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10年後國產車是否會超越合資車?

世界同步


怎麼說呢,如果說國產車從細節上,再精益求精一些,我感覺完全有可能超越合資車!現在一些國產自主品牌這幾年的改變還是很大的,比如說頭幾年一直流行的口號:奇瑞奇瑞,修車排隊!這只是一個縮影,說明國產車還是不過關!不過這幾年國產車已經改變了很多,起碼機器性能上還是比較過關的,像長城,長安,比亞迪,奇瑞等等,它們自主研發的發動機都不錯!首先後期保養、維修都很方便,便宜!而且國產車的配置還是相當高的,基本上能滿足大家的要求!為什麼說細節需要提高呢,首先說國產車的外觀,能不能有自己的創新,不要總是模仿別人!再有就是一些小的細節,比如說車輛的密封情況,安全係數等等,能不能做的再紮實一些!反正我是一直支持國貨,也希望有一天國產車能超越合資車!


北京油膩大叔


我是汽車主機廠8年工作經驗的主管工程師,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所幫助。

10年後國產車能否超越合資車?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

一方面:傳統燃油車領域

在傳統燃油車的領域,國產車要超過合資車的可能性不大。在在燃油車領域國外的研究比國內早幾十年,哪怕這些年中國國產車技術突飛猛進,但在汽車三大件領域還是處於較低的水平。所以很難超越。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領域

在新能源車領域,國產車超越合資車的可能性很大。雖然說現在國內大批的造車新勢力情況不容樂觀,賈布斯的新車也沒能如願批量上市,但是不容小覷的是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當面是投入的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扔個石子還能聽個響呢,何況是這麼多資源。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新能源領域已經頗有建樹了。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除了比不過獨資的特斯拉,基本上跟誰都還是有的拼的。寧德時代就更不用說了,在電池領域已經站穩了腳跟,連特斯拉都採用了他家的電池。

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後,如果按它說的實現100%國產化,那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又是一個質的飛躍。

所以我相信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是能闖出一片天地甚至實現彎道超車的!

歡迎對此問題有不同見解的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觀點看法,謝謝


跟著曉璐看世界


國產車能否超越合資車包括很多方面,包括造車技術,市場佔有率,口碑等等。

先聊一聊技術上能否超越。個人認為10年的時間自主品牌在技術上超越合資車很難。

原因有如下幾個維度。

一、歷史經驗維度

從1984年第一個合資品牌北京吉普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德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傳統汽車強國均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品牌,在“市場換技術”大背景下,30年過去了,中方車企依然在新車研發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能夠在技術領域參與度達到30%的中方車企也不是很多。例如南北大眾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已經接近20%,可謂難以撼動。再看看上汽集團和一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上汽榮威,一汽奔騰都不是能打的選手,能夠得到汽車市場的全面認可道阻且長。

二、技術現狀維度

大家可能會說國產車可以在新能源領域、智能網聯領域彎道超車,的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傳統車企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汽車,以及蔚來,小鵬,威馬等造車新勢力嶄露頭角,甚至寧德時代電池技術都傲立全球。然而,一個特斯拉的國產化就把國產新能源車打的落花流水。一方面,是新能源技術和智能網聯技術不成熟,另一方面除了技術,影響超車的還有很多因素。

三、政策維度

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逐步縮水,中外合資放開股比,甚至特斯拉獨資建廠。這些政策不利於國產車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超車依靠的還得是硬實力,既包括了技術優勢,又包括了品牌價值、研發投入、國家政策、營銷策略等等因素。國產車的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希望以吉利、長城為領頭羊的自主品牌能一鼓作氣,振興中國汽車產業,早日實現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

以上是我的觀點,謝謝。



輕裝遠達Da世界


1.超越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在進步,別人也不差,從技術功底上來說,國產車還差得遠,汽車不是個更新很快的商品,10年後超越不太可能,或許能追平就不錯了。要實事求是的說。

2.汽車是不是個簡單的產品,集成度、技術含量都很高,現在的國產車很多,但是技術上還差得遠了。完全是靠價格在生存,也許有人說是因為國人的認知跟不上。 那以手機來說,國產的已經很不錯了,特別是華為、小米之類的,但是真的能超越蘋果、三星嗎?道路還遠著呢。

3.汽車看起來技術含量也就那樣,其實燃油車非常需要基礎工底的。或許在新能源電池車上能實現反超,想象是好的。但你想想,我們對新電源的研發並不比國外強,研發實力跟不上,現在的電池技術還不足夠好,拿什麼超越?未來沒有創新,最多是個以加工型的市場而已。

4.除了電池,車身、車架結構上需要的設計實力也重視不足,基本上能用就行,沒有精益求精,超越就是個夢想。最終還是靠價格來生存,國產手機就是汽車未來的參考模型。



卓69826815


十年後,超越不了

1.目前國產車三大件,基本上都是國外的,當然目前有幾個大廠自主研發也有好多年了,可是相對技術的沉澱,國產車的自主研發才有幾年?

