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和平教育“戰疫記”:7萬學生日均點擊量破320萬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如果將疫情比作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停課不停學”恰似教育行業“戰疫”的集結號,而“在線學習”則扛起了當下教育的大旗。

2月10日,天津市和平區“首戰”告捷:全區34所學校(含民辦),實現了智慧校園平臺100%覆蓋;7萬名中小學“空中開學”第一天,點擊量衝破321萬次。

漂亮的數據背後,是和平教育的“戰疫”策略:快速的應急反應力、動態化的作戰部署,以及全域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的集中釋放。

和平教育“战疫记”:7万学生日均点击量破320万

圖:和平區岳陽道小學的學生正在用騰訊會議+智慧校園參加線上班會

決策明快:5天拿出完整“抗疫”方案

從全國範圍來看,和平區“備戰”時間確實要早一些:1月21日,鍾南山院士關於“新型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的論斷拋出後,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明建平和同事們就繃起了一根弦:萬一延遲開學,該怎麼辦?

這份敏銳源自2003年的SARS事件。彼時,和平區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盧冬梅還是一名高二語文老師,“學校放了兩週的假。那時候沒什麼信息化手段,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業,各學科老師就坐在辦公室裡守著電話,給學生答疑……”

1月24日(大年三十)凌晨,天津拉響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警報。當日,明建平跟同事們都沒有回家,詳細推演了要立即啟動的防疫工作,以及如何應對後續可能出現的問題。

大家很快達成一致:疫情之下,啟用線上教育資源無疑是最優的選擇。然而,“線上學習”雖不是新生事物,但絕大多數公辦學校,並沒有實施長時間大規模線上教學的經驗與能力。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和平教育人的核心探討點在於:和平到底要什麼樣的線上教育。

1月25日(大年初一),天津市耀華嘉誠國際學校教務處副主任馬相中在筆記裡簡短地記錄了這段過程:區信息中心組織線上研討“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網絡技術保障方案,並商討疫情階段和平區在線教育的可行性預案。

1月27日(大年初三),天津市教委正式對外發布2020春季延遲開學通知。同一時間,和平區對於“停課不停學”的方案也有了清晰的思路:“智慧校園在我們日常早已是常態化使用,學生、老師、家長對它都比較熟悉。對於疫情倒逼產生的‘在線教育’需求,我們‘以不變應萬變’——基於這個無需建設、無需熟悉的線上教學平臺,只需比平時更經常更大量地使用它,挖掘它平素不那麼常用的一些功能。”明建平如是說。

早在2017年,和平區就引入騰訊智慧校園,作為全域統一應用的網絡學習空間平臺。此次疫情爆發後,和平區又緊急啟動了6所民辦學校的開通工作,快速完成了區域公辦民辦100%覆蓋。

1月28日(大年初四),當很多地區和行業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尚處於或茫然、或苦尋良策之際,和平區教育局“停課不停學”方案新鮮出爐,並涵蓋了教學互動、教務管理、家校協作、數據支撐等線上教育全流程。

以騰訊智慧校園平臺為基礎,和平區構建了一整套系統化的線上學習方案:

  1. 通過“精品雲課”模塊,發佈和平自制的微視頻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

  2. 通過“教師(家長、班級)助手”模塊,實現師生家校互動、作業提交批改等功能;

  3. 通過“班級圈”、“作業牆”等模塊來分享學習心得成果,營造線上學習氛圍,為學生打造“雲學習團隊”;

  4. 通過“騰訊空中課堂”、“騰訊會議”,進行輔導答疑、組織各類培訓。

值得注意的是,從觀看教學資源,到作業互動,到答疑解惑,不僅全流程都在智慧校園上完成,而且會記錄全部學習數據。教育局和學校將依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實時調整教學計劃——當前,這種做法在全國尚屬罕見。

執行務實: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1月29日(大年初五),和平教育的首支線上“抗疫隊伍”就拉起來了:來自全區34所學校的99名“和平智慧校園管理員”在微信群中集結完畢,進行“戰前練兵演習”。

“即使同一區域,不同學校、不同老師的信息化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明建平解釋說,“儘管和平智慧校園已經運行了三年多,但過去更多是作為教學的助攻。然而當下,智慧校園的角色突然變了,成了主攻。”

接下來幾天,和平區通過騰訊會議就線上學習方案展開多輪視頻培訓。“先給管理員講解一遍,再給校長和區教研員們各講一遍。”明建平說,在此基礎上,校長對本校老師進行培訓,教研員對本學科老師進行培訓;老師再和學生、家長進行對接培訓……最終,確保實現兩個100%:和平方案知曉100%,智慧校園會用100%。

為了更好地助力和平區“抗疫”,騰訊教育派出了7名工程師,進駐“管理員群”,“這樣既可以協助教育局解答一些問題,又能夠第一時間瞭解到老師學生們的新需求,讓平臺能更好滿足教學需要”,騰訊智慧校園產品負責人付金懋說。

