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談及一千年前的中國歷史,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都往往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聚焦在北宋或是其北方的遼國,這種近乎天然的視角常使我們忽略了其他政權的存在,比如青唐吐蕃、大理段氏,以及今天我們要講的西夏。

党項起源

根據《舊唐書》記載,創立西夏政權的党項族系"漢西羌之別種也",他們原來居於如今青海東南部的黃河河曲一帶,直至隋唐時期才逐步向外擴展。從9世紀起,因為受到吐蕃王朝的侵襲,開始向今甘肅、寧夏、陝西遷移,其中一支來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那裡正是昔年赫連勃勃所創"胡夏"舊地,故被時人成為"平夏部"。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唐僖宗時期,其首領拓跋思恭因為參與平定黃巢之亂而被李唐賜姓李,封夏國公,被授予定難軍節度使(治夏州),下轄夏、宥(兩者均在今陝西橫山縣、靖邊縣附近)、綏(今陝西綏德)、銀(今陝西榆林市)四州之地,成為一方割據勢力,雄踞西北。

唐亡後,在五代政權的兵荒馬亂中,他均表示臣服,後漢時定難軍所轄範圍又增加了靜州(今陝西米脂境內)。這股看似對各方人畜無害的勢力逐漸膨脹。

至於北宋建立伊始,他們先是對宋稱臣,如李氏後裔李彝殷為避宋太祖父趙弘名諱,將名字改為李彝興。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北漢政權大舉侵宋,宋太祖命令當時臣服於宋朝的諸個藩鎮將領合兵迎擊,李彝興奉命帶兵救援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建隆三年李彝興又向宋朝進貢良馬,宋也回賜玉帶,直至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興死,被宋追封為夏王。此後的李氏子孫皆承襲定難軍節度使,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當宋太宗發動滅亡北漢的戰爭時,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筠還派兵協助進攻,北宋與定難軍李氏的關係猶如泉、漳獻地之前陳洪進與宋的關係,十分融洽。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不久李繼筠死,其弟李繼捧承襲官位,而李家內部矛盾也開始爆發,李繼捧的叔父李克文認為李繼捧無力承襲,請求宋廷將李繼捧招入朝堂,宋太宗樂得如此還能順勢控制夏州地區,便以李克文為權知夏州事,並另派遣尹憲為同知夏州事。

身為年輕首領的李繼捧因為擔心難以服眾所以主動朝覲宋太宗,按趙光義野心大於手腕的性子,當即封之為彰德軍(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治相州,但不到任,僅奉朝請,並讓他帶五服以內的親眷入京為質。後李克文來朝,被授予澧州刺史,仍權知夏州不變,李克憲被任命為單州(今山東單縣)刺史,旨在將夏、銀州地區的李氏勢力徹底消除。

李繼遷的野望

這看似本該是一件喜事,誰曾想李繼捧有個年輕的族弟名為李繼遷,他壓根不想稱臣,他和親信詐稱要給乳母下葬,躲開宋朝派來的使臣逃入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卓爾),從此天高皇帝遠,終於可以撒歡打滾了。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後來雖然也向宋廷進貢馬匹,但執意不奉宋廷詔書,意圖很明顯,旨在割據夏州,培養勢力,他不斷籠絡党項各族,進而開始頻繁的侵擾宋朝疆域。

宋廷立馬作出反應,對內命尹憲為夏州知州,將李克文調為博州(今山東聊城)防禦使,李繼捧為崇信軍節度使,駐於湖北,李克憲被調往湖南為防禦使,並派通判監視且掌實權;對外則命令都巡檢使曹光實率領騎兵星夜奔赴地斤澤,突襲李繼遷,殺百餘人,俘獲李繼遷母親及其妻子,羊馬輜重數以萬計,但李繼遷隻身逃跑,從此宋朝西北戰事烽起。

面對李繼遷的襲擾,宋廷的應對當然是剿撫並用,一邊寫信勸降一邊組織反擊,這看似正確,實則缺乏主次,即不清楚最終目標是剿滅還是招撫,以至於李繼遷發現宋朝這種戰略紊亂後還能反過來套路宋廷一波,如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他假裝要向曹光實投降,曹"光實信之",且想獨佔功勞,不與他人商議,僅率領百餘騎兵受降,實則李繼遷伏兵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一舉擊殺曹光實,襲取銀州。

