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物自体的绝对不可知,是对直观的彻底否定吗?

JesSE


这是一大堆啰嗦的无聊话。

当我们认定“物自体不可知”时,实际上是暗含着肯定了两个前提,一是“人类在直观世界里能够有效存在”,二是“直观世界中的物像与物自体并不同一”。

这很重要,原因在于:这将有可能使人类重新思考“感知能力”的作用。

直观世界并非世界本在,这一点,人类非常早就已经认识到,不论东西方,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产生了追问“抽象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追问直观世界背后,支撑直观世界的存在的原因。

比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就是如此。古希腊也是如此,从水、火、气、土,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这时候的人类,暗含着一个前提,即“世界的本源是可知的”。于是人类开始了,用我们的感知能力去感知世界的“真”的漫长过程。

所谓感知能力,包括有感知方式和感知逻辑;感知方式指对感知器官采集信息的整理结果;感知逻辑则包括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明意识中的简单逻辑意识和精密逻辑意识五种。

直到康德发出不可知论,宣布人类之前几千年的追问,进入了死胡同,物自体在彼岸,我们人类的感知够不着。

很可惜,康德模糊的警告没有引起人类的任何注意。这之后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依然故我的找寻着其它途径与思路。

这个时候,不得不提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距今两千五百年的人,早在那时候,他就提出一种极为模糊,但又极为重要的观点:道,有可能在人类前进方向的反面,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从深层来看,不得不说,人类文明进程,实际上就是感知变革的过程。

比如,原始人直立观察,眼睛望到的环境,就是他的生存环境。

后来,人类的脚步以居住地为原点,一直走到海边、山脚,于是天圆地方之类的思想出现。

再后来,人类看到海船归来,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以及亚里士多德观察月亮的遮蔽线是弧形,得出月亮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并最终由托勒密推出地心说。张衡虽然没有这样精密的数学推论,也用浑天仪这样的实物模型,模拟了地心说理论。地球观念的出现,最终支持哥伦布完成了大航海。

再后来,由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直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人类开始把感知伸向无穷的宇宙,以及无限渺小的粒子。

支撑人类不断变革和不断纵深感知的,其实是有一个暗含着的前提武断的,即世界的真一定是可以感知。

为什么人类会得出这样的武断呢?原因是人类的感知,帮助人类有效的生存,人类错把这种有效生存,当做了对真实地逼近

我习惯用“开车爬喜马拉雅山”的比喻来形容这一过程。汽车的发明本意不是爬山,可假如我们一定要通过加大马力、增加轮胎抓地效果、增加变速箱输出扭矩等方式,一定要开车爬山会怎么样呢?我想,功败垂成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车毁人亡才是最大可能吧!

我的意思是,感知能力来自于自然进程,千百万年,甚至亿万年以来,只是为了生物求存的需要才逐渐进化出人类如此复杂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说,感知能力产生的本意根本不是去发现世界的本源,只是为了生物求存而已。然而,人类却错误的认为,既然人类通过感知能力就能够有效求存,那么就一定可以不断变革感知,最终找寻到世界的本源,这不是明显是错误的吗?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用”,至少说明,老子认定人类文明进程的方向是错误的,道,不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方。当然了,老子是运用辩证逻辑推理的,既然不在前方,当然就认定是在反方向了。其实这一点,老子的认识还不算最高明,因为毕竟还有一些思想家们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孔子希望文明回退停止在西周初年,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人类生活于原始群婚制里。

真正使老子成为人类中几乎是唯一的思想家的,是后面这句弱者道之用。他说,道的应用方式,可能是越发展越弱化。老子思想是模糊不清的,他当时也没有办法预知几千年后文明进程的结果。他只能用比喻的方式,用软与硬的对比之类的形容,来提醒人类文明进程有可能带来的危机。他甚至直接说“有十百之器而不用”。可为什么有省力的工具却不用,一定要用费事的,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因果性,他则无论如何也说不清了。

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一颗原子弹可以使几十万人瞬间消失,这不就是“十百之器”的纵深升级换代品吗?很多人还在急切希望人类赶快攻克“可控核聚变”,希望这样就能一劳永逸解决能源问题。我不懂可控核聚变,可我知道只要是人类制造的工具,就一定会有问题出现,这是不以人类的意志决定的。我们能想象一亿摄氏度的庞然大物突然不可控了会是什么结果吗?一定有人会说我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我想说,有人能找到一样人造物是不出问题的吗?有人能阻止地震发生吗?有人能阻止陨石坠落吗?

