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人間失格》中有這樣一句話“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該如何看待?

TseHowy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這句話,出自日本作家太宰治於194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人間失格》。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由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人間失格》寫了什麼

《人間失格》是中國讀者很喜歡的一本小說,主要與他所講述的故事和帶給讀者的閱讀感受有關。這本書講述的是:主人公葉藏天性敏感而又怯弱,身邊發生的每一個小事,都會令他感受到不安甚至恐懼,加上當時世道的混亂、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淡漠甚至是彼此之間的相互欺騙,都讓他感到深深的無力。而當他從少年青年再到壯年,這一切都與他如影隨形,以至於他最終在這種現實中迷失了自我,並感覺到生而為人,他很抱歉。

雖然現實讓他挫敗,但葉藏還是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作賭注,試圖找尋自己和人類困惑和迷失的原因,並說明人應該怎樣活著才是值得尊重的,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可能也正是這種超越時空的普遍性,讓所有讀者都對這本書深深著迷。

二、這句話的前後還有那些話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這句話出自該書中“第三手札”之一。其原文翻譯過來是:

每天重複同樣的事,遵循著與前天相同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 ,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相互欺騙,卻又令人驚奇地不受到任何傷害,甚至於就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的,這種不加掩飾從而顯得清冽、豁達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類生活中比比皆是。

結合《人間失格》這本書的主題以及上面這段話,可以判斷這段話的意思是: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種種的傷害和欺騙,但是所有人都似乎麻木了,對此無動於衷,彷彿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這一切在每一天循環往復,絲毫不曾變換花樣,與其這樣,那還不如做一個麻木不仁的人,對任何事情不要有過高的期望,不要產生強烈的歡喜,自然也就不會有悲傷和痛苦,不會感覺到迷茫和絕望。

在此基礎上可以看出,這句話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句“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是同樣的意思。只是當時太宰治寫出這句話的前提是,那種充滿虛偽和欺騙的社會環境;而現在我們說這句話,大多時候是因為社會中的個體對某件事情抱有過高的期望,以為會是很好的結果,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與期望背道而馳。

三、寫在最後

這句話本身很美,加之它所闡釋的意思很能引發共鳴,甚至本身就是朋友圈發表心情或者簽名的標配。

但是對它所說的意思,你會完全贊同嗎?比如說,你遇到了一個十分令你著迷和深愛的人,你會因為害怕可能蒙受的悲傷和痛苦,而放棄熱烈的追求和那些無比美好的時刻嗎?我想我是不會的,那麼你呢?


顧南安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這句話跟海子的一句詩:“為了避免結束,你拒絕了一切開始”,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一句非常悲觀的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追求極度的歡樂,自然也不會有巨大的悲痛,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抱期望就不會有失望。

我並不認同這種人生態度。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一句話:每個人都在忙著生活,忙著追求財富,忙著追求地位,但是人一生中最應該追求的是幸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過幸福快樂的高谷,也有過悲傷失意的低潮期。在人生幸福快樂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坦然享受,正所謂人生得意須盡歡。在人生低谷期的時候,我們也要做到從容面對。最重要的是做到一顆平常心。

我更喜歡這句完整的話: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我嘗試繞開那些悲痛,卻也錯過了所有歡喜; 倘若真的無從避免,倒不如先享受那頑固的歡喜。


海海文化閒談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躲得開大的歡喜,自然也就能躲得開大的悲痛。若將這句話放進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更加具體的體會。

當今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慾望,有人要名,有人要利,又或者是不滿足現狀想要得到的更多。固然,升職加薪中彩票都能帶來莫大的喜悅,那麼相反的,如果願望不能實現,帶來的更多是求而不得之苦。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意思是說,不要因外界的事物來牽動自己的悲喜。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已;盈虛者知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至深的道理蘇軾早已通達,天地間萬事萬物無窮無盡,你我就好比這天地間的蜉蝣,滄海中的一粒粟,何其的渺小。縱然如此,大自然還是給了我們無盡的饋贈,這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都能讓你我心曠神怡,忘卻煩惱。由此可見蘇軾豁達,超脫,樂觀的生活姿態和氣度胸襟。

古人尚且能明白如此真理,而我們也應當學習這樣的生活態度。萬事萬物不必太過強求,既得之則安之,既不得也安之,莫以大悲大喜左右自己的人生。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洛塵願長安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人間失格》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若是能避開猛烈的喜歡,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深得我心,倘若能有猛烈的喜歡,我一定追求至極,不管結果是不是來襲的悲傷。

原來,真的有人把做人的資格看得如此之重,而又如此憎惡自己平凡落寞的生存著。我給的感情太好過於真摯又很沉重,以至於“失去”兩個字對我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我沒有辦法接受我深愛的人離開或者不在的日子,對於我來說,我愛一個人真誠又深沉,你只是你,卻是我整個世界。

我想大家應該都是神經病,大家都不是什麼正常的人,好像大家都是通過別人的[欺騙]才知道才開始才瞭解要去[處處提防]他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太宰治寫完最後一本自傳性小說後最終投水自殺。

《人間失格》之哀的根源最主要還是軟弱的靈魂,日本式的行事風格是忍,這種“忍”背後所擁有的壓抑,是一種致命性的可怕,一旦壓抑過久,輕度抑鬱,重度自殺,甚至報復社會,引起恐慌。太宰式的“容忍”:如果相信弱肉強食的話,那麼它就代表被傷害者,被侵犯被凌辱者;如果有悲憫之心的話,那麼柔弱的靈魂可能就是我們想要保護的東西,然而又有多少人願意以一個悲天憫人的菩者聖人之心來保護眾生,於是沉淪與不可救賅隨之而生。就軟弱者本身來講,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艱難的,那些支撐生命的東西必須也只能仰仗周圍的給予。世界是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想要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往往俯首即拾,軟弱者生活在這個古怪的圈子裡所受到的只能是日復一日的無可奈何的痛苦。