後來宋軍集結優勢兵力來攻,主帥田仁朗定下假裝鬆懈、誘敵深入的計劃,本來李繼遷就要入彀,熟料宋太宗聽信舉報,認為田仁朗貽誤戰機,把他召回京中下獄問罪,如此循環往復給了李繼遷幾度逃生的機會。

與宋廷纏鬥幾個回合後,這位昔日的族弟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部族領袖,他終於發現雖然宋朝內部掣肘嚴重,但光靠自己還是難以取勝。翌年他為建立在西北各部族中的威信,上表依附遼國並娶了契丹人的宗室女子,被封為遼國的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後進而封為夏王,得到了在宋朝得不到的官職和權勢,從此一介宵小平地做大,與遼互為犄角,威脅宋朝疆域,甚至屢屢有恃無恐地進攻夏州、銀州、靈州等地。

靈州烽火

西北地區的形勢日益嚴峻,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趙普建議宋太宗將李繼捧重新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並允許其割據西北,還賜名趙保忠,希望以此平定西北邊患,且與遼國在針對党項族的歸屬問題上針鋒相對。

李繼捧奉命到達夏州後,告知宋太宗,李繼遷願意歸降,宋太宗聞言興奮之下授李繼遷為銀州刺史,然而遼國給予的條件更加豐厚,還再次外搭一個宗室公主出嫁李繼遷,加之李繼遷壓根無意投降,再次攪亂西北。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終究是弟弟的李繼遷敗給了李繼捧,戰敗途中還被哥哥射了一箭,朝廷遂加派翟守素率軍進抵夏州,以方便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徹底擊敗李繼遷。而李繼遷為得到遼國援助,假稱已經攻下宋朝數州之地,遼國大喜之下進封李繼遷夏國王。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李繼遷又假裝歸降翟守素,宋太宗又又又一次高興地賜其趙保吉之名,升其為銀州觀察使,並授其子李德明官職,可這一次沒想到的是,李繼遷成功說服李繼捧,二人相互勾結攻打靈州,李繼捧也轉而降遼,被封為西平王。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宋廷任命李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領軍進討這對兄弟。李繼捧又先攜家中女眷差吏出城躲避,上書請求罷兵,被欺騙次數夠多的宋太宗斷然拒絕,後令李繼隆進攻李繼捧,李繼捧見大勢如此,只得向李繼遷通告宋軍虛實,卻被李繼遷連夜襲擊,無奈之下逃回夏州被部下幽禁,並獻城於李繼隆,李繼遷也率部潰逃。李繼捧被押送回京,後在此年七月,李繼遷獻馬歸降,宋太宗再次招撫。

也許是煩透了這個党項族的“騙子”,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授予李繼遷保大軍節度使(今陝西富縣),並委任李繼遷心腹張浦為鄭州團練使(今河南鄭州),意圖使李繼遷遠離西北,分化李繼遷所部。

一路摸爬滾打的李繼遷自然不放在眼裡,於是繼續與宋廷為敵,進犯清遠軍後圍攻靈州。至道二年(公元995年)初,宋派軍護送四十萬石糧草前往靈州,時任靈州知州的田紹斌奉命率軍接應,但押糧將軍白守榮延後一日,被李繼遷抓住機會包圍,白守榮不聽勸告,執意出戰以賺軍功,被李繼遷擊敗,所運糧草盡數為李繼遷所得。

後宋廷前後兩次派李繼隆、王超率軍征討,雙方來往交戰,戰事膠著,靈州在被圍兩年後,遂告解圍。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党項三代

至道三年(公元996年),宋太宗兵分兩路進討李繼遷,當大批糧草運抵靈州,戰事一觸即發之際,宋太宗駕崩,此戰不了了之。李繼遷又憑此向遼報捷,受封西平王。而後真宗即位,副相李至詳主張放棄西北銀、夏等地區,真宗採納,趁著李繼遷遣使探明虛實之際,就坡下驢,重新賜名趙保吉,並授予定難軍節度使,事實上承認了党項一族割據一方,換取了其名義上的臣服和"天下太平"。

但李繼遷仍然如往常一般,不時侵擾宋朝邊境,不久雙方烽煙再起,而此時的宋廷西北軍,已經"窮討則不足,防遏則有餘",本質上仍是專注於戰略防守。

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李繼遷雖名為趙保吉,遣使貢馬態度甚佳,但進犯也更甚,八月真宗任張齊賢等經略西北,九月李繼遷再犯清遠軍,時任安撫副使、副都部署的楊瓊救援不及,加之朝廷素來不在意西北戰事,清遠失守,靈州孤懸。

