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守住战“疫”的法治底线


丁恒情

疫情防控下,复工复产开始启动,不少人离开家乡踏上返工路。但他们一路奔波回到目的地后,却发现被挡在了租住的小区门外而无法进入。近日,《半月谈》记者在东部一些城市采访发现,“外来租客有家不能回”的情况普遍存在,也有地方开始纠偏改正。

对于那些踏上返工路的人们,我们理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返岗投身复工复产,为夺取“双胜利”添油助力。令人遗憾的是,个别地方却存在一些用力过猛的防控行为,在小区门外设置了一道不友善的闸门,导致一路奔波的返工人员陷入“有家不能回”的窘境。这样的情况不仅寒了外来奋斗者的心,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法治意识何其缺乏,工作作风何其简单粗暴,群众立场、群众观念又何其淡薄,实不可取。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除了出台暖意十足的政策“干货”,又该如何维系好法治的文明和城市的温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系于“依法”二字上。有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外来租客有家不能回”的情况,无非是为避免出事、减少风险,故而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一拒了之、不管不顾。这种看似“硬核”的做法,实则脱离实际,既有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之嫌,更不符合法律规范,产生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进入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的新阶段,难免会遇到一些过去不曾出现的问题、之前不曾发生的困扰。但是,防控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可以越过红线,相反,越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越是要坚持依法防控,牢牢守住法治底线,坚决杜绝简单粗暴、用力过猛的行为。一方面,要把依法战“疫”挺在前面,对那些简单粗暴、用力过猛的错误做法及时纠偏,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多采取一些温情举措和人文关怀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消除隔阂、温暖民心、凝聚人心,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