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在政治上頗有爭議,他的文學地位如何?

大國重器123


王荊公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水平自然是第一流的,至於和其他當世名家對比,他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唐宋名家往往以散文出眾,而王荊公在各類作品中議論文的成就最大,多是政論文。他行文特點就是語言樸素簡潔,文章短小精悍,概括性強,思想深刻,立論高遠。

可以列舉一篇他的代表名作《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讀孟嘗君傳》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篇駁論文。全文僅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卻有四五處轉折,嚴勁緊束,足見荊公筆力雄厚,氣勢軒昂。荊公直接指出孟嘗君並不是“將士之人”,只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而已。文章的觀點非常新穎,與之前歷史上對孟嘗君的讚賞大相徑庭,但是很有說服力。他認為賢明之士是指治國安邦的人才,正因為孟嘗君門下盡是些雞鳴狗盜之士,所以真正的賢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

唐宋八大家中,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政治家的僅荊公一位,所以文風也是盡顯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敏銳洞察。


孫仲謀l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榮幸回答你這個問題。

關於王安石的文學地位如何?

我的回答如下:宋朝的一代文宗。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引用原文:《續資治通鑑·宋哲宗元祐元年》:“ 王安石為一代文宗。”歐陽修曾以“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的詩句來讚美王安石。

那麼文宗是什麼意思呢?

《晉書·陸機陸雲傳論》裡說道:文章為世人所師法的人物,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文章能為世人去學習,百代只能出一個文學宗師,是為文宗。

那王安石是因為什麼能被稱為文宗呢?讓我們來看他的文學成就。

1、散文

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構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 ,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遊,亦說理。


2、詩歌

王安石的詩作頗豐,有一千五百餘首,而且很有特色,別具一格。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

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張舜民評:“王介甫(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尋繹,不可得矣。”


3、詞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志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

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綜上所述,王安石不愧為一代文宗。

現羅列王安石一些經典詩篇,僅供參考。

《感事》、《河北民》、《收鹽》、《發廩》、《兼併》、《省兵》、

《次韻和甫雪》、《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出塞》、

《人塞》、《陰山畫虎圖》、 《西帥》 、《送趙學士陝西提刑》、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范增》、《商鞅》、《宰蕾》、《韓信》、

《賈生》、《桃源行》、《烏江亭》、《杜甫畫像》、《明妃曲》二首、

《北陂杏花》 、《梅花》、《寄蔡天啟》


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能給你幫助。


偷聽制筆


一,王安石政治人生和文學特點概述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但從根本上來說,王安石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身份還是政治家,正是其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高瞻遠矚的吏治天分和後期兩入兩出廟堂的激盪人生鑄就了王安石散文樸實務實,講究邏輯嚴密,追求簡潔峻切,短小精悍的主題形式和勁健胸偉,如意暢達而氣雄詞峻的語言特點。

語言文字是人內在思想的表達,有時候可以超越我們對文體,文風等行行款款的機械限定。我說這一點是因為我這樣兩種觀點:

1,王安石的散文是題材是豐富的,政論文、書札、序跋文、小品文、山水遊記。但在王安石現存的62卷文章中,像《雜著》,《內製》,《表》,《議論》,《書》這樣直接純粹的涉及"治教政令"的就有43卷,而像碑誌和記這樣文學性更強的文章,王安石也吝嗇對敘事的筆墨,集中進行對論點的強健論證。這一切都反應了王安石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文學觀,建立在這樣的文學觀上凝鍊出的文章義理十分清晰,讀起來很有氣魄,但是血肉,也就是情懷部分,也是抒發自己政治追求傾向。這讓很多現代學者和中學教育的一線老師都認為王安石的散文和現代定義的散文不是一回事,就連王安石本人都認為經書可以治國,而純粹的文學沒有什麼用處。比方說他就曾經在《韓子》中提到文學家都是做的"可憐無補費精神"的事情。

2,王安石的文學風格不是一層不變的,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藝術的人文性。王安石的散文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高官階段,拿《答司馬諫議書》來說,他以儒家義理為中心,引用盤庚遷都的典故,論證起來像一個正襟危坐的志士,又不失官員理氣十足的氣度。從內容上來說,把理說的精闢入裡,全力為變法辯護,十分激進。到貶官之後的晚年,其雖然還可以寫出"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這樣的文字,但是風格已經變得十分的深婉,偏向於表達自己高尚節操,可以讀出一種隱晦的悲壯感。

