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l 粥左羅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沒有大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掉以輕心,但確實好消息一個接一個,不少省份已經陸續解除一級響應,各地開始積極推進復工搞經濟。

那麼我們可以提前討論:

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做什麼?

不管你想做什麼,不少商家和媒體已經開始合力鼓吹“報復性消費”了。

什麼是報復性消費?

嚴格來說,經典的經濟學理論中,並沒有“報復性消費”這個概念,只不過因為當年非典過後,推動消費恢復經濟,我們學會了這個詞,所以在探討此次疫情過後的市場,媒體和專家繼續使用這個概念。

報復性消費指的是,人們的消費需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壓抑後,會有一段大的釋放和反彈。

如果你很有錢,當然可以報復性消費。

不過我的觀點剛好相反,對大多數人來說:

你要報復性存錢,而非報復性消費。

01

“別再說疫情後報復性消費了

我已經被疫情前的過度消費報復了”

如果一直沒有收入,你的錢能支撐多久?

這是疫情爆發後一個熱議的話題。

為什麼?

一個很扎心的事實:

大多數年輕人並沒有多少存款。

對於三十多歲的人來說,可能經過七八年的職場打拼,有點存款,拿出十幾萬可能不成問題。

但對於剛畢業沒幾年的人來說,存錢太難了,我記得我剛畢業參加工作那幾年,身邊的同齡同事都存不下錢,在北京一個月賺七八千一萬多,但是一個月房租可能就要兩三千,吃飯也很貴,平時再買買衣服鞋子,社交再花一些,談戀愛的更別提,基本一個月夠花就不錯了,存什麼錢?

好不容易存點錢,想買個蘋果手機,一萬沒了,有的年輕人還要整整牙,矯正近視,這些花費更高了。存錢,想得美。

以前有個段子,說是段子,其實很寫實:

大城市賺的錢大城市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工作的工資模式是:低底薪+高提成。

大白話就是,可能你月收入一萬五,但其中一萬是銷售提成或者業績獎金。

這意味著,疫情這兩個月,即使老闆還給你發薪,你也只能拿個很少的底薪。

所以,能不慌麼?

錢沒怎麼賺到,但以前欠下的債,樣樣不能落,信用卡,花唄,房貸,車貸,各種貸。

按照剛才說的工資模式,30多歲的人可能更慌。因為很多人到混到這裡,做個小主管或者項目負責人啥的,更依賴的是那部分彈性收入,而非底薪。

而這些三十多歲的人,可能都揹著沉重的房貸,靠底薪肯定沒得還,只能消耗自己的存款了。

但一個揹著房貸車貸的中年人,能有多少存款呢?

疫情過後,不少東西肯定漲價,有些已經漲了,水果蔬菜豬肉還能正常消費就不錯了,還奢望什麼報復性消費?

“別再說疫情後報復性消費了,

我已經被疫情前的過度消費報復了”

很多人已經吃了疫情前過度消費的虧,沒有存款,於是去超市,看著土豆貴了、茄子貴了、白菜貴了,連買菜都要小心比較了,排骨都捨不得吃,沒底氣吃了,你

說誰報復誰

02

人生出現重大不確定性時

想要有安全感,得三有

有房、有車、有存款

微博上有個投票:

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麼?

我算了下各選項佔比,選擇會的人大概佔比:15.4%。

你能看出什麼?

大概遵循二八定律啊!

有錢人當然可以報復性消費啊,實際上別說疫情過後,疫情期間,我在朋友圈都看到有些有錢的朋友憋不住了,直接買票去國外旅行了,我們在家抗疫,有錢人也沒耽誤花錢。

錢賺了就是為了花的,就是為了提高消費檔次和生活水平的,沒錯對吧。

但別跟風啊,你是那20%的有錢人麼?

這幾天看到一個創業的朋友寫文章說,疫情之後,人們會有個重大心理變化,就是大部分人會選擇“及時行樂”,他已經計劃好疫情結束後的一個旅行項目了。

當你想給“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狠狠的投一票時:

問問自己的錢包願不願意投票。

再問問自己:房子買了沒?

