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二)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徐圖身報國,衷信堪回首?(二)

《報任安書》原文(8)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衛之中。

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鋤揚軒白話譯文

況且,事情的本末緣由、前因後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年少的時候就沒有卓越不羈的才華,成年以後也沒有得到鄉里的稱譽,沒有被舉為孝廉什麼的官職,幸虧皇上因為我父親是太史令,使我能夠獲得奉獻微薄才能的機會,出入於宮廷禁衛之中。

我認為頭上如果頂個盆子就看不到到天空的寥廓,所以就主動斷絕了與故交好友的往來,放棄了家室事務的繁瑣,日日夜夜都在殫精竭慮思考著,把自己全部的微不足道的能力貢獻出來,盡職盡責一心撲在工作上,以求得到皇上的信任和寵幸。

然而,事情的發展與自己的初衷,卻太過違背,差別太大了,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樣。實在是一言難盡……

鄉曲,這裡應該泛指舉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漢文帝為了詢訪自己治理天下的得失,詔令各地“舉賢良方正能直言切諫者”,亦即有鄉曲之譽者,考察合格後即可做官。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1人,逐漸形成了“舉孝廉”的觀制。這裡說明,司馬遷未能通過“舉孝廉”的途徑入仕,而是子承父業。

《報任安書》原文(9)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

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鋤揚軒白話譯文

唉,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一向以來,並沒有多少交往,基本沒什麼交集。我們志趣也不相同,各自的愛好與憎惡、追求與不屑也不一樣,從未曾在一起舉杯相談、飲酒甚歡、引為知己,互表友好感情。

然而,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他奉事父母講孝道,交往同友講信用,面對錢財守廉潔,取捨得當遵道義,對長幼尊卑能分別對待、恭謙有據,對家僕下人能以禮待之、從不傲慢。他總是考慮著怎麼樣奮不顧身、驅身現場,去化解國家的急難。他長久以來積累的品德,我認為國士風範也莫過於此罷。

唉,我們做人臣的,如果能夠做到九死一生、萬死不辭,不顧自己身家性命,也要矢志奔赴家國天下的危難,即可堪稱奇異,是人世間很少見的現象了。然而,李陵在內外交困下行事一旦不當,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兒的惶惶臣子們,便隨意挑撥是非、主觀臆測、誇大過錯、陷人於禍,我從內心感到無比沉痛。人心不古,一聲長嘆,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述說清楚?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本文中的任安,也是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時期將領、文學家,

飛將軍李廣長孫。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得知漢武帝夷滅三族,將太史令司馬遷處以腐刑的消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鞮侯單于,迎娶公主為妻,封為右校王,管理堅昆地區。漢昭帝即位後,拒絕大司馬霍光迎接回國計劃。元平元年(前74年),老死於匈奴。司馬遷與李陵曾同在“侍中曹”(官署名)擔任侍中(官職)。

李陵出生名門將後,祖父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生傳奇但也鬱郁不得志的飛將軍李廣。李陵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自古以來對他的評價難以兩全。殺伐無常的漢武帝和靠著妹妹充任將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此人,後亦投降匈奴)是導致李陵不幸的直接責任者。太史公司馬遷是受其牽連的受害者。

2000多年前,在空曠的戈壁草原上,漢匈酣戰,金戈鐵馬,旌旗北指,所向披靡,多少英雄豪傑成名於此,封侯拜相;也有多少英雄豪傑孤憤抑鬱,獨留青冢向黃昏。只能說一言難盡,任後人憑弔……

《報任安書》原文(10)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

鋤揚軒白話譯文

我們都知道,李陵率領的兵卒不到5000人,在大漠孤煙上,深入到了敵人要塞,到達匈奴單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殺敵建功的願望,驅使他向馬肥兵精的胡人四面衝殺。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匈奴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而四散逃奔。匈奴單于內心感到了震驚和恐怖,便徵調左、右賢王這兩支強大的主力,出動了所有會開弓放箭的軍隊和平民,舉全匈奴之力,來共同抗擊李陵,終於形成了包圍之勢。李陵率軍殺出重圍,孤軍奮戰,轉戰千里,但攜帶的箭矢都用完了,糧草已經斷絕了,攻擊和撤退的路線都被封堵了,然而援軍卻遲遲看不見蹤影,僅有的5000兵卒,卻死傷成堆,所剩無幾,不可不謂英雄末路啊。然而,當李陵振臂一呼,嘶聲力竭鼓舞大家的時候,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滿眼殺敵報國的熱淚,滿目血絲崩裂的英氣,滿臉帶血負傷的蒼涼,擦乾淚水,強忍悲泣,拉響沒有箭矢的的弓弦,冒著敵人白光閃閃的刀鋒,奮勇無前,仍然拼命向北衝擊,試圖衝開一條血路。

