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战疫40天,多地0新增:背后揭示的4个真相,你不应该遗忘


战疫40天,多地0新增:背后揭示的4个真相,你不应该遗忘


这两天,全国多个省市都连续多天零新增,治愈出院的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时至今日,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已经肆虐了近两个月。随着各种防疫措施的加强,人们的情绪,也渐渐从恐慌紧张,变得更加理性克制。


或早或迟,疫情终将结束,但这个黑天鹅事件给我们的点滴启示,却应该被我们牢记。


01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独善其身之外,我们还要做得更多


我所在的城市,疫情并不算特别严重,但城市新闻里的一个镜头,还是让我印象很深:


某小区一户人家被确诊后,和他们居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被马上转移至隔里点。


这些从未上过电视的普通人,在镜头前拎着大包小包,仓皇而狼狈地坐上了社区特别安排的车,离开了自己的家,开始了两周突如其来的隔离生活。


一对老夫妻,因为年龄太小,身体不好,被留在空荡荡的楼里居家隔里,由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帮助送饭送药。


在此之前,他们像你我一样,每天严格按照要求,不出门、不聚会、戴口罩,但却仍然左右不了自己生活的方向。


而在全国,比这严重百倍千倍的事例,在此次疫情中,比比皆是:


晋江一男子,隐瞒曾去过武汉的事实,参加多场宴会,致近4000人被隔离;一名员工,从外地回京,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隔离就直接上班,导致单位数十人被隔离。


疫情中,有太多人,因为别人的大意、失误,被搅乱了生活,甚至搭上了性命。


一个人的愚蠢行为,买单的,是全社会、全人类。


在人与人构成的社会中,并不存在真正的独善其身。仅仅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我们其实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面对隐患,我们今天选择了视而不见,明天,它就可能会变成落在你我身上的灾难;


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选择忍让沉默,明天,我们就可能被牵连其中,自食恶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做好自己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去影响别人,让错误的事及时终止,让正确的事能被宣扬,我好了,我身边的人好了,这个世界才有可能好起来


02


如果你的公司还在,

请珍惜你的工作


最近,很多仍然没有复工的网友,陷入了另一种焦虑。


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从未有过积蓄的他们,前所未有的想回去上班;而很多中年人,面对房贷车贷和一家老小的生活用度,也越来越担心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这段时间在家办公期间,我也和很多候选人沟通了他们的近况。比起每年春节过后的跳槽小高峰,今年的候选人,心态上明显更加谨慎和冷静。


一个候选人说,这段时间,其实自己想的不是等疫情过后赶快跳槽,而是很庆幸没有在年前匆忙提出离职,公司也给了很多的关怀和支持,让他感到前所未有地珍惜这份工作。


他说,现在想想自己原来的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糟,自己遇到的困难,也并不全是外因导致,比起网上那些撑不过三个月、甚至已经倒闭的公司,自己更应该觉得幸运。


稻盛和夫在回忆他的职业经历时,曾多次提到他在大学毕业后入职第一家公司的故事。


那家公司因为效益不好,一直拖欠员工工资,没过多久,和他同期入职的员工纷纷辞职,而他本想去自卫队工作,却因为家里人的极力反对,也不得不放弃。


没有其他选择的他,只能一心放在工作上,没想到,却因此催生出了他优异的科研成果,为他之后的职业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没有退路时,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捧着的,就是金饭碗。


不完美的工作和生活,本就是常态。珍惜当下,尽全力做好自己能够去做的事,你会发现,那些本来觉得无可改变的事,会因你的努力,而变好。


03


思辨力和免疫力一样,

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很多网友都说,这个假期,感觉自己心脏病都要犯了。


每天打开微博,都不知道该先为哪件事生气,可看到医护人员的报导,又感动得要哭湿整条毛巾被。


心情就像过山车,但开关不在自己手里。


的确,自从疫情发生,我们经历了太多“真相变谣言,谣言变真相”的刺激,搞得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其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就算没有这场疫情,我们哪天又不是被各种不知来源的信息包围,而分不清对错呢?


而避免让自己陷入“乌合之众”的狂流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思辨力: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去判断外界信息的真伪。


记得在一档纪录片中,钟南山院士提起他的父亲时,曾这样回忆到:父亲话不多,但他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


他记得,他们曾遇到一个孩子,有尿血症状,他不假思索地说到,这孩子得了结核病。


父亲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结核?”


这句话把钟南山问楞了。他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是结核,就脱口而出了,可实际上,很多种疾病,都可以产生尿血的症状。


只相信那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确认无误的事,只向别人传播自己能完全确信的话,既可以让我们免于信息过量带来的焦虑,也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清澈。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一书中,曾提到自己的几条行为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凡是不能确认的东西,就不完全相信。


无论在当下的疫情中,还是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会思辨,学会从海量信息中形成自己的真正判断,是我们一直要学习的功课。


04


人格的高贵与否,

与学识和地位无关


可以说,每次的突发事件,都是一面人性的放大镜。


疫情中,我们看到了身居要位却玩忽职守的官员被免职,看到了自己毫无作为却跳出来指责韩红的微博大V,却也更看到了许许多多人格闪亮的普通人。


一位农民,一次性捐出15000支口罩,而这些口罩,是他之前打工的口罩厂倒闭前,抵给他的好几个月工资;


一个老乡,满身是土,从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掏出一沓子钱,说,国家有难了,我能不多少献上一点吗?捐出了他不知道攒了多久的2000块钱。


这些普通人,可能没什么学问,更没有金钱地位,有的,只是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


故事的主人公祁瑞宣,在国难面前,很想和弟弟一样逃出北平参与抗战,但无奈他是家中长子,要肩负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影响身边人,宣传爱国思想。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先被他影响的,是没什么文化的年轻邻居程长顺,平时看着胆小窝囊的长顺,和瑞宣说想去参军。


老舍写到:


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这情感的泉源,是我们的古远的文化。一个人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些知识,而性情的深厚,却不是一会儿工夫培养得出的。


困难面前,有的人选择远离是非,保全自己,甚至逃往国外;而有的人,选择尽我所能,甚至迎风逆行。


这背后的差别,不是金钱地位知识学问,而是人格的高低不同。



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指出,意外总会发生,只有脆弱的事物,才喜欢安宁稳定的环境,而具有反脆弱的事物,则会从混乱中成长。


突如其来的疫情,和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意外事件一样,我们无法控制它们的发生,但仍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以及应该从这些事中,思考和记住些什么。


愿多年后,当我们回忆这场疫情时,能记起来的,不仅仅是悲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