前幾天,恆大房子打七五折上熱搜。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當然有人已經扒了,說這波營銷很給力,但實際都是套路。應了那句話,沒有老業主拉橫幅、砸售樓處,就說明沒啥打折。真相了。

不過,最悲催的是:就算真打折,打六折,你買得起麼?

最近好像聽到風聲,各種政策要鼓勵買房了,甚至說要降低首付。降低了,你買得起麼?

不得不說,這次疫情確實讓大家意識到了房子的重要性。

以前我們認為房子,租和買,一樣。

2017年,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裡有個詞叫:租購同權。

真的一樣麼?真的同權麼?

一次疫情現原形:

你會發現,有房者和租房者,還真不是一個階層,有的打工者為了復工買好票回到北京,準備為生產效力,發現自己花了錢租的房子,連門都進不去,找酒店都不好找。

你租的房子,有的平臺趁你不好搬家給你漲房租,你找誰哭去,沒得住,還要多交錢。

投資不奢望,炒房不奢望,但普通人生在這個社會,買一套自己住的房子還是很有必要的,自己的房子,關鍵時刻真的能給你安全感。

所以,別報復性消費了,報復性存錢買房吧,哪怕是個小兩居。

有專家也說了,疫情過後,房子消費會有很大升溫,為什麼呢?

第一,這段時間長期住在家裡,對住房體驗要求更高了;

第二,這段時間全家人擠在一起住,發現房子太小了;

第三,有人想,要是有兩套房子,隔離什麼的都可以更方便。

所以專家預計,破房子要換好房子,小房子要換大房子,一套的要再買一套。

但請問專家:現實呢?需求是有了,買不起咋整?

當然,還是有人換得起、買得起,畢竟還有20%的有錢人呢。

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問自己:我如何買得起?

再說車子。

以前很多人會說,有車沒車都一樣,坐地鐵不堵車,不香麼?打車還有專職司機,不用管停車,一年下來花得更少,不香麼?

這次疫情可能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還記得疫情爆發後,有一條廣泛傳播的專家建議麼?

復工上班儘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議步行、騎行或乘坐私家車上班。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現實麼?步行,要是在北京,不少人騎到公司該吃午飯了吧!騎行,ofo的押金倒是還沒給我退,疫情過後,老闆為了補業績報復性消費你,讓你加班到11點,你再騎個自行車回家?

沒轍的,還是得戴著口罩擠地鐵公交。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這時候知道有輛車的好處了吧。

不說疫情結束後,疫情期間,出門買東西自己開車還是很有安全感的,打車都害怕。現在部分滴滴加了防護隔膜,把前排和後排釘個塑料布。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但這種設計肯定是保護司機的啊,乘客不都坐後排麼。所以有車還是能買到安全感的。

當然疫情結束長期看,也無大礙。

但這次終歸還是提醒我們,不確定來臨時,有錢的還是更有優勢。如果有條件,買一輛自己的車沒毛病。

錢買不到生命,買不到幸福,買不到愛,但是一個扎心的事實就是,錢總是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讓你買到。

很多時候有一筆存款,的確能給你安全感。我相信很有錢的人,至少不用為了更快復工冒一些風險,也不用焦慮沒有收入還能撐多久,他們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保證安全,等疫情結束。

但沒錢的人,除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多一些擔憂。所以,最初有很多打工者、個體戶冒著風險開工,或者在網上發聲被罵後,有個自媒體人寫了文章說得很好,你沒窮過,你不知道他們急什麼。

所以,疫情結束後,努力給自己存點錢吧,讓你的人生提高一下抗風險能力。

03

即使沒有疫情

我也建議你養成存錢的習慣

存錢,是成年人最高級的自律

01 畢業6年,我的很多底氣,都來自存款

我2014年大學畢業,從打工到創業,這六年一直髮展順利。

我聊過很多學習心得,工作心得,成長方法,選擇策略,但除了這些,還有一點很重要:

我喜歡存錢。

存錢對職業發展的作用往往表現沒那麼直接,所以大家不太注意。

我在北京讀完大學,繼續北漂。

大四下半學期我就開始存錢,不是靠省生活費,而是當時找到了賺錢方法,擺地攤,買過明信片、杯子、文具、飾品等,在學校和南鑼鼓巷都擺,畢業後我大概存了三萬多。

有三萬多塊錢,但我當時住的是680元的地下室,為什麼?

