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史学达人


荡舟游玩的李渊,无可奈何的父亲

玄武门之变,是唐代最著名的一次政变,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政变之一,这场政变,让武德年间两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彻底摊牌。只是让李渊无奈的是,这两股势力不是朝臣的势力,如果那样的话,无论谁胜利,对自己的地位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但这次政变,是他两个儿子之间的争锋,而争锋的焦点,是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史料记载,在玄武门政变发生之时,李渊居然在后花园里荡舟游玩,前面打的天昏地暗,作为皇帝的李渊,居然充耳不闻。

我们不否认这样是历史的事实,当时,李渊的确在荡舟游玩,直到尉迟恭取了李元吉李建成的人头,然后,李世民跪在地上吸李渊的乳头,来表达父子之情,李渊才在震惊以及悲愤中,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大量的学者从这些真实事件中,找到了一些隐含的原因,这些隐含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李渊是不得已游玩的,换句话说,李渊一定知道要发生什么,然后,没有任何办法阻拦。

这场政变,压力最大的应该是李世民,因为这一场政治冒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李世民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积累了相当多的能人异士,而且这些人都是极为忠诚的。但问题是,既然是冒险,前提就是,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失败的。

李建成的实力

我们先看一下李建成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头号人物,李建成,二号人物,李元吉,这个集团的手下,也有很多能力超群之人,比如魏征,王珪,这两个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比如武将薛万彻,这个人虽然没有位列凌烟阁,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帅才,他在军中的地位,也远高于尉迟恭。

再比如,裴矩,这个人背景极为深厚,是一个世家大族,从北齐开始,就担任着重要的职位。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人是个左右逢源的精明角色,最善于的就是外交工作。因此,在隋朝时,他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东突厥,削弱吐谷浑,在隋朝灭亡后,他在窦建德,宇文化及,李建成手下都是红人。

这样的人物,是极为厉害的人物。

秦王的实力,其实从核心成员的质量上看,其实是不差的,有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类的人杰,也有像尉迟恭、侯君集这样的名将,但他的综合实力以及在长安城的根基,远不如李建成。

文臣武将价值观的探讨

这样的冒险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像房玄龄,杜如晦的认可和支持,他们两个是绝对忠心的。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他们都是书生,都是文臣,对于这些书生文臣,他们的政变,都源自于笔杆子和舌头,而并非刀兵相见。血腥暴力的政变,实际上并不符合这些文臣的价值观以及审美。

这样的价值观和审美是文臣和武将的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鸿沟,很少有人可以逾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朝历代,文人和武将总是不对付,即使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但总是有很多小矛盾,这些的根本原因,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这样的价值观不同,导致文臣更偏于保守,而武将更偏于激进,对于这样一场玄武门政变,尤其是涉及到血腥暴力一类比较符合武将审美观的大事件,武将会产生一种兴奋,而渴望这样的大事件出现,有时候,这种渴望可以超出自己对生存的渴望。

他们可以不在乎生死,只是为了干成一件大事情。

李世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才,在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文武全才的皇帝。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的文治相当厉害,武功也相当厉害,其源头在于,皇帝李世民,会打仗,也会治国。

但我们从李世民的生平,以及成长的轨迹看,李世民十六岁就已经开始带兵打仗,并且参与雁门关解救隋炀帝的战役,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才干发挥到了极致,他像是很多勇猛无敌的将领一样,带头冲锋,甚至敢带着几千人去打十几万人。

可见,虽然李世民文武双全,但他的骨子里,依然是一个武将。

因此,对于李世民而言,像许多武将那样,一旦决定了一场政变,就非常渴望通过血腥暴力的手段,来夺取政权,所以,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他很果决冷静的射死了李建成。

冷静,沉着,无情,这些看似贬义的词语,对于一个武将,一个军人而言,是最高的赞赏。

这样的武将情结,让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产生一些奇怪的感觉,李世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诚,但李世民很清楚,文臣的保守和武将的激进,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李世民根本没有时间去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风险。更不想去讨论。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很简答,就是用刀剑,让两个人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的东西,而是像武将一样,肾上腺素暴增,头脑发热,然后干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要让文臣在短时间内热血沸腾,只能由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忠诚,暴躁,而又能拼命的武将,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实现,于是,尉迟恭就是最佳人选。

后世对于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杜如晦参加玄武门之变,往往有了过多的猜想,甚至觉得是不是李世民不信任这两个人,或者这两个人有什么其他想法。其实,这样的猜测显得过于谨慎,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只是文臣和武将的审美以及价值观的不同。李世民为了能让这些保守温和的文人在短时间内热血沸腾起来,采取的一次心理战而已。


小小嬴政


玄武门之变的前夜,长安城里静悄悄,但是秦王的天策府里,可是人头攒动,几乎李世民的肱骨心腹都在这里了,但看遍人头,独独少了两位:玄龄和杜如晦。

这两位秦王的头号智囊,此时人在何处呢?

