵许多知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它是直达本心的。

这样的,像蔡明亮的电影,它不需要你有多高深的专业见解,学科知识积累,它甚至不需要你去“理解”,你只需要去“看”、去“感受”,就对了。蔡明亮说,我的观众看电影可以很自由,他看困了想睡为什么不能睡一会。去年他把他的电影搬进美术馆,然后收集树枝,废纸在室内布置起来,整个其实已经是一件装置艺术,观众在其中自由行走,画幕前有靠枕,人们或者坐在地上,或者躺卧,很自由。

从上面两点来看,其实看电影大多数时候更接近于一项娱乐。你一没文化积淀,二没领悟力,对这样的艺术电影,当然感到乏味无聊,看不进去了。

甚至可以说,单纯地仅仅只是看电影,就是一种娱乐。如果想要真正从中学到些什么知识,必须看书不可。

拼阅片量,就像拼阅读量那样傻。要的是质量,而不单单是数量。有人说我一年能读1000本书,这样的人不用看就是欺世盗名之徒。真正的读书人不会特别在意这个,更不会扛着旗子到处标榜。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真正地有万卷书的积淀,不然行了万里路也只是邮差。类似地,所谓阅片量,你要没有大量的电影专业方面的阅读以及记诵,没有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积累旁通,那即使看了一万部片子也只是个影迷,终究成不了电影学者。

这样你看电影其实就是娱乐,不算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要看懂昆汀的《pulp fiction》(打个岔,林少华老师,把这个翻译成《纸浆故事》:),你自己在那面壁思考有什么用,你以为自己是达摩老祖,能想出个花?最顶用的,就是去知网,键入关键词,按相关性排序,把前三页有引用量的都下载打印装订好,然后仔细阅读。阅读过后,再进行自己的思考,重要的是,把它写出来,把你自己的思考成果写下来。

看一部《钢的琴》,感觉“诶,好像有点意思,不过有些说不出来”。那正好,去看戴锦华老师的讲座——《阶级,或因父之名》,专门讲这个电影。其中又提到了一篇论文,戴爷主要参考的就是这个,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戴爷很幽默,说,幸好是我的学生。

这样听过讲座,看过几篇论文,才算把电影的作为“娱乐”的这样一个最主要的属性转化为“学习”。

我们上面讨论的当然还都是“有可能向学习属性转化”的艺术电影,爆米花电影顾名思义就不用讨论了。

较电影而言——如果要学习知识,追求智慧——读书,甚至到了现在的21世纪,我觉得依然比看电影重要。我在这头,智慧在那头,而读书是一座桥,而且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介质中,最稳定以及最有可能到达的那一座。

而且最重要的,很多东西电影是拍不出来的。在文字帝国里,诗是最高的,其次是文章(学术论文又是其中最严谨的),再次是戏剧,再次是小说,再次是散文。电影初诞生时,被看做小说和戏剧的附庸(所以到后来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那电影为什么不被看做诗和文章的替代或附庸?

小说和戏剧相比较诗、以及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而言,是一直不被人看得起的,《汉书·艺文志》小说类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所谓“稗”,它是低一级的,次一品的。而电影它的作为基础的剧本,就是小说和戏剧样式的,其实可以看做是小说和戏剧的另一层媒介的转换。因此可以说,电影是小说和戏剧的隔世转化。

它不是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更不是诗。

所以转化进文字帝国,也注定达不到诗的高度。而能够予以说理,分析透彻精辟的文章,以及包含人生智慧的诸多文字(如佛经,以及儒道基督),他们所表达论述出的东西,电影永远也拍不出来。甚至于比起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大段议论,卡夫卡小说里几乎不能够被读解的寓意,电影终究要差一截。

所以如果真的要追求智慧,还是去读书。

20世纪电影刚产生的时候,真正的文化精英是不看电影的,闲的时候,胡适喜欢跟朋友们谈话,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读书,周天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和傅斯年,蒋廷黻他们聊天,这种方式其实也算是一座桥。钱锺书则纯粹是读书,闲暇就逗女儿玩,给她肚子上画圈圈:)。因为那个时候,电影是纯粹作为娱乐手段的,它并不会给你带来知识,也并不被人看做是艺术。

这个情况,随着电影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影史上众多杰出影人的不断涌现而有所改变。21世纪的诸多文化精英开始正式承认电影的重要性。有的甚至直接投入到电影创作之中,比如塔尔科夫斯基,如果没有电影,老塔其实是个诗人。还有被王小波大力赞颂的那个写了《情人》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也拍了影史的杰作。

而其他哲人如德勒兹,则分别于1973和1975年写出了《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德勒兹研究的其实不是电影,电影只是他进行哲学思考的一种手段。

以及我前几天看的刘小枫,他写作《沉重的肉身》,其中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解析——直让人击节赞叹。也就是说,到今天,电影已经作为文化研究的一种土壤,其价值几乎可以赶上书籍了。

但是,作为这一切的基础,在对电影进行专业解析之前,必然要进行相关的数十本书籍的专业积累,以及其他更多“无关”书籍的积累(就刘小枫而言,这样的“无关”则是文学、美学、哲学、神学以及伦理学的深厚积淀)。这样,你才能完成对电影的“文化研究”,否则就只是在花费两个小时进行一场娱乐,在没有充足知识储备及专业积累的前提下,看电影,哪怕是经典,也是娱乐。

所以最近感到犹豫,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应不应该把太多时间放在阅片上),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尤其对于立志读书,追求智慧的人而言。有时极端一点会想,必须要具备充足的文化积淀,不然看电影就是浪费时间,看了也白看,也忘掉——这种反思起来,其实也是另外一种的功利主义,可人生是有大限的,人生是有一件主要的事要干的。

但另外一点,电影与单纯游戏不同的是,作为不理解的当下是娱乐,但它有向学习方向转化的潜在,某些东西会留存下来,日后随着知识的增多,某天再回想起,这个时候,电影作为娱乐的属性就开始向学习属性转化。所以重要的,是去完成这个“转化”的过程。而对诸多学科经典的阅读才是完成这一项转化的重要条件。

当然如果单纯把电影当作纯娱乐,那当然也没什么问题。这篇文字不作为正式的“文章”,只是散碎的一些个人性质的思考。


影视界G


看电影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当你有意识的进行时,它可以帮你更快速的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简单理解为学识。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这个人学历高,文化水平高”,在我们的思维里,会默认这种表述,因为这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么这里的“文化修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学识。

提高文化修养,是为了提高思辨能力及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的爷爷奶奶在大学以前会常常说,“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后,他们又会说,“可以可以,考上大学了,有出息了”。在他们的理解下,考上大学,有一个高的学历(文化修养),就不要像他们那样在农田里干活,能在城市里工作,活得更体面。其实本质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个行为背后的主体是人,我相信只要你有这个意愿,看电影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的。一部剧本能被拍成电影,相信都会有其价值性。电影中的人物、情景或者一句话都有可能打动我们的感知,使我们思考以前未关注过的事物。电影想表达主题内容,也能很好的将我们带入思考中。观影后,写影评,看影评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行为。

欢迎评论交流


Boy先生


看电影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这要看你喜欢看的是什么样的影片,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喜欢看那些低俗搞笑的烂片,或者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神剧”的话,这类毫无“营养的东西怎能助你提高文化修养?只会让你的素质、品味越来越低下。

如果你喜欢看的是经典的艺术片之类的话,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有一定文化修养,有较高品味的人。这类影片能够让你了解许多普世的价值观;能够艺术地展示故事情节;能够真实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你在观赏这类影片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高级的美的享受,并且你的文化修养水平、艺术品味等都能不断得到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