在愛情裡,我們都習慣自我欺騙,沒有安全感的人又或是自卑的人,總會陷入“他是不是不愛我”的無線循環遐想中,反反覆覆,消磨心智,鬱鬱寡歡。有一個小姑娘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喜歡一個人呢,我就從第一眼到最後一眼,把這個人愛夠,把我的感覺用光。我只希望那些年讓我成長的是他,之後的那些年他喝過大酒後想到的人是我,而不是其他比我完美太多的人。只要愛過都會留下痕跡,至於往事就留在風中,如果我再遇到一杯好酒,我會毫不猶豫地舉起酒杯乾了這杯,不為什麼。

其實愛情沒有那麼複雜,喜歡就在一起,就算不能走到最後,能同有一段回憶,已經是,三生有幸。

慶幸我遇見你,失去你我很難過,但我始終愛你。

要是我從來沒有過就好了

我就永遠不會因為現在擁有的去擔心

我就永遠不會為了那些失去的去傷心

惦念失落釋懷失望低落孤獨脆弱空虛

如果你遇見我 就只跟我說一句話吧

我會說

“對不起。”


不求人的三腳貓


《人間失格》

這本書帶給人們很多

關於生的思考

愛情對於每一個人來說

也許都會有著特別美好的回憶

其中不可避免的夾雜著疼痛

真正的愛情

在分開之後

傷痛會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去自我療傷

因此有很多人

在失戀後

很難再愛上一個人

所以作者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這樣寫道: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當然我不建議因為一段感情的失利

對愛情失去信心

你要做到的是

在一起的時候

我尊重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

我會全心全意地待你

但分手後我會悲痛

但我不遺憾

但悲痛走過

撿起眼淚

勇敢去愛





落葉客


“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不會愛,就不會受到傷害,其實葉藏他很想被愛,很想愛別人。

看著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其實他內心深處真的很想融入這個世界,可是他真的的沒有辦法融入這個世界,他希望這個世界善待他,可是這個世界一次又一次讓他失望,他無力的在這個世界掙扎,最後他只能自暴自棄。

“生而為人,我很道歉”。在這句話中我能感受到他真的想融入這個世界,可是這個世界就好像是在排斥他,最後他真的無能為力,絕望了,選擇了死亡。



福爾摩小黑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比如,一對年輕的戀人,轟轟烈烈的相愛,有策馬奔騰的青春記憶,許下海枯石爛,滄海桑田的誓言……

這些算猛烈的歡喜吧。

可奈何,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這對年輕戀人的感情沒有修成正果,分手,不相往來,但是人離開容易,感情不易撇清。

男女在深夜相互相念,每每想起以前的天長地久,心中就山蹦地裂。若當初平平淡淡,離開時也淡然。當初越美好越歡喜,離開時也就越心痛越不甘……可謂當初越歡喜,如今愈悲痛。

這大概就是若能避開猛烈多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吧。


郭雜雜


遇事沉著,冷靜,寵辱不驚;做事,盡人事,聽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享受過程,看淡結果,努力最重要

人活著心態很重要。生活,工作都帶著平常心去對待,對每件事的發生和結果都在心裡有個預期,那麼,對結果和過程中產生的情緒波動就不會有太大。因為他的產生和發生的結果,都會有心裡準備,都在心理接受的範圍內。

學著在過程中努力。其實,正常人都會在意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在過程中付出了多少,有多少辛勤和汗水在裡面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而不是我們看起來很忙,卻沒有效果。學著在過程中多多努力,多多關注過程。


傳說中的二大爺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於1948年6月3日,第五次自殺的太宰治,投水自盡得償所願。我在想,書評人之所以用“得償所願”去解釋,怕應該是應了前面提到的五次自盡。是年是日39歲。突然間覺得這部作品應該是極其沉重的,至少,它的作者,在它剛剛發表,在它的作者遺作《Goodbye》還未來得及完成,在太宰治連一聲“再見”都未曾向這個世界說出。

有這樣一段評論“櫻花在最美麗的時刻凋零,以毀滅自身性命為夙願的太宰治,一生追尋虛無和破滅,他是‘無’,是‘風’,是‘空’,他討好,恐懼,害怕自己會被拋棄——於是,他拋棄了世界。”

敏感,膽小的太宰治,害怕離去,所以沒有好好的和這個世界告別,害怕被拋棄,所以主動去拋棄自己所在乎的。我想,他並不是心存虛無和破滅,他只是,無法面對他心中害怕的一切,成真的那一天。突然想到,似乎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背叛,欺騙,離別等等,但是,同樣每個人也有讓自己去克服這些負面因素的自己心之嚮往的東西,比如自己依賴的人,想要得到的事物。

所以說,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想要永遠得到,而如果不曾得到過,那麼也就談不上失去。


貓田嘻嘻


我之前完整的看完了《人間失格》這樣一本書裡面說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其實這句話自然是有它本身的道理,但是其實很多時候覺得歡喜和悲痛是相伴相生的,但是很多時候人就是一種必須要存在這樣一些情緒波動的生物,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接受歡喜的同時就可能知道會有悲痛的到來,我們只能夠很欣然接受這樣一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