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教育改革,怎樣才能切實為中小學生減負,關鍵在所謂命題專家


魯迅說過一句話:“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我作為一名初、高中教師,在看了自己孩子從五年級到八年級受到的折磨後,竟也以這樣的最壞的惡意來揣測某些人,最終我把惡意對準了“命題專家”。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問題是“專家誤國,體制背鍋”,因此我們進行了幾十年的教育改革不但沒有減負,學生反而越來越累。既然是惡意,還是揣測,就是沒什麼依據,不過我還是不吐不快。

先說一下事實,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各科教學就應該以傳授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為主,但是從小學數學開始,各種應用題就鋪天蓋地而來,美其名曰為了考查學生能力,以前奧數的習題也堂而皇之的進入了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中,閱讀能力和思維力稍微差一點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能力解決這樣的問題。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學到九點、十點,沒有時間玩,週末還要去上輔導班,耗盡家財。可是,中學老師卻發現,他們連基本的口算都不會,即使是中等以上的學生,運算能力也很差。那些本來適合5%學生做的習題,出題人卻用來折磨全體小學生,這不是“命題專家”在犯罪嗎?有些人認為生育政策放開後年輕人仍然不敢生是因為房子太貴,我覺得子女教育這座大山比房價貴更可怕。

初中也一樣,物理、數學、語文……,命題人都在不停提升試題難度。因為受考試大綱的限制,題目知識難度不能無限增大,那就就增大閱讀量,或者故意用模糊語言描述問題,增加做題難度,反正就是不能讓孩子們考高分。

簡單一句話:“現在的考試目的根本不是考知識,而是整人”。我們的孩子們通過反覆訓練,通過燒錢上輔導班終於提升了做題水平的時候,專家們就會想新的辦法增加題的難度。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無論孩子怎樣學,都不能讓他們考高分,不然專家的臉往哪放。生殺大權在成年人手裡,那些醜陋的成年人還高高在上的說三道四:“看看現在的孩子,太不刻苦了,以前我們那時候怎麼也考六七十分”。說到這,我只想說一句話,“他祖母的,那時候小學生作業就是點課後作業,考試有這麼難嗎?”

無論是高中還是初中小學,學校的測評,地區的聯考,試題一定要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這是事實。但是這個說法一直不夠精確,應該是受“高考試題指揮棒”的影響,要想解決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先要解決試題難度和大部分學生能力不匹配的問題。專家們以“提升閱讀能力、創新能力”、“跳一跳摘桃子”這樣的理論,按照最優秀學生也不能都考高分的原則去出題,必然導致大部分學生覺得試題太難。可憐的學生們為了適應考題,只能放棄一切來刷題,結果依然是絕大多數學生依然“摘不到桃子”。“專家”們都是“行業精英”,小屁孩們玩不過專家。

下面以壞的惡意揣測一下專家。如果考試題簡單,學生通過學校的教學就能夠拿到不錯的分數,那麼書面考試的重要性就降低了。與此相關的產業,比如各種講座、培訓、輔導、教輔資料就都沒有市場了,那專家還有什麼價值呢?再以更壞的惡意去揣測一下專家中的高手,他們大概通過做專家賺足了錢,讓自己的兒女可以躲過這種摧殘,如果兒女沒有躲過,大概也不會讓自己的孫輩去受這樣的折磨。

當然,罵專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呼籲有效控制試題難度才是目的,讓考試迴歸到“檢測學習效果”的正道上才是目標。教育部提出取消考試大綱,按照教學大綱命題,一定是發現了試題指揮棒的惡果,但是如果還是讓這些專家去命題,以他們的高智商,有的是辦法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去出題。

現在的考試方式嚴重誤導了教育的走向,基礎教育只有走基礎的路線而不是選拔的路線,才能給孩子鬆綁,讓孩子有時間去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基礎教育命題就要以學科知識和方法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培養持續學習的基礎和能力,不要以選拔為主要目的,再配合教育體制的改革,才能真正解放學生和家長。建議如下:

1、分年級建立國家級題庫,要控制數量,以涵蓋所學知識為目的,期中期末考試題必須80%的題目以題庫為準。這樣才能讓認真學的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沒有白學,引導學生踏實學習。

2、中高考試題80%由一線教師命題,隨機抽調教學滿十年的教師去命題,省重點中學、市重點中學、普通學校各佔三分之一。不用擔心命題質量,如果以基礎題為主,每一個認真的教師都能完成。如果真有教師不能完成,直接取消教師資格證就行了,他一定是不合格的教師。

隨著技術進步,考試題也可以逐步採用人工智能出題,避免人為干擾。

這兩點都強調80%,就是想引導學生踏實學好基礎知識,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不要怕孩子考滿分、考高分,難道我們的大部分孩子就不能100%掌握基礎知識嗎?別忘了,我們在探討基礎教育的問題,就不要把選拔放在絕對優先的位置上。不要怕高分多,學生得了高分,說明基礎知識沒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培養自己的愛好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充分的發展自己。

3、為了高校能有效選拔人才,可以逐漸建立學科特長的輔助選拔的測評體制或者完全由錄取高校想辦法解決分數之外的選拔方法。比如醫學外科專業,考試成績達標就可以,但是動手實驗能力強很重要,有解剖能力就可以作為重要錄取依據;比如護理專業,細心、耐心就作為錄取依據。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拓寬學生能力評價的渠道和範圍,真正做到綜合評價。以實驗能力為例,每個學校建立至少一個多媒體實驗室,學生實驗時全程錄像,並由實驗教師依據錄像打出分數,實驗錄像實時提交到學生信息庫。初期也可以採用在實驗考查時錄像建立信息庫的形式過渡。教育部門或者權威民間機構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給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都以錄像的形式提交到學生成長信息庫中,作為高校錄取的依據。錄取高校可以根據需要去調看需要的信息資源。

學生、家長渴望進入更好的大學是永遠的“剛需”,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永遠不會降低,關鍵是誰指揮、指向哪裡的問題。現在是政府、教師、家長、學生都希望減負,然而事實就是越減越累。我們不妨把視線投向那些不希望學生從題海中解脫的群體中去:培訓機構、出版機構、命題專家,其中命題專家的作用是最關鍵的,可是我們的教育改革,從沒有想過要革他們的命。

最後一句話:廢了這些命題專家,讓他們放開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