这两个人在之前便已被李建成用计,逐出了天策府。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是派人去召唤两位回府来议事的,但是两个人都拒绝了。

给出的理由是:皇上不允许我们再侍奉殿下。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然也不会被李世民当做智囊来对待了,他们自然知道这个时候李世民请他们过府所议的是何事了。

但是人就是不来趟这趟浑水。

为什么?

因为当时秦王李世民从形式上看,真的已经处于劣势。

天策府的心腹除了长孙无忌,全被挖走的挖走,赶走的赶走,李世民手下的精锐兵士也被李元吉拉走了。

看上去,李世民终将败在李建成手下,成为未来君王的垫脚石。

所以玄龄和杜如晦不愿意来天策府。

何况,他们也知道,秦王被东宫那边的势力严密监视着,一旦被发现他们和李世民仍有联系,可能下场就不止斥逐这么简单了。

所以,无奈之下,李世民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如果不来,那就杀了吧,谁让你们知道那么多。

面对凶神恶煞的尉迟恭,这两人也是没辙,好歹先保住眼前吧,于是两人扮成道士,掩人耳目,来到了李世民面前,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这就是历史上尉迟恭提剑请玄龄和杜如晦的缘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简单的理解为李世民要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一点偏激,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复杂。

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做了什么?

历史上被赞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虚名。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很久,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已经看清楚了当时的形势,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

可以说作为臣子,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到这一地步,参与谋划“篡位”这样的大事,已经能够显示他们对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犹豫不决,房玄龄和杜如晦遭贬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就连李建成都已经认清楚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诬陷两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师,“斥出秦府,不得复入”。

也就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给出了非常好的计谋,因为李世民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师。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两人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李世民身边倚重的大将,一个一个被贬谪外放,就连尉迟敬德都遭遇刺杀。

虽然李世民身边的大将,都纷纷想尽办法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但是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决定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过来商量大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回复长孙无忌说“不敢奉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渊亲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复入”,没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两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则就是不遵圣旨。

房玄龄和杜如晦之所以会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两个人背叛了李世民。

实际上两人与李世民的关系太亲密了,根本摆脱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两个人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两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果然,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并且将自己的佩刀交给了与石敬德说:“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这是李世民为了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可见李世民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化妆成道士,重新来到李世民身边,为他谋划大事,终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说想要杀两个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其中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可见李世民对于两个人的信任、重用。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秦王能征惯战,杀伐决断不拖泥带水,干革命就要这种果敢坚决的气概。秦王在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劝说下,经审时度势,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已下决心发动政变。但遗憾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智囊人物都不在身边了——之前由于太子李建成用计,已由李渊下令被逐出了天策府。


而后来,秦王派人去召这哥俩回府议事时都遭到了拒绝,他们说:“皇上已不允许我们再侍奉秦王了。”。其实这二位是聪明过人的主,早知道秦王请他们回去不是侍奉——而是要策划大事。

秦王无明显优势,二位是运筹帷幄的高手,早心知肚明了。又秦王的心腹已被挖走、被赶走或者被调走了,只剩下其大舅子——长孙无忌了。自己再回去,不是往火坑里跳吗!二位对秦王革命没有必胜的信念,所以才不愿意在风口浪尖上回到天策府。


于是,秦王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回来,如果武力威胁仍不能让二位回心转意,就杀了他俩。原因是这二位知道的太多了,另有不为我献计献策,也不能留着他俩为太子服务的意思。


尉迟恭是孔武有力的将军,外貌类似凶神恶煞——后来他与秦叔宝的画像作了门神,对鬼都有震慑力。他威风凛凛地往素有房谋杜断之称的二位书生面前一站,经典场景立即呈现出来了——这叫“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为了脑袋不搬家,二位“好汉不吃眼前亏”,就扮成道士以掩人耳目,重新回到了秦王身边,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希望星晨58298869


