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在家无聊宅着不如学点消费心理学

新冠肺炎已经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了,我们每个人在这场战争中可以做的最大贡献或许便是在家宅着,而在家无聊地宅着不如趁机看看书,学习一下,充一下电。下面不如跟木须君一起学点消费心理学。

一、心理账户

例如一块很贵的巧克力,你在购买的时候如果是买给自己的话你会觉得太贵,不如买其他好吃的,但是如果是要送给你“喜欢”的那个“他”(她)你便愿购买了,这便是消费心理学的一种逻辑,我们称之为“心理账户”。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句经典的广告便是精准地捉住了顾客的关于爱情的“心理账户”,虽然大家都知道钻石只是一种石头,但是为了心爱的她你还是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它。

二、沉没成本

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一个误区:前期投入越大,后期就会忍不住投入更多。

例如你在逛街买衣服的话,你为了一件衣服和店主讲价说了很久但是店主就是不愿意降价,但是反过来如果你不断地让店主介绍很多衣服,你一件件地试,她一件件地介绍,这个时候你再和店主讲价,她便会答应了,因为店主在你身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这个沉没成本会让店主不自觉地让利。

收取顾客订金也是利用了沉没成本这个概念。

三、比例偏见

找到一个小的价格基数,展现一个大的优惠比例,会让消费者获得巨大的价值感。这就是“比例偏见”。

如一个商家买一个1000元的锅送一个价值50元的勺子和买一个1000元的锅外加1元便送50元的勺子,通常情况下你会觉得后者更划算,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比例偏见,第一个是50元和1000元作比例比较,第二个是用50元和1元比较。

四、损失规避

一个人因失去带来的痛苦,比等量得到产生的快乐,强烈2.5倍。

如有个老人非常喜欢家门口的那块公共绿地,但一群小孩来这里玩非常吵闹,老人想了一个“损失规避”的方法去赶小孩:他对小孩们说明天过来玩每人发10元。第二天小孩便开开心心领了10元,几天后老人只给5元,然后再过几天只给1元。这时这群小孩便非常生气说:“1元太少了吧,谁还会再来。”从此以后小孩就没再来了。

五、价格锚点

早在1992年托奥斯基便提出了价格锚点这个概念,他认为当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不确定的时候,会用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商品价格是否合适:一个原则叫“避免极端”(不选最便宜和最贵,选择中间价位的)第二个原则叫“权衡对比”,如一个体检产品的广告词:您愿意每年花6000元的价格来保养汽车,为什么不愿意花600元来保养自己?

在家无聊宅着不如学点消费心理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