二,王安石散文的哲學意識

(1)奇思橫出,對一些權威事理都能提出驚天動地獨特見解。

王安石的散文帶有很多深奧的哲學觀點,即使像《遊褒禪山記》這樣的遊記,王安石都可以把用勁健的文字帶人轉入荊門的哲學裡面。這種蘊含在散文中深邃的現實性哲學思辯慢慢的演化成一種整體的藝術風貌,像其在《讀孟嘗君傳》裡所說"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樣的評論,沒有一點政治閱歷和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體系是說不出來的。這種哲學意識構建在富有特色的文法中,、:各種反問句層出不窮。而且他敘說的道理雖然驚豔壯麗,用詞卻是追求古風,讓文章整體特色感覺有一些奇崛。

王安石的政治性哲學

王安石的新法依託的是古制,其論述事理總是顯得有些古奧,這是王安石為變法尋求理論依據而必然會選擇的一條道路。所以,從文法學科來說,王安石是屬於古學古文,但是從文章內容來說卻顯現的是"新學"的意志,這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情,這種新學成為其政治改革的哲學基礎,本質上說"荊公新學"和同時期的洛學,蜀學一樣,屬於哲學領域的範疇。

王安石散文中哲學性質的多元性

王安石散文文學中透露出哲學是多元化的,從《易義》,《孟子解》這樣的儒學代表,到《老子注》這樣的道家典範,王安石均有涉獵,並且把他們都搬上臺面,脫離原來空無的紙上談兵,而讓他們融入自己的各類文學中,最終烘托了它們的政治效應。

三,王安石散文的感情特質

(1)噴湧傾瀉的感情抒發

王安石的文章總是感情激烈,各種奇思異想也是具有強烈的煽動性和聳動輿論的特點!在邏輯嚴格的論述背後,他通常喜歡直接宣洩自己內心的感情,讀起來總是有一種澎湃感。想來這是必然的,畢竟他是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者,多年都陷於舊黨的口誅筆伐中,這自然讓他把剛毅的"人言不足恤"氣魄融入文章之中,這種感情基調還不止是單純的一種憤怒和威嚴,更是一種崇高歷史使命感賦予的那種不可扼止的頑強意志!即使在《上仁宗皇帝言書》這樣給皇帝的文章中,他都沒有收斂其"感情特色",當面疾呼"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

王安石的感情無疑是飽滿的,就像其政治訴求一樣一直沒有變化,雖然使用的語言風格隨著地位的變化在一直改變,但他的情緒一直是那麼飽滿和充裕的,從"答xx書"裡的慷慨嚴謹的高談闊論,到各種遊記裡借景借事來發表的政治訴求和人生感嘆,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感情。散文講究形散而神聚,王安石的精神人格伴隨其激盪文辭從未退卻,像多年來一直受到讚譽的蘇東坡在多年貶官之後只能修煉自己自身人格,蘇東坡多暢想超然的人生格局和逍遙情趣,以求得一種妥協,而王安石的激烈情感始終沒有改變過,以至於以散文的形式傳遞其風骨一直至今。

愛憎分明的政治態度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新舊兩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寫的很多文章都是駁斥舊黨對改革的各種阻撓的。王安石對司馬光采取的態度是斬釘截鐵的,言辭十分激烈,而且"知其如此,也不曾怪怨誹之多"。

但是這麼一個"剛硬"的人物,並不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完全沒有常人的感情。在《祭歐陽文忠公》文中,王安石用同樣的口吻,把哀思和悲痛傾瀉而出,他只是不夠婉約,但是他用他獨特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哀痛。所以在我看來,王安石的文風肯定不是婉約的,但肯定不是蘇東坡那般帶有得過且過的羽化登仙一般的超然的豪放,他的那種氣勢是激進而絢麗的。


錦繡未央61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人生如同他寫的詩一般,為強國堅定豎起改革大旗,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宦海起起伏伏卻不改初衷,如寒冬之中的梅花,孤獨而又芬芳。相比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人,王安石顯得不那麼純文學,不過這正是他的文學特點~充分發揮古文的實際功用,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人民評價他的短文“瘦硬通神”,他的詩如“空中之音”,“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


稼鳴2020


王安石,22歲中進士,先後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很注意民生疾苦。官至宰相,但因“熙寧變法”受阻,成了政治上有爭議的人。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文學家。他認為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社會服務,文學創作應該“有補於世”、“以適應為本”。因此,他一生的文學活動,大都和政治活動聯繫在一起。

