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火遍全国的“稻田养鱼”究竟怎么样?

新大风歌


我的家是在闽西北,我们家乡的鱼干是全国有名的,是闽西八大干之一,百度可查。

其实在我们这边稻花养鱼还是非常多的,但是说条件限制也比较大了,因为现在的农药会比较多,稍微一不注意鱼死了。我家每年都会养一点点自己吃,所以说给大家分享一点点经验。

首先,我们稻田养鱼的话。

第一点,首先要做好稻田田埂的防护,主要是防止下雨的时候鱼跑掉或者田埂崩掉。

第二点,选择放在稻田的鱼,最好是鲤鱼。因为鲢鳙,草鱼等其他鱼都喜欢乱串,因为稻田里面水稻比较多,这种鱼的话水浅养不了,然后容易撞到稻子上,撞伤了容易死,鲫鱼的话,养了产量不高不值得。

第三的话,也就是要到田的选址。首先最好是在水源地,有没有野猪。因为如果不是在水源地的话,别人水稻田里面打农药的话,会流到你的田里,导致鱼死。

第四就是稻田打农药的问题,一定要选择不会伤鱼的农药。

稻花鱼的话鱼非常香,在我们这一般水稻收完以后,所有的鱼一般都会集中在一口田中,想吃的时候就搞几条起来吃。第二种吃法就是腌制鱼干,在我们这稻花鱼干已经卖到160一斤,次一点的就在130左右。在我们这稻花鱼和饲料养的鱼做成的鱼干根本就做不了假,因为我们这的人的话,一吃就能吃出来。味道完全是天擦地别。





乡村记小伍


80农村小伙,来谈一谈,为啥稻田养鱼,不流行了。

我家这在30年前是产鱼的地,叫北大荒,听父亲讲他小时候,就是在水里长大的,钓鱼,撒网,下花篮,拿截到的鱼去卖等等都是他们那个时代长干的事。


当年的鱼不值钱,只能拿到城里去卖,每个小男孩都是偷偷上火车,千方百计的躲售票员,那时他们坐火车总能想到办法逃票。

到了城里,鱼也不好卖,半尿素袋的鱼,最后卖了5块钱,就这也乐坏了,卖鱼的小伙子。

后来,开始开发水稻,这满池子的水,正好结合鲤鱼一起养,鱼稻共生模式,也第一次,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试验下水。

这鱼是养成了,鱼也很大,就是水稻没办法收割了,当时我们这也没有收割机,就是放掉水,人工割,也费力,最后的鱼,也没卖出多少钱,一年基本上就白搭了。这期间还丢了不少鱼。


之后直到我们这批80后,接管土地,稻田养鱼模式又开始兴起,我们这养鱼很简单,耙完地后,用车轱辘压两个沟,这沟就是以后鱼呆的地方,不影响晒田什么的,沟够深。

你养我养,大家养,这鱼就太多了,养的少的可以自己家吃,或者送人,养的多的就得出去卖,大家都卖,这价就压下来了,十块钱三斤稻田鱼,还不好卖。

还有在养殖稻田鱼的时候,我们发现,稻田地里的许多农药不能用,尤其是持效期长的虫子药,杀死水绵的三苯基氢氧化锡,都不能用,用了鱼一个也剩不下。

我们是靠水稻生活,鱼只是副业,必须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正常的情况下,才养鱼,水稻长不好,有鱼也没用。


再有稻田鱼,都喜欢吃新鲜的,一旦冻上,稻田鱼就不好吃了,这秋天要收地,鱼必须抓出来,抓出来的鱼,又没地方养,卖也费劲,冰箱也冻不下,只能四处找冰箱冻,麻烦别人,还搭人情这也是我们不养的原因。

许多人都说,养稻田鱼如何好,可有几个亲自动手过,是稻田地水里虫子是没有了,可稻杆上的呢,稻叶上的呢,这虫子不打药,一样危害水稻产量。

打药只能是苏云金杆菌,还不能打太多的量,这用药范围太窄,就几乎没人养了。

稻田鱼是讲究鱼稻共生,鱼值钱,稻子也值钱,到了我们这,变成了鱼便宜,水稻也不贵,所以就没人使用这模式了。

我是田俊超白,喜欢请关注哦!

