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記者探訪武漢“火眼”實驗室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每日達1萬人份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精準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確診和康復出院的重要依據,也是密切接觸者解除隔離的評判標準之一。在疫情初期,由於缺少符合標準的檢測實驗室等原因,新冠肺炎核酸檢測一度被“卡脖子”,疑似患者遲遲不能確診住院,核酸檢測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月5日,由華大基因主導設計及運營的“火眼”新冠病毒應急檢測實驗室開始試運行,目前運行情況如何?

目前,武漢市共有包括“火眼”實驗室在內的45家機構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全市核酸檢測能力達到每天2.5萬人份,其中,坐落在武漢東湖高新區的“火眼”實驗室,檢測能力達到每天1萬人份,佔到了近4成。武漢“火眼”實驗室主任田志堅介紹:“現在的日檢測量還沒有達到我們的設計通量,實際上設計通量是1萬,再加上你們剛從B2來,那個地方實際上每天的最高(檢測量)是4000,所以整個華大基因在武漢的實驗室的檢測峰值是14000。”

根據實時數據顯示,截至25日下午3點,武漢“火眼”實驗室的累計到樣數為63916個,累計檢測數為61051個,每天的到樣數呈增長趨勢。田志堅解釋,這是由於近期武漢要完成臨床確診、疑似、密切接觸者、發熱患者的“核酸檢測存量全部清零”導致的。田志堅說:“實際上在21日武漢市提出來‘庫存清零’,要將之前由於受到核酸檢測能力限制而沒有進行檢測的樣本,全部要在21日之前清零。那麼21日之後要實現‘日清日結’,就是每一天都要對樣本進行完全檢測。這幾天我們檢測的樣本不光是武漢市的,還包括其他地市的樣本,所以在這兩天呈現了增長的趨勢。”

在“日結清零”的背景下,“火眼”實驗室2月24日的到樣量接近6000,但這對“火眼”實驗室來說毫無壓力。田志堅稱,目前該實驗室的日檢測能力在10000份,而且可以隨時增加,實驗室的運行到了一個比較平穩的階段。田志堅介紹:“我們現在會比較從容,即便是突然一下來了1萬份或者更多樣本的時候,我們都有信心能夠在24小時內出具報告。1萬份不是我們的極限,我們還可以擴展到更高,3萬、10萬都是可以的。”

病患的取樣送達“火眼”實驗室經過拆包、滅活、信息核對之後,就會來到新冠病毒病原檢測實驗室,在這裡將會有機器對樣本進行自動化的核酸提取,工作人員只負責試劑配置和輔助工作。田志堅說:“在這裡面我們有10臺華大自己生產的全自動核酸提取儀來完成核酸提取,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通量會這麼大的一個核心原因,用這個設備代替人自動提取。它一次就可以提96個,我們直接把板放在設備上,點擊開始按鈕,它就會按照我們設定的程序走,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96個樣本的提取。”

完成了核酸提取的樣本通過內部傳遞窗傳遞進入病原擴增室進行PCR擴增,通過檢測PCR反應過程中產生的熒光信號來判定樣本中是否含有病毒,也就是樣本的陰性和陽性。田志堅告訴記者:“如果能夠捕捉到這個病毒的信號,它就是陽性的結果。如果捕捉不到,它就是一個陰性的結果。”

目前核酸檢測仍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金標準”,對於一些檢測不出或者“假陰性”的情況,田志堅認為,取樣和樣本保存以及運輸是否規範對核酸檢驗的準確性存在影響。他說:“第一個是取樣是否規範,因為現在最常用的取樣還是用鼻咽拭子,到鼻子或者咽喉部位進行取樣,如果是不專業的操作,可能就取不到樣本,比如很多時候在嘴巴里面轉了一圈就出來了,實際上在咽部取樣是要取到一個比較深的位置。第二個是取樣完成以後,樣本的運輸是否規範,是否達到了樣本保存的條件。因為新冠病毒有一個特性就是比較容易降解,所以我們檢測的要求是樣本取完以後,如果它不能在24小時之內進行檢測,它就要放到零下70度到80度的環境中保存。”

此外,病人病程的發展狀況也是一個影響因素,檢測樣本中的病毒載量低於檢測試劑盒的檢測下限時,檢測結果也會不準確。田志堅說:“對於整個新冠肺炎的病程的發展過程來說,在病程的不同階段,每個病人的病毒載量或者含量也是不一樣的。當病毒載量、含量非常低的時候,會低於現在市面上提供的檢測試劑盒的檢測下限的時候,也是檢測不到的,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