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起聊聊中醫“養肺”

中醫的“肺”

肺主氣,司呼吸,極易受到外邪侵襲,故稱為“嬌髒”。又肺臟在五臟之上,所以又稱為“華蓋之髒”。

在中醫理論裡,肺的主要功能大概是以下六點:

1、主氣

氣有兩種意義:

一是呼吸之氣。人的呼吸要靠肺,吸進自然界的清氣(氧氣)和呼出體內濁氣(二氧化碳)。正常情況下,氣道通暢,呼吸均勻,不堵不費力;如受邪氣侵犯傷肺,則肺氣堵塞誘發咳嗽,氣喘,呼吸不暢等症。這個功能是最直觀的,也是咱們最熟悉的。

二是“真氣”。《內經》曰:“真氣者,所受於天”,這是比較抽象的中醫概念。真氣來自於清氣和飲食水谷產生的精微之氣結合。咱們經常說的氣血、氣有推動作用主要說的是這個真氣,如果真氣不足(也就是氣虛),會體倦無力,自汗,氣短懶言等。之前也經常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好也就無法把吃進去的東西轉化為精微之氣,從而無法最終形成真氣,導致氣虛(氣血不足)。

2、主宣發和肅降

宣發:1.是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濁氣;2.是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佈散到全身,外達於皮毛;3.是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

肅降:1.吸入自然界的清氣;2.是將肺吸入的清氣和脾傳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散佈;3.是肅清肺和呼吸到內的異物,保持呼吸道的潔淨。

3、通調水道

人體內水液代謝依靠肺、脾、腎三者一起作用,小便才能順利。上面也有講,此點主要依靠肺的肅降,如發生異常,水液滯留誘發水腫等症。

4、主聲

聲音產生和肺有關,肺氣充足則聲音宏亮,氣虛則聲音低微。外邪犯肺,則肺氣閉塞,聲音嘶啞或失聲,比如感冒時。

5、開竅於鼻

鼻是氣體出入通道,與肺直接相連。肺氣正常,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如肺有病則鼻塞、流涕、嗅覺異常、呼吸困難等。

6、肺合皮毛

皮毛指人體肌表和毛孔,是人體抵抗外邪第一道防線。肺氣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身體不易受外邪侵襲。如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易受外邪攻擊感冒生病。“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外邪之所以進入人體本質上還是肺氣不足無法更好的滋養皮毛。


中醫講整體觀,臟腑都是緊密相連協調工作的,肺臟與其他臟腑也會互相影響:

1、肺與脾: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脾土生肺金,脾是肺之母,脾氣強-->肺氣強。通常肺氣虛要同時補脾氣效果更好。

2、肺與腎:肺金生腎水,肺是腎之母,當肺的壓力大時會影響到腎。當然,縱慾過度也會誘發氣虛、氣血不足等症,“兒子”的行為也會影響“母親”。

3、肺與大腸:與大腸相表裡,肺的問題會傳導到大腸,大腸長期便秘也容易導致肺熱等。一般肺有熱,會有便秘,要先調便秘排熱再調肺。有一種便秘是氣虛所致,此時要補肺氣。

4、肺與心:肺主氣,心主血,二者是氣血關係。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和肺都有直接關係。

5、肺與肝:肺在五行為金,肝在五行為木。本應是金克木的關係,但如若肝火過旺,木火刑金,肺臟會反受其累。


如何養肺

1、遠離寒/火/燥

肺為嬌髒,怕寒怕火怕燥,冰冷之物應需遠離(包括夏天),過於乾燥之物則應少吃。肺喜潤,平時飲食可多吃些清爽清淡的食物,尤其是白色食物,如百合、蘿蔔、荸薺等。

2、勿久臥

久臥傷氣,有的是越睡越困,不是沒睡夠,而是睡過了,反而氣更加虛。

養成好的作息習慣,規律生活,適當鍛鍊,有助於保養肺臟。

3、防油煙/粉塵/霧霾

相當一部分肺病,都是由空氣塵埃造成,此類外邪應當遠離。

特別是經常做飯的女性,需注意廚房的通風,炒菜油煙也是有害的。

4、戒菸

煙的危害不僅是上條中提到的煙霧、粉塵的危害,煙中的各類化學物質、有害物質,可能是引發癌症的罪魁禍首。

5、情緒調節

生氣不僅傷肝,也會傷肺,有的火大喘不上氣,憋得難受,其實根源還是肝火大,自己要有意識調節情緒,千萬別憋在心裡,找合適的渠道發洩出來,傷害小很多。

悲傷肺,過於悲傷,比如林黛玉這樣的,整天愁眉苦臉,傷肺得肺病,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大笑,比如看看喜劇電影之類。

如果情緒波動源於性格問題,則非藥食可以改變,多讀書提升精神境界或者隨著年齡增長成熟會好很多。如果非性格問題,則可以就導致情緒失調原因主動去改變,消除外因。

6、空調

現在的空調致病越來越多,尤其夏季明顯。老年人、兒童不建議直吹空調,本身體質較弱,直吹則有損陽氣,可以在一個房間打開空調,居住在另一房間。

7、防風

中醫裡”風“分為內風和外風,防風主要指的是外風,也就是外邪的一種(風邪),風邪可以通過皮膚,鼻,咽喉侵犯人體。如遇到大風情況,需穿戴好,尤其是頸項、腦後等敏感位置。

8、按摩,健身

穴位按摩, 比如膻中穴、內關穴、尺澤穴等,可以常按摩,養肺強肺。

練習保健操,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

9、健脾

脾土為肺金之母,中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只有源頭把關,才能防止痰溼襲肺。可食用健脾食物,如山藥、芡實、小米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