因為我知道在北京混下去特別難,必須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即使手裡有三萬多,我也從來不亂花,我就當那三萬多不存在,全都存在一個平時不用的銀行卡里,放在衣櫃裡。

這點錢也能給我底氣,一是長期戰鬥的備用資源,二是可以抵禦隨時出現的不確定狀況。

存款是如何影響我的職業發展的?

我第一份正式工作,是2015年8月的一份新媒體工作,之前的那一年我就擺地攤、做服務員、滑板、養魚以及其他很多嘗試。

我有個特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時候,我會堅決排除那些我不想做的工作。

有存款,給了我足夠的底氣去拒絕我所有不喜歡的工作,我寧願閒著,寧願處於不停的嘗試狀態,這樣我才在2015年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工作。

2015年開始第一份正經工作幾個月後,我賺得多了,又開始瘋狂存錢。我一個月能賺兩萬,但我住的是1500元/月的房子,我的衣服都是小几百的,幾乎不買千元以上的衣服,也很少吃人均一兩百的餐,一個月能存下一萬多。2016年中後,我開始有副業收入。

2017年春節時,我就存下了大概接近三十萬,那時候我才畢業兩年半。

這個對我的職業發展影響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上做了1.5年想換第二份工作時,我最看中的不再是錢,而是成長、發展、未來。

這就是手裡有存款的底氣,不差那點錢。

2018年春節,我辭掉了第二份工作。

我準備做自己的公眾號,開啟內容創業。

我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這個號可能要做很久才能變現,甚至做一年都可能做不起來,但我沒有特別怕。我的底氣在於,我手裡的錢夠我花一年的,即使2018年我一分錢不賺,也沒關係,我承受得起。

於是,我走到了今天。

手有餘錢,心裡不慌,你的每一步都可以走得比別人更穩,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可以不受制於錢。

02 沒有存款,你會處處受制於錢

沒有存款會怎樣?

有些朋友因為北上廣的房租一直上漲,搞得自己特別狼狽,只能一直往郊區搬,甚至有些直接放棄在北上廣的工作。

有些人因為突然想學個技能,但手裡一直沒有餘錢,就得臨時開始攢錢,耽誤自己的學習。

我們之前辦培訓班,一萬塊的學費,有些同學就是東拼西湊借來的,挺不容易。這是能借到,若借不到呢?可能你就不能來進修了。

有的人的工資吃吃喝喝買衣服,每個月花得挺乾淨,於是在學習上舍不得投資自己。買個課,參加個訓練營,都反覆糾結。

我從2016年,想買啥課就買啥課,我知道一定會買到爛課,但我認為我不能錯過好課,或者說,我算得很明白,幾百元買個課,其中有幾節聽了很有啟發,我就覺得值了。

有些人手裡沒存款,就一直想換工作又不敢換,既是換工作,也不敢給自己太多的空檔期認認真真的找工作。我之前面試一個編輯,聊到工資,他就非常在意底薪上一兩千的差價,如果你有存款有底氣,其實你不會那麼看中,你會更在意長期價值。

手裡沒存款,心裡沒底氣,你會錯過很多機會。

我在第一部分講了我創立這個號的經歷。其實身處這個行業,我認識很多有才華的寫手,其中也有一個去嘗試自己做號的,沒做起來,還真就是因為他存款。

我之前認識個朋友,創業做自媒體,突然斷了收入,不僅如此,還要往裡倒貼錢。他存款不多,就覺得很恐怖,感覺一個月一個月的好長好長。他說,明明自己才做了兩個月,明明才剛開始,就會覺得:啊,沒希望啊,做不起來啊...

