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明王朝1566》:海瑞得知皇上沒殺他後,為什麼哭著說無法代聖人言了?

宋安之


《大明王朝1566》裡的嘉靖帝是個百分百的小心眼,而且極其記仇,對於敢公開上疏罵自己的海瑞恨不得千刀萬剮了他,但是這種想法不能直接說,因為這會傷了自己“從諫如流”的好名聲,而海瑞就是想來個“文死諫”,用自己的生命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代言。

嚴嵩在位的時候,海瑞肯定已經死了。因為對於這種敢觸皇帝“逆鱗”的臣子,嚴嵩肯定會想盡辦法整死他,徐階則比較“雞賊”既不願意替嘉靖皇帝整死海瑞得罪士林輿論,也不願意直接得罪嘉靖皇帝,就把海瑞這個“皮球”給踢回去了,嘉靖皇帝心中肯定一萬隻“草泥馬”奔過。

嚴嵩當首輔的時候,對於這種敢得罪嘉靖皇帝的臣子,肯定會發動黨羽,寫這些人的黑材料,羅織罪名,把這些不知好歹的所謂清流搞臭,然後發動黨羽堅決要求處死這些人,嘉靖皇帝則待在幕後,一副無辜的表情,在殺完人之後,甚至還會留下幾滴眼淚,就像海瑞之前的周雲逸,明明是皇帝授意打死的,打死之後,嘉靖皇帝還在御前會議上公開表示同情,並且撫慰家屬,典型的“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徐階則不一樣,不好聽的說,徐階屬於“兩面派”,既想當首輔,又想當清流領袖,他也不想到了最後落得像嚴嵩一樣“身敗名裂”,所以對海瑞的處理很是審慎,他把海瑞定成了冒犯君父的罪,就像兒子得罪老子,殺不殺讓君父來定,嘉靖皇帝何等精明,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不能殺的,殺了海瑞肯定會影響自己“明君”的形象,一時間海瑞的事其實被“拖”了下來。但是拖著就是勝利,因為嘉靖皇帝此時已經病入膏肓,只要拖個一年半載,皇帝死了,裕王繼位後,肯定會把海瑞放出來,重新啟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個十足的“兒孫奴”,不光是生前給宗室子孫定下了十分高的政治經濟待遇,並且考慮到死後,怕自己的子孫出昏君,怕臣子中出權臣,創立了極其完備的“言官”制度,因此,可以說,明朝雖然君主集權,但是敢罵皇帝的臣子有的是,而且還行成了“不殺言官”的傳統。

在明朝,上書“罵皇帝”有時候是一筆極其冒險的政治投資,只要尺度拿捏的好,既要罵的看起來痛快,顯得說話“帶種”,又不能突破皇帝底線,雖說是有規矩“不殺言官”也不敢保證皇帝惱羞成怒之下把人就給辦了,最好是能讓皇帝關一陣,打幾回。

雖然受點罪,但是從此之後,就會成為“士林典範”,也就是海瑞所說的“代聖人言”,被放出來後,這種罵過皇帝受過處理的幹部,在履歷上就像加上了金星一樣,就走上了晉升的快車道,當然按照《大明王朝1566》裡的人物設定,海瑞不是官迷,他罵皇帝真的是為了代聖人言。

只不過,在嘉靖皇帝死後,海瑞確實走上了仕途的快車道,按照海瑞的舉人出身,在明朝能做到知縣,主事之類的位置已經算是燒了高香了。結果海瑞在嘉靖帝死後,屢獲提拔,升遷速度在舉人出身的官員中,可以說是一騎絕塵,最後病死在南京右都御史的任上,獲贈太子太保,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醉美木瀆


嘉靖帝根本不想殺海瑞,不殺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每個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這個臺階下。

當然不是他們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場的笑話,而是不想當這個替罪羊,這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百官如果替海瑞求情,那就代表認同海瑞痛罵國父的做法,不被打成同黨,日後也會受到牽連,而不求情,嘉靖帝就下不了臺。

還好,最後陳洪提到海瑞的妻子和孩子雙雙去世,這是天意,於是嘉靖帝借天意之名,勾了海瑞死刑,當然,傳達旨意的人是黃錦,此時的黃錦就代表著天意。

一、

宮裡的太監們其實沒什麼可聊的話題,這次趕上了海瑞事件,一個個都像打了雞血一般興奮。

畢竟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宮裡的太監來講,就算是一個很平常的故事,他們也能給編出花來。所以,從黃錦接了旨意出門那一刻起,一群太監就圍上了,過臺階有人要去攙,出門有人抬來轎子,拒了轎子又牽馬:

“有旨意,不用轎馬,我一個人走著去,你們一個人乘馬先告訴鎮撫司,等我的硃批到了再行刑。”

這麼好的事情,哪能錯過,領到命令的太監,立刻騎馬往鎮撫司飛奔而去。

這一路上他把馬尾巴都給抽直了,就因為他扮演的是“刀下留人”的先行官,而且是皇上不殺忠良的“刀下留人”。有了這麼一個“壯舉”,他在宮裡,這輩子都有故事講了,而且這個故事還是他主導的。

所以,為了讓“刀下留人”的戲碼足夠戲劇化,他就必須製造波瀾,而不能直接告訴朱七或齊大柱,海瑞得救了:

“有旨意,海瑞已經勾決,午時三刻行刑!”