《報任安書》原文(11)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

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

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

鋤揚軒白話譯文

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我們大漢朝的公卿王侯都舉杯慶賀,紛紛上書向皇上表達勝利喜悅。然後,幾天以後,李陵兵敗的消息傳來後,皇上為此飯都不想吃、覺都睡不好了,上朝時也是心不在焉,對朝政大事滿臉充滿怨氣。大臣們既感到憂慮,又充滿害怕,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我自認為自己地位卑賤,但見皇上無精打采、悲傷痛苦、悽慘哀怨,內心實在不忍,便想著能為皇上排憂解難,盡一點我發自內心的報效國家之情。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有了獎賞都會分給大家,有了困難自己一個人扛著,所以才能獲得士兵們的擁戴,能夠換來大家拼死殺敵的效命。即使古之名將也莫過於此。

李陵雖然身陷重圍,箭盡糧絕,被迫兵敗投降,但我憑我素來觀察,他的本意應該是委曲求全、假意投降,還是想尋找機會,再回來報效我們大漢朝的。儘管事情成了當時那樣無可奈何、難以挽回的地步,但畢竟,李陵千里奔襲、攻城殺敵、勇挫敵軍、讓單于駭然驚懼的事實擺在那裡,就憑這一點,也是功勳卓著,足以告示天下人了!

《報任安書》原文(12)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

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鋤揚軒白話譯文

我內心盤算著抽空向皇上說一下我的這些看法,但一直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正好有一次皇上因為別的事情召見我,說起了李陵的事情,並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把內心的想法全盤托出,說明李陵奮勇殺敵,是建立了很大功勳的。本來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紓解胸中鬱悶,並把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剋制打壓下去。然而,我還沒有完全說清楚我的意思,我們聖明的君主不願或者也不想去不深入分析和了解,便認定我是通過藉口攻擊貳師將軍李廣利,而為李陵辯解辯護,直接就將我下獄,交由獄官處理了。

我拳拳報國的心志的忠君奉主的熱血,再也沒有機會陳述,始終未能再說明白。我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最終也同意了判決。

我家境貧寒,微薄的工資收入拿出來根本不夠用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願意出面營救,皇上身邊的大臣們也不肯替我說一句話。可憐我血肉之軀,不得不接受宮刑也這樣的殘酷,被重重關閉在了牢獄之中,我能夠向誰去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呢?

這些事情和過程,少卿您是親眼所見的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後,敗壞了他顯赫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囚禁於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啊!可嘆啊!可憐啊!

這些事情有些是難以啟齒的,有些細枝末節,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向世人說清楚的,也是很難說清楚的。

注:蠶室,古時候溫暖密封的房子,就像養蠶的房子,所以叫蠶室。初受腐刑的人怕風,故須住此。

古代實行贖邢制度,繳納相應的黃金或者摺合成的銅錢,可以財物贖罪。李陵的祖父李廣也曾獲罪,但無錢繳納,據說是淮南王主動幫助繳納的。

這部分講述的是司馬遷因李陵獲罪下獄的過程,讀來催人淚下,感慨萬千,久不能言。陽剛之軀,身罹巨禍,奇恥大辱,任誰,都會憤憤難鬱。

關於李陵,後世多有極高評價。著名的楊家將,楊繼業兵敗金沙灘後,最後頭撞李陵碑自殺殉國。折射的其實也是李陵的崇高的人格。英明的漢武大帝如果不殺人家全族家人,李陵也不會真心投降匈奴。劉徹殺伐任性、喜怒無常,堪稱暴君。如果單看這件事,與商紂王何異?

拳拳報國心,悽悽漢武意,慘慘人生路,煌煌太史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