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有人說四大名著改編電視劇中,《三國演義》是拍的最好的?

書中有路


根據四大名著拍成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的口碑

最好看的應該是西遊記吧,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到家寫完作業,就去看《西遊記》嗎,其實更多的只是一種童年的回憶





山東大仙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我國的四大名著先後都拍成了電視劇,可以說每一部都拍的非常好,要說那個是最好的,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我覺的拍的最好是是《三國演義》。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西遊記》,可以說他陪伴了我的童年,其他三部根本就不知道,也看不懂。直到我18歲的那一年看了《三國演義》的原著,我徹底的愛上了,連續讀了兩遍,書中的情節,可謂是熟記在心。在這之後我才看了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裡面的人物,情節,語言都跟原著高度吻合,電視劇一共是84集,真的是宏篇鉅製。下面我來給大家說說它好在那裡。

一,故事激盪人心,講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

二,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成功刻化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如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孫權等等,電視劇嚴格按照書中描寫的人物形象找的演員,特別是唐國強的諸葛亮,鮑國安的曹操,真的演的太好了,新版三國雖然場面宏大,但是在刻化人物形象中跟老版差遠了。

三,把書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故事情節完整的拍了出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當然其它的名著排的也非常好,在這我就不說了,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有不足之處,請大家涼解。




強哥盤影視


如今回顧起1994年央視版的《三國演義》,今天的觀眾不免會感到驚歎。不是驚訝這一版的《三國演義》拍得有多麼好,而是佩服這一版《三國演義》拍得竟如此「準確」——整整八十四集,每一個角色都一絲不苟,比起原著沒有半點出格的地方。

眾所周知,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個「奶油小生」的綽號,諸葛亮大獲成功後,唐國強一勞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晉升為「表演藝術家」。

實際上並不是唐國強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唐國強作為演員的個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被扼殺掉了。

而克服個性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聲嗲氣的喊一聲「萌萌,站起來」;《見龍卸甲》裡李仁港頑固地塞給劉德華一頂「飛碟帽」;更不要說高希希在《三國》各種和羅貫中較勁一般的改編。

《終極三國》則乾脆從頭到尾無厘頭——效果好壞暫且不說,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三國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通過扭曲、背叛原作來確立自己的個性。

比之這些另起爐灶的版本,94版《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這個詞的詞源是「蘆葦」,後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範,就像用葦杆丈量長度一樣。

比如「煮酒論英雄」那一場戲,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據總導演王扶林回憶,拍攝時有人認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議加上一個「曹」字,還有人建議去掉「耳」,但念起來都不順口。

因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幾經權衡還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時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動作來詮釋。

在「四大奇書」中,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人物形象最為單薄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再加上電視劇組盡力追求還原的創作傾向,無論是鮑國安的曹操還是唐國強的孔明,都是以演員放棄個性的方式來塑造的。可以說,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不是「鮑國安飾演的曹操」,而是「鮑國安圖解的曹操」。

不過電視劇版在塑造人物時也並非一味照貓畫虎,偶而也有靈光一現的原創情節。因為建國以來對於曹操評價的不斷提高,電視劇版塑造曹操時就特別敢於拋棄原著。

例如《大破袁紹》一集,曹操打敗袁紹的兩個兒子平定了北方後,在袁紹墓前祭奠的改編便極具顛覆性。

這段戲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等兩百餘字。而電視劇則鋪陳了審配、審容這些袁氏遺臣的慷慨赴死,穿插著辛毗、許攸等降臣以作對比,突出「河北義士雖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題,將悲壯感烘托到了極處。

等祭拜袁紹時,電視劇原創了曹操命當眾陳琳朗讀當年的討曹檄文的情節。這篇檄文言辭犀利,將曹操的父親、祖父都罵得體無完膚,曹營眾將紛紛流淚跪請不要再念下去了,曹操卻說:

「為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瘋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縱觀整部電視劇,這段原創情節也是曹操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刻,獨白裡糅合了勝利者的驕傲、「以血補天」的宏大抱負以及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落寞,我們不由得想,在決定命運的官渡之戰前,即使像曹操這樣的梟雄內心也有過恐懼和迷茫嗎?