嘴上念著旨意,眼神卻一直飄向跪在地上的錦衣衛們,要觀察他們的表情,以便積累素材,給他英勇救忠良的故事增光添彩。

當然,該鋪墊的鋪墊完,正事也得辦,不然得罪了朱七和齊大柱,以後日子也不好過:

“七爺,黃公公是午時正領的旨,皇上特意說了叫他走著將勾朱送來,他老人家那條腿你們也知道……”

這句話一出,朱七立馬就明白了,衝一臉疑惑的齊大柱大喊一聲:

“謝神!”

二、

其實想想也蠻戲劇性的,當年海瑞救下齊大柱,也是利用拖延戰術,在淳安縣跟前來行刑的徐千戶周旋,硬是拖過了午時三刻,錯過了時辰,救了齊大柱的命。

這次,唯一一個想替嘉靖帝殺海瑞的陳洪,卻打斷了黃錦的腿,反而成全了這次“天意”,錯過了午時三刻,救下了海瑞。

牢房中的海瑞也流下了淚水:

“求仁不能,取義不得,遺罵名於君父,博直名於己身,皇上不讓我死,哪裡還談得上代聖人立言?”

這句話,很多人根本讀不懂,為什麼嘉靖帝不讓海瑞死,就等於自己留下了罵名,而海瑞卻留下了直名。而嘉靖帝留下罵名,海瑞留下了直名後,反而是不能代聖人立言了呢?

要解釋清楚這一件事,我們就必須從海瑞上疏的出發點談起:

海瑞上《治安疏》表面上是抨擊嘉靖帝,是在講嘉靖帝以一人之心,籠全國之心,以全國之力,供養他自己。如果這樣理解,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了,海瑞直指大明朝的病根並不是皇上,而是體制,他是要改制!

不僅他知道問題所在,王用汲、胡宗憲、高翰文,甚至所有有腦子的人都知道,連高翰文請罪前都跟海瑞講了:

“剛鋒兄,你是裕王爺賞識的人,有朝一日整頓朝綱,整頓官場,你義不容辭啊!”

這裡面的關鍵詞,就是整頓朝綱,整頓官場,而提出這個建議之前,他們倆在幹嘛?

在算沈一石的賬本,高翰文背誦出來,海瑞再背誦進去……

三、

而海瑞上疏真實目的的表露其實早在浙江時就有過了,他一心要徹查鄭泌昌和何茂才案子,但被譚倫前來勸說阻止。

他當時就當著王用汲的面噴了譚倫:

“大明朝開國至今,親王郡王皇室宗親遍於天下……至於皇室宗親宮中宦官各級官吏所兼併之田莊佔天下之半皆不納賦……”

也就是說,海瑞這次上疏,不僅是針對嘉靖帝,更是向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地主權貴開了炮。

他的《治安疏》言外之意就是講大明朝的體制出了問題,由於體制出了問題,才導致財政出了問題,財政有問題,國家就出了大問題。

而這種體制的受益人是官僚階級,是地主權貴階級,而嘉靖帝對這類人的態度卻是曖昧的。甚至可以說是狼狽為奸,嘉靖帝利用幾派平衡,從中獲利。雖然有時候嘉靖帝也會壓制一下官僚集團,但根本解決不了大明朝的本質問題。

所以,海瑞是希望通過這篇《治安疏》挑開嘉靖帝跟官僚集團的矛盾,所以才把“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這種老百姓抱怨的鍋甩給嘉靖帝。

而且是以直臣,是以文官的名義甩過去的,而嘉靖帝要想把這個鍋再甩給海瑞,那就必須在體制問題上駁斥海瑞。而他一旦把體制當籌碼去駁斥海瑞,那就等於承認了體制有問題,那就必須要改制。

海瑞希望看到的結果就是嘉靖帝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樣,跟整個官僚集團鬥爭,用皇權壓制官僚。也就等於皇權對官僚集團和地主權貴開戰,揪出他們背後的利益鏈。

四、

海瑞這次上疏是死諫,是必須要死的!

