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东风谈感悟


《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父曰太公。”,并没有介绍他的名字。

在民间野史里说太公叫刘昂,字执嘉,也叫做刘煓、刘湍,生于公元前271年,卒于公元前197年,活了七十五岁。

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就是刘邦。 老刘头就是个本份的老农民。

他一辈子生了四个儿子,刘邦是老三(排行存疑,略过不提)。老头一辈子老实本分,他的梦想就是老老实实种地,能够有一碗饭吃就行了。

可是三儿子是个混混,天天在外面混,又不种地又不经商,整日游手好闲,刘太公是非常看不惯的,所以经常数落这个儿子。


看着哥哥嫂嫂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刘邦还过着四处讨酒喝,欠了一屁股的酒债的日子。 刘邦没有办法啊,这是自己老爹啊,只能每次都低着头让刘太公骂。

所以他对这个老爹是没有多少感情的,有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公元前203年,楚汉争霸,楚霸王抓住了老刘头全家,对刘邦说: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那意思就是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吃了。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我和你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还是心肠软,在项伯的劝阻下,刘太公死里逃生。

刘与项:


刘邦当上皇帝后,还是蛮守孝道的,经常去看望这个老爸。 史书记载他

“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可是宫里的人看不下去了,对刘太公说:您现在虽然是皇帝的老爸,可老是让皇帝拜见你也不妥吧。太公一想有理,下次儿子再来时,他便拿着扫把站在外面,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一样。

刘邦:

刘邦不知道演的是哪一出,连忙上来搀扶,问是怎么回事。刘太公说: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怎么安置这个老爸,也让刘邦犯愁。有人想出了“太上皇”这么个位置。刘邦一听这主意不错,就让老头当了“太上皇”。

这也是史上第一个活着的 “太上皇”。 太上皇是干嘛的?据记载: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

所以说“太上皇”就是个荣誉称号,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虽然当上了“太上皇”后,老头过得还是不怎么开心。《西京杂记》中记载说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

老头爱热闹,平时没事和那些老农民拉拉家常,唠唠嗑,才是他喜欢的生活。像现在这样天天闷在宫里,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他怎么开心得起来?


为了老爸能开心点,刘邦大费苦心,在长安建了一个和老家一样的镇子,又把老家的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接来。《西京杂记》中说:

“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

这下老头开心了,乐不思蜀啊。不过老头也挺有分寸,这些乡亲啥也不懂,太上皇并没有在儿子面前帮他们跑官要官,对于这点,刘邦还是挺满意的。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去世,葬于临潼。虽然老头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但他生了个好儿子,这个儿子对他还挺好,让他过上了幸福的晚年,刘邦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多学习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尤在。真好!


刚日读史


刘太公,不是一般人,戴“绿帽子”不介意,事后还要帮人养儿子。

事情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天,刘太公外出做农活,不巧看到妻子躺在大泽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着一条黑龙,正在做羞羞的事。

事后诞生一子,取名叫刘季,用现代化话讲就是刘四。伯仲叔季嘛,现在他们家已经有了刘伯、刘仲,也不知道刘太公为什么不把第三个儿子取名叫刘叔,可能有什么特殊寓意。

这个刘季很争气,逛妓院调戏女子,游手好闲。但见过他的人,都说此人仪表非凡,定有一番大作为。而他自己大概通过狐朋狗友的关系,当上了亭长一职,官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乡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那时他做过最自豪的事情,不过是出差咸阳,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心生羡慕,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史官,当场记下这句话。

然后各种打怪抢地盘,最终击败大boss项羽,缔造了汉王朝。作为皇帝,“刘季”这个名字实在太土,于是改成刘邦。

作为他的“养父”刘太公,当然在家享清福。有次皇帝刘邦下乡省亲,路过自家茅草屋,免不了要去拜拜父亲刘太公,太公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很会讲话。他严肃地对这个“养子”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上虽为人子,但即为天下之主,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是你的臣子,只有这样,臣民才会尊重你!”