這個會動搖、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沒有的,他源自改編者的創造性發揮。

「正典」總是吸引著讀者以各自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補充和完善。毛宗崗將關羽、孔明、曹操並舉,稱為義、智、奸「三絕」,黑社會讀三國看到的是「義」,皇太極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學家利奧塔所說的「大敘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開始瓦解,在大敘事的裂縫中會滋生出無數的小敘事,現代社會的到來則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追求大敘事的作品,同時它耗盡了三國題材中全部的「大敘事」能量,從此以後如果還有人按照唐國強的方法去圖解孔明、鮑國安的方式去圖解曹操都將變得索然無味。

後來者總需要添加上一點自己的想象,讓人物「活」起來,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吳宇森的「萌萌」,但大敘事被顛覆、瓦解這個趨勢無可逆轉。證據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同樣正經八百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了。





歐木歐木


三國演義拍的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演員選的合適,恰到好處!導演:王扶林!唐國強飾演諸葛亮,孫彥軍飾演劉備,鮑國安飾演曹操,李靖飛飾演張飛,陸樹銘飾演關羽,等等很多經典角色都是一批老藝術家飾演!據任大惠介紹,劉關張是定的最早的,因為第一個鏡頭就是“桃園三結義”,而關羽是三國中最英武的人物,書中對他的描寫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關羽一開始選的並不是陸樹銘,說他像關羽也不是很像,說不像又有一點味道,很猶豫,但真化上妝之後效果特別棒,於是最後定了陸樹銘老師!而另一個經典人物諸葛亮最初想讓濮存昕飾演,後來因為檔期原因落空了,唐國強最初試鏡選的角色是周瑜,但有位導演說讓他粘上鬍子看看,按照諸葛亮的造型又對了一下隆中對這段戲,覺得還不錯,順利通過!三國演義播出來之後反響不錯,美國大使館給任大惠打來電話說,“任先生,我是美國大使館,能來一趟好嗎我們以好萊塢和美國演員公會的名義邀請你們去美國”,這是任大惠和王扶林第一次走出國門交流學習!








喜事主持大偉


如今回顧起1994年央視版的《三國演義》,今天的觀眾不免會感到驚歎。不是驚訝這一版的《三國演義》拍得有多麼好,而是佩服這一版《三國演義》拍得竟如此「準確」——整整八十四集,每一個角色都一絲不苟,比起原著沒有半點出格的地方。 《三國演義》 眾所周知,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個「奶油小生」的綽號,


諸葛亮大獲成功後,唐國強一勞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晉升為「表演藝術家」。 實際上並不是唐國強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唐國強作為演員的個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被扼殺掉了。 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 而克服個性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聲嗲氣的喊一聲「萌萌,站起來」;《見龍卸甲》裡李仁港頑固地塞給劉德華一頂「飛碟帽」;更不要說高希希在《三國》各種和羅貫中較勁一般的改編。



(2009) 比之這些另起爐灶的版本,94版《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這個詞的詞源是「蘆葦」,後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範,就像用葦杆丈量長度一樣。 比如「煮酒論英雄」那一場戲,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據總導演王扶林回憶,拍攝時有人認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議加上一個「曹」字,還有人建議去掉「耳」,但念起來都不順口。 因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幾經權衡還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時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動作來詮釋。 在「四大奇書」中,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人物形象最為單薄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 再加上電視劇組盡力追求還原的創作傾向,無論是鮑國安的曹操還是唐國強的孔明,都是以演員放棄個性的方式來塑造的。可以說,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不是「鮑國安飾演的曹操」,而是「鮑國安圖解的曹操」。 不過電視劇版在塑造人物時也並非一味照貓畫虎,偶而也有靈光一現的原創情節。因為建國以來對於曹操評價的不斷提高,電視劇版塑造曹操時就特別敢於拋棄原著。 《三國演義》 例如《大破袁紹》一集,曹操打敗袁紹的兩個兒子平定了北方後,在袁紹墓前祭奠的改編便極具顛覆性。 這段戲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等兩百餘字。而電視劇則鋪陳了審配、審容這些袁氏遺臣的慷慨赴死,穿插著辛毗、許攸等降臣以作對比,突出「河北義士雖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題,將悲壯感烘托到了極處。 等祭拜袁紹時,電視劇原創了曹操命當眾陳琳朗讀當年的討曹檄文的情節。這篇檄文言辭犀利,將曹操的父親、祖父都罵得體無完膚,曹營眾將紛紛流淚跪請不要再念下去了,