只有他死了,才能證明他說的是荒唐的,是根本不會存在的。而嘉靖帝為了驗證海瑞說的話是荒唐的,那他就必須承認不是他昏庸,而是體制出了問題。

也只有海瑞死了,嘉靖帝才能大張旗鼓地向官僚集團開戰,才能達到海瑞最終拯救大明朝的目的。因為海瑞料定嘉靖帝會愛惜自己的羽毛,愛惜自己的名聲,必然不會容忍海瑞的罵。而且他也相信,嘉靖帝有能力,能不受這次上疏影響,能在保住皇上臉面的前提下,完成這項改制。

可是,海瑞活下來了,活下來就代表嘉靖帝背下了這個鍋,放棄了維護自己的名譽。

原因就在於海瑞上疏真的太遲了,但凡早個三年,嘉靖帝也會殺了他,也會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只是這時候的他已經老了,已經活不了幾天了,再加上這次事件中,百官都擁護海瑞,反而讓他更加的孤立。

其實他的隊友只有一個,就是海瑞啊,結果這兩個隊友掐起來了,導致百官受益。

就這樣,嘉靖帝以昏君之名與世長辭,把改制的重任壓到了裕王頭上,而且明確告訴了他,海瑞是一把利劍,希望他能跟海瑞合作,完成這項工程。

所以,嘉靖帝臨終前才下了兩道聖旨,一道是把楚王的田園分給百姓:

“一共一百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二十六畝,全退發給過去替楚王種田的百姓吧。”

一道是:“赦免戶部主事海瑞詔”,並對裕王說:

“將來對付那些貪官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唯此人可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這句話的重點就是推行新制,也就是改制!

而海瑞在得知嘉靖帝駕崩之後,竟然是哭得昏厥了過去,因為他的話真的就應驗了:

“遺罵名於君父,搏直名於己身!”

嘉靖帝是帶著昏君的罵名走的,而留下了空有直名的海瑞,而裕王也罷、世子也罷,他們即位之後,也是沒有把改制的任務執行下去,等大明朝走到崇禎一朝,也就真的無力迴天了。

所以,海瑞在得知自己獲救了後,閉著雙眼,已經是淚流滿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裡有“聖人”,那麼海瑞說的聖人指的是誰呢,從海瑞的奏疏李不難看出,大致是孔子,老子,孟子......這些儒家文化裡所有人的一個集合體


嘉靖沒有殺海瑞,海瑞為什麼哭著說無法再替聖人們代言了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海瑞自我代言聖人。海瑞冒犯嘉靖,與整個明朝的官僚體系作對,仰仗的就是他的信仰:聖人們在四書五經裡面的教誨。所以他自己孝敬母親,勤政愛民,捨己為人,清廉克己,剛正不阿......他讀的是聖人的經典,也活成了聖人的經典摸樣,並以此自豪。

聖人經典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就像他為官辦事處處以大明律法為準繩,大明律法就是他的底氣和靠山


2. 海瑞用聖人經典來要求嘉靖皇帝,以及整個明朝官僚體系。

嘉靖皇帝熱衷於權力鬥爭,玩弄大臣,熱衷修道求仙,自然不符合聖人經典對皇帝的要求。而整個大明朝的官僚體系已經嚴重畸形,黨派鬥爭嚴重,人人自危自保,對百姓無人關心也無法關心,這與聖人經典的要求更是相去甚遠。所有人都能看的出來,但是所有人都選擇假裝看不見。

海瑞嘗試用自己對聖人經典的理解來向皇帝和整個明朝的官僚體系宣戰,他用自己的行為向所有人展示聖人經典,他堅信他自己就是聖人經典的踐行者,包括殺身成仁,冒死上書嘉靖帝


3. 只有殺身成仁才能代言成功

海瑞要代言成功有三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是自己要活成聖人經典的標準模板→這一步他做到了。

第二步是要找到一個絕佳的機會(有足夠的影響力,有轟動性,有參考價值),讓嘉靖和大臣與自己(聖人經典)形成對立→這一步他也做到了。

第三步,自己殺身成仁,讓大明朝與聖人經典格格不入坐實寫入歷史。→這一步顯然沒有成功,他活下來了


嘉靖皇帝知道海瑞的目的,但他不認可他的做法。與大臣們鬥了一輩子,聰明如嘉靖的他深知,殺了海瑞,也並不能改變明朝目前官僚體系的問題,嘉靖皇帝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一番言論就是他給海瑞的答案。還有,嘉靖皇帝是不會用自己一輩子所塑造的形象和聲譽來成全海瑞的。嘉靖高傲,自信,愛惜羽毛,這些都讓他不可能殺海瑞

嘉靖知道要改動整個官僚體系,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是殺一個海瑞就立竿見影的,這需要長遠規劃,而他自己因為痴迷修道成仙,丹藥中毒,已經沒有體力和精力來做這麼大的一件事了,留給自己的兒子去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