田俊超白


稻田养鱼其实解放前,甚至清朝就有,可不是新生事物。

当我很小的时候,从河里钓出许多小鱼,妈妈总是要吃去部分新鲜的,然后晒干一部分,说要做田雷鱼吃,很喜欢那样吃,后来晒干了用乌腌菜一起烧着吃,其实一点都不好吃(或许那时太缺油了),那腥味一齐到了乌腌菜里去了,连腌菜都无法吃了。但是爸妈都说很好吃,哥哥,姐姐,我都是忍着闭上眼晴吃着,我最小,鱼儿是我从溪里弄来的,说话不讲道理,直直冒出啥子狗屁鱼。难吃得腥鼻子。被父母双修了一顿。

不敢与父母说话了,后来偷偷的问了问懂事的哥哥。原来这样弄鱼法,是浙江山区那边用来敬神,请客用的,属于珍稀吃法,以前我们家乡住在大山里,那里山溪虽然也很宽,但是山高,一条溪水是一个接一个岩际,和整溪的瀑布群。每年的几次洪水冲洗,这里的溪水是很少有鱼儿的,人们也很少能吃到鱼儿,后来甚至敬祖和过年都很难弄到,于是有些村里就不远几百里的用水桶到温州那边经几天挑来活鱼,有些放在山溪里,有些暂放在稻田里养着,那时候稻田里没有化肥农药施的,公田里养着村里大事共用鱼儿,以后鱼儿发展多了,就挨家分养一些,总归在我父母那一代(1900年前后),想吃点鱼儿是相当困难的,都靠着自家稻田里养的,一点鱼儿都是用来关键不可缺时,敬神,祭祖,待客,和丈夫冬去春来出外做香菇事的最后一餐和迎回丈夫的第一餐美味。这个事我因小真不知,我们移到这里满溪的鱼儿,所以对父母那种对故乡念想的菜食的冒犯,犯忌了。

八几年回故乡一趟,走动父亲这边亲属,那么叔叔,伯伯,姑姑们的家里依然是桌子上一盆田雷鱼,上面上仅仅几条,下面全是乌腌菜,想起小时候的那一顿修理,一直很乖的一敢动吃一条,知道不注意可能又尴尬了。玩了几天,母亲那头亲戚。派了两个表弟来接我去上他们村玩。一个小母舅儿子我很熟悉,因为他在我家生活了几年,一起读完小学,终忍不住了问起这稻田里养的鱼儿在那里,在去他们村的路上,他俩挨着稻田教我看这些田里都养着小鲤鱼,原来这些山间梯田里终年放着水,在放水地方取了一个坑,在种好水稻中间较宽地方,将禾稻往两边拔出了一条沟,那里水就深些,其余的地方水深不过10厘米,那些鲤鱼就在整个稻田中藏着,吃虫儿,吃草儿,稻花开了落了就在下面吃着,一旦要晒田,水慢慢的少了,鱼儿就回到那沟里,或游到那进水挖的小坑里了。



有些养了几年的鲤鱼也是很精,能在那露背的田里穿梭吃草。一旦有惊动马上游到沟里或到坑里。仔细的俯下身子一看,还真的每丘田里都养着,小的笨些,大的见人惊动,见那禾稻杆一排排的动着那就是一条大的多在半斤以上。一路走了一个多小时都是依着田儿绕着,终于开口问表弟,你家里多少田,这田里养了大约有多少条鱼?他说不多,家里有二百多条,约有五,六十斤鱼儿。到了村里后也是这样菜食,那有那一盆田雷鱼,知道数量了,现在不太缺,敢伸筷子吃了两条,居然与我小时侯吃的不一样了,香香脆脆,还透入了那干腌菜的味儿,的确很好吃。或许那油比我小时候的多了,还有这高山冷水鱼儿不易长,那肉儿紧紧的没有了泥腥味。每家吃两条,还是不敢放那胆儿,留下美好记忆。



93年经过贵州,想起那个大表舅的儿子在那边招亲,还记得一点地址,匆匆的带了些礼物,去寻找。终于也是一大山村里寻到,到了那里也是满眼大山,高高梯田,心想到故乡时田里养着鱼儿,也用一根竹杆子挑开水稻看看这是养没养鱼。不一会来了几人将我架着到了村里,象过审一样问这问那,我说是来寻亲的,看到这梯田中间起了一条条沟儿怀疑这里养了鱼儿,没别的意思,后来说出了表弟名字,原来就是这村里的,有人马上去告诉了,相互见面还不认识,说出母舅名字和故乡的情况,才认识出我这大表哥,又在那里吃了一顿美美的田养鲤鱼。原来我们国家许多山区稻田里都早就养了稻香鱼。只是深埋在大山深处,没得到宣传,没有传播出来。