曹操卻說: 「為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瘋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縱觀整部電視劇,這段原創情節也是曹操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刻,獨白裡糅合了勝利者的驕傲、「以血補天」的宏大抱負以及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落寞,我們不由得想,在決定命運的官渡之戰前,即使像曹操這樣的梟雄內心也有過恐懼和迷茫嗎? 這個會動搖、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沒有的,他源自改編者的創造性發揮。 《三國演義》 「正典」總是吸引著讀者以各自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補充和完善。毛宗崗將關羽、孔明、曹操並舉,稱為義、智、奸「三絕」,黑社會讀三國看到的是「義」,皇太極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一旦完成便開始瓦解,在大敘事的裂縫中會滋生出無數的小敘事,現代社會的到來則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追求大敘事的作品,同時它耗盡了三國題材中全部的「大敘事」能量,從此以後如果還有人按照唐國強的方法去圖解孔明、鮑國安的方式去圖解曹操都將變得索然無味。 《三國演義》 後來者總需要添加上一點自己的想象,讓人物「活」起來,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吳宇森的「萌萌」,但大敘事被顛覆、瓦解這個趨勢無可逆轉。證據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同樣正經八百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了。


宅南愛電影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四大名著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寶。為什麼有朋友覺得《三國演義》拍的最好?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著“流量”

四大名著中,本來就是《三國演義》最火,喜愛的人最多。這首先是題材的原因,《三國》是歷史題材,其中有三分是真實的歷史描寫。真實的東西自然能引起所有人共鳴和思考。而其它三大名著用今天話說都是架空文,沒有真實性。《西遊記》更是一個虛構的神怪世界。

其次,《三國》成功塑造了古今第一神人諸葛亮和義薄雲天關雲長的形象,多少男生都希望自己擁有諸葛亮般的智慧,而至今很多家庭都會供著關羽像。


劇情吸引

《紅樓》的劇情相對比較緩慢且戲劇衝突不強,《西遊記》篇幅較短(25集)每集一個故事,集與集之間關聯不強。《水滸》雖然打戲較多,但大場面比較少。而《三國》不但基本尊重原著還原了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而且大場面戰爭戲非常多,讓人看得非常過癮。同時又有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這幾大軍師鬥智。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盧布等武將對決名場面,使得這部電視劇百看不厭。

演員表演

唐國強老師飾演的諸葛孔明,羽扇綸巾風度翩翩,頗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氣質。

鮑國安老師的曹操,或雄才大略,或奸詐深謀,或軒昂豪邁,或剛愎自用,無不讓人印象深刻。把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演活了

而魏宗萬老師演的司馬懿,一看就透著一種狡詐的新機(要不怎麼最後三分歸晉了呢)。總之,老版《三國》從選角到演員表演都完全符合原著的氣質。所以才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幾個原因。


謎電影


那一部是最尊重原著的

連對白都是三國演義小說裡面的

人物都是藝術家級別的~比如曹操(鮑國安),劉備(孫彥軍),關羽(陸樹銘),趙雲(張山),諸葛亮(唐國強),呂布(楚雲飛,寒,忘記名字了,只記得演了亮劍和當年那個從頭再來的公益廣告)等都很棒

當然也有很殘念的演員:羸弱無比的許褚,周瑜還有普存西演的孫策.....

忠於原著拍得又有氣勢,場面宏大,演員選的好,情節處理的好

最重要一點主要是演員都有實力,拍的也是踏踏實實的拍的,不像現在都是那麼的浮躁,受功利影響較小。






啃葡萄不吐橘子皮


《三國演義》相對其他幾部來說,人物眾多,劇情複雜,且故事地點涉及大江南北,拍攝起來難度較大。結果電視劇《三國演義》不僅劇情演繹的十分完美,人物造型與性格與書中描述無二,與人們心中的傳統形象十分契合,且服飾道具也十分還原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自然會受到好評。

相比較其他幾部名著,《三國演義》還有特別的優勢。《紅樓夢》雖說文學成就最高,但僅限與精英階層,故事比較枯燥,普通大眾接觸的不多。而《三國演義》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電視劇滿足了老百姓心中英雄的塑造,老百姓的關注度自然就高。《水滸傳》的故事雖然也流傳很廣,但電視劇拍出來的效果整體有點灰暗,自然也就不受喜愛。《西遊記》拍攝的也很完美,只是劇情刪減太多,原著還原度並不高。

其次《三國演義》的臺詞是一大亮點,全劇採用的都是半文言式,即通俗易懂,又十分具有古典風味,讓人感到十分文雅。

最後,《三國演義》雖然人物眾多,但大到皇帝,小到小兵下人,每個人都經過十分嚴謹的形象塑造,從主角到配角,無論外在形象還是表情臺詞沒有讓人出戏的。正是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兢兢業業,才為我們呈現了一部不可超越的經典名著。


足下三尺


如今回顧起1994年央視版的《三國演義》,今天的觀眾不免會感到驚歎。不是驚訝這一版的《三國演義》拍得有多麼好,而是佩服這一版《三國演義》拍得竟如此「準確」——整整八十四集,每一個角色都一絲不苟,比起原著沒有半點出格的地方。