后来,太公听说刘邦途径南郡华阳县(今湖南岳阳华容县),当即出门去迎接他,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刘邦大惊,急忙下车去扶太公。

太公说“帝,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乱天下之法”。于是刘邦封太公为太上皇,赐金五百斤。


本草百晓生


刘邦在击败项羽,当上了皇帝之后,出现了一个很小的尴尬。那就是如何对待自己老爹刘太公的问题。如果于公而言,自己是皇帝,属于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连史料中,都不惜要写一个很传奇的事情。

比如,龙和自己母亲交媾的情节,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现在和刘太公还是以父子相称,反而有些很难说的过去。于私则刘太公真的是自己的爹,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要是让自己的爹下跪,于伦理不符,这样做也是很难的。

刘邦必须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缓解一下小小的尴尬,让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执行父子里,还不会和正常礼节相冲突。于是太上皇的名词就出现了。

刘邦和他的手下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皇帝是秦始皇发明的,他并没有追封什么太上皇,原因在于,秦国本身就是有宗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刘邦本身就是平头百姓,那就必须要在皇帝这个名词上做一些文章。

太上皇,顾名思义,那就是皇帝以上的皇帝,一个有着最贵身份的吉祥物。刘太公就是以这样一个吉祥物的身份,载入史册。刘太公本身还是非常满意的。因为这些年,刘太公并不喜欢刘邦,认为他没啥出息。

当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刘太公的第一时间并不是高兴,而是差点吓死。刘邦无赖犯浑的一面,他是见识过的,想让刘邦认自己,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刘邦封他为太上皇之后,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变得合情合理。

刘邦开了一个好头,于是,在历史上,也有了一些太上皇,当然,后来的太上皇并不全是吉祥物。有的太上皇,比如李渊,皇帝当得好好的,然后就被架空,最后不得不当上太上皇。有的太上皇,比如宋高宗赵构,清朝乾隆皇帝。他们根本不愿意放权,又出于一些个人原因,不再当皇帝了。但这些太上皇,依然掌握着国家的重要权力,反而把真正的皇帝架空了。

无论后来有多少太上皇,太上皇的发明者刘邦,终于解决了伦理问题的尴尬,也长松了一口气。刘太公也很开心的当着一个吉祥物式的太上皇,每天衣食无忧的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安安分分的生活,没有了勾心斗角,骨肉相残。


小小嬴政


刘邦,从一介布衣,屌丝逆袭,成为九五之尊,一手开创了赫赫的大汉王朝。


作为西汉之开皇始祖,高皇帝在汉代地位之崇高,自然无人企及,而刘邦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这一下就十分尴尬了!

儿子是开国皇帝,老子却还活着,地位和名分该怎么安排?

1、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太上皇

刘太公,名刘煓(前283年—前197年),字执嘉,秦末汉初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史载,刘太公有四子,分别为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伯早亡,刘仲一名刘喜,刘季则是后来的刘邦。

说到底,刘太公就是一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就不看好游手好闲、还吃懒做的刘季(刘邦发迹前的名字),还经常追赶打骂刘季。

刘太公其他几个儿子都耕作生产,夫妻小日子都过得有模有样,而唯独刘邦不但不干农活,四处晃荡,还经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去哥嫂家蹭吃蹭喝,横行乡里。

刘邦,屡教不改,已经皮了,刘太公失望透顶,差点对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放弃治疗”了。但又于心不忍,只能任由其胡作非为,无可奈何。