三个原因。

第一,李世民不值得信任。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铁杆谋士,武德九年六月初二,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回来吐了血,房杜跟李二说,李大对你下手了,你得赶紧想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啊。但是李二没有主意,第二天,李渊命令房杜二人出差,李渊把李世民叫入宫中,摊牌,准备弄他,李世民以李建成淫乱后宫为由逃过一劫,回来后还是没下定动手的决心,关键时刻尉迟恭跟他说,你再不动手大家伙都走了,我也要走了,你一个人等死吧。李二方才下了决心,派人去追回房杜,房杜说,李二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优柔寡断,我们是奉了圣旨出京的,擅自回去就是死罪,如果李二没下了动手的决心,我们回去就是挨宰,所以不回去。使者回来汇报李二,李二遂派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追赶,如果他们不回来,说明想背叛我,给我砍了脑袋带回来。房杜看到李二的佩刀和尉迟恭,尉迟恭把具体情况跟他们说了,房杜认定李二决心动手,方才跟着尉迟恭回来。

第二,佩刀是个信物,说明事情紧急,见佩刀如见李世民,相当于皇帝的尚方宝剑。

第三,为啥要派尉迟恭而不是别人。因为只有尉迟恭才能把李世民的动手意图确切的告诉房杜,让房杜事先有个准备,能够在路上迅速思考出大致对策来,毕竟时间就是生命。再则也只有尉迟恭才能让房杜相信李世民的确下了动手的决心,别人办不了这事。


唐风宋月


唐高祖命令李元吉率兵去边塞援救乌城,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商议,企图借机杀死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已经密谋确定,要在昆明池饯行时,将秦王李世民彻底置之于死地。

就在暗流汹涌、形势异常危急的时候,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线人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一消息。

惊恐与犹豫并存的李世民,把自己心腹谋士长孙无忌等人召集起来,征求意见。

终被打动:舜帝故事警醒,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长孙无忌看出李世民虽然紧张愤怒,但是还没有果断决策。于是,设计了一场非常巧妙的劝说大戏。

长孙无忌问李世民:秦王认为舜伟大吗?

李世民回答:当然伟大,舜是圣人。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如果在清淤水井时,舜没有多长一个心眼,就被其父亲与弟弟用土掩埋了,那么舜就化作水井深处的淤泥了。

长孙无忌接着说:如果舜没有一对能飞的斗笠,就被其父亲与弟弟所放的毒火烧成灰烬了,哪里还有惠及天下百姓的恩泽啊?

长孙无忌继续说:舜之所以伟大,因为他的心中装着天下的百姓,他的心里始终谋划着大事。当父亲用凶器击打的时候,舜之所以快速逃走,就是时刻准备做大事啊!

站到窗口,望着幽深的皇宫庭院,李世民想到自己目前的境况,确实与当年的舜一样一样的。

长孙无忌的话真的很有道理,李世民在心里反反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让无能无功的李建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让凶残歹毒的李元吉阴谋得逞?为什么自己不能勇敢地担当起振兴李家王朝千秋伟业的重任呢?

当李世民慢慢转过身来的时候,一群谋士热切的眼神看见了一项伟大的决定。李世民用重如千斤的语气一字一字地说:先发制人!

决心已定,李世民还想通过占卜来预测胜败吉凶。

犹如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当时最著名的卦师张公瑾进来了。看见占卜龟壳,张公瑾直接拿起来收到墙角。

张公瑾对李世民说:问鬼问神不如问天子!秦王就是天子。现在就是商议如何采取行动,尽快掌控大局。

听了这些幕僚的看法,李世民不再犹豫,命人把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召进秦王府,密谋行动的计划。

出乎预料:房杜推辞不来,李世民派人持剑相邀

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悄悄去请房玄龄、杜如晦两位顶级谋士,要求他们尽快赶到秦王府,筹谋行动计划。

出乎预料,长孙无忌回来后报告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两位不谋而合,都不愿来。

他们不来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辙。房玄龄、杜如晦都说:高祖陛下已经下发敕书,告诫我不准再为秦王服务。假如我现在私自到秦王府拜见秦王,一定会获罪而被处死的。请原谅我不敢遵照秦王的命令。

李世民分析二位谋士的心思:一是不清楚秦王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二是害怕泄密遭到高祖惩处;三是担心自己的安全。

李世民询问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房玄龄、杜如晦真的要离我而去吗?

