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碧崇輝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文中歌颂了古仁人的高贵品质: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置个人荣辱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正如范仲淹另一句话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我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价值,供我们每一个人体悟和学习。

于个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个人修养而言,是很好的至理名言。

人生而有情绪,情绪因为各种外界和自身原因而产生。

有些人容易冲动,有些人却很淡定。

情绪一旦上来,就会控制住个人的思想能力,比如,易怒的人,一旦发怒,便会控制不住的大声喊叫,肢体动作幅度大,脸红脖子粗,失去正常思考的能力,全身心被愤怒笼罩,一切行为只为宣泄,而过度的愤怒就会引发暴力。很多易怒的人事后总后悔自己没控制住情绪,以致于办砸了事情或搞僵了人际关系。

再比如中国人常说的“乐极生悲”,有些人因为在某一方面稍稍有所成就,便得意忘形,忘却做人的根本,忽视危机的存在,沉浸于快乐之中,过度放大成就,以致于最终以失败收场。心情大起大落之间,映射出不悲不喜的不破真理。



做人。要懂得控制情绪,要学会笃定守中。懂得对于个人而言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如浮云般虚幻不重要。时时刻刻保持冷静,遇事学会用头脑思考。而不是让情绪控制头脑。

大喜或大悲,剧烈的情绪变化都对身体有所伤害,物极必反,情绪大起大落的人必不长久。

因此,无论是修身,还是养性,我们都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于社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当今的中国社会也很重要。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共和国最美好的时代,国家安定,世道太平。老百姓们心无旁骛,一心致富开创幸福生活。

這是共和國最美好的時代,也是社會風氣,道德修養最差勁的時代。


我们曾经公开讨论“要不要扶老人过马路”这样的简单道德问题;我们经历过“疫苗造假”这类毁灭共和国下一代的疯狂行为;我们明明有最强的购买力,却花了钱还要被外国人鄙视。

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文明古国的继承者们,作为现今经济大国的建设者们,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利欲熏心,目空一切。

我们总是用物质利益去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我们的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金本位。我们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还有公义,在于我们还有互助精神。

我们渐行渐远,逐步堕入个人利益的深渊。

“以物喜,以己悲”的人越来越多,个人利益被不断放大。一个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是自私的社会,松散而不团结。这样的社会结构是无力抵御大风大浪的来袭的。

我认为打造个人幸福,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个人建设的同时,请我们关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念于今时今日,依然大有价值,为我们每一个人所应坚守。

以上为单方面观点,欢迎交流讨论。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