《三國演義》

眾所周知,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有一個「奶油小生」的綽號,諸葛亮大獲成功後,唐國強一勞永逸地甩掉了「奶油小生」的帽子,晉升為「表演藝術家」。

實際上並不是唐國強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唐國強作為演員的個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被扼殺掉了。

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

而克服個性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宇森在《赤壁》中一定要安排林志玲嗲聲嗲氣的喊一聲「萌萌,站起來」;《見龍卸甲》裡李仁港頑固地塞給劉德華一頂「飛碟帽」;更不要說高希希在《三國》各種和羅貫中較勁一般的改編。

《終極三國》則乾脆從頭到尾無厘頭——效果好壞暫且不說,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三國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通過扭曲、背叛原作來確立自己的個性。

《終極三國》(2009)

比之這些另起爐灶的版本,94版《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一部「正典」(Canon)——這個詞的詞源是「蘆葦」,後指用以衡量其他作品的典範,就像用葦杆丈量長度一樣。

比如「煮酒論英雄」那一場戲,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據總導演王扶林回憶,拍攝時有人認為「操耳」不易懂,有人建議加上一個「曹」字,還有人建議去掉「耳」,但念起來都不順口。

因為去掉尾音的「耳」字便失掉了曹操洋洋自得的味道。幾經權衡還是保留了原文,打上字幕同時加上曹操手指自己的動作來詮釋。

在「四大奇書」中,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人物形象最為單薄的一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

再加上電視劇組盡力追求還原的創作傾向,無論是鮑國安的曹操還是唐國強的孔明,都是以演員放棄個性的方式來塑造的。可以說,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不是「鮑國安飾演的曹操」,而是「鮑國安圖解的曹操」。

不過電視劇版在塑造人物時也並非一味照貓畫虎,偶而也有靈光一現的原創情節。因為建國以來對於曹操評價的不斷提高,電視劇版塑造曹操時就特別敢於拋棄原著。

《三國演義》

例如《大破袁紹》一集,曹操打敗袁紹的兩個兒子平定了北方後,在袁紹墓前祭奠的改編便極具顛覆性。

這段戲在原著中只有「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祭,再拜而哭甚哀」等兩百餘字。而電視劇則鋪陳了審配、審容這些袁氏遺臣的慷慨赴死,穿插著辛毗、許攸等降臣以作對比,突出「河北義士雖多,袁氏不能善用」的主題,將悲壯感烘托到了極處。

等祭拜袁紹時,電視劇原創了曹操命當眾陳琳朗讀當年的討曹檄文的情節。這篇檄文言辭犀利,將曹操的父親、祖父都罵得體無完膚,曹營眾將紛紛流淚跪請不要再念下去了,曹操卻說:

「為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瘋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縱觀整部電視劇,這段原創情節也是曹操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刻,獨白裡糅合了勝利者的驕傲、「以血補天」的宏大抱負以及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落寞,我們不由得想,在決定命運的官渡之戰前,即使像曹操這樣的梟雄內心也有過恐懼和迷茫嗎?

這個會動搖、有激情的曹操是「正典」中所沒有的,他源自改編者的創造性發揮。

《三國演義》

「正典」總是吸引著讀者以各自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補充和完善。毛宗崗將關羽、孔明、曹操並舉,稱為義、智、奸「三絕」,黑社會讀三國看到的是「義」,皇太極看到的是「智」,易中天看到的是「奸」。

哲學家利奧塔所說的「大敘事」(metanarrative)一旦完成便開始瓦解,在大敘事的裂縫中會滋生出無數的小敘事,現代社會的到來則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94版《三國演義》是一部追求大敘事的作品,同時它耗盡了三國題材中全部的「大敘事」能量,從此以後如果還有人按照唐國強的方法去圖解孔明、鮑國安的方式去圖解曹操都將變得索然無味。

《三國演義》

後來者總需要添加上一點自己的想象,讓人物「活」起來,其中有些想象可能莫名其妙,比如吳宇森的「萌萌」,但大敘事被顛覆、瓦解這個趨勢無可逆轉。證據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同樣正經八百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了。


圖圖翔


大IP+創新+實力派演員經典演繹,不火都不行。

再看新《西遊》,雖然宣稱最符合原著的一版,然而86版太經典,西遊記中每個人物都是經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新《水滸》其實也不錯,口碑各方面和新三國有得一拼,不錯的改編。

最差的要數新版《紅樓夢》了,啟用一大幫毫無演技的俊男靚女,加上蹩腳的演繹,活脫脫現實中的“紅樓”,堪稱四大名著中最失敗的改編,和老版的經典是天壤之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