經過君臣之間的反覆琢磨,終於在次年三月派軍救援,而此時靈州知州裴濟已然率軍堅守兩月有餘,力盡戰死,朝廷援軍遂停止進軍。

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李繼遷在攻陷涼州返回途中被朔方節度使潘羅支的數萬部族兵伏擊,中箭敗回,不久重傷不治而死。而此時的党項早已在連年征戰之中腹背受敵,死傷眾多,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

在他死後,其子李德明嗣位夏王,比之乃父的正面硬剛,他選擇了"依遼和宋"即同時向遼、宋稱臣,同時接受兩國封號,這樣一來若宋朝要對他動手,就必須忌憚遼人會不會出兵,反之亦然。

景德二年在平定西部後,李德明遣使臣服,真宗面授延州守將張崇貴議和方略,宋許諾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並賜銀帛錢茶數萬,與此相對應的是宋廷要求李德明承諾歸還靈州,遣子入送為人質,送還被俘的宋廷官吏等要求,李德明不肯,宋又遣人議和。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但此時宋已經放棄歸還靈州的條件,可宋朝方面的談判代表向敏中一味退讓,只得先任命李德明為節度使,其他條件暫緩,李德明除了表示臣服外,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就獲得了他想要的所有條件,而宋真宗也終於以破財免災的方式換取了西北邊陲的相對安定。這株牆頭草就在夾縫中伺機向西開拓,進攻吐蕃、回鶻,攻下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成功地將勢力範圍擴展至整個河西走廊。

李德明死後,其子李元昊繼位,有了父輩先祖打下的基業,他開始不再滿足於稱臣,他先是放棄李姓改姓嵬名,隨後訂立自己的年號、修築宮殿、設立文武官職、創立文字,還推廣禿髮,許是變禿了還會讓人以為變強了,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其疆域東臨黃河西抵玉門(今甘肅敦煌西),南至蕭關(今甘肅環縣西北),北靠大漠,共三十二州。

為了看起來像個皇帝元昊更是煞費苦心,他仿效宋朝制度設置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等機構,就連管理首都興州事務的衙門都直接叫做"開封府"。

既然是"皇帝"了,那便不宜再對他人稱臣,所以元昊一改父制,主動攻擊宋朝,時下仁宗馭宇,軍隊承平日久,中原士卒早已不復昔年後周柴榮北伐之驍勇,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戰、1041年好水川一戰、1042年定川寨一戰,宋軍三戰三負,損失慘重。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西夏接連取勝,讓部分在中原鬱郁不得志的漢族士人、流民找到了另一條青雲之路。

夏太祖李繼遷反覆投降,堪稱北宋噩夢,被600年後李自成光榮傳承


比如陝西士子張某、胡某因為屢試不第出奔西夏,張某改名張元,胡某則改名胡昊,在酒館寫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這種明犯名諱的做法果然引起了元昊的注意,並給了他們展現才能的機會,結果是好水川一戰,張元作為軍事為西夏軍隊出謀劃策使得宋軍陣亡萬餘,他望著昔年同胞的屍山血海,興致大發地賦詩一首,嘲諷指揮宋軍的文官"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舉,猶自說兵機。"隨後官拜西夏國相。

權勢易變邊疆告急,若非西夏也在戰爭中傷了元氣,恐怕還要蹬鼻子上臉。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議和,名義上夏仍向宋稱臣,但宋朝每年要"賞賜"西夏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兩萬斤,每逢節日還得再"贈予"銀兩萬兩千兩、絹帛兩萬三千匹、茶一萬斤。

李自成的傳承

瞭解了這種背景,再看看一代名臣范仲淹寫的《漁家傲》,其下闕"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背後又有多少百姓蒼生的苦痛。

歷史更加弔詭的是, 按照《明史》卷三零九《李自成傳》的記載:"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兩人都是一個地方的人,李自成在稱帝之時,也標榜過自己是李繼遷直系後人。

且不論這兩位李氏“前皇帝”誰給宋、明二朝帶來的困擾更多,單就行事作風來講,李自成反反覆覆投降朝廷的投機行為,倒是十足地應和了祖先的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