时间久了,刘季不仅遭到家里人的各种嫌弃,而且四邻也各种嫌弃,闲言碎语,飞短流长。不过刘父和四邻说的,大多也基本是实情,并没有多么冤枉刘季。

而且刘季一般年纪了,却一直连个老婆都没有,娶吕雉那是后来才有的事儿了。

纵然说刘季脸皮厚,经年累月,心里也总会有痕迹的。谁曾嫌弃他、骂过他乃至虐待过他,受过哪些人的白眼,刘季不会不清楚。

2、中国历史上第一尴尬太上皇

因此,面对当初最不看好的儿子,如今成为大汉皇帝,刘太公心里是什么滋味?情感上的尴尬,可想而知。就算刘邦什么也不说,当作啥事没发生,恐怕刘太公也不自在。

而且刘邦和刘太公,不仅要面临来自父子情感上的尴尬,还要面对伦理纲常上的尴尬。

父子情感上的尴尬,自不必说了,很好理解。而伦理纲常上的尴尬,则让尴尬更上一层楼。

按儒家纲常,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

刘邦将刘太公接入宫中后,隔三差五就去给刘太公请安。而当时有人就对刘太公说:“皇帝是天子,天子不能轻易给人下跪,皇帝虽然是你的儿子,但您更是他的臣子。”

刘太公每次见到儿子,都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儿子下跪,有时甚至行三跪九叩大礼。

后来,这事连刘邦自己也觉得甚为别扭,感觉总不是那么回事,一场前所未有的尴尬感,扑面而来。怎么办?(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毕竟,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第一位是秦始皇,第二位是秦二世,他根本没有先例可借鉴,不像后来的皇帝,可以心安理得的依循先例。

按儒家伦理,刘邦是子,刘太公是父。


父恩大于天,儿子应该给老子下跪,更要伏低孝顺侍奉老子,怎么可以让老子给儿子下跪?按当时思想,这是大逆不道,要遭天打五雷轰的。父就算再怎么样,始终也还是父亲。

于是,为了避免尴尬,刘邦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大汉太上皇,只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头衔,并无实权,目的只是为了体现和昭告刘太公的象征地位——皇帝的老子。

这样一来,大汉天子刘邦每次看望老父亲刘太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给“太上皇”父亲下跪了。无论于国于家,于公于私,总算合乎礼制了。

3、“农民太上皇”的晚年生活

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君王后来成为太上皇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当然,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尴尬太上皇”。因为在此之前,从没遇到这种情况!

图:刘太公行乐图

刘邦称帝后,接老父亲如长安,给刘太公建了一栋豪华宫殿,从此以后刘太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

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就命人在御花园的空地给父亲种植蔬菜。刘太公喜欢“斗鸡蹴踘”,喜欢和村里老邻居吹牛喝酒,于是“高祖乃作新丰(新丰城),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不过对于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刘太公来说,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刘太公在享受的同时,心里始终带有一丝忐忑不安。

公元前197年,“农民太上皇”刘太公去世,高寿86岁。

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


峰子奇观


前言:刘邦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终于击败对手,如愿登上皇帝宝座,建国号为汉,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自然也是高官侯爵,成为皇帝的刘邦一改往日做法,对昔日的老爹也是格外尊敬起来。儿子孝敬父亲本无可厚非,可是刘邦已经是皇帝,让皇帝去对他老爹点头哈腰,于皇帝的威严有损。那么感觉别扭的不仅仅是刘邦,还有他的父亲刘老太公,面对这样的问题,刘邦是怎么做的呢?

给刘老太公加太上皇的封号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是谁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呢?是刘老太公的家令,也就是刘老太公的管家。问题找到了,该如何化解彼此的尴尬呢?太公拥篲,迎门卻行。就是说刘邦上朝的时候,刘老太公拿着扫帚打扫。被刘邦看到后,下来要扶着刘老太公,面对这样的举动,刘老太公告诉刘邦,自己虽然是他老爹却也是臣子,刘邦贵为皇帝,不能因此坏了天下的礼法!该怎么做呢?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就这样,刘老太公成为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而且还是没当过皇帝,却直接成为太上皇的人,不是被后世皇帝追封的,而是在他活着的时候直接称呼的。