这是为什么没有传播出来呢?这么好吃的鱼,这么能发展致富的路子。肯定有原因的,平原上村子人多,交通方便,或许以前也有人养过,稻田养鱼不方便使用化肥农药让稻谷高产。人多手杂,那么深水养着治安不好,一夜被盗全没了。或许这是主因吧!


老艾叶


稻田养鱼,哈哈哈我们这边有个县城,禾花鱼可好吃了,很出名的菜。薄荷水煮禾花鱼,香辣禾花鱼,酸辣荷花鱼……反正超级好吃,香喷喷,写到我自己流口水了好吧。

稻子还没开花的时候就把小鲤鱼放到稻田里养,禾花开了小鱼就可以吃水草,稻花粉。到准备收稻谷之前把鱼捞起来就可以做成各种好吃的禾花鱼。

欢迎来我们广西品尝。






瑶乡小妹


看了这么多介绍稻田养鱼的回答,多是介绍好处的。

我不擅长三农领域,谈不上经验,只有几点感悟。

一,所谓稻田养鱼,并不能所有地方推广。养鱼是离不开水的,但是我看到的水稻田,除了刚插秧一段时间,经常进水,田里不断水。但是,水稻产枝时,我们苏南地区稻田里经常是没有水的,如何养鱼?

二,是农民都知道,现在的庄稼病虫害太多,所以喷农药是难免的,否则水稻根本没有什么产量。要是养几条鱼就能避免病虫害,打死我也不信。而一旦喷了农药,以水稻田的水深,鱼不死才怪?

三,水稻田不施化肥绝对没有产量,如果用了化肥,水里营养过剩,鱼儿难活。如果象前面评论里说的,不用化肥,仅是鱼儿的排泄物就能比用化肥增产百分之十,我认为绝对是吹牛逼!

四,水稻从种植到收割,也就五个月时间,就算经常进水,用来养鱼,泥土永远是湿的。如果在收割前几天把鱼儿捉光,把水放干了,几天不可能让泥土干硬,收割机怎么用?难道人工收割吗?现在的农民就没有纯农民,哪里有这个时间?

所以,稻田养鱼估计也仅限于少数低洼地区,特能存水的地里,普通农民只有几亩地,那是绝对不实用!



南雷霆峰


都写过多篇关手稻田养殖禾花鱼的文章了,还是那句话,禾花鱼也和土鸡一样,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就以笔者的家乡一一曾是禾花鱼贡品产地的全州县为例,禾花鱼的市场价格和池塘养殖的鲤鱼没有多大差别,每斤都在9元左右。



我就纳闷了,既然禾花鱼的市场价格和普通养殖的鲤鱼没有多大差别,为什么就非要到稻田里去养殖呢?到池塘或到河里用网箱养殖不更方便、产量更大吗?

如果你是养来自己吃的,用水稻田来养殖,那无话可说。如果你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比如酒店、农家乐什么的,别人又认同你的价格,象现在猪肉价格这么贵,真正禾花鱼的价格当在25一一30元之间,这样用水稻田来养,还是可行的。


用水稻田来养殖禾花鱼,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施肥用复合肥或者尿素,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对鱼的生长是没有什么影响的。问题是喷农药,没有生产经验或没有经过对比试验的,根本就不知道选择哪种农药才是对禾花鱼无毒的,弄不好一遍农药喷下来,整块田的鱼都死光了。

想养禾花鱼的,建议先考察市场,找好销路,然后才考虑如何养殖。


三农新视界


“稻田养鱼”,说实话,受区域的限制太严重了。比如说在我们东北地区,就不适合“鱼稻共生”的种植模式。

我记着是在央视的一个纪录片上看到的画面,南方某地在水田里放养“稻花鱼”,看着挺好,但是如果是在东北的粳稻种植区进行这类“鱼稻共生”模式的话,很可能会赔的您爹妈都不认您。

