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炊者不立”是什么意思?

泰和道安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炊者不立”,应该如何理解呢?


“炊者不立”是出现在《道德经》的帛书版中,而非流行了千年的通行版。

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时日久远,经过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讳,都会出现更适合当时代的阅读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经失佚。《道德经》的状况还算好,因为哲学思想深刻,所有后来者只是在原版上进行理解、增注,几千年下来变动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虽然多,但是大体也就是通行版、帛书版、竹简版三大分类。

我们现在常见的是源自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时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为流行。这个就是通行版,因为传承的时间也非常久远了,而且相对更早的版本,记录清晰、增补明确,所以我们现在读的、学的基本上就是这个版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有甲乙两种。该本以“德”在前、“道”在后,称《德道经》。中华书局有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有熊春锦的《德道经》注解。

1994年出土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马王堆帛书是最早的全本,竹简则是迄今最早的。由于是竹简,且只有两千言,体系已经不同,无法判断道、德前后。

竹简版遗缺太多,非专家无以考证,所以我们现在出现的争论最多就是帛书版和通行版。这就类似与发生在汉朝的“今古文经之争”,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收尽天下文献,导致很多经典都是口口相传,几十年中出现了很多版本。然后随着汉朝的建立、天下逐渐宽松,有很多当年读书人私藏的古书问世,却和口传的各个版本的书大相径庭,导致了终汉一朝的文经之争,直到兼通今古文经的郑玄采用混杂的方式注释经典,才让汉代今古文经之争在形式上结束。

《道德经》的这三种版本,在文字上甚至思想上差别都比较大。在“真伪”上,我们只能相信时间更靠前的善本。但由于帛书、竹简本都是近代发现,而王弼的版本一脉相承,流传近两千年,普通人读《老子》,还是以王弼版本为准的。

现阶段对《道德经》倒是没什么争论,普世的学通用版,帛书版作为更早、更接近老子原意的内容进行参考,竹简版更早却残缺,就留给考古专家订正。

而“炊者不立”这句话在我们学习的通用版里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在西汉时期,这句话就被改成了“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通“跂”,所以这和河上公的版本是一致的。而在帛书版本中,又分为甲乙本。甲乙两种的区别在于,甲本错谬较多,并不避讳“刘邦”的“邦”字,说明这是在叔孙通制礼之前的私抄本; 乙本抄写精良,修改了很多错误,在思想上更加接近道家思想,并且对“邦”字避讳。说明是在叔孙通制礼之后,黄老哲学成为意识形态的成本。乙本帛书很可能是官方通用的版本。

甲本和乙本差不多,都是“炊者不立”,而没有“跨者不行”这一句,但是甲本有几个字遗失,所以我们以帛书乙本为准,来看这一章和通用版的区别:

炊者不立;自是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我们可以看到,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通用版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代替了“炊者不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不是在秦汉时期的口口相传,“炊”字误传为“跂”?未必没有这么可能,因为古汉语中发音中这两个字的发音确实相近,可能在如今的南方方言中还有类似的发音别字。因为不是音韵学专家,所以这里只是个人猜测,并没有什么依据。

也许河上公在记录口传《老子》的时候,原本老子用来比喻的“炊者不立”的故事因为小众而失传,才会造成对这句话揣摩不透,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老子上下文的意思,誊写了“跂(企)者不立”,然后根据老子韵文对偶方式添加了“跨者不行”四字,让二十四章读起来更加有节奏感,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通用版的样子。

那么河上公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什么意思呢?

