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可以分享一下各个地方的酒文化吗?

vivian大薇子


大家好,我是萍姐!我是山西人,所以对山西汾酒情有独钟!汾酒属于中国十大名酒,历史悠久,有一首很著名的诗歌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女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很好的诠释了汾酒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我虽然不喜欢喝酒,但是我喜欢有酒的气氛,我们太原人办喜事的时候,桌上摆的一定是汾酒,十年陈酿,二十年陈酿,举杯换盏好不热闹!开心的时候小酌一杯也是很惬意的事情。汾酒和陈醋是我们山西人的最爱


萍姐小厨66


家乡处于中原河南南阳市乡下小山村里。从我在上初中时,那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在学校同学们经常练习划拳行酒令,那个年代喝酒不划拳的很少。一到过年过节,那些经济条件好的,有头有脸的人,家中整天酒场不断,划拳吆喝声震天响,次次有人醉,如果不把来人灌醉,主家就很沒面子。

菜不一定是好菜,酒不一定是好酒,但得管够。上桌来,主人先敬酒,一般都是四个,四季发财,首次见面的人划拳之前也要敬酒。每人要喝完三杯后,开始划拳,一桌人第一个开始依次与每个大猜拳,然后下个,一至到一桌人全部轮流一遍。酒量大的,没尽兴的可以再来N遍或自己找对手。至到把一桌子人灌趴下。


兴旺国学讲师


朋友们!我的老家是河南省南阳市。在我小时候记得长辈大人们在一起喝酒,也就是二三块钱白玻璃瓶,菜吗!滚刀块白萝卜,白菜心(冬季喝酒次数多)凉拌,四五个人吆五喝六热闹之急。再大点,家中来客人或朋友时,酒菜基本四个以上,但酒一定要煮热再喝,大多都请一俩个陪客人。又再大一点时,亲朋邻里取媳妇嫁姑娘,在我们村里一般是要把对方喝醉(人数多少对比胜了)才结束,有时遇见棋逄对手了,往往从中午喝到晚上,当然都是划拳猜迷枚震天动地……。那时人们喝的酒也不是什么名牌,价格也不是很贵,可是喝得都嗨!如今喝酒人都文明了,但热闹不见踪迹。而且喝酒的杯子变大了,喝酒的速度也与时俱进更快了,这样喝法不知道喝酒人真快乐真健康吗?


尹四九


中国人酷爱喝酒,喝酒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偶尔喝醉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喝酒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古有太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也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实,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端起酒杯的瞬间,喝下的不仅仅是酒,还有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

一般来说,北方比南方更能喝,山东、东北、内蒙、新疆、河南都有足够资格认为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但也有句顺口溜说:东虎,西北狼,喝酒喝不过江苏小绵羊。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酒有三个原因。一和气候有关。“天冷喝点酒暖暖身子”这是冬天劝酒常说的一句话。二和北方人粗犷、豪爽、好交友的性格有关。三是习俗、祖传,一般祖辈父辈能喝酒,晚辈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一般酒量也不会差到哪去。

下面我列举几个酒文化比较丰富地方的具体表现供大家了解:

第一、河南人的酒桌文化很是丰富多彩。首先是接风酒,一般是“敬一个、端两个”的风俗,客人要接受敬酒。敬酒以见底为敬,但在向客人敬酒之前,要先把酒杯中已有的酒喝完,然后由敬酒的人倒满,两人碰杯一饮而尽,也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客人喝两杯,但是敬的酒一定要喝完,这是对敬酒者的尊重。“端酒为敬”可谓是河南当地酒桌上比较高的礼节。主人给客人端酒敬酒,客人不喝完,主人不坐下,而且不把客人喝倒就不尽兴。

(1)开场前的这三杯是人人必喝的。如果使用的是常规的小白酒杯,那没啥说的,就是干干脆脆三杯。如果使用的酒杯一次干完对于桌上的大多数人都相当费劲的话,也允许倒上满满一杯,分三次见底的情况。