刘老太公的太上皇过的怎么样?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当上太上皇的刘老太公对于刘邦大封群臣高兴之际,也想着替其他家庭成员谋一个爵位,其实这样的要求不过分,毕竟自己的家人也为大汉的建立出过力气。于是就跟刘邦说了说,刘邦的回答也比较实在,说不是忘了,而是怪大哥的儿子有一位人品怎么样的母亲。但是刘老太公已经开口,那就封她的儿子为“羹颉侯”。以此来嘲讽当年大嫂故意刮锅羞辱自己之事,经过此事的刘老太公才明白,自己除了时太上皇的名头存在之外,在朝政上毫无话语权,那就安安稳稳享受他的晚年生活。

时间久了,刘老太公却兴趣索然了,于是刘邦就问服侍的人:太上皇因何凄怆不乐?(太上皇怎么不高兴了?)了解之后才知道刘老太公思念故人与故土了,刘邦就在京城附近造了一座新丰城,其设施,所住居民皆为故乡所有,其仿造的能力有多强,有多像呢?就是每家的鸡鸭牛羊都能自己找到家。有老友在旁,又有朝廷的良好待遇,刘老太公自然安享晚年。

刘老太公的太上皇称号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孝顺之举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这是《史记》中对于刘邦的描述,说他性格豪爽,不喜欢做农活,在壮年之时当上了泗水亭长,这不奇怪吗?光豪爽就能当上泗水亭长?唯一能解释是刘老太公的支持。因为刘邦与他的哥哥嫂子关系不是太融洽,也难怪兄弟关系不睦,刘邦人到了壮年还游手好闲不说,还屡屡带好友回家吃饭。

哪来怎么硬的关系让他当上亭长的?靠在县衙做事的萧何吗?恐怕萧何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刘邦谋职,唯一能解释就是刘老太公的帮助。此一时彼一时,刘邦已经贵为天子,对待自己的老父亲好点也是理所应当了。至于形势所需,前面已经提及,在私他们是父子,在公却是君臣。要化解谁该拜谁的尴尬问题上,提升刘老太公为太上皇的地位,一切自然能迎刃而解了。

相关史料:

《西京杂记》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楚元王世家》


农夫说历史


刘邦对待自己的老爹算是比较传奇了,刘邦的老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刘邦对待自己的老爹也算比较传奇。

刘太公真名叫刘煓,字执嘉,号显初,刘邦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在刘邦出生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两个儿子了,第三个儿子出生刘太公给他取名为刘季。这个老三确实不讨刘太公的喜欢,曾经刘太公还送他去读书,让以后当一个小吏,但是这个家伙的根本不想读书,刘太公也没有办法,不读书就去种地吧,都是农民,种地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刘季却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页不想干农活,整日里惹事生非。

刘季整日里纠结一帮子人,没事的时候就不干好事,偷鸡摸狗,反正只要是好事他们就不去干,整日都有人去向刘太公告状,刘太公对自己的这个三儿子也十分的不满,不过自己也无可奈何,自己总不能杀了这个混小子吧。

有一日刘邦又在惹祸了,被人家追到了家门口,向刘太公告状,刘太公一听顿时捶足顿胸,大骂刘邦是无赖。也许这是有记载的刘太公第一次大骂他为无赖吧。刘邦也够记仇的,当了皇帝之后也向刘太公炫耀,问他自己的这一份家业怎么样?既有炫耀,也有对他爹不满吧!让你看看当初的无赖现在成了皇帝,富有天下了。

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之后刘太公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他虽然是一介平民,但是他的儿子当上了皇帝,他的地位也就变了。特别是刘邦,他自己打下来的天下,成了皇帝,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可是他有父亲,刘邦每五天来拜见一下刘太公,用的当是平民父子之间的礼节,刘太公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可是照顾刘太公的一个管家告诉刘太公:老爷子,这不行呀,正所谓天无二日,您老虽然贵为皇帝之父,可也是人臣呀,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呀。”

这个管家的一番话让刘太公恍然大悟,刘邦虽然是自己的儿子,可也是皇帝呀,这样做对皇帝的威信确实有损害,这刘太公也是一个聪明人,后来刘邦再来拜见这样刘邦再给太公行礼也就名正言顺了。