“跂”是抬起脚后跟站着,这种状态人虽然显得高一点,但是没办法维持长久。跨者不行,就是葛优说的,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只有顺其自然、安稳扎实,才能站的久、走得远。

“炊者不立”,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烧火拉风箱的人就不要站着。因为拉风箱者都是要矮下身来,或蹲或坐,不要违背自身工作状态,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从字面上来说,河上公的版本比喻更加贴切。但是我们如果从整个《道德经》来看,就不是这样了。老子不是突然用“炊”这个拉风箱的比喻的,我们看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大道,就像个大风箱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看上去里面什么都没有,却一直都在生息着万物。越是活动折腾,越是产生。

“炊者不立”很有可能是对第五章的呼应,因为第五章曾经做过专门释义,这里就不再详解。所谓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得道之人,顺应天道,拉动天地间的大风箱,作为天地万物的“炊者”,要象水一样,不居功,不彰显,从心顺道,就是正途。

所以才会有后面的“自是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明察。自我显露的人,不会明显。自夸的人,不会有功绩。自恃的人,不会长久。

用“炊者不立”来做这个比喻,自然是合乎老子原意的。

当然,河上公的“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也不错,而且从今天来看,好像更符合上下文。这些版本之间的谬误虽然越是勘明越好,但是“文以载道”,在无法得到最新证据之前,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能领会老子和老子后来人不断发展增注的思想境界。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第一,要了解炊者不立的出处。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来的意思是说烧火做饭的人,不能站着。因为烧火做饭人的工作目的是把火烧好,掌握好火候,把饭菜做熟,让饭菜可口,因此就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炉灶之内,所以只能蹲着,并且不断向灶膛内吹气,以便火能够烧得很旺。如果烧饭的人站着就没有办法控制火候,也就不可能把饭菜做好。

第二,要弄清炊者不立的真正含义。老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来说明行为人如果与目的不相契合,就会显得非常多余,就会做很多无用功,因此就会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财富和精力。老子用“炊者不立”这句话, 来讽刺春秋时期为政者身居高位,本应该心怀天下,造福苍生,事实上却有着太多与官爵尊位不符的行为,概括来讲就是自我尊崇、自我炫耀、自我鼓吹和自我矜恃。为官者为谋私利,争斗不休,乃至组成各自的利益集团,相互讨伐,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战乱。老子本身,受周王室公子朝的排挤和攻击,先后两次被迫辞职,报国之心备受打击,终于心灰意冷,西行出关,前往秦国和昆仑,途径函谷关,受关令尹喜所托,才有了《德道经》五千余言。

第三,炊者不立给我们什么启示。老子的这句话经历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到现在也非常有用。纵观当今社会,一些人总是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该做的反而做不好。而少数为官者,整天考虑的不是黎民百姓,而是自己的官职地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新时代,新观念,新作为,新梦想。我们应当立足当下,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当官的更要心系群众,关心他们的疾苦,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地把事情做得完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才能够早日实现。


戏品聊斋


所谓“炊者不立”,是说烧火做饭之人,不会站着。因为“炊者”的工作是把火烧好,就要蹲着,不断向灶膛内吹气。这时候站着,就无法把饭菜做好。也即是说,行为如果与目的不相契合,就会很多余,做很多无用功,进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财富和精力。大名士陈轸能退楚兵,是因为昭阳有私心,担心“画蛇添足”。“炊者不立”在暗讽春秋时期为政者身居高位,却名实不副,不是为民谋福,而是自示、自见、自伐、自矜,争斗不休,国家昏乱,可谓余食赘行,实乃尸位素餐。我辈今生,要在深根固本,全尽人事,又有多少“余食赘行”呢?

陈轸大才,纵横捭阖;洞察人性,片语成功


【版本】

本句,帛书本作“炊者不立”,河上公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王弼本、傅奕本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各句形式不同,但含义相通,都是说行为与目的不相契合:“炊者不立”是说烧火做饭的人就不要站着,“企者不立”(“跂”通“企”)是说好好站着的人不会踮起脚跟(冲大个),“跨者不行”是说好好走路的人不会两腿分得太开。帛书本最古,义胜,故从帛书本,即“炊者不立”。


【注解】

“炊”:烧火做饭。形声字,从火,表意,表示烧火做饭;吹省声,表示吹气使煮饭的火更旺;本义是烧火做饭。《说文》:“爨也。从火,吹省声。”扬子《方言》:“爨,齐谓之炊。”《公羊传·宣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荀子·仲尼篇》:“可吹而竟也。注:与吹同。”