(2)鱼头酒(头三尾四)。席间的服务员端上一条整鱼,鱼头对准谁,谁就要喝三杯,鱼尾对着的人,谁就要喝上四杯,这就是通常说的鱼头酒。鱼头酒没喝之前桌上的人是不能擅自动鱼的,谁不懂规矩先吃了鱼,那是要被罚酒的。简化以后的规矩鱼头和鱼尾对着人至少也要喝上一杯。

(3)敬酒的规矩。开场三杯喝完,主陪开始依次逐个的给客人敬酒,一圈客人要敬完。然后是二陪打圈,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主人把所有的客人都敬完。这时候客人要回敬主人,同样是打圈的方式,同样按酒桌上的级别、年纪依次进行,直到所有的客人把所有的主人都回敬完毕。 据说,以前主人给客人敬酒都是端,先给每个客人端2个,然后再陪一个。现在已经简化了。

第二、湖北荆州监利县的早酒文化,早酒也就是店里面有散酒,当地酒坊自己酿的,监利的粮食酒一直都很不错,当地人只喝这种酒,我们到当地一开始的时候点了包装的杯子酒,后来看大家都喝散酒,他们两个人又要了两杯,喝完说这酒柔,喝了不头晕,还可以干活,好吧,只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人会一大早喝得醉醺醺的,酿酒的人是不是也想到这点儿。

目前的疫情,让全国各地的酒文化都暂且搁置,随着这次疫情的发生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和生命的重视,我相信中国的喝酒礼仪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开车的人,在酒桌上,一般就不会再喝酒或是以饮料代替,大家也都能理解,劝酒之风也不再的那么浓烈,大家喝得舒服喝得健康尽兴才是首要的目的。

最后也欢迎大家在头条来分享你们当地的我们所未知的酒文化,让中国的酒文化一直传承下去,最终中国酒文化引领世界潮流。







隐庐主人


我是孔孟之乡山东济宁的,我们这儿喝酒的时候,一个酒桌按照主客,分为主陪,副主陪,主宾,副主宾,其余的按照人数再以此类推,但不管多少人,这四个人是必须有的,除非喝酒的人连四个都不到。按照正常顺序,一般是主陪先致祝酒词,然后大家一起举杯,喝第一口酒,至于这一口喝多少,每次都不一样,这个都是开场的时候会和宾客一起商量,一般一杯酒在2两左右,大点的杯子2量半,一般分为六口喝完,七口喝完等不同的方式。主陪致辞完之后,副主陪再致辞,以此类推,逐个致辞,直到这第一杯酒喝完为止。也就是说第一杯酒大家是都要喝的。有时候人多,可能还要再喝一圈,这个不同场合不同人数有所区别。喝完这第一圈酒,接下来就是各自发挥,一般就是主陪给主宾敬酒,副主陪给辅主宾敬酒,以此类推,直到每个人都给其他人敬完酒为止。酒量差的基本这两圈下来就交代了,因为按照我说的一般的杯子大小,两圈下来至少喝了4两到半斤酒了,之后就是那些酒量大的人的主场了,一圈又一圈,一直喝到饭局结束。可以确定的是,两圈之后还能继续打圈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到最后就剩那三四个人互相敬酒喝了。


清风龙海


我知道我们江苏双沟酒文化

江苏双沟酿酒厂坐落在碧水蓝天、风光秀美的中国酿酒名镇——双沟镇,它位于淮河北岸,东临洪泽湖。这里风光秀丽、水质甘美,是酿造好酒的天然槽坊:同时,双沟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曾先后生活着距今约1800万年前的“醉猿”和距今约4万年前的人类祖先“下草湾人”。2002年5月,世界各地的百余名国际地球物理学家和考古专家将双沟地区论述为:古生物进化平台、孕育人类的胎盘、自然酒起源的地方。1732年,山西酿酒师贺氏举家迁到双沟镇,在这里设“全德槽坊”1910年全德大曲参加南洋劝业酒会展评,获名酒第一,并被授予“金质奖章”。从此全德大曲名扬海内外;双沟酿酒也成为淮河名酒带上一颗闪耀的明珠。企业先后获得“中国明星企业、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先进企业、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江苏省全面管理质量奖、江苏省质量信得过产品、江苏省优质产品”;并通过“ISO22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6美食66美食


我们环太湖苏、浙两省的苏锡常

三市、上海以及相邻的浙江湖州,

安吉、长兴,每年大雪、冬至节

家家户户都按习俗自酿米酒。我

们当地吴语俗称"冬酿酒"。大

凡老人和家人天天要喝上一碗祛

寒、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力,平

安地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效果

非常不错👌!


