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物聯網:讓供應鏈金融從難控到可控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金融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對於實體企業而言,誰能更好更快地推進電子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在資金流轉的效率和安全性方面佔得先機。

物聯網:讓供應鏈金融從難控到可控

供應鏈金融不是一個新鮮詞。早在中世紀,威尼斯商人就知道在向原材料供應商發放貸款時,要密切關注後續的加工生產和銷售流程。

與過去的傳統金融模式相比,供應鏈金融不再只是單純查看貸款企業的財務報表等靜態數據,而是對貸款企業的動態經營數據進行適時監控,將貸款風險降到最低。

現代供應鏈金融講求的是“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圍繞核心企業建構金融服務體系。一般形態是以核心企業為依託,以真實交易為背景,為鏈條上的中小微型節點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常見的融資模式包括預付賬款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及存貨質押融資等三種。

供應鏈金融理論上看上去很美,但其實施並不容易。特別是貨物流轉過程中,由於信息不能完全共享,重複及空單質押、物流企業和融資企業相互串通騙取融資的現象經常會發生,不僅如此,金融機構對質押物質量及價值的不確定,均增加了供應鏈金融的風險。

物聯網技術,則有望解決上述風險,讓供應鏈鏈條從難控到可控。

難控痛點源自數據分割

現實中,供應鏈金融存在三大痛點。

第一個痛點,是銀行只願意放款給核心企業上下游一級供應商/經銷商,而不願放款給鏈上的二、三級企業。

由於銀行信賴的是核心企業的控貨能力和調節銷售能力,出於風控的考慮,銀行僅願意對核心企業有直接應付賬款義務的上游供應商(限於一級供應商)提供保理業務,或對其下游經銷商(一級供應商)提供預付款或者存貨融資。這就導致了二級、三級等供應商/經銷商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供應鏈金融的業務量受到限制—說白了,銀行相信的是人(企業),而非物(貨物鏈路);這又導致供應鏈金融無法滲透到核心企業之外的環節,表面上是鏈,實際上是斷開的各個節點。

第二個痛點,是供應鏈金融平臺和核心企業系統難以“自證清白”,導致資金端風控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銀行或其他資金端除了擔心企業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以外,也很關心交易信息本身的真實性。而交易信息是由核心企業的ERP系統所記錄的。雖然ERP篡改難度大,但也並非絕對可信,銀行依然擔心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經銷商勾結修改信息,因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驗證交易的真偽,這就增加了額外的風控成本。而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其ERP系統的普及程度與可信度進一步衰減,銀行對其的信任相應減弱。

第三個痛點,是市場主體難以積累起信用數據。

金融機構希望獲得的一些有價值的主體數據無法很順暢、低成本地得到。事實上,銀行非常願意為供應鏈上眾多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但要想識別某個客戶的行為特徵、風險偏好及其分佈、未來發生問題的概率,都需要基於大數據的分析,需要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和連接,打破數據壟斷和數據分割。而現實是,各級供應商/分銷商的行為數據在開放和共享程度相當不夠;即使是在供應鏈體系內,也難以真正積累下有效的主體信用數據—因為每一次的貨物流轉都是獨立行為,並未能從“物”(交易行為)再歸屬於“人”(鏈上的企業)。

本應隨著時間而積累建立的信用體系,似乎也未能成型。

“聯網”帶來全程監控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前述痛點或有了解決方案。

萬物相互聯結產生智慧感知,如同腦神經元一般,經過跨業、跨界、跨虛實的顛覆創新,將衍生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改變大家熟知的生活型態。供應鏈金融亦是如此。得益於智能型載具成本的下降及雲端技術的普及,幾乎所有的運輸、生產、銷售流程都可以“全程聯網”,並將含有時間、位置、環境等訊息的數據傳上雲端,進行智能處理,從而在定價、風控、監管方面產生顯著的改善。

如果說電子金融通過互聯網革新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模式,物聯網金融則是以數字為基礎,在人與人的交易中嵌入“物”的媒介,利用物與物、物與人之間雙向的訊息傳遞,更精準地評估交易對象的信用。通過物聯網技術,銀行可對抵押物實行全面監控,隨時瞭解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狀況;保險公司可掌握車主的行為習慣,進行精準的保險定價;租賃公司可實時監控車輛狀況,實行動態監管。從以上舉例可知,物聯網金融的應用領域將非常廣泛。

回到之前提到的痛點來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拓展了存貨融資的範圍。基於物聯網技術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使商品在供應鏈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被實時監控,提高了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貫穿了生產、簽訂、採購、倉儲、配送和銷售環節。

首先是生產環節。在生產製造環節應用EPC技術,可完成工廠生產線的自動化運作,實現了生產流水線上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識別與跟蹤,節約了成本,減少了出錯率,使企業經濟效益得以提高。EPC技術是通過識別電子標籤,快速準確查詢到庫存中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數量和存放位置。

其次是在簽訂訂單時,系統生成商品的唯一訂單號,根據訂單,將企業的生產計劃以及物料清單與訂單編號進行綁定,並與電子產品碼進行關聯,客戶可實時監控訂單在生產過程、運輸過程中的完成情況,實現了商品訂單在供應鏈金融全程的可視化監控管理。

到了採購環節,採用物聯網技術將商品訂單編號,與需採購的物料清單,通過物聯網數據交換從供應商處獲得相關信息,同時查詢或監控採購的物料數量與生產質量,實現安全高效採購,併為後期管理和物料跟蹤提供保障。