老子思想的伟大,是人类中第一个怀疑人类文明进程,可能给人类带来无法预想灾难的思想家。虽然他没有说清,但无关乎他的伟大。

扯得太远了。我想说的是,“物自体不可知”的认定,不是对直观世界的否定,反而是对“人类直观世界有效性的肯定”。

合理的逻辑推理是:因为感知的发生与世界的本源无关,所以人类永远无法求得真理;因为感知只关乎生存,所以人类用感知能力在直观世界里的一切经验都是有效的;因为经验的有效性无法证明物自体,所以物自体永远不可知。


何处是家乡


康德的“物自体”是指人的认知能力之外有一个人永远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对这个自在之物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永远不可认知的。人类的感知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只能达到对物自体显现的现象做出解释而成为“知识”。显然,康德是不可知论者,这个的确与老子的“忽兮恍兮”的“道”十分相似。但是,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出现是有哲学争论不休的“先验论”和“实践论”的背景下发生的。先验论认为人类的知识不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就可以先知而达到真理,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可以发现数学上的原理和定理(高等数学中的数学坐标轴,莱布尼斯的微积分,都是意识思维下的产物),而“实践论”认为只有把人类的假说通过实验和实践检验才可以成为真理。先验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上帝无所不识不知、无所不能;实践论的指引下产生了伽利略、哥白尼和布鲁诺。康德的哲学想给于两者折中,说你的先验论不可能先验到物自体,实践论你也不可能验证得到物自体。由此康德也进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上,康德的物自体就不是老子的“忽兮恍兮”的“道”了。到了费尔巴哈又批判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所见即所是”,宇宙世界是可知可识的。到了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二元论。认为人类的意识来源于物质,但也可以作用于物质。物质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人类社会的人文现象也是可以认知的。

以上,是哲学老师如是说。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世界是可知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现象也会有时候以假象出现,但现代科学知识都是从现象入手揭示客观规律的。揭示的手段上虽然也需要头脑中的提前想象、假说、假设等等,但那是揭示真相的手段,而不是先天的预知。先知先觉。是理性认知事物的手段。当假设、想象得到验证,对世界和物质的认知才能完成。这是人类意识作用的伟大。不是宇宙中有上帝,和上帝的恩赐。


淡淡一掬水


事物的不可知论,是与可知论相对,也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本体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1869年由英国的赫胥黎提出。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

本体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可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观点看,本体不可知论是幼稚而苍白的,是一种“眼见为实”的原始认知思维,而当代科技中光电影声、虚拟现实、甚至数字货币等数字化技术,早已验证了本体不可知论的幼稚、不成熟性。



在佛学里面,佛陀是“正遍知、明行足者”,一切智者,如是,则佛法上无一法不可知。本体也好,现象也好,只要具足能了知的智慧,那就无所不知,无所不了。至于有所不知者,只是智慧的程度问题,于一切法的本体现象之本身是无关系的,所谓“所知障”者,障知“所知”之智慧,使此智慧不能知应所知法,名所知障。

不过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国学文传


我们现在三维空间,所以我们人类认知目前跳不出三维空间认知局限,其实三维所有事物都是四维空间事物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就像二维平面上的一个圆就是三维一个球在二维空间的投影,因此人类中的精英物理科学家目前对宇宙物质的认知还是只能停留在量子认知阶段,量子处于三维有形物质与四维无形能量物质交接处,所以物自体的绝对不可知,是对直观的部分彻底否定,也符合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


孙老师知了文化


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但不是彻底的否定,我们包括任何生物,我们的视角看出来的问题,可能你眼中的答案并不是真正的答案。哦,简单的举个例子,物种不同,视角不同,他看到包括脑袋里就给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就简单的比喻一下,人和狗看到的任何物体,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我觉得都不是绝对一样的


杨树林的森林


物即无明,是无因之果!是善恶是非生灭二元对立之根由!人类并万类的本命初衷即转化并主宰之!但大部分存有却被物性即私性物欲所转而不自知!这是人类不能统一信仰突破生死的原因,在物质世界不可能无惑,一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确切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除非人能突破物质束缚,否则不太可能无惑!


拜石明贞


这个话题有深度


君子65646134


不一定


精灵觉醒昶


是直观的否定,但并不正确。“物”应该包含人和其它生物,而这些生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