1、养殖周期太短。以我们黑龙江地区为例,普遍都是在5月末完成移栽,在处暑节气也就是8月23日左右排水晾田准备收割。也就是说,如果在水田里养鱼,最多只能放养2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而且,东北地区温度偏低,鱼的生长速度也比较慢,生育期根本不够,这样还未长成的鱼即便上市了也不会有好的价格。

2、东北的水稻需要晒田。可能南方籼稻种植不需要晒田?我觉着也不一定吧。但是,在我们东北,水稻在分蘖盛期之后都会晒田,最次也会降低田面水层为花达水。如果长期大水淹灌,东北粳稻的倒伏几率太高了,也容易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所以,从水分管理的角度来说,东北的稻田也不适合养鱼。



3、不利于机械收割。稻田养鱼与养蟹、养虾一样,也都需要对稻田进行一些改造。比如说在田面四周开挖暂养沟、田面中间挖越冬池。虽然说改造的难度不大,但是对于收割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来说,这些改造后的稻田对收割和拉粮食来说会增加很多的难度。


4、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水稻是高投入的行业,在加上鱼苗的费用,其实也不低。可能有的朋友说养鱼的话水稻价格高。确实,这是一个优势。但是如果倒伏了、病害严重了,产量都没了,还怎么赚钱?而且,鱼基本是不赚钱的。曾经有人在水田里养台湾泥鳅,说是价格高、利润大。但是实际呢?多少年了还是没有推广开来。就是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所以,如果是在东北地区您要搞“鱼稻共生”,我还是建议您三思,实际考察之后在做决定。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稻田养鱼有许多的好处,既能养鱼也可以有益于水稻的生长。下面分享下关于稻田养鱼的概念和意义。

革新的稻田养鱼与传统的稻田养鱼在目的和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革新的稻国养鱼,旨在利用能吃草的鱼群在稻田中主动、积极地替农民消除与稻禾争夺阳光、肥料和空间的杂草,促使稻谷增产。同时,鱼体本身利用稻田中的杂草和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为食料而自然成长,形成稻鱼互利共生的最佳生态系统,使一直被视为利用稻田养鱼供人们吃鱼的简单概念,转变为确实有效增产稻谷措施之一,稻田养鱼有两种形式,即“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稻鱼的共生系是指水稻和鱼群共同生活在稻田中,双方彼此能得到一定的利益。这种稻田养鱼的方式是以培育能吃草的鱼种为主,搭养的当地是品种为酿,稻鱼的轮作是指用水稻与养鱼的轮流生产,即是一年当中可以只种一季水稻,余时则是为养鱼,如四川等省的冬闲田、囤水田及湖区的低渣田的“稻鱼、鱼”等轮作方式养鱼。此种方式以养成鱼或斤两鱼种为主。

革新的稻田养鱼是根据稻田养鱼鱼养稻的原理,把原来有矛盾的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将原来单纯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完善的物质循环方向发展,而旦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共生互利的作用,为振兴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生物学技艺。

必须指出,稻用养鱼一定要树立以籍为主的思想,要发挥鱼对稻有利的作用,达到稻谷增产鱼亦丰收和致富于民的目的,使水稻地区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稻田养鱼好处多,总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能使稻谷增收一成以上,是促稻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2.稻鱼共生每亩可收获10一16.5厘米鱼种300尾以上,为提高淡水鱼产量提供大量的鱼种;养食用鱼者每亩可收获食用鱼10-30公斤;轮作养鱼田可收获食用鱼或斤两鱼种50公斤以上。

3.鱼在田中来回吃虫,起到疏松泥土、除草、除虫的作用,代替了人工中耕除草,减轻稻农的劳动强度。这是稻田养鱼非常突出的作用之一。

4.鱼类特别是草鱼在稻田中活动,起到了保配造肥作用,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5.鱼在稻田中能消灾部分农业害虫,尤其是能较彻底地消灭危害人畜的蚊幼一子,减少了人畜脑炎、症疾和丝虫病的发生,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

稻田养鱼已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发展山塘、水库、湖泊、家庭养鱼、精养鱼池等水体养鱼,需要大量的鱼种,若靠原有的鱼种池或用扩建鱼池的办法来满足鱼种的需要,是很不够的;利用稻田来养鱼种,就能轻而易举地满足需要而有余。若在全国能将稻田养鱼的面积推广到1亿亩,以每亩稻谷平均增产20公斤计,养鱼后仅稻谷就可以增产20亿公斤以上,还可收获10厘米以上的鱼种300-500亿尾,为养殖成鱼提供大量的鱼种来源,对增加淡水鱼产量起到积极作用。