长孙无忌说:二位也许是在观望。

李世民果断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递给尉迟恭。坚定地命令道:请将军走一趟,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李世民为什么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真的要杀死他们吗?

打消疑虑:李世民要向他们表明自己不再犹豫了

在这之前,秦王府的下属亲信都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的,尤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更是惶恐不安、忧心如焚。

房玄龄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太子与齐王已经做好谋害秦王的准备了,一旦发生动乱,那就不是秦王府土崩瓦解、不可救药,而是整个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全的严重问题啊!赶紧奉劝秦王现在立即采取行动,挽救大唐、拯救天下百姓吧!

长孙无忌认为英雄所见略同,于是,直接把他们的想法禀告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劝导李世民:秦王劳苦功高,理应继承皇位。请秦王断然行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杜如晦也劝说李世民,尽快行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是,李世民顾及兄弟手足之情,考虑父亲养育之恩,总是处在迟疑、摇摆、观望的复杂心情之中。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向高祖密报,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策动李世民篡夺皇位、还要弑杀父皇。唐高祖虽然没有完全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还是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狠狠训斥一顿,然后调出秦王府,不许再参与秦王府的事情。

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处境,也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

为了打消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疑虑,李世民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让尉迟恭带上,向他们表明:快剑斩乱麻,我心已定,尽快制定行动计划。

威逼强迫:李世民派遣尉迟恭就是要让他们认清形势

李世民命令尉迟恭携带佩剑、前去要求房玄龄和杜如晦到秦王府来,是有道理的。

尉迟恭对李世民铁胆忠心,绝无旁念;尉迟恭已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公开的仇人了。

为了收买尉迟恭、为自己所用,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私下派人送了一车金银珠宝给尉迟恭。

遭到尉迟恭直接拒绝。尉迟恭回复说:我本来罪该万死,秦王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注册在秦王府当官。为了报答秦王的恩情,我宁愿赴汤滔火、万死不辞。

尉迟恭还说:如果对秦王怀有二心,我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那么太子和齐王要我又能干什么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生气,不仅仅对尉迟恭怀恨在心,而且秘密派人暗杀尉迟恭。

因为尉迟恭杀气太重,刺客胆量不够大,暗杀行动失败了。

后来,李元吉到唐高祖跟前告状,尉迟恭企图谋杀太子李建成。唐高祖下诏将尉迟恭关进特别设立的一座小牢房里。李元吉准备找机会杀死尉迟恭。

由于李世民不顾一切向唐高祖请求,才使得尉迟恭免于一死。

房玄龄和杜如晦很清楚尉迟恭对李世民的忠心。

李世民派遣尉迟恭携剑来请,让房玄龄和杜如晦明白,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了,已经亮剑,战斗还会远吗?

李世民还向房杜二人发出警告:

你们怕皇上,难道就不怕我秦王吗?皇上可以杀你们,难道我秦王不能杀你们吗?

如果你们胆敢背叛我,我的人、我的剑能放过你们吗?

房玄龄和杜如晦多么聪明,当然知道尉迟恭携带李世民佩剑到来的警告意味。

保护安全:李世民安排尉迟恭负责他们的人身安全

当时箭在弦上,随时都会发生战斗,而且在黑暗如漆的夜晚,危险更是增加几分。李世民十分清楚这一点。

李世民很担心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温文尔雅的谋士的人身安全,所以,派遣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尉迟恭带上宝剑,前去相请。

尉迟恭在当时就是守护神的象征。前面提到,李元吉命令刺客谋杀尉迟恭。

很多人都为尉迟恭担惊受怕的时候,尉迟恭丝毫没有惧意。他把自己所住房子的所有大门窗户全部打开,自己正常躺着睡觉。

刺客几次三番进到尉迟恭家的院子里,看见躺在床上的尉迟恭像极了一头大黑熊,竟然吓得四肢发抖。

最后刺客没敢下手。悄悄逃跑之后,刺客暗自庆幸还能保住一条小命。

李世民确信,派遣尉迟恭去负责保卫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安全,绝对是万无一失的。

尉迟恭跟着长孙无忌分别找到房玄龄和杜如晦,告诉他们:请赶快到秦王府共商大事。

二人没有任何推脱,立马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跟着长孙无忌向秦王府走去。尉迟恭跟在不远不近的后面,保卫着他们的安全。