“者”:…的人。与动词连用,表示动作执行之人。《说文》:“别事词也。”《玉篇》:“语助也。”《增韵》:“又即物之辞。如彼者,如此者。”《易经·乾卦》:“元者,善之长也。”《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二者不可得兼。”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不”:副词,表否定。《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立”:站立。会意字,一个人两腿分开,直立在地上,本义是“站立”。《说文》:“立,侸也。注:侸,古同树。”《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广韵》:“立,行立。”《礼·曲礼》:“立必正方。”《易经·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一人之下,名位已极;伐齐无益,何必多举


【简评】

所谓“炊者不立”,是说烧火做饭之人,不会站着。这是因为,“炊者”的工作目的,是把火烧好,掌握好火候,把饭菜做熟,让饭菜可口,因此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炉灶之内,这样就需要蹲着,不断向灶膛内吹气,以便火烧得旺旺的。这时候如果站着,就无法驾驭火候,也就无法把饭菜做好。所谓“企者不立”或“跂者不立”,是说好好站着的人,都不会踮起脚尖,因为这样就会站不稳;所谓“跨者不行”,是说好好走路的人,都不会两腿横跨得很大,因为这样就会走不快。那么,老子为什么要举这些简单的例子呢?一切皆为道,自然是便于理解。

老子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行为如果与目的不相契合,就会很多余,做很多无用功,进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财富和精力。战国时期,陈轸为齐王使臣,游说楚国令尹昭阳,一番恭维之后,举了一个“画蛇添足”的例子,据《战国策·齐策二》记载: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多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一代名士陈轸,用这个“画蛇添足”的例子,告诉楚国令尹昭阳,您已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官爵已极,又何必再攻打齐国,画蛇添足呢?“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于是,“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陈轸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楚军攻打齐国,于楚国令尹昭阳本人的私利而言,是没有任何利益的,即便战胜,并没有得到什么,犹如“画蛇而添足”;一旦战败,则声名毁于一点,说不定会丧身亡家,风险太大,“百害而无一利”,又何必去做呢?此时,昭阳之私利,与楚国的公利,产生了矛盾,陈轸的成功,是利用了昭阳的私心和人类自利的本性,这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们惯用的手法,屡试不爽,鲜有失手。

老子用“炊者不立”这句话,有着更为深层的含义,那就是讽刺春秋时期为政者身居高位,本应该心怀天下,造福苍生,事实上却有着太多与官爵尊位不符的行为,也即是自我尊崇(“自示”)、自我炫耀(“自见”)、自我鼓吹(“自伐”)、自我矜恃(“自矜”),为谋私利,争斗不休,乃至组成各自的利益集团,相互讨伐,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战乱。老子本身,受周王室公子朝的排挤和攻击,先后两次被迫辞职,报国之心备受打击,终于心灰意冷,西行出关,前往秦国和昆仑,途径函谷关,受关令尹喜所托,才有了《德道经》五千余言。

画龙点睛皆曰可,画蛇添足又何必

由“炊者不立”,至“余食赘行”,背后影射的,是身居高位者的尸位素餐。“尸”是古代祭祀中端坐的神像,不需要做任何事,却享受着最好的供奉。《尚书》有云:“太康尸位”,大概是“尸位素餐”的来源了。《诗经》有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在讽刺身居高位的人,什么都不做,却享受着优厚的俸禄,掌握着无上的权势,《汉书·朱云传》有云:“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便是这个意思。“尸位素餐”也就罢了,更可气可恨的是,其中许多所谓“君子”,却是借助权势,祸国殃民。因此,“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来讲,他们就是虚耗粮食,是象赘疣一样多余无用的东西。

“炊者不立”,影射到我们的人生,可谓说来话长。试想想:我们过往的人生,又有多少是余食赘行呢?我们今天的事情,又有多少是余食赘行呢?生死宛如阴阳,合和共存吾身,虽则青壮,行将终老,垂暮之际,回光返照:我们的一生,又有多少余食赘行呢?宜深思之,且慎行之,“静水流深”,余乃无言。

大美自然,妙不可言


【文章皆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