在《大风歌》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刘太公带着一只鸡去和樊哙斗鸡,其实刘太公到底喜不喜欢斗鸡历史没有记载,但是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命人在御花园的空地给父亲种植蔬菜。

前197年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后来葬于万年,可以说刘太公在刘邦称帝之后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刘邦对这个父亲纵使有再多的不满。但是孝顺是一定的,刘太公也想不到自己能成为太上皇。


天枫说


史无前例的尴尬

汉高帝四年,西历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发现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尴尬事儿:那就是自己当皇帝了,但是,自己的老父亲刘太公,还在人世,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如果按照君臣的礼节:刘太公需要朝拜刘邦,但如果按照父子礼节,刘邦要给自己这个一辈子没见过啥世面的父亲请安。



这就尴尬了:到底谁该去朝拜谁?

之前的夏商周秦四个朝代,对刘邦来说没有任何借鉴性:因为夏的创立人启来自禹的传位,而禹来自舜的禅让——这和刘邦的情况,一点可比性都没有。

而至于商汤和周武王,以及秦始皇,人家的老爸本来就是诸侯,也和刘邦这种情况没有可比性。

刘太公的短浅

刘太公住进长安的皇宫以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根据正史,刘邦本来叫刘季,刘邦的父母,分别被史书上记载为刘太公和刘媪,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相:那就是刘家人地位非常低,在战国末期——秦朝,就是最普通的农民,因为他们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刘季,说白了就是刘老三——刘老三成了名字,这说明什么?

而刘太公,说白了就是刘老头,刘媪说白了就是刘老太婆——至于现在说什么刘邦他爹叫刘执嘉,他妈叫王含始的,这个说法是晋朝有个叫皇甫谧的书生说的,来源依据可以理解成皇甫谧跳大神得到刘老头、刘老太的托梦而来。

刘太公夫妇活了一辈子,如果不是因为刘邦的关系,多半一辈子连他们村的地界都没走出过,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世界就他们村那么大,而他们的世界里,有出息的人,都是一等一的庄稼把式——乐意好好种庄稼、干农活的那种人。

而刘邦非但不愿意当庄稼把式,还看不上这种工作,甚至还曾经在战国时代在外游历,并且,结交一些刘太公眼里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及谈论一些刘太公觉得没啥用的话题。

总之,刘太公眼里,刘邦是一个另类,而且特别没出息、特别不务正业的儿子,而刘邦内心深处,对这个没有啥见识的老父亲,也是持鄙视态度的。


太上皇刘太公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本着衣锦还乡的心态,把刘太公夫妇接到皇宫,不过刘邦不是出于什么孝心(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刘邦的成长经历受到太多刘太公的白眼,心理阴影总是有的),而是出于炫耀。

因此,刘邦再给刘太公请了几次安以后,就打法刘太公宫里的主管带话给刘太公,告诉刘太公:这皇帝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而你刘太公还只是个平民,平民怎么能接受皇帝的请安呢?

刘太公没见识,但是不傻,知道这话什么意思,于是,当刘邦再来假惺惺的请安以后,刘太公急忙表示自己是刘邦的臣民,不能接受皇帝的请安。


而刘邦虽然达到目的,但是突然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私生子、侄儿也都封了爵位,可刘太公还是个白丁,这也太别扭了?

这时候有人给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可以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让他有个与众不同的称号。

刘邦于是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不过刘太公这个太上皇当的很不舒服,因为刘邦的心理阴影经常发作,他经常当众调侃、揶揄刘太公:你以前总觉得我没有出息,那么你跟我说说,你以前认为有出息的人,现在都在干嘛?是不是都在沛县(刘邦老家)种地呢?


藤树先生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

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

三、娱乐生活很丰富

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浩然文史


汉高祖刘邦起点比较低,创业比较晚,五十岁才当上皇帝,在二千多年的西汉初,五十岁那已经算是高龄了,但是刘邦他爹刘太公却还健在,这就比较尴尬了,自己儿子当皇帝了,自己不是皇帝,这事怎么处理啊?