人才,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用对人才,成功也就触手可及了。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数学张教员


这是互相试探底线和决心,到底要不要干大事。

东宫太子府和秦王府矛盾日益升级,房玄龄感觉不妙,找长孙无忌,让他同去劝李世民早下手,因为要弄死李建成,房玄龄又不能直说,只对李世民说大事早定,早下手。二人去劝李世民,但李世民没有表态,也没办法表态。

李建成联合李元吉,上疏奏请将房玄龄、杜如晦清除出秦王府,免得他们捣鬼破坏君臣、父子关系。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在京城外徘徊,不敢入城,入城就得被砍头。

武德九年,突厥阿史那斯摩率兵攻打乌城,李渊舍弃李世民,按照李建成建议,启用李元吉帅兵出征,同时抽调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秦王手下将领,并把相应部队进行重新整编。

两次大的人事变动,基本就把秦王府人手调空了,就剩一个长孙无忌留在李世民身边。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动手,派长孙无忌去召房杜二人回来商议,结果没找来。长孙无忌说:二人奉皇帝圣旨,不能再听秦王号令,私自见面必死无疑。

李世民大怒,对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敢背叛我吗?说完抽出腰刀,递给尉迟恭:你亲自去,如果他们真的不打算来了,就砍了他们脑袋给我!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又跑了一趟,见了李世民的腰刀,房杜二人换上道袍,分头赶到秦王府,商议大事。

这里因为房玄龄事前找过李世民,劝他下手先干,但李世民没表态;后来房杜二人被赶出秦王府不许回进城,后边又把秦王府众将调离,李世民依旧没有具体动作。玄武门之变以前,突然让长孙无忌来找他们,二人不知道李世民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于是用不奉命令来试探。李世民也明白,所以让尉迟恭带他的腰刀去二次再去找房杜,房杜知道李世民这是下了决心了,赶紧前往秦王府。


羊串三叶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个是因为第一次去请房杜来谋划大事,两人推辞了,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世民想搞政变就是造反,没有后路可退,没有房杜的帮助,事情不一定能成,所以必须把两人请来,拿剑去请一是需要他们的谋划,二是不能让事情败露。



“房谋杜断”是很出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都是能够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人才,房玄龄的特点是一个问题他能想出好几种解决的办法,不过出的主意多了,自己也拿不定主意用哪一个,这时候李世民都会找杜如晦来拿主意,杜如晦来后,就将房玄龄的主意进行分析,选出一个最适合的办法,这两人配合的极其默契,为李世民解决了很多难题,唐朝时的良相,首推房杜。

房玄龄和杜如晦很早就跟着李世民混了,唐高祖李渊是个风流且很会播种的人,其一生有几十个儿女,而和窦皇后只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人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渊对自己嫡传的三个儿子都非常爱护,而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更是让他自豪也让他头疼。



李建成后来被史书描绘的一文不值,说他荒色嗜酒、骄态纵横、同恶相济、昵近小人、淫乱后宫,按照史书的说法,李建成就是一个坐亨其成的窝囊废,大唐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建成坐镇后方让李世民做大,造成这种局面跟李渊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出生贵族世家,天性爱玩,他造反成功革了隋朝的命建立唐朝后,周边却依然是强敌环伺,象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等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李渊对此却是不大放在心上,自己四处外出狩猎、祭祀,把大事交给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

李建成是嫡长子,被立为了太子,唐高祖经常到外头去,李建成就要负责坐镇,担负起“监国”的重任,主持朝政日常工作,而征讨四方的任务则交给了李世民,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确实具有很大功劳,而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后来封无可封,就创了个天策上将之职,地位仅次于李渊、李建成,还可以开府招揽人才,成了可以和太子分庭抗礼的秦王。

真实的李建成自然不会那么不堪,反倒是才华横溢,不管是治国理政还是带兵打仗都有一套,在李渊最初起兵时,李建成是军队的左路统帅,显示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处死后,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起兵反抗,半年的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李世民虽然杀了窦建德,却无力降服河北,李渊派齐王李元吉去平叛,结果被刘黑闼痛击惨败,李渊只好派太子李建成去,李建成分析了一下李世民和李元吉失败的原因,一边进行军事打击,一边笼络人心,双管齐下,最终彻底平定了河北地区。

