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魏碑有什麼特點?在書法史上有什麼意義?

泥鰍的N種吃法


魏碑是從隸書到楷書演變過程中的必然過渡,留下了爛漫天真,雄強大氣的書法美學資產,是中國書法史上從隸書以後到楷書成熟,最為生動活潑的書法藝術資源,是隸書的告別與楷書的開啟。雖然唐代以後拋棄了魏碑,但是,魏碑的藝術價值是不朽的,就像隸書的美學價值一樣。


但是,本來從唐代以後,魏碑就不是什麼問題,中國歷史上也沒有魏碑這麼一個書法專有名詞,而且,魏碑又是概念不清楚的一個書法概念,例如,有些隸書像《爨寶子碑》也被視為“魏碑”,這就叫人對魏碑有些不好認識了。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魏碑”?魏碑與中國書法史是一種什麼關係。

魏碑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年輕的一個詞,但是,他與楷書的年齡、資歷是一樣古老悠久,都已經超過1700歲了。

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碑書”的說法,也有一股揚碑抑帖的思潮。但是,學者的“碑書”不但有金文,摩崖石刻,還包括了漢碑和六朝碑刻。基本上屬於“金石學”。


“魏碑”一詞是後來慢慢才從“碑書”中清楚起來的。一開始,也不是叫“魏碑”,而是叫“碑”。

康有為是第一個在著作中提出“魏碑”這個書法概念的人,所以,魏碑這個書法名詞,只有大約只有120年左右的歷史。

例如《龍門十二品》,最早就出自包世臣的《藝舟雙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的《校碑隨筆》的著作之中。

而方若的《校碑隨筆》雖然是宣統年出版的著作,但是,他的這部著作研究的時間很長,書中的“碑”,與阮元、包世臣一樣,也包括了金文、摩崖石刻、隸書漢碑和六朝碑刻,所以,也不是“魏碑”的專著。


但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1891年刻印)根據包世臣的《藝舟雙輯》的豐富資料,寫作速度非常快,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然後刻印出版,前後印了七次,很快就引起很大社會反響。書中已經沒有把隸書與“魏碑”再混為一談。

所以,“碑”就逐漸跳出了“金石學”的圈子成為“魏碑”書法的一個專有名詞了。

按照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裡提出的“魏碑”書法概念,主要指的是北朝的碑刻書法。

例如,他高度讚揚的《龍門二十品》就是“魏碑”的典型代表。而《龍門十二品》裡的書法,都是北朝由平城遷入洛陽以後的書法風格。

康有為稱讚魏碑書法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

二曰:氣象渾穆

三曰:筆法跳越

四曰:點畫峻厚

五曰:意態奇逸

六曰:精神飛動

七曰:興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達

九曰:結構天成

十曰:血肉豐美

既然魏碑如康有為所欣賞的如此之完美,也就成為康有為對魏碑特別崇尚的原因和理由了。


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說:“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

他認為南北朝碑之所以可尊,是因為有如下五個理由: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於臨摹,一也;

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

可以考後世之源流,三也;

唐言結構、宋尚意態、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

筆法舒長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

這就是近代著名的尊碑抑帖的書法美學新思潮。


那麼,中國歷史上,難道就從來沒有人注意過“魏碑”,而是清代才發現的嗎?那也不是。對於”金石學的研究,從宋代就有一個傳統。

例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集古錄》中就記述了“魏碑”書法,他說:

"右《齊開府長兼行參軍九門張公禮撰》不著書人名氏。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

"右《太平寺碑》不著撰人名氏。南北文章,至於陳隋,其弊極矣。疑其里巷庸人所為。然視其字畫,又非常俗所能。蓋當時流弊,以為文章止此為佳矣。"

歐陽修記錄的《開府長兼行參軍九門張公禮撰》和《太平寺碑》這兩個碑,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了,但是,歐陽修仍然饒有興趣地記錄下來的這些書法,都是與唐代書法風格不一樣的書法。歐陽修也是以唐代書法的風格來評價這些“魏碑”的。


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為自從唐代以後,書法的風格,基本上統一在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這些書法家的風格體制之中了。

唐代200多年致力於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統一,完全去魏碑甚遠。到了宋代,能夠欣賞“魏碑”書法的人,真的鳳毛麟角了。

所以,像歐陽修這樣的博學家,也沒有六朝書法的概念,因為他從小就不知有六朝書法,只知有二王歐虞書法。

這個概念不但統治著歐陽修,也統治著宋、元、明、清書法的學者,這就是唐代以後書法的“帖學”體系。因為,這個傳統都是從“帖學”中流傳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書法史上會出現一個“魏碑”現象?