稻田养鱼的前景展望

鱼种场繁殖鱼苗,稻日培育大规格鱼种,池塘、水库、湖泊等水面养成鱼,可改变整个养殖生产的结构,解决鱼种供求矛盾。据福建省统计,如果用稻田养鱼种,全省就可以腾出6000亩鱼种池成为商品鱼精养塘,池塘养鱼种的人工、饲料就可以同时转入商品鱼精养高产上去。1986年,江苏省建湖县发展稻田养鱼7方亩,由县3个重点鱼种场提供,保证了全县3万亩精养水面的大规格鱼种的全部自给。这样一来,便可大幅应地提高淡水鱼产量,各地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尝试。

具体说来,稻田养鱼的前景,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稻田的作用。从目前着,我国的稻田养鱼的形势较好,每年都在不断扩大养殖面积。多年来,我国水产事业发展不快,水产品量少质次,市场供应紧张,又存在着许多生产方针和政策问题急待解决。各地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工作中,明确稻田养鱼是促进水稻增产的一项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策。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调动以农业部门为主的积极性。自1983年全国稻田养鱼会议以后,各省、市、自治区迅速困地制宜地开展了推广、普及活动。象福建省科委、水产斤,统一组织全省稻田养鱼科研课题,下达试验项目与专项经费,加强领导,协调技术力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华东地区协作组每年集中一次,总结经验,分工协作。许多省都派有关人员赴先进单位参观、学习,结合本省实际,加强了对稻田养鱼在淡水渔业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召开稻田养鱼专题会议,推广典型,办培训班,普及稻田养鱼技术,以利更大面积地推广。

稻田养鱼种应与精养鱼池、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养鱼、网箱养鱼、坑塘养鱼、家庭养鱼相结合、相配套,这样才能发挥稻田养鱼种的作用。





汉南亮子


 中国在水稻田中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稻田养鱼在山区较普遍,养殖鱼类以草鱼、鲤鱼为主。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还创收了经济。



此外,鱼类在水中游泳,可以大大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促进水稻的生长。鱼粪能改善田间水质,提高水稻产量。因此,稻田养鱼可以实现水稻与鱼类的共生互利,增加水稻产量和鱼类收入。科学的养殖规模和合理的饲养控制,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在稻田中放养鱼苗应选在水温适宜的时间进行,一般在插秧后3~7天之后。冬闲时放养鱼种主要以鲤鱼为主、草鱼和白鲫为辅。注意主次:以稻为主,鱼为辅。为了充分发挥水稻和鱼类的互利性,应按照稻田养鱼的科学规范进行养鱼。


李子华


稻田养殖荷花鲤为什么火,但现在为什么又不温不热?甚至很多农民都不愿在稻田里养殖了,值得我们探讨。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在提倡这个项目的专家并非是种过稻田的农民出生,或根本不了解稻谷种植的根本环境需要和生长条件,欠缺考虑,只能说是纸上谈兵。稻谷盛产于南方,虽雨水气候适合稻谷生长,但同时南方属于丘陵山区,地形凹凸不平。

想要在稻田里养鱼,首先要看地理位置,高坎上的稻田是不可能养的,但求不干旱就不错了。低洼处虽可以养,就是哪一年又没有个三两场洪水,洪水过后,养在稻田里的鱼所剩有几?要符合养鱼条件,那么就要有一块既有水进不会干旱又不怕洪水淹没的稻田,符合这样条件的农田少之又少,更何况农民本身可种的水田就少,更要命的是东边一两分田西边三五分田,谈何养鱼!

其次假如真的用稻田养殖,那么如何施肥和打药?当然有些人说我施点农家肥不打

药不行吗?说这话的人也许是没种过稻谷的人,肥少施点可以,但药不可以不打,除非你想喝西北风。现在的虫害非常利害,不用多讲,谁种谁知道!

稻田养鱼原本是个有利于农民的好思路,但实际很难实行。如果真的稻田里养鱼,表面上是农民增加收益,但真正是稻谷减产,鱼获甚微!

个人认为种稻归种稻,养鱼还是鱼塘养吧,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网络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