申卜元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各种各样的知识节点。我呢也来简单的说一下以下几个地方的酒 文化。

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份额,酒文化的精髓并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的接触,也就是酒桌文化。而由于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点。

比如内蒙古,

  总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边唱歌跳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的。

  再比如广西

  广西是一个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用餐到一半,上来几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芊芊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杯子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又比如成都

  成都人喝酒就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串酒,酒桌之上通常有6种酒,依次是:葡萄酒,杨梅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招架不住。

好啦,感谢各位能够细心的看到这里。我所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 最后祝大家都能事事顺心大吉大利!谢谢大家!






郭先森975


酒作为世界乐观物质的存在,是个好东西。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作者说分享一下各个地方的酒文化相信每个地方都不同吧。我是客家人,所以说下我们客家的酒文化吧。

 1.酒礼

  喝酒时,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子。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好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入席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两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瓶不能放在客人面前,要放在自己面前,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杯至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杯至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像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2.酒令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大顺”;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喊的是吉祥语。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果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些还喜欢“诗词令”“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此外还有“通令”(多时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3.客家黄酒

  和“客家古邑”的历史一样久远,和客家女子一样秀美,客家黄酒是客家六大文化遗产之一。相传,公元前214 年,赵佗率50 万军民平定岭南,首任龙川县令,和辑百越,于东江流域繁衍生息,成为首批客家先民,客家妇女融合中原酿酒技艺和当地传统之法,首创 “客家黄酒”。赵佗南越称王,龙川百姓感其恩德,年年进贡客家黄酒,是为“龙乡贡”。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黄酒,客家黄酒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人坐月子吃的是客家黄酒煮鸡蛋;摆席宴客“做酒”用的是客家黄酒;过年吃团圆饭,碗里盛的是客家黄酒;即便是唱出的山歌都沾着客家黄酒的醇香呢……一千多年前苏辙被贬龙川亦饱尝黄酒煲鸡美味,留下“尉佗城下两重阳,白酒黄鸡意自长”的吟颂诗句;谪居惠州的苏东坡闻知,特嘱循州知府赠送数坛,饮后亦赞不绝口。

  4.客家娘酒

  粤北客家地区,客家人家家户户几乎都精熟于酿制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客家娘酒”,因此村中家家户户少不了酒瓮、酒缸,晒在庭前院后。逢年过节,妇女们在自家的灶头和院子里做客家娘酒。农家人常常说:“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即便做了几十年黄酒的师傅也不敢大意。而妇女们也喜欢拿出来比较手艺,如果谁家的酒做酸了,会遭到笑话。 以前“客家娘酒”都是作为客家妇女坐月子时的滋补品、“客家娘酒”炖鸡,客家人叫鸡子酒。当小孩子出生三天后,亲友要喝“三朝酒”,满月喝“满月酒”,一岁喝“周岁酒”,成年结婚上轿前喝“暖轿酒”,喜宴喝“完婚酒”,年老寿辰时喝“生日酒”。每逢这个时节,妇孺老幼也禁不住小酌几口酒。  

  客家人除了自饮娘酒外,还把它当作礼品。在婚礼中娘酒是女方回赠男方的礼品,女方把自家酿制的娘酒和其他礼品一起用扁担挑送,俗称“送酒担”。如果客家人生了孩子,婆家要备一壶娘酒、一只公鸡、一挂鞭炮,送往女方家里报喜。  

  客家人好酒更好客,若你到客家人家里做客,他们必会为你备上几斤薄酒,几道特色小菜,或是用壶装上让你拎走,这酒喝了身上暖烘烘,带走心里暖烘烘,从这酒中,却也看的出客家人的热情、淳朴...

(关注我欢迎来我们客家做客[呲牙][大笑][呲牙])






蟹小劉美食


四川的特色名酒有水井坊,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沱牌曲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