這是兩個問題,一方面就要說到中國書法在南北朝時代,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另一方面,卻是因為晚清書法改革與藝術的需要,把魏碑推上了歷史舞臺。

我們過去一般認為,南北朝時代的書法,也就是王羲之那樣的楷書、行書、草書了。

事實上,南北朝時代的書法還沒有徹底完成“王羲之”楷書、行書和草書的一體化統一。真正一體化統一是唐代了。

由於研究清代“魏碑”現象,於是對中國書法發展問題也就提出了挑戰:到底南北朝時代的書法,是南朝一套“帖學”,北朝一套“碑學”?還是南北朝的書法都差不多?

這個問題,在包世臣、阮元這一代人的看來,既然明代董其昌在繪畫上有個“南北宗”的問題,在書法研究上,也提出了“南北宗”的問題,認為南方一套書法,北方一套書法。

而康有為認為這是錯誤的。書法根本沒有“南北宗”的問題,而是比較統一的。

這是康有為非常高明的地方。

例如永和元年(345)的書法《顏謙墓誌》就已經很有楷書的味道了。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統一了北方。

那麼,北魏統一北方就會馬上有一個“魏碑”書法嗎?

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鮮卑族貴族集團,真正懂漢文化的人很少。他們要號令天下,也只能用漢字,而漢字的使用權是掌握在漢族人手中的。

所以,北魏的書法也不可能是鮮卑族人另搞一套,也沒有必要。

北魏最初的“國都”在平城,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從此開始了北魏在平城的歷史。

北魏皇帝重用漢族士族知識分子,建立了與晉代一樣的官僚體制,自覺推動了與漢族文化的融合。


在北魏皇帝重用的這些漢族高官中,不乏堪稱一流的書法家。

北魏初年,朝廷文誥書檄多出自書法家崔玄伯筆下。《魏書·崔玄伯傳》記載:

玄伯自非朝廷文誥,四方書檄,初不染翰,故世無遺文。尤善草隸、行押之書,為世楷模。

崔玄伯的兒子崔浩也是一位書法家。

因為擅長書法經常在道武帝拓跋珪左右。

《魏書·崔浩傳》“太祖以其工書,常置左右。”

《北史·盧玄盧諶》記載,盧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北史--盧玄》雲:“初,(盧)諶法鍾繇書,傳業累世,世有能名。至(盧)邈以上,兼善草跡。諶習家法,代京宮殿,多諶所題。”

崔浩、盧諶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書法大家,他們所傳書法已經是鍾繇為主體了。


因為,鍾繇的書法已經在曹魏和西晉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像崔浩,盧玄不可能不接受鍾繇的書法。加上隸書的主體,就其風格而言當為古樸、厚重、方嚴、筆力雄健。這就為北魏書法奠定了雄強之風。

因為,南北朝初期的書法,還沒有完全擺脫隸書主體,在南北朝初期,隸書仍然是主流書法。但是,正是在這一時期,隸書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南方有王羲之集團,他們的書法繼承的仍然是從北方帶去的鐘繇書法。

北方如崔浩、盧諶也是深受鍾繇書法影響的。

所以,我們看很多魏碑書法為什麼比較接近“楷書”?有的與王羲之的書法體系很接近。如《鄭文公碑》、《瘞鶴銘》。就是因為有鍾繇這樣一個大書法家的巨大影響。

這個影響意義是重大的,他說明在北方和南方,書法的發展大體都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同步。而不是南方一套“帖學”,北方一套“碑學”。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是西晉滅亡以後,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分裂階段,公元420年東晉晉恭帝元熙二年 劉裕篡奪東晉政權建立南朝宋開始,歷經宋、齊、梁、陳四朝。

與此同時,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終於統一了北方,中國歷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的分裂,以長江為界,偌大的中國進入了被史學家稱之為“南北朝”的時期。

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到公元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為止。

北魏長期都於平城,孝文帝時期多次議論謀劃遷都,終於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對漢文化非常崇拜,他大力推進漢語、漢字的普及,當然要以漢族書法為基礎。

由於當時的整體文化構架還不像隋唐時代,有科舉制度,所以,書法風格統一的問題,在當時還不是迫切的社會問題,所以,在南北朝時代,南朝和北朝都沒有提出書法統一問題。


那麼,書法的發展也就比較自由了。但是,隸書推出歷史舞臺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這就是隸書趨向於楷書在演變。

演變的理由是因為,楷書比隸書的書寫要更有速度和效率。

但是,又因為沒有國家層面的干預,所以,相對來說是自發的在楷書化。

由於隸書的風格非常多樣,那麼,魏碑趨於楷書的過程中,也就風格差異很大。

而後來所謂的崇碑,主要是與王羲之書法風格不一樣的見楞見角的書法。例如《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等等,被例如魏碑的《鄭文公碑》、《瘞鶴銘》已經非常接近楷書了。還有《敬史君碑》、《張黑女墓誌》也是列入魏碑的,但是,這些書法風格已經很接近楷書了。