正因为李建成是个人才,又是嫡长子,野心勃勃的李世民想要问鼎帝位,除了政变已经别无他法,而秦王府中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自然也明白李建成登上帝位的话,对他们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争斗,可以说是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李世民收买太子身边的人,为政变作准备,李建成也收买李世民身边的人,提防李世民。

不过很明显李世民收买人心的功夫比李建成高,东宫的率更臣王晊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也被李世民收买成功,而李建成收买李世民的猛将尉迟敬德被拒绝,在收买不成后,转而借用李渊的权力把李世民身边的人调走,程咬金被外派康州,将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驱赶出秦王府,严令他们不准私下接触李世民。

太子党和秦王党势同水火,不仅李世民着急,他们的手下也着急,两方的人都劝自己的主子对对方下手,魏征任太子洗马的时候,就劝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手,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也一直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房玄龄、杜如晦也曾经劝说过,只不过这种事毕竟事关人伦孝道,李世民确实也犹豫了很久,当长孙无忌以舜的事迹劝说李世民、尉迟敬德以自己准备逃身荒草野泽来激李世民,幕僚张公瑾把占卜的龟壳扔到地上后,李世民才下定了决心。

这种事事关重大,自然要把大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请来,不过长孙无忌去找房玄龄他们时,他们却不来,一是李渊说了他们私自见李世民是死罪,二是他们不知道李世民是否真的下了决心要政变。

而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拿着剑去找他们,其实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决心,二是也怕他们两人退缩,那就对自己不利了,所以让尉迟敬德拿着自己的佩剑去找他们,交代尉迟敬德:“你去观察一下,看看他们是否真的不想来,如果真的不想回来,就砍下他们的头来见我。”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看这个架势,知道李世民这次是搞真的,本来自己就想要李世民先发制人,这下正合了心意,而且现在不去的话很可能人头会落地,所以就跟着去了,就这样几个人密谋了一番,在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天,李世民带着人马,在玄武门杀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又将他们两人的儿子全部杀光,尉迟敬德进宫控制了唐高祖李渊,无奈的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李世民终于得偿所望,成了天子。


历史红尘


历史上有些人的的成功,取决于杀伐决断, 尤其是谋朝篡位这种事情。快一步,就会坐上金銮宝殿,称孤道寡。慢一步则会人头落地,儿女被斩尽诛决,妻子变成别人的床上玩物。

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就是三国时候的大将军何进。

何进本来手里有一手好牌,挟外戚之威杀了大太监蹇硕。



手底下有袁绍,曹操等一般后来的牛人,挺好的一手牌。

但是因为他对十常侍中剩余太监心慈手软,觉得当初有人帮自己杀了蹇硕,何太后又顾念张让是旧臣阻止何进对他们动手。

何进很犹豫,本来手起刀落的事情却顾虑重重,后来他听从袁绍的建议,想借外力来威逼何太后同意处死十常侍,这才有了招董卓进京。

但是他没想到十常侍是一群变态的死太监,他们把何进骗近皇宫,张让亲自动手杀了他。

何进一死,董卓进京。东汉天下大乱,朝廷无力束缚诸侯,终于导致三国群雄乱战的乱世。

当时何进完全有能力,杀死十常侍,就是因为种种顾虑没有及时动手,结果落的自己身死道消。

同样遭遇的还有唐朝的隐太子李建成。

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年,唐武德八年,齐王李元吉曾经建议太子建成杀死李世民,有一次,齐王请李世民到齐王府去做客,李元吉暗中埋伏下了杀手宇文宝,只等太子一声令下就动手开干。

但是事到临头,李建成顾念兄弟情义,制止了齐王的行动。

李元吉很生气:说都是为你着想事儿,和我有一毛钱关系?