王安石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很高,被稱為“南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多揭露時弊,識理透徹,風格雄健,語言簡練。

a、論政文在南宋八大家中最為突出。

王安石的文章內容充實,風格峭拔奇崛,尤其是論政文,結構緊湊,邏輯嚴密,說理透闢,語言概括。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突出的。

這類文章,在他的文集中居多數,名篇有《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答司馬諫議書》等。後者多次司馬光對新法的職責言簡意賅,措辭委婉而堅決,表現了王安石不為浮議所動的堅定立場。

b、遊記式,論文。

最出色的《遊褒禪山記》,借遊山來說明智學道理,指出求學者要有堅強的意志,充沛的精神,善於利用客觀條件,才能達到學問的高深境界。文章見解深刻,至今仍能給人以啟示。

c、王安石還有一些以思想深邃著稱的小品文。如《書刺客傳後》《讀孟嘗君傳》等,這些文章,立意超卓,筆力雄健,往往於尺幅之中展開千里之勢,對後世作者影響也比較大。

王安石的詩歌,多有充實的政治內容,同情人民,關心社會前途。

王安石的詩歌成就高於他的文章。這是因為他的文章很重視以理服人,較少注意以情動人,而詩歌則不僅思想深刻,藝術上也比較動人。

①,他的政治詩針砭時弊,有很強的現實性,如《河北民》真實的反應黃河以北地區,民不聊生的慘狀。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可以說是危機重重的北宋中葉社會的一個剪影。

、王安石的詠史詩,大都通過評價歷史人物,來抒寫他遠大的抱負,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杜甫畫像》《商鞅》等。

這類詩中以《明妃曲二首》最著名。前人寫王昭君的不被知遇,罪過全在毛延壽;而王安石翻了這個舊案:“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第一首),作者本意並非特意要為毛延壽開拓,而是要說明昭君的美,不僅在外貌更在他的風度和儀態,而這種美的神情,美的儀態是畫不出的。

由於善翻古人之意,《明妃曲》一出來,就引起了當時詩壇的廣泛興趣,歐陽修等前輩名家一見為之傾倒,都寫了和篇。

王安石晚年詩風有所變化,多描寫湖光山色,在藝術上更趨成熟。

王安石晚年的寫景小詩,用詞精工巧麗,意境清新優美,歷來被認為是詩中的精金美玉。名篇有《江上》《書湖陰先生壁》等。

其中《泊船瓜洲》最為傳誦: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何時明月照我還。

這是他第一次罷相後,回江寧途中的作品。詩中寫,作者夜夜泊船瓜洲急切盼望回到家中的心情,意境開闊,情緒樂觀。“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後來成為修辭煉字的著名例子。

王安石寫詞甚少,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懷古》是宋詞中的佳作。


文子心語


1、散文

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構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 ,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遊,亦說理。

2、詩歌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

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張舜民評:“王介甫(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尋繹,不可得矣。”

3、詞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志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

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御前帶刀侍衛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曾封荊國公,後人稱王荊公,諡文,又稱王文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簡潔、富於哲理、筆力豪悍、氣勢逼人、詞鋒犀利、議論風生,開創並發展了說理透闢、論證嚴謹、邏輯周密、表達清晰得獨特散文文體。

唐宋八大家中,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政治家的僅荊公一位,所以文風也是盡顯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敏銳洞察。

如果不變法,王荊公的風評比現在必要高几個層面,真真被政治拖累的一代文宗。



壹麯


先說結論:他是一位被政治生涯拖累的文學宗師,唐宋八大家當之無愧!

王安石初次見到文壇領袖歐陽修時歐公就寫了一首《贈王介甫》,詩中寫道: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

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罇酒曷留連。

其中翰林與吏部分別指的是大文學家李白與韓愈,可見歐公十分欣賞他的才華。簡單說下他的文學情況,散文地位僅次於“韓柳歐蘇”,詩詞開創了江西詩派,引流潮流,政論文與祭文無敵。


雁灰殘月天


王安石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應。

王安石的文章,針對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語言樸素精練,具有很好旳慨括性與邏輯思維。

王安石的詩詞觀察細緻,立意新穎,意境幽遠清新,充滿著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歌頌和熱愛。

王安石文學獨成一派,開創陽明學,對中國文學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華夏天道文學


王安石的文學,是比較可以的,比當代蘇東坡,當然比不過,後塵之作亦作大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