歷史上之所以有“魏碑”這個概念,是因為唐代以後,書法已經遠離二王書法體系以外一千多年了。感覺非常陌生。這就是崇碑貶帖之爭。不過是書法歷史上的一次矯枉過正而已。

如果沒有唐代單一的二王獨尊的局面,那麼,中國書法風格就會像拿不下那樣出現異彩紛呈的局面了。

但是,這樣一個局面看起來的書法藝術的天堂,但是卻不利於文字對社會發展服務地位。

今天,寫字和書法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所以,提倡書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繁榮。

所以,南北朝時代的“魏碑”,不過是中國書法從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多樣性遺風。而這個多樣性遺風,在唐代完全消失掉了。重新發現這些多樣性的時候,感覺又有一種書法天堂迴歸的盛世之感。而魏碑就是楷書的前身,只是不完全是二王的風格。

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楷書只有二王一種。何況在南北朝時代,還沒有國家統一的一種體制制約書法的統一。

以下圖片和魏碑名錄工參考:

《瘞鶴銘》據考證刻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是孝文帝推行漢化以後的書法。

《鄭羲碑》也叫《鄭文公碑》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

龍門二十品指洛陽龍門石窟造像中二十件精品。包括:

《牛橛造像記》(495)

《一弗造像題記》(496)

《始平公造像記》(498)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498)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不詳推測約太和、景明年公元477--499刻)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477--499)

《鄭長猷造像記》(501)

《惠感造像記》(502)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502)

《賀蘭汗造像記》(502)

《高樹造像記》(502)

《比丘法生造像記》(503)

《太妃侯造像記》(503)

《馬振拜造像記》(503)

《楊大眼造像記》(506)

《魏靈藏造像記》(506)

《元燮造像記》(507)

《齊郡王元佑造像記》(517)

《慈香造像記》(520)

《比丘道匠造像記》(年月不詳)


千千千里馬


“魏碑”是民間習慣叫法,全稱是“北魏楷書”,包括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此外,當時寫在經卷上的楷書,也應包含在內。

何為“北魏”

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國,定都平城。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

魏國由鮮卑族建立,位處北方,故史稱北魏。

“北魏楷書”的形成

需要說明的是,北魏時期,中國的南方正處於南北朝時期,也就是說,南方的“二王書風”已經成熟。

但是,由於南北政權的對峙,加之“二王”書法只在南方貴族中流行,所以北方的鮮卑族,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在完成由隸書向楷書的轉變。

所以說,二王楷書與北魏楷書雖然幾乎同時代產生(二王略早),但二者完全是兩個體系。

“魏碑”的特點

魏碑字體和書寫方式獨具風格,它繼承了漢隸的筆法,字體富有隸意,結體嚴謹寬博,“斜畫緊結”是其基本特徵,書體沉穩大方,筆勢厚重剛健,格調宏放,風格雄強。

總之,其氣勢之強、結構之奇、變化之多,是其他書體所無法比擬的。

“魏碑”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上接漢隸,下啟唐楷”,這是魏碑在書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魏碑兼容了漢隸的扁方形體,波挑鮮明,嚴謹端莊,雄強恣肆,它開啟了一代新體之風,體現了很高的書法實用價值和獨特的美學價值。

但是,隨著北魏王朝的消亡,魏碑很快退出歷史舞臺。直到宋代,碑版書法重新進入書家視野。

而清代時,金石學崛起,“碑學”成為與“帖學”並列的一種書學體系。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魏碑書法的優點對於部分書法初學者而言,你或許喜歡更工整的唐楷,或更準確地說,你其實喜歡的是明清人所寫的館閣體楷書。當然了,館閣體楷書寫好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館閣體的最大不足是:用筆、結體千篇一律,過於標準化和程式化,沒有了多樣化。過於程式化,也意味著藝術就走進了死衚衕。這也是清代碑派書法(碑學理論)興起的最直接原因之一。那麼與唐楷或明清館閣體楷書相比,魏碑書法究竟好在哪些地方?總的來說,就是魏碑具備多樣化、豐富性特徵,這恰好滿足了人們在藝術上追求多樣化的需求。具體說來,大概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一、結體未定型中國漢字演變史,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文字階段,即由甲骨文到小篆階段。二是今文字階段,即由隸書到唐楷階段。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變的重要手段,就是所謂的“隸變”,即古文字由小篆向隸書的轉變。具體到今文字階段,隸書為初期,魏碑為中期,唐楷為