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夺权这种事就是需要当机立断,最要不得的就是妇人之仁,这方面最正面的例子大约就是李世民了。

李世民军武出身,杀伐决断干净利落,他是那种典型的生死看淡,想干就干的人。

当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劝说下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无疑已经把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放到了刀口之下。

他让人去找此前被李渊轰出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

但是这两个读书人却推辞不来说,万岁,不让我们再和秦王接触,如果接触会有杀身之祸,所以不敢奉命。

古代文臣为了自保,往往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不像武将,认准了一人,生死相随。

不管是三国时,赤壁之战中东吴群臣的表现,还是房玄龄,杜如晦无不深刻地诠释了读书人精致利己主义的风采。



这时候李世民表现了他果决的一面,让尉迟恭拿着自己的佩剑去见房杜二人,如果他俩人来则可,如果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提回来。

这时候李世民完全没有顾念房玄龄,杜如晦跟随自己多年,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往事。此时他给房玄龄,杜如晦的选择就是两个:朋友或者敌人,生或者死。

正是这种翻脸无情的果决,让玄武门之变这颗血腥的胜利果实,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后来他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家族的血腥杀戮。更是把这种果决和狠戾的性格发挥到极致。

需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家的孩子可能几天前还在叔叔伯伯的喊着他,几天后他举起屠刀时眼都不眨一下。

金庸在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说,古代成功的领袖需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

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

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

这几条李世民都具备,难怪会成功。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史称“房谋杜断”,在李世民削平群雄,扫清廓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被李世民倚为左右手。可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前叶,面对李世民的征召,二人却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惹得李世民大发雷霆,差点杀了他们。难道这二人背叛了李世民吗?

早在武德初年,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和太子与齐王之间嫌隙已成,无法挽回,就劝谏李世民要当机立断,效仿周公诛管、蔡,既可保全自己,又可成就大业。在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眼里,李世民所有的幕僚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最令人畏惧的两个人。因此,二人向唐高祖李渊诬陷房、杜二人,使得二人被贬,离开了秦王府。

据《旧唐书 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由此可以看出,房杜二人虽不能是李世民弑兄杀弟的始作俑者,但也是积极的参与者。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公元626年6月29日),暗藏在太子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的王晊,传递给李世民一个惊天的消息,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昆明池举办的给李元吉饯行的酒席上,一举消灭李世民。

李世民内部经过了一系列的谋划,终于确定了行动计划,可是,没有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李世民总觉得该计划不完美,“房谋杜断”嘛!于是,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去把他二人找来,一起商量大事。在李世民心里,这二人一听自己召唤,还不得马上回来。可是,事与愿违,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对长孙无忌表示,唐高祖李渊已经明确指示,我们以后不能再和秦王见面,否则,会被杀头,因此,不能奉命。

这个结果大出李世民所料,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两个心腹爱臣却选择了逃避!李世民大怒,难道这两个人要背叛我吗?抽出佩刀,命令尉迟敬德,你再去看看,如果他们不回来,就把他们的脑袋带回来见我!

第二次见面时尉迟敬德很干脆,直截了当地对二人说,秦王已经确定了行动计划,需要你们回去协助。这次,二人没有推辞,马上随着尉迟敬德回到了秦王府。

据《旧唐书 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那么,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会在长孙无忌第一次征召他们回秦王府议事的时候,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可能会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

长孙无忌第一次来的时候只是说要二人回秦王府议事,并没有说明商议什么事情。这二人在唐高祖李渊的严令之下,再加上身边有太子和齐王的眼线在时刻监视,为了自身的性命考虑,不敢随便行动,给太子和齐王留下把柄,因此采取了不合作态度。

第二种可能

长孙无忌第一次来的时候,虽没有明确表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以房杜二人的精明,不会猜不到李世民想干什么。可是,二人面临的是一场惊天巨变,成功则尊荣万代,失败则祸灭九族。李世民这次究竟是真的下了最后的决心还是像以往那样犹豫不决,二人不能确定。于是,二人采用了激将法,以不合作的态度来激怒李世民,从而达到试探出李世民真正态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这次真的下了最后的决心,那二人就会义无反顾地回到李世民身边。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第二次来的时候,通过尉迟敬德的嘴表明了李世民的决心,并且,尉迟恭还带来了李世民的佩刀。房玄龄和杜如晦久在李世民身边,岂有不认识李世民佩刀之理?也深知尉迟敬德带刀来的真实含义。如果二人再次采取不合作态度,那么,尉迟恭就会毫无犹豫地砍下二人的脑袋。二人倒不是一定怕死,而是从这个举措看出了李世民这次的决心,于是,跟随尉迟恭回到了秦王府。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

总结

综上所述,房杜二人还真的不是怕死,他们怕的是李世民二心不定,那就会输的干干净净!因此,房杜二人才采取了极端手段,以不配合行动来激起李世民,从而达到试探出李世民真正态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犹豫不决,那么,房杜二人恐怕就此会真的远离李世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