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排名問題,到老杜這首《戲為六絕句》(1),應算“蓋棺之論”了,至少能為大多數人接受。然而這份“榜單”新鮮出爐之時,卻引發過一番“熱議”和“爭論”。

據說“四傑”中的“小三”盧照鄰聽到這份“榜單”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喜居王后,恥在駱前。”

據此,大家都認為盧同學很謙虛。

但又有記載說,這句話的“專利權”並非盧照鄰所有,而是“四傑”中的“老二”楊炯,且語句不同,語意亦相悖。

楊炯說的是:

“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那意思,排在盧老哥前面,我很慚愧;但姓王的那小子,他憑啥排我前面?哥不服!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楊炯狂啊,他能看上的,就沒幾個。朝廷諸多大員,在小楊眼裡都是“驢”--楊同學曾打過一個比方,說這些人“嬌飾”做作,都是“麒麟楦”。大家不懂啥意思,小楊解釋:方今有一種“麒麟戲”,作戲者事先畫好麒麟的外形,覆蓋在驢身上,看去就像麒麟一般的神異之物,然而戲演完,揭去那層“麒麟皮”,還是一頭蠢驢!那些衣朱紫卻無德才的官員,與身上蒙麒麟皮的驢有何分別?

話雖刻薄,卻一語中的。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狂”自然就有“狂”的理由。楊炯十歲舉“神童”(2),之後拜“校書郎”,年紀輕輕步入仕途,雖然官兒小點,但那也是吃皇糧拿俸祿的國家幹部啊。

然而,越是年少得志,到後來就越“不得志”。楊同學在這個芝麻綠豆大的位置上一干好幾年,總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就有些煩躁,寫詩作文,難免字裡行間流露和發洩“懷才不遇”的憤懣不滿。大概“麒麟楦”的比喻,就出在這時候。

楊炯有首詩,名《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男兒征戰沙場、馬革裹屍的慷慨豪情呼之欲出。

但也有人認為,這首詩的情緒是“發牢騷”,認為朝廷重武輕文,“憤語,激而成壯”(3)。

不管怎麼說,這時候的楊同學開始憤憤不平起來,當是事實。

人心就是“氣球”,膨脹之後,只有更膨脹,直至爆掉,殊不知放了氣才最安全。

楊同學倒沒有“爆掉”--因為還不到可以“爆掉”的程度,就出事了。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公元684年,徐敬業和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起兵討武,小楊的堂兄弟“楊神讓”也參與其中;兵敗後,神讓父子(4)俱被武朝誅殺,楊炯也受牽連,從東宮太子府崇文館的“詹事司直”,“啪唧”一聲貶為“梓州司法參軍”,直接坐“降落傘”飄進縣裡當起“公安局長”。

即便如此,楊炯的人生比起“四傑”中的其他三個,還是幸運很多。這次的“遭遇”純屬“意外”,楊炯應該也沒想到堂兄弟神讓會有這麼一出。所以數年後,楊同學“秩滿”,終於又可以回到洛陽。

但不久,楊炯被放“盈川令”(5),大概這次“外調”使他感覺非常不如意,從此便由“狂”成“妄”,越發“不著調”起來:除正常公務,這貨做得最多的兩件事兒:一是到處給別人家裡題“榜額”,不管有沒有真材實料,都“為之美名”,就是“仗著點小才瞎得瑟”的意思,題得越多越不值錢,因此“大為遠近所笑”;二是用法嚴苛,為政殘酷,無論老百姓或下屬官吏,一個不高興,就拿板子找屁股打,還經常把人打死。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但有一件事很奇怪:“正史”中記載的這位“酷吏”楊炯,在“盈川”居然有祭祀專祠,且香火頗旺。更有傳聞稱:楊縣令愛民如子,甚至大旱之年,祈雨不得,縣令大人頗為激憤,說:我把自己當祭品投進潭裡,再不下雨,我特馬也不活著出來了。結果……淹死了唄(6)。

此說很令人費解:愛民如子,祈雨不得,也用不著自己跳潭裡吧?

但傳聞若真,那就有意思了:“初唐四傑”的歸宿,竟然都和“水”有關!一個溺水嚇死,三個“投水自殺”(7)!

難道他們“商量”好的?

難道“四傑”之前世,都是泥捏的不成?(8)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註釋:

(1).《戲為六絕句》之二。

(2).唐朝時科舉考試特設有“童子科”,赴舉者稱“應神童試”。

(3).清·黃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憤語,激而成壯。”又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中亦以此詩為洩憤作。

(4).神讓為炯之伯楊德干子。

(5).“盈川”在浙江衢州。

(6).此說出自“民國志”之《宦績略》及《龍游縣志》等近現代文史資料和傳說。

(7).王勃是“溺水驚悸”而亡;盧照鄰投潁水自盡;駱賓王結局說法較多,其一為“投江而死”,見前相關數文。

(8).本文資料來源:新、舊《唐書》《全唐詩》《唐才子傳》《唐詩紀事》《朝野僉載》《酉陽雜俎》等。

驚人的“巧合”:“初唐四傑”的歸宿,都是“因水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