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科技與娛樂,在你心目中有無偏見

剛看過由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堂好課》第20200223期,非常值得大家去看,下面的內容摘抄戚老講課講稿:


科技與娛樂,在你心目中有無偏見


從“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到“萬戶飛天”的探索壯舉,中國人從有文化記憶開始,就對天心懷嚮往與崇拜,似乎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天的責任。

今天,中國人終於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蒼穹之上站穩了腳跟。中國航天事業一步步的突破,猶如一道道的光芒照亮了我們的強國夢,也照亮著人類向著未知領域不斷前行的飛天夢。

未來,我們如何繼續追夢?那個浩瀚的宇宙空間,又將怎樣繼續迎接中國人的出發和抵達?2月23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一堂好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講“航天課”,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帶領學子和觀眾走近中國航天、挺進太空深處,感受這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的偉大事業,叩問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

從2020年開始,中國航天的起點更高、任務更重、期待更多。作為北航的第一屆新生,後來又在宇航學院當過六年的院長,戚發軔面對年輕學子有著深深的希冀:“一定要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的、苦難的歷史,會給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

2020繼續“超級模式”:我們要到火星上去!

拋開古人浪漫的遐想,我們為什麼要“上天”?

天,是人類生活繼大陸、海洋、大氣層之後的第四環境,是國家主權的第四個疆域。戚發軔老師介紹,它也是人類資源尋求的重要方向,除了開掘軌道資源、研究環境資源,人們還在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中是否有地球稀缺的東西、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作為探索宇宙、認識宇宙的長遠目標。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把東方紅一號衛星送上天起,中國航天逐步具備了進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捍衛太空的三種能力,“雖然我們晚了,但是我們進入太空的能力是比較大的”,戚發軔老師自豪地說,當年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達一百七十三公斤,比前四個國家(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的衛星重量加起來還要大。

“現在我們中國有多少衛星在天上呢,三百多個!現在世界上有多少呢,一千多個!我們近四五年發射的衛星數量,每年是世界第一!”在利用太空的能力層面,中國既有傳輸、獲取和發佈信息並廣泛服務於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的各種衛星,也在載人航天技術、深空探測技術領域上演著一個個超燃時刻。以過去的2019年為例,我們看到了嫦娥四號成功地著陸在月球背面,看到了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也是在這一年,“天宮二號”正式告別,就此見證了中國空間站時代華麗的開啟。

“上天”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關係?戚發軔老師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當年沒有通信衛星的時候,中央電視臺的節目靠微波中繼,只能覆蓋全國人口的37%,從1975年到1984年,中國花了九年時間把東方紅二號衛星送到了三萬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相當於把中央電視臺的天線送到了靜止軌道。

“九天攬月”“手可摘星”的古老夢想,正在變成美妙的現實。在整個太陽系裡,中國從月球起步,“繞、落、回”三部曲的第三樂章就要奏響,月球採樣任務在即,戚發軔老師同時介紹,“今年我們要到火星上去,而且要把火星車送上去!”

中國航天人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信念是“保家衛國”

早在四百多年前,人稱“萬戶”的一個明朝人,在椅子上綁了四十多個自制的“固體火箭”,舉著兩個大風箏點火上天,結果壯烈犧牲。萬戶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偉大的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經過航天人60多年的努力,今天的中國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正在面臨的挑戰是“趕超”,這依然要靠強大的夢想和精神的支撐。從2016年起,4月24日被設為“中國航天日”,就是為了銘記歷史,傳承並激發全國尤其是青少年們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中國航天事業鑄就了什麼精神? 戚發軔老師總結道:第一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它形成於創建初期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核心就是“自力更生”;第二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提出來的兩彈一星精神,它在航天精神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熱愛祖國”;第三就是“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1933年出生的戚發軔老師,為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國際宇航界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航天史上很多個“第一”都有他的參與和付出。他說:“在五六十年代,我們那一代人都感受到了中國落後就要捱打、受氣,沒有人教我們,保家衛國就是一種信念,一種激發出來的理想。我們搞東方紅一號的時候,沒有低溫實驗室,就在海軍的冷庫裡頭,這邊又是魚又是肉,我們就在那兒做實驗了,夏天穿著塑料鞋,出來以後都變脆了,都碎了,就在那種環境下完成任務。不要把愛國看得那麼神秘和高不可攀,不需要我們拋頭顱灑鮮血,只要把我們的智慧、把我們的時間、把我們的能力獻給你的崗位。”

未來仍需努力,勉勵年輕人要有夢、要創新、要實幹

2019年這一年直到年底,中國航天都在高密度地發射。展望2020年,中國航天仍將接力“超級模式”,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永不止步。

在為輝煌戰績而由衷自豪的同時,戚發軔老師也向年輕人們理性分享了中國航天事業面臨的挑戰:“說實在的,我們航天還是壓力很大的,現在我們都說自己是個‘大國’了,人家外國人說咱們算‘老三’,為什麼呢?中國搞了大的工程項目,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探月、北斗就是大的,別人不是沒有技術搞不了,是它沒有錢搞,歐洲小國它(沒有)那麼多(錢),我們確實比他們強。航天技術我們跟國外差距不是太大,但是空間科學我們還差距很大,探索浩瀚的宇宙,我們就到了月球,火星還沒去啊,人家八大行星都去過。另外,我們中國衛星是世界上第二多的,但是我們並沒有形成一個大的產業,給國家創造財富,我們也落後。從這個意義講,中央也提出我們三個領域要平衡發展,我們現在還不平衡,要想在第二個一百年成為科技強國,成為航天強國,挑戰很嚴峻,任務在你們身上,希望大夥兒努力。

在這堂課上,正在積極備戰空間站任務的英雄航天員劉洋、陳冬也以雲出鏡的方式,與節目現場的一群小朋友們互動。“太空裡有外星人嗎?”“你們在太空上不會覺得冷嗎”……孩子們對於太空充滿童真、天馬行空的好奇發問,深深打動著每個人的心。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中華民族更是勇於追夢的民族。相信這節“航天課”也會在不經意間播撒下關於航天夢的種子,讓更多的年輕人在航天路上走得更堅定、更紮實,讓更多的孩子們從現在開始仰望星空,夢想開花。

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才能改變世界,改變生活,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娛樂明星片酬的問題,高質量娛樂給大家帶來身心的放鬆,劣質的娛樂內容讓人麻木,甚至走向方面教材,比如現在拍戲都是通過技術來呈現,從以前的黑白電視到現在高清,超清,藍光,3D,5D,8D,9D技術,AI,航天、天空技術等等!視覺效果越來越好,越來越立體,猶如身臨其境幫的視覺享受和感官體驗。

不管是那個行業,應根據給祖國和人民所帶來的價值來衡量所貢獻值折算工資收益,科技行業帶來的好處隨處看見,實時迭代更新,創造的價值無窮大,而娛樂的貢獻讓大家把閒錢掏出來獻給明星,影院,相關製作公司等等!是取之於民,而不創造真正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