在倉儲環節,商品入庫時將EPC電子標籤貼於貨架並註明儲位信息,安裝在倉庫的讀寫器自動採集貨物的相關信息,存入系統數據庫,並能自動進行盤點操作。出庫時將所需出庫物料信息寫入揀選車的EPC電子標籤,倉庫中的讀寫器就把出庫物料信息顯示出來。

到了商品配送時,把配送的商品信息寫入EPC電子標籤,並進行自動檢測與識別商品,使貨物配送的速度和效率得到提高,從而降低企業配送成本。同時,企業可對貨物的配送過程,實時追蹤,隨時瞭解貨物所處位置、狀態及到達時間,提高商品配送的透明性與安全性,也有助於物流公司對運輸的配送與調度。

最後,在商品銷售時,可有效跟蹤運輸與庫存,提高效率,減少出錯。如當貼有標籤的物件發生移動時,貨架自動識別並向系統報告貨物的移動。該操作全自動化,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企業工作效率,使顧客的滿意度提高。

整體來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使供應鏈環節與流程實現可視跟蹤,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使資源配置優化,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來說,將直接改變供應鏈金融的管理、支付和業務運作流程。例如,在工業的動產融資方面,過去由銀行委託第三方物流監管公司對動產實施現場監管,監管質量取決於人為的管理能力及道德責任。

目前,已有銀行企業引入物聯網傳感設備和智能監控系統,對準備融資的貨物或標的物品,進行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等作業,使企業客戶、監管方和銀行都能夠隨時監督動產的狀態和變化,讓逐漸下坡的信用體系得到改善。

“鏈條”實現效率提升

除了在時間軸上,可在各個環節通過“萬物互聯”,實現環環相扣之外,在空間上,物聯網也將幫助金融服務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安全水平和效率。

例如,動產質押的物流和庫存監管問題。

我國動產質押貸款市場需求量巨大,特別是動產資產佔比高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十分迫切。

然而,由於質押動產監管難,多地頻現動產質押貸款違約事件,加大了動產質押融資風險。

而物聯網在空間流轉方面有天然的優勢,能夠利用傳感技術、導航技術、定位技術等方式,讓物流環節(尤其是倉儲和貨運環節)變得可視化、可控化。這樣不僅有利於銀行對企業的物流以及庫存進行監管,也減少了弄虛作假的可能。

此外,物聯網技術能夠解決供應鏈金融當中“時滯效應”,優化整個產業供應鏈鏈條。

由於企業對物流配送端到端全過程的實時狀態無法做到有效的即時監控,因此迫於生產保障壓力,企業都往往放大物料需求量,從而在上游形成“牛鞭效應”,造成物料倉儲和配送運輸的附加成本增加,增加企業的風險,甚至影響到企業還款。物聯網可實現萬物可追蹤、萬物可相聯。物聯網技術中的RFID技術、EPC技術在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應用,對整個供應鏈上每一個零件、每一個配件、每一件產品的數據進行實時跟蹤、實時監控,形成供應鏈系統上下游企業信息的暢通,從而使時滯效應的影響變為可控。

例如,華為和渣打銀行聯合打造基於物聯網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利用IoT、雲計算和大數據等ICT能力,銀行能實時跟蹤貨物的移動狀態,減少運營風險,為銀行處理企業的融資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因為萬物互聯,數據也會呈幾何增長,平臺需要提供超大容量的聯接和併發處理能力,通過一系列代理關聯接入設備的數據採集和傳輸,以保證全流程、全動態的資產移動狀態的跟蹤和管理。同時,友好且開放的API接口,幫助供應鏈金融產業鏈上的ISV方便的實現業務流程編排和商業應用的開發設計。基於終端和平臺的數據能夠根據用戶設置的管理需求而定製告警規則,及時推送風險事件和大數據分析結果給銀行,以幫助銀行快速有效地執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處理決策。在這個意義上,結合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智能合約,許多緊急處理措施都將會更為及時和高效。

再如,中信銀行與海爾集團合作的物聯網供應鏈項目,實現了中信銀行系統與海爾集團日日順電子商務平臺系統的直連,能夠對物流和資金流進行封閉管理,可為近萬家海爾集團經銷商提供法人賬戶透支和電子商業匯票線上融資服務。中信銀行依託這些所有經銷商與海爾之間真實的交易數據,實現了封閉的“四流合一”,即資金流、信息流、物質流、商務流的閉環流動,經銷商從在線下訂單、在線融資、在線採購、在線提貨、資金回籠每一個環節都依據大數據生成,實現了流程管理,從而搭建起風險管控的防火牆。其供應鏈金融平臺交易量已經達到101億元,用戶規模已經超過200萬。

另一個例子是,江蘇銀行自2017年12月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線上化物聯網動產質押融資業務。通過實時收集倉庫和客流情況、採集生產能源消耗、獲取企業質押物信息,掌握經營能力及償債能力,實現質物與貸款一一對應,杜絕過去質物池化的權屬風險以及信息傳遞問題,大大節省了金融服務的時間及資金成本、及時解決了生產經營資金週轉需求。據某鋼貿企業反饋,在江蘇銀行物聯網金融的支持下,2018年銷售額已經同比增長20%。

總之,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創新應用,將對上下流企業、運輸公司、金融機構、電子商務等資源整合,實現四流合一,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靈活性,降低了企業的運轉成本。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金融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對於實體企業而言,誰能更好更快地推進電子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在資金流轉的效率和安全性佔得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