“一個功能模塊裡要培訓的內容非常多。我們自己先研究透了,儘量化繁為簡,再寫成攻略發出去。”盧冬梅舉了個小例子,“線下教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叫作業‘復批’——尤其是小學生,很少有作業一次性通關的,需要老師給出修改意見,學生完成修改。所以,很多老師非常關心復批功能怎麼實現。其實和提交作業的功能流程完全一致,但我們在做培訓的時候,就會單獨寫一個‘如何實現作業復批’攻略,確保老師們更清晰。”

明建平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智慧校園平臺的運轉,更像一臺精密的儀器,每個環節如何落實,都應事無鉅細。“就要讓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原來使用不充分的要充分起來,原來使用不熟練的要熟練起來。”

大的思路有了,隊伍也建起來了,但具體到“作戰”,一連串的問題又擺在面前:推行線上教學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是採用直播還是錄播?是選擇成品資源,還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動手錄製?

“緊急啟動線上教學,對於教育局和學校來說,是新事物。但即便是短時期的臨時解決方案,也要遵循教育規律。”明建平和盧冬梅不約而同的談到這點——這也是和平教育人的堅持。

“我們設想的工作流程,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可以通過觀看教學資源或教材等多種方式,然後自行或者團隊協作完成教師設計好的學習任務,老師根據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判斷學生學習的狀態,指導學生解決學習困惑,並根據這個階段學習的情況佈置個性化的下一個任務。在此期間,學生始終可以與老師保持溝通,與同學進行交流研討。”明建平介紹說,這一切都在“和平智慧校園”上完成,並留下數據。

2月3日,和平區正式將“先學後教線上翻轉教學策略”作為此次“戰疫”主要教學策略,並確定了“錄播學習+線上輔導”的基本形式。

“通過區教研室,把各個學科裡的骨幹老師調動起來,組成了一個個微課程製作小組,每個課件都是一個團隊完成的。”明建平說,為了保證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效果,在製作微課程中,全部以錄屏軟件捕捉屏幕上PPT演示過程,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的內在邏輯,一步一步地呈現問題的講解過程。“這樣的教學視頻,沒有冗餘信息,更有利於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前自主學習的效率。同時,對每個知識點用一個‘微視頻’進行講解,並配以針對性練習加以鞏固。這些‘微視頻’一般時長5-10分鐘,符合認知規律。”

短短6天,和平區268位骨幹教師傾力合作,設計製作了覆蓋全學段共513個微課,滿足全區第一週全部教學需求。

和平教育“战疫记”:7万学生日均点击量破320万

圖:和平區“微課程”已經上傳到智慧校園平臺上

那麼,用同一個平臺、同一套資源、同一個節奏,會不會導致一刀切呢?為了規避上述問題,和平區採用了“全區統籌”和“一校一策”相結合的策略。

全區統籌,即充分調動骨幹老師的力量,確保在短時間內成批製作區級精品微課,又不會給老師帶來太重的負擔。一校一策,則是在全區統籌的基礎上,由各個學校自行組織安排教學、輔導等。“區裡統一推送資源的課時總數,小於各年級課時計劃總數,給學校補充資源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明建平指出,如何依據精品資源結合本校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如何利用平臺組織好學生線上學習,根據重難點精準地佈置作業,如何進行集體輔導和個性答疑,都是每所學校要去破解的問題,也是此次線上教學成功的關鍵。

首戰72小時:數據“大盤”高開320萬

2月10日,和平區“在線開學”第一天。8點微班會,原本面向轄區7萬名中小學生開放的智慧校園平臺突然湧入大量登陸者。“以前我們默認學生沒有手機,每個家庭有一個家長在智慧校園裡就行了。這次考慮到每個家庭的不同情況,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正常學習,我們開學前讓每個家庭至少要有兩位家長加入智慧校園,有手機的學生自己也可以加入。第一天開學,可能家長也都想實際體驗一下吧,導致網絡一下子卡住了……”盧冬梅回憶說,當時很多老師都懵了。

幸好此前針對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做了應急預案,和平立即啟動了預案。騰訊教育也馬上第一時間進行了擴容,平臺很快恢復了正常。“那時候,在後臺看著實時監測數據快速攀升,心裡其實是挺緊張的,畢竟以前沒見過這麼大的數據量,”盧冬梅笑著說。當晚,數據“大盤”收於321萬次,相當於每個學生點擊了45次。

2月11日,點擊總量收於302萬餘次。

2月12日21時55分,盧冬梅在朋友圈裡興奮地曬了一張數據監測圖,並配文:今日大盤再創新高,收於354萬點。離我最近的學生用戶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安排案例——上午看完了所有資源並完成了作業,中午午睡起來之後,看書下跳棋,晚上閒著沒事兒時看“作業牆”,逐個看同學作業。挺好!