然後就撐不住,灰溜溜又趕緊找份工作去繼續打工了。

有錢的時候,你不覺得它很重要,沒錢的時候,你發現做什麼都被它限制。

你在很多關鍵時刻,會因為沒存款錯失機會。

03 全社會都在鼓吹高消費,但別人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

2018年8月,央行數據顯示:

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還款的總額達到了756.67億元。2010年的時候,這個數據僅為76.86億元,8年翻了10倍。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一位博主做了一個關於90後月薪和存款的調查,統計顯示:

4萬多人的評論點贊中,70%的人都有分期負債;20%的年輕人,雖無負債,但也沒有存下什麼錢;只有10%的年輕人,每個月有固定存款。

全社會都在鼓勵高消費。

名人在鼓勵:

羅永浩一直是我尊重和學習的對象,但有一個觀點,我不認同。

他說:年輕人不要存錢,每一分錢都花乾淨,你將來一定能賺大錢。

劉強東曾經對招的管培生說:我給你們開的年薪要全部花掉,用來買書或者參加各種外部培訓班,絕對不允許你們存一分,也不允許你們寄給家裡。

任正非在內部郵件中說:年青人不要存錢,要存本事不存錢,存人脈不存錢,沒有人脈能做成啥呢?

還有很多大佬說過這樣的話,我明白,他們本意是好的,希望大家把更多的錢投入學習、社交等。

道理是對的,我也鼓勵大家花錢投資自己,但一定是按比例的投資,不要為了花錢而花錢。很多關鍵時刻,你用錢的時候,自己手裡有是最好的。

媒體在鼓吹:

很多媒體,也不是壞,可能就是覺得迎合年輕人的喜好,閱讀量會很高,所以會寫很多下面的文章:

《別在該買買買的年紀談省錢》

《不給你買YSL的男孩,留著有什麼用》

《不給你買iPhonex的男人,不配說愛你》

《女人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20歲喜歡的裙子,40歲穿上已沒有了任何意義》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廣告在利誘,商家在洗腦:

廣告靠什麼給你洗腦?一是製造麻煩,二是製造嚮往,不論是解決麻煩,還是抵達嚮往,你掏錢就可以。

商家肯定會在疫情過去鼓吹報復性消費,因為2個月沒業績了,不得衝一衝第一季度麼?

全社會都在鼓勵高消費,但誰會對你的人生負責呢?

04 不管收入多少,你都要養成存錢的習慣

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原因無外乎是:錢不夠花、覺得存錢沒啥用、活在當下最重要、認為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被譽為「歐洲巴菲特」的博多·舍費爾在他的書《財務自由之路》中提到:

沒有人能僅僅通過掙錢就變得富有,財富產生於你對金錢的留存。許多人都有一個不明智的想法——等我掙到足夠多的錢,一切都會好轉起來。但實際上,生活水平會隨著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你的需求往往總是和你所擁有的一樣多。更進一步地說——不儲蓄就只能負債。

金融投資大師約翰·鄧普頓在19歲時就決定,存下每月收入的50%。他說,這些存下50%的月份是他的「關鍵時刻」。

巴菲特還是一個報童的時候就開始存錢,他存下了他能省下來的每一美元。他說自己的財富秘訣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灌毒雞湯,我現在掙的錢都不夠花,哪有錢來儲蓄?

你應該記住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如果你現在掙的錢不夠用,那麼就算你掙雙倍的錢,還是會不夠用。

第二句話是:現在就是最佳時機,你以後的消費絕對會比現在更高。

博多·舍費爾還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首先付錢給自己——開始儲蓄。

我們應該自己給自己發薪水。

將每個月收入的10%存入一個獨立賬戶中,餘下的90%用於支付其他開支。

你會驚訝地發現:使用收入的90%生活,和使用100%相比,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不信,你就應該去嘗試,如果你去嘗試你可能會發現你能存下20%、30% 甚至更多。

你逛街的時候付錢給奶茶店、服裝店,雙十一的時候付錢給商家和馬雲,還花唄、信用卡的時候付錢給螞蟻金服和銀行。

但是,你什麼時候才付錢給自己呢?

我小時候就有存錢的意識,一直到現在,存錢的習慣幫我避免了很多問題,甚至在我個人成長中的很多關鍵節點都幫了大忙。

所以建議你:儘早開始存錢,哪怕比例少一些。英國詩人塞廖爾·約翰遜說:既花錢又存錢的人,是最滿足的人,因為他享受到了兩者的樂趣。

疫情快要過去了,2020年過去六分之一了,努力賺錢存錢吧。

疫情還沒結束就想報復性消費?恰恰相反,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