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贾家是世代公侯之家,富贵至极,在原著中贾家的人情往来中可看出与贾府结交的既有皇亲国戚,又有僧尼道姑。然而在贾家庞大的的关系网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线头——刘姥姥。伏笔千里,芥荳之微,一个《红楼梦》中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从一个卑微的局外人的角度,看到了贾府从烈火烹油的盛世到大厦倾颓的过程。刘姥姥三进贾府,是一条穿起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重要的经线。

一、刘姥姥一进贾府——步步陪衬、初识豪门

《红楼梦》的开篇由前五回详细的介绍了一遍,通过“一僧一道”的对话,介绍了书的来历和“木石前盟”;通过冷子兴的演说,介绍了贾府复杂的人物脉络;通过林黛玉在贾府的所见所闻,简单的介绍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这一回宝玉、贾母等一干主要人物亮相。通过“贾雨村”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同气连枝的关系,并引出重要人物薛宝钗出场;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地交代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悲惨结局。

前五回情节虚实相生,头绪纵横交错,景象扑朔迷离,令众读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正在犹豫弃不弃读的当口,促狭的曹公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把众读者勾了回来。前五回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贾府及贾府众人,但读者还是不甚清楚。这就好比有人告诉你一本书有多感人,一个场面有多壮观,一场电影有多精彩,再多的形容词你也无法真正的理解。<strong>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刘姥姥”式的参照物,通过极端的对比让我们有更好的认知。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刘姥姥的身份在《红楼梦》里非常低微。地位不显赫,家境贫寒,是一个农村老太太,吃够了生活的苦。<strong>表面上看,刘姥姥只是一个遭遇荒年不得已去贾府“打秋风”的老太太。只因为她女婿的父亲,曾经与四大家族的王家同朝为官,因为同姓王,便与王家认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宗。

刘姥姥的作用不可或缺,她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帮我们打开贾家大门,贾府庞大的人物线和关系线开始登场。刘姥姥带着板儿,一步一步从闭塞落后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街道,从周瑞家的大门一直迈进贾府,守门的小厮,送饭的丫头,侍妾平儿再到琏二奶奶王熙凤,贾府日常起居吃穿用度行事礼节、从下到上的等级森严就这么不动声色的被捋了一遍。

贾府之“阔绰”。比如:刘姥姥先找至宁荣街。街以贾家二府命名,显示贾府地位之赫。刘姥姥至荣府前,只见簇簇轿马。门庭若市,显示贾府交际之盛。刘姥姥掸了衣服蹭到角门上问:找太太陪房周大爷。回刘姥姥: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

南边二字显示贾府家业之广。周瑞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一个绕字显示贾府面积之大。之后,我们又通过刘姥姥依次见到了周瑞家的、平儿、至王熙凤止,并通过曹公采取的周瑞家的陪衬平儿、平儿陪衬王熙凤、步步陪衬的手法,见识了贾府之“富贵”以平凡的视角仰望烈火烹油的贾府,极尽搞笑之事让读者都不由会心一笑,这样的作用,除了刘姥姥之外,《红楼梦》里没有其他的角色能够胜任了。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二、刘姥姥二进贾府——大观园里唯一的烟火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写出了园子之“大观”。之前,刘姥姥从前门经角门到后门,再从后门经倒厅进院门等一概略去,此与第四回并没写宝钗眼中的贾府是怎样的,同样道理。刘姥姥是“忽地”坐进了王熙凤屋里的,由跑龙套的周瑞家的陪着,经王熙凤引见至贾母处。至此,我们将通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了解到贾府是怎样鲜花著锦之盛。

之前,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通过贾政带宝玉及一帮清客验收大观园,只是浮光掠影。之后,在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可哥偏寻根究底”、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而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大篇幅中,具体见识到的荷叶式翡翠盘子、捏丝戗金五彩盒子、四楞象牙镶金筷子……品尝到老君眉及用茄子做的茄鲞……。

此外,窥见到黛玉潇湘馆的软烟罗、探春秋爽斋的白玉比目磬汝窑花囊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墨迹、妙玉栊翠庵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最后,还跟着刘姥姥在宝玉怡红院最精致的床帐里,前仰后合扎手舞脚醉眠了一会儿。