和平教育“战疫记”:7万学生日均点击量破320万

圖:2月12日,天津和平區教育局智慧校園大屏截圖

此後,數據始終保持在每日300萬次以上。平臺的運行越來越平穩,學生、老師、家長也都漸入佳境。

就在這最為繁忙緊張的72小時裡,和平區另外一條戰線也已經開啟:組織學校測試各類在線互動產品,對比不同產品的特徵,匹配適合的教學場景,為滿足線上翻轉學習必將出現的輔導答疑需求做好了技術準備。

綜合考慮資源保障能力、功能與需求匹配程度等方面後,和平區最終選擇了“騰訊空中課堂”作為互動答疑的保障產品。

“以前,落實一個項目,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蒐集很繁雜的材料。但此次,疫情卻起到了催化效果,騰訊空中課堂是極簡化地開通。版本更替速度更是創下歷史新高,基本2-3天就優化一版,充分滿足一線師生提出的需求。”付金懋說。

靈活指揮:大數據作為教育優化指引

2月14日,教育部出臺相關細則,進一步解讀了“停課不停學”的內涵。

“我們更有信心了,感覺路子走對了。”盧冬梅說,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瀏覽和平區的騰訊智慧校園數據大屏——過去三年,和平區與騰訊教育合作,打破數據孤島,搭建了底層數據平臺。此次疫情期間,大數據平臺在“在線教育”的規劃和教學效果評估方面,顯示出了獨有的價值。

“第一天、第二天,我基本是定鬧鐘,每隔五分鐘記一次(數據)。因為這樣才能準確地知道,什麼時間是學生登陸的最高峰,什麼時間是教育局和學校需要特別關注的時段。”

依託大數據,盧冬梅發現,學生線上學習的規律,和想象中並不一樣。“以前大家都說八點是早高峰,但高到什麼程度不知道。早高峰之後,是不是十一二點就要吃午飯了,然後下午二點以後又開始學,一直到五點?觀察下來,根本就不是的,從早八點起,高峰一直堅持到晚上十點。”

通過大數據瞭解學生在線學習的規律,為天津和平在線教學的合理統籌和安排,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大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馬相中介紹說,區裡和學校都會根據大數據的反饋,進行教學形式和內容的調整。“開學第一週,我們按照原來線下教育的節奏,每天規劃了8節課。進行了2天后,將課間時間延長到20分鐘,並增加了眼保健操、課間運動等項目。後來,又將全天8節改為7節。”

孫子曰:善戰者,求之於勢 —— 這句兵法對於和平教育“戰疫”而言,再適合不過。明建平指出,和平區的方案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戰疫”形勢發展在不斷調整完善。

線上學習第二週開始,和平面向全區所有學生和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涵蓋了“課程資源數量是否適中”“作業量是否適中”“作業類型都有哪些”“教師針對性輔導的開展情況”等,問卷很快回收完成,讓明建平高興的是,學生和家長對此次“線上教學”的滿意度高達95%。

通過調研,結合對師生教與學數據進行觀察,和平區設置了“3+1”的節奏:即三週自主學習,一週反思總結。這樣有助於及時總結沉澱線上教與學的規律,讓學生能更紮實的掌握知識。

經驗沉澱:區域、學校、家庭分工協作

20多天的“抗疫”之旅,讓和平教育人感慨頗多。疫情猶如一個催化劑、一面放大鏡,讓過去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都集中“爆發”出來。

此前,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鏈條中,家長的作用比較微弱,而此次,家長的信息素養卻變得無比重要了。

1月底,天津第十九中學的胡嘉老師邀請了幾個家長組建了“突擊小分隊”微信群,給這次方案涉及到的各功能模塊寫攻略和心得,在全體家長中進行分享。這些家長不僅熱情高漲,而且技術水平委實硬核:快速完成各種測試、解決技術難題、輸出報告和攻略……最可貴的是,還義務地給其他老師和家長做起了培訓。

在家長們的幫助下,和平區“停課不停學”項目落地異常快捷且高效。這也讓人對於家長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次疫情方案裡,在把頂層設計落實好的過程中,家長的貢獻約佔了30%——這一點,過去是被忽略了的。”盧冬梅指出,在發掘到家長們的巨大能量後,和平區在方案落地推進中,實行了“三級管理”:即區域、學校、家庭分工協作。

其中,教育局負責在騰訊智慧校園後臺觀測工作動態,及時督促和提醒學校工作進程,並基於數據適時調整方案;學校通過平臺沉澱的教學行為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為學生和家長提供適切建議;學生和家長則需考慮如何通過與學校密切溝通合作,高質量完成自主學習。

發現亮點的同時,難免也會暴露短板。比如,很多企業和產品在這一戰中沒有“過關”,也順勢潰敗了。

另外,在疫情這面放大器下,過去諸如老師信息素養髮展不均衡等問題,也一下子爆發出來了。經此一“疫”,和平區清晰地認識到,下一步該如何把控全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盧冬梅指出,“要把發展重心轉移到信息素養提升上來,包括教育主管部門、老師、學生、家長等等。人的信息素養提升才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注:非芥末堆採編新聞稿件,不代表芥末堆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