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海归教授再归海,许晨阳、马毅入职美国名校,开启人才环流时代?


海归教授再归海,许晨阳、马毅入职美国名校,开启人才环流时代?

提要:几年前,颜宁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教职时,她未来的同事琚诒光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琚诒光17年前以清华教授的身份,加盟普林斯顿时还得从助理教授做起,远没有现在颜宁刚来就做终身教授的待遇。

01

“颜宁现象”之后,许晨阳、马毅加盟美国名校

北大的80后数学家许晨阳,将于2018年秋季全职加入麻省理工学院。2017年,许晨阳因获得奖金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而备受瞩目。他曾对媒体表示,加盟麻省理工是“想趁这个机会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一看,现在去了也不代表我将来就不回”。

海归教授再归海,许晨阳、马毅入职美国名校,开启人才环流时代?

据南方周末所言,2018年1月,上海科技大学的马毅教授入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是他在美国求学时的母校。马毅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任教,家人也在美国。2014年他到上海科技大学帮助建校和建设信息学院,如今学院初具规模,他也可以回美国与家人团聚了。

此前清华大学“美女科学家”颜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终身讲席教授的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有学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反映出中国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得到了国际一流名校的认可,开始进入人才环流的时代。

02

颜宁:“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海归教授再归海,许晨阳、马毅入职美国名校,开启人才环流时代?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引人关注,部分原因是她颠覆了很多人对于科学家的印象。她才貌双全,个性率真,兴趣广泛,她的演讲通俗生动,拉近了受众与科学的距离。在2017年12月的一个国内颁奖礼上,她再次回应赴美任教,想换个新环境挑战自己。

在这个颁奖礼之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颜宁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成长故事。高中分文理班,她自己选择了文科班,又被老师给拉回到理科班了。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更向往自由开放的北大,父母替她做主报了清华的生物系。

大四的时候,她曾错过了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施一公在清华的讲座,于是她给施一公写了封英文自荐信,结尾说“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她的满怀自信打动了施一公教授,成为施教授的学生。

但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最初一年半,颜宁遭遇了科研生涯中最大的挫败感,有一位来自复旦的同学比她更早进入状态,导师常拿这位复旦同学数落她不行。一年半之后,她才“终于学会了做实验”,突破这个瓶颈,她的科研之路就非常顺利了。

她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受的科学训练,包括对权威的质疑精神。学生被要求在课下读一些经典论文,上课时教授会让学生指出论文中的问题和漏洞。颜宁觉得这种培养非常可取,在科学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权威,没有质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接近真理。

颜宁2007年回到清华任教,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对很多女博士放弃科研道路这一现象非常在意,也感到惋惜,一些世俗的观念阻碍了女科学家的成长。在一次博士研究生面试时,有位男教授问一名女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

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颜宁先插话了,“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的这句话一定会让女生非常感激。被媒体问及“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颜宁答道:“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03

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琚诒光

海归教授再归海,许晨阳、马毅入职美国名校,开启人才环流时代?

几年前,颜宁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教职时,她未来的同事琚诒光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琚诒光17年前以清华教授的身份,加盟普林斯顿时还得从助理教授做起,远没有现在颜宁刚来就做终身教授的待遇。

琚诒光刚到美国任教时,英语口语并不是太好,经常会听不懂学生提的问题,有学生评价“为什么要招这样的教授”。他感到了很大压力,系主任却给了他足够的宽容和支持,“系里的教授一大半都是国外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音,过几年就好了。”

这种宽容的学术环境和简单的人际关系,对于学者颇具吸引力。而现在像颜宁、许晨阳、马毅等“海归再归海”的教授,得到了更高的礼遇,国际学术界对他们的学术地位给予了高度认可,这是学者们非常看重的。国内一些高校吸引人才更多靠的是钱和头衔,满足的还只是学者较低层次的需求。

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当然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得看到国内科研环境的一些差距。许晨阳所在的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其学术环境在国内已经算是非常优秀了,但数学中心主任田刚教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还是承认,国内环境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国外办事流程相对简单,“在国内办理出国访问都要经过很多手续”,田刚表示,国内学校行政分级明晰,工作安排常要随上级行动而波动。他说,“如果我们评奖或者评基金都是以学术为重,无论是对年轻人、对整个中国数学发展都有好处。”

而在南京农大兼职的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程宗明说,他在国外的感受是“你想做什么样的科研基本就可以做,你想找什么样的合作就能找什么样的合作,没有什么人来限制你,不用担心人家会把你的想法给偷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