别看刘邦当上了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但是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吊儿郎当,他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他也是一个老纨绔子弟,他家里种地地也不种,就每天和一帮我朋狗友到处溜达,到处惹是生非,大哥大嫂看不起他,有一次他带他那帮朋友去大嫂家里吃饭,让大嫂拿着锅铲把他们都打了出来,这件事在刘邦当了皇帝后的很长时间,依旧不能释怀。



虽然刘邦有点儿不务正业,但是这个人比较聪明,有头脑,而且又喜欢交朋友,人缘超好,于是他靠着自己的这些优点给自己打下了一座江山,我最喜欢刘邦说的那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和,被刘邦运用的游刃有余。


刘邦在没当皇帝之前,他老爹是极其看不上他的,有人去他家里告状,他老爹拿着笤帚,把他打扮满街跑,即便是刘邦当皇帝之后,他老爹依旧,非打即骂,刘邦越想越觉得不合适,还有老爹见了他,他自己是皇帝,老爹跪不贵,如果跪的话,那确实有失体统,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效仿秦始皇,封老爹为“太上皇”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刘太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当过皇帝而被封为太上皇的人,汉高祖刘邦确实是一个有大智慧大韬略的人,虽然他读书少,但不代表人就没有能力,汉朝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的王朝。


佳宁姐姐说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刘邦称帝后,和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之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由于刘邦一家子都是布衣出身,所以对宫廷礼仪没有那么在意,刘邦每隔五天就要去拜见一次刘太公,两个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君臣礼节,就像寻常百姓家两父子相见一样嘘寒问暖,聊聊家常。

不过一个负责照顾刘太公的管家却觉得这样很不妥,不得不说这个人的心思很多。他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刘邦是皇帝,这叫人主,你虽然是刘邦的父亲,但始终是人臣,如果没有对人主应有的敬畏,会让人主的威严受到影响”。

刘太公本身没有什么文化,立马就被管家的这番话给吓住了。于是下一次刘邦来见自己的时候,他就跑到门口去恭恭敬敬的站着迎接刘邦,可把刘邦吓坏了。知道原因后的刘邦于是赶紧把刘太公尊为太上皇,这样一来级别就比刘邦高了,刘邦向刘太公行礼也就既符合人臣的礼仪,也符合人子的伦理。

于是刘太公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也是第一个还在世就尊为太上皇的人,这为后世皇帝退位,以太上皇自居可以说提供了例子。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史记·高祖本纪》

这应该算是汉朝建立以后诸事未决,百废待兴的一个有趣表现。其实除了刘邦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的那些功臣们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一个国家建立起来了,刘邦肯定经常要招待自己的这些兄弟到宫里来吃饭喝酒,不过他的这些兄弟都是布衣出身,做什么事情都是大大咧咧,也不会察言观色,收敛一下自己,还以为他们的皇帝刘邦还是以前那个泗水亭长刘季。

所以大家喝酒喝的开心,喝醉了,就喜欢在宫廷里三五成群的吆喝,更有甚者还拔出自己的剑去砍宫廷的柱子,总之画面挺滑稽的。刘邦现在毕竟是皇帝了,接触的文化人也越来越多,见识也不一样,所以就对这个现象感到有点反感。

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帝益厌之——《资治通鉴》

这时候儒家就跳出来了发挥自己的作用了,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推崇周礼的学派,他们的老祖宗孔子一生都在为复兴周礼而奔走。因此,一个叫叔孙通的儒者就出来建议刘邦说,不如训练训练他们儒家礼仪,刘邦表示赞同。

于是在叔孙通的一番训练下,这群善于打仗的将领也开始学起文绉绉的礼仪来,不到一个月,这个突击训练就完成了。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置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资治通鉴》

刘邦看着眼前整齐划一的队伍,严肃安静的大殿,不由得感慨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所以说这个权力让人痴迷不是没有缘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