2.技術人才的嚴重缺失!高端技術人才太少,而車企又不願花很大的精力去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其實國產車最開始就是:沒技術沒關係,買別人的嘛,從最開始就不願意投入到技術當中

3.最重要的一點,技術工人的重視程度,國外藍領的待遇是非常高的,有些國家甚至高過普通白領!國外技術工人可以終生服務於一家企業!中國有幾個企業重視?外聘!外聘!買技術!

只有有一天,真正的重視技術工人,一步一步向前邁,不 急於求成,培養屬於自己車企的技術團隊!


成長的80後


我認為一點會超越,目前來看國產自助品牌,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長安的國產車巨頭都在大力研發和飛快的進步。特別是吉利收購沃爾沃,奇瑞收購路虎以後整車質量大幅度提升一點不必同檔次合資車差,甚至某些方面已經 超越合資車。現在國產車銷量很大好多車型都超越了合資車,相信我們中國🇨🇳自助品牌實力,每天進步一點點10後一定超越合資和進口車[贊][贊][贊]











平子哥侃車


如果國內還有車企當代工廠,如果國內汽車行業還受貿易保護,別說10年,國產車永遠不可能超過外國車。

現在的汽車市場已經不是大家閉門造車的年代,而是一片紅海,三菱鈴木這些老牌車企都在收縮陣線,國產品牌要想出人頭地太不容易。和大眾豐田這些一線廠家比,不論是技術儲備還是市值都不在一個量級上。

論發動機,我們10年內超不過本田。

論變速箱,我們10年內超不過愛信採埃孚。

論混動,我們10年內很難超越豐田。

我們唯一有可能超過國外品牌的可能就是在電動車領域,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有關智囊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前幾年賣力為電動車搖旗吶喊。因為電動車機械含量相對低,恰好我們在機械方面相對薄弱。可我們的車企在做什麼,補貼領了一波又一波,技術沒一點長進。

在這方面比亞迪做的不錯,電池技術已經領先世界,如果在電控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就會成為全球電動車領域的領頭羊。


街頭車尾


國產車近幾年的突飛猛進是有目共睹的,表現最搶眼的有以下國產品牌!

1.紅旗:國產車中的勞斯萊斯,在高端轎車,SUV領域,B級轎車H5,H7,C級H9,新能源SUV,中大型SUV有HS7,已上市的S9超跑,1.9秒破百,極速400公里/小時,那是國產的驕傲,全尺寸LS5-SUV,純電中大型SUV,很快會上市了,但紅旗三大件-底盤,發動機,變速箱還有待提高,相信10年後定可比肩德系BBA三大豪車品牌!

2.長城,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廣汽傳祺這六個國產品牌,是排在第二陣營,其配置在多個系例車型都要比同價位的合資品牌車豐富,價格更優惠,但可靠性,三大件遠不如合資品牌,需下足功夫,提高造車水平,方能在10年後達到合資德系,日系的90%的水平!

3.其它國產品牌,比如北汽幻速,比速,華泰,眾泰,中華,海馬估計10年後不復存在了,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優勝劣汰!


嘎嘎沃格服飾


會,但10年不夠。

汽車主要部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電子系統,整車外觀。

整車外觀,底盤,電子系統這個現在已經沒什麼大的區別,國產車技術完全能夠比肩合資車和進口車,唯一不同的就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就比如車漆,好車和普通車車漆一看就能區別開,不是噴不好,而是成本控制原因。

發動機,現在眾多國產領軍車企都有自己研發的發動機,吉利,長城,傳祺都有完全自主研發的發動機,但是也僅限於中檔水平,還沒能跟得上寶馬發動機和日資發動機的水平,在噪音和燃油經濟方面還有欠缺。

變速箱,這個是國產車企普遍的短板,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另外在新能源車領域,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電池本體的製造方面已經超越,但是電池管理系統還是不行。

市場決定一切,當有一天國人買車時不在第一時間想起大眾,豐田,特斯拉的時候,就是國產車趕超的那一天。





一兩魚蛋


國際知名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國產車的故障率在按近合資車的平均故障率, 也就是說一些國產車的質量已經超過了一些合資車。

而且這家調查機構的領導也給出了一個答案, 國產車的質量會在2020年趕上合資.。這是外國人給的答案.

實際的情況也是這樣, 先說可靠性, 百萬公里不需要大修的國產車一個個在出現, 能跑過百萬公里的合資車在國內找一下有幾個車型?

再說先進性, 這也就是配置上, 國產車高配不是什麼新聞了, 物聯等的應用並不落後合資, 而一些合資在這兩個方面已經被一線的部分車型超越。

再說一下發動機, 這個要談效率,只是說先進有球用, 豐田的一款達到41%, 而國產的達到40%。

但你別忘了這個41%的發運機並不會被大面積應用的合資車上, 許多合資車的發動機依舊是低於40%的。

總的來講國產車全面超越合資車並不現實,只是趕上, 短時在個別極端的數據上仍有差距, 從性價比上超越合資是毫無疑問的。

若是在個別領域這個有些難度, 必竟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