此外,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在大观园里出尽了洋相,为了讨好贾家众人,她也是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丑角。小时读红楼,觉得此人装疯卖傻实在不堪。可长大之后再品,觉着其实这本非刘姥姥之过。从刘姥姥二进贾府可看到贾府的众人之像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原著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刘姥姥带着与大观园里格格不入的气质,在天仙儿似的夫人小姐之间,给大观园注入一丝生动的烟火气。昌明隆盛之邦,诗李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贾府的公子小姐们知书识礼,日常活动就是读书写诗,这样的标准贵族贵族贾府,刘姥姥在其中也不过是被调侃嘲笑的对象。不过一时怜下惜弱,贾母、黛玉、凤姐、妙玉等等贾府泱泱众人,并没有给予刘姥姥足够的尊重。

没有刘姥姥,怎能让我们看到忧郁的黛玉也会有如此活泼爱笑的一面,怎能听到黛玉口中如母蝗虫这般的粗语。只是寄人篱下的辛酸苦楚,没有给她带来对刘姥姥的同理心,她对刘姥姥的嘲笑也有了一丝的无情。

在贾府地位最为尊贵的贾母,我们的印象是她对孙子孙女的慈爱和善良,却也从一个年纪相仿的贫穷老太太身上寻到优越感和满足感,地位的差距如此悬殊,贾母施舍下的一点银钱便要刘姥姥费尽心思的博君一笑。我们对妙玉的印象一直是清高孤傲,<strong>以众生皆平等的佛门弟子,却连一个乡村老太太用过的茶具都要丢弃,

还认为这杯子若是自己用过的,砸碎也不愿施舍给刘姥姥。

倒是宝玉,具有佛心禅意,将妙玉要丢弃的茶具讨来给了刘姥姥,作为贾母捧在手心里的贾宝玉,能体会到普通人的不易,已经很不容易了。可能这也说明了宝玉有那么一些佛性。刘姥姥作为穷苦了一生的老太太,却能斡旋在贾府这个不属于她的阶层之间,已是作为小人物非同一般的人生智慧了吧。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三、刘姥姥三进贾府——大厦倾覆

三进大观园之时,贾府大厦已倾,大观园众人死的死散的散。在87版红楼梦里,依然是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黄土古道,残阳如血中刘姥姥坐着毛驴车晃晃悠悠的赶路。穿的粗布衣干净朴素,她受王熙凤临终所托,去救她唯一的女儿巧姐儿。

由于后四十回的原稿失去,程高本续写的 刘姥姥也是按照线索救了巧姐儿,但是并不详细。按着前八十回的判词和剧情线索应该可以推测出,贾府被抄家后,巧姐儿受到父母的连累,流落在烟花巷。王熙凤临终前托付刘姥姥,希望刘姥姥能救回巧姐,刘姥姥虽然在贾府的资助下脱离了贫民,但是为救巧姐儿散尽家财。

救回巧姐儿后,刘姥姥一开始带她回了不复往昔的贾府,希望能找到巧姐的亲故,未果后刘姥姥将她带回了家,不顾女婿狗儿的反对安排外孙板儿娶了巧姐,让巧姐重新获得良民身份。在乡间一生织布洗衣,无论如何要好过流落风尘,比薄命司中的女子境遇好多了。

这一回进荣国府,充分的体现出刘姥姥的情义,贾府繁盛之时帮助过很多人,到了最后只有她感念贾府的救济,在贾府大厦将倾的时候没有选择袖手旁观。王熙凤无心插柳的一次善举,挽救了自己女儿的命运。贾府的祸根深埋已久,无人能挽回,最终居然只有刘姥姥才能守护贾府最后一缕香火。在《红楼梦》的悲剧结尾中,只有刘姥姥是个暖色的亮点

刘姥姥进贾府:一个“低微者”,却成了贾府极盛极衰对比的参照物

四、总结

贾府的烈火烹油和大厦倾塌读者单从一个侧面也就是作者的描写来理解,很难让读者产生同理心。比如贾府在普通人眼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富丽堂皇,主子丫鬟的日常生活有多奢浪费,为接贵妃省亲而建造的大观园又是如何挥霍无度,这也造成了贾家覆灭的结局,从刘姥姥的角度在第三次进大观园,面对不复往昔的大观园,心里面是多么的凄凉,突出命运无常的无助无望。说到底,整个贾府刘姥姥才应该是真正的大观之人。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考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