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请教朋友们,《大观帖》和《淳化阁帖》哪个版本比较好?

半隐居俊烨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淳化年间所刻,共十卷。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官刻法帖,但传世均明代翻刻本,已无可靠的宋拓本了,久经历年翻刻,很是遗憾。

《大观帖》是宋徽宗因《淳化阁帖》在北宋就已拓坏了,又从宫中拿出字帖底本于大观年间命蔡京重刻,蔡京是书法家,刻得很精彩,现尚存九卷。

传世《大观帖》第二、六、十卷三种是较可靠的宋拓本,非常珍贵。可惜其中第十卷也已失传,只留下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石印本印刷品。学习唐以前的书法,这三卷《大观帖》的艺术价值等同于唐摹本。





王乃栋说书画


《大观帖》是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深懂书法的老司机徽宗赵佶亲自倡议,由龙大渊主持,由当朝著名书法家、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的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故称为《大观帖》。

该帖集中了北宋时期所存有的最好的帖学资源。由于选帖精湛,刻工精良,历来被称为学习晋唐行草书的最佳宝库,是”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背景

宋代开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赵匡义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简称《阁帖》)。该帖共十卷,收入法书400余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但是,由于尚在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响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如果此情属实,则王著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但王著学问欠佳、对帖研究不够也是事实。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再拓(一说是遭火焚毁)。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帖》的想法。

刻帖

宋大观初年,徽宗赵佶因太宗时所刻《淳化阁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为摹勒镌刻。

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称为《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石刻置太清楼下,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

《大观帖》系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钧摹,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要求十分严格,改正了《淳化阁帖》不少谬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论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评价

《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如《淳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 2字,《大观》把它合拢了。

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古人评语:

“《淳化》为祖,《大观》尤妙”——北宋·刘次庄

“此正国朝盛时,典章文物灿然备具,百工技艺咸精,其视淳化草创之始,自然不同。“——南宋·曾宏父

“金石之工,较《淳化阁帖》更胜。”——明·董其昌






冉冉升起wxs


今天阁帖、大观帖等仍然是人们学习右军书法的重要资料。但学习这些法帖,常感难度很大——对着阁帖一路临过去,写好久仍然感觉难以琢磨,更不要说有所得、有所悟。

究其原因,一是《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伪帖极多,鱼龙混杂,如果不察,则徒耗心力;二是因版本原因,不同版本差异较大,尤其是反复翻刻,最是害人;三是刻帖本身毕竟离原帖较远,透过刀锋看笔锋,谈何容易。 宋代以来,王羲之的刻帖真可谓千翻百刻,谬种流传,这也是后代阁帖系统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看都没有看出来,如何能写得出来呢。今天资料多多,梳理一下这些资料,仔细看一看不同版本的表现,应该对探究右军笔法、学习大王法书有所帮助。

一、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法书摹勒而成的一部大型丛帖,太宗每每赏赐大臣。据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载,因禁中火灾,刻板被焚,此后人间则难得一见阁帖真容。阁帖问世以后,仅仅在宋代,就有翻刻本20余种,至明清以后,翻刻本不计其数。

阁帖是法帖之祖,有了《阁帖》,才有了帖学的兴盛,这是阁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但是阁帖也有明显的缺陷,主要是良莠不齐,伪劣产品太多。仅6、7、8三卷右军书,伪帖或者存疑者就将近三成。加之后世翻刻太多太滥,以讹传讹,终于到碑学兴起时,“阁帖习气”人们诟病帖学系统的常用词。

阁帖的版本主要有:

1、南宋泉州本

2、国子监本

3、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

4、明肃府本。此前几十年,这个本子流传最广,影响很大。

5、清乾隆翻刻本。

6、在网上还见过一种“游相本”的图片。可能是民国期间有过出版物,这么古老的印刷品,无缘一见。不过据云所谓游相本,也只是劣等翻刻本,不足观。

7、美国安思远本。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回购阁帖4、6、7、8残卷,号称史上最善本阁帖。6、7、8卷前均有王铎题签。据考证,4、7、8卷为阁帖祖刻本,6卷为泉州本的祖刻本。200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安思远本本,名为《淳化阁帖最善本》。

二、绛帖

绛帖是北宋唯一的一部民间刻帖。摹刻者为尚书郎潘师旦,因刻于绛州,故名。绛帖摹刻主要依据《阁帖》,即以阁帖拓本再行摹刻,可以说仍然是阁帖系统,但在阁帖基础上有所增删。潘师旦死后,两个儿子将20卷原帖一分为二,又分别摹刻所缺的10卷。自宋明以后,绛帖翻刻越加泛滥,鱼龙混杂,很多私家刻帖都冠以绛帖之名。直到1981年,故宫博物院才对绛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鉴定。

在阁帖缺失善本的情况下,同是北宋刻帖的绛帖,就显得非常重要。增益部分固然添加了新的资料,与阁帖重合部分,也可以互相对照、比较。

三、大观帖

大观帖是宋徽宗大观3年,徽宗旨令摹刻的大型丛帖,体例与阁帖相同。与绛帖摹刻阁帖拓本不同,大观帖是重出内府所藏墨迹,摹刻上石。

大观帖尺寸比阁帖要高一些,因此每行比阁帖字数要多。

大观帖更正了阁帖的一些错误,剔除了一些明显伪帖,翁方纲对比两帖后说:“大观帖实胜于淳化初刻。”

大观帖与阁帖的摹刻风格也有不同。清孙承泽评阁帖有一种“朴气”,翁方纲云阁帖“疏拙”。大观帖则摹刻精细,锋棱俱现,董其昌说宋徽宗大观年间,金石之工,较阁帖更胜。今日能同时得见阁帖和大观帖的佳本,可以互相参照。

《中国法帖全集》所选大观帖的版本:

1、故宫藏杨氏海源阁宋拓本

2、故宫藏李宗翰宋拓本

3、南京大学藏翁方纲宋拓本

4、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宋拓本

四、澄清堂帖

澄清堂帖是何人何时所刻,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董其昌在跋《戏鸿堂帖》中说是南唐李煜所刻,并说“出阁帖之上”、“真法帖之祖”云云。董其昌以后,多从董说,认为是南唐所刻。但此后有人质疑,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载:“十七帖其余传世别本,盖南唐后主李煜得贺知章临本勒石置澄心堂者,而本朝侍书王著又将勒石,势殊疏拙”。“澄清堂”与“澄心堂”有一字之差,根本不是一回事。从澄清堂帖所载内容来看,剔除了米芾、黄伯思鉴定的伪帖,则如今认为是南宋刻本。

北宋人未见著录的右军书,在《澄清堂帖》中保留了30多件,这是研究右军书的绝好资料。又有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堪称孤本,更显此帖地位。

附图是《淳化阁帖最善本》所列阁帖版本世系表。


全球战疫


《淳化阁帖》是指宋太宗淳化年间所刻的十卷《淳化阁帖》(chun hua ge tie)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灵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着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宋大观年初,宋徽宗赵佶因太宗时所刻《淳化阁帖》年久板已皲裂,不能复拓,兼已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刻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名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为摹勒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大观帖》系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谬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再加上蔡京厘定,故为世所重,论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用启功先生的话说,任何宋拓《阁帖》都比不过《大观帖》。下图左为《淳化阁帖》右为《大观帖》




杨柳145822138


《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


龍吟天澤


大观帖刻工最精好淳化阁帖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