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医二代”:非常“留守”特别成长

“飞翼班”的6个“留守儿童”

在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有一个班叫“飞翼班”,这个班级的学生也如班名一样“非一般”。因为仅这一个班,就有6位学生的家长“出征”驰援武汉。

出生于“双医家庭”的小煊,平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而随着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增加,小煊妈妈几乎不着家了,爸爸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一家三口常身处三地。

一天凌晨时分,小煊听到难得回趟家的爸爸又收拾行李出发的声音,而恰巧那时疲惫不堪的妈妈回来了。小煊听到了他们这样的一番对话——

妈妈说:“我报名去武汉了,万一……家就交给你了。”

“我没跟你商量,小汤山要重新启用,我也报了名……”爸爸回答。

国家危难时刻,小煊爸妈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勇者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小煊还要再当一段时间的“留守儿童”。但小煊没有抱怨,“作为医生的儿子,我能学会承担!”他这样安慰自己。

小淳的妈妈是呼吸与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此次疫情暴发后,作为一线对口科室,小淳妈妈第一时间提交了驰援武汉的请战书。

得知妈妈的决定后,起初小淳有点担心。爸爸安慰他:“我们应该从大局出发支持妈妈,做好她的大后方,让她和千千万万的叔叔阿姨一起和病毒战斗!这样,大家也才能早一点摘下口罩,尽情地在阳光下玩耍!”为让妈妈更安心地在前线工作,爸爸将小淳和妹妹送到了姥姥家。在姥姥看来,以前调皮的小淳像换了个人一样:早晨准时起床、洗漱、收拾床铺;作业不用人催了,字迹也变得整洁美观;从前常把妹妹惹哭,现在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大哥哥……小淳对老师说:“我要成为让爸爸妈妈骄傲的孩子,做他们最坚定的大后方!”

除了小煊和小淳,这个班还有小丞、小阳、小菲、小玥等共6位同学的父母正在前线战“疫”,他们守护了别人的健康,却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特殊的“留守儿童”。而在这特殊时期,孩子们也都快速成长。在班主任樊微微眼里,他们好像一下子都长大了。“我们‘飞翼班’6个医护家庭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感人至深。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在疫情面前表现出的勇敢与承担,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这个春天无声但却最坚强的生长。”樊微微老师说,希望早日迎来疫情结束的那一天,让每位少年都能与父母牵手,尽情享受久违的阳光和拥抱。愿孩子们以父母为榜样,肩负起未来社会赋予他们的新使命。

一个患者心中的“明星”,变成了全班学生心中的“明星”

“亲爱的爸爸,春节期间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选择去武汉救治病人。虽然稍有遗憾,但我为有这样一个英雄的爸爸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是北京实验学校初一学生小毓写给正在前线战“疫”的爸爸的一封信。她的爸爸,因在防护服上写下“有事找我”四个字,从而成为患者夸赞的“有事找我”好医生。

“因为在隔离病房内,医生、护士都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这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细节问题:完全一致的着装,再加上口罩和护目镜,这让刚刚有些熟悉的医护人员又变得彼此难以辨识了。隔离病房内的工作必须严谨,为此,大家拿起笔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正写着,有人突然发问:‘有事儿找谁呀?’丁新民不仅是北京世纪坛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长,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双重使命让他下意识接下了话茬儿:‘有事找我!’话音刚落,身边有战友拿起了一支粗笔:‘找你,那我给你写上吧!’本是一句玩笑,但丁新民认真地低下了头,就这样,‘有事找我’4个大字‘顶’在了他的额头上……”这是某媒体对小毓爸爸的报道片段。

“有事找我”4个字,对患者而言,体现的是一名医生的责任和担当。对女儿而言,也是无声而最有力的教育。

“这本是一个无心的事儿,但我没有想到,头上这4个字让病人的感受非常好。”丁医生说,隔离病房内的患者身体被病毒折磨,思想上也难免产生恐惧。在诊疗期间,他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病毒、传播相关知识,并给患者以信心。而额头上的4个字,足以让患者对北京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充满信任。“自己无意的一个行为,既方便了患者,又给了女儿正能量,在前线再苦再累也值得。”他说。

每天晚上,只要爸爸有时间,小毓就会与爸爸视频聊天,询问一下武汉的最新情况,叮嘱爸爸保重身体,并说一说家里的情况和自己的学习进度。

“你的爸爸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由衷地敬佩他,咱们班学生及家长都非常佩服你的爸爸。期待他早日凯旋,我们邀请他来学校作一次报告,激励更多的家长和同学向他学习……”班主任在班级家长群转发了丁新民医生的事迹,引来家长和学生们的赞叹。就这样,一个患者心中的“明星”医生,变成了全班学生心中的“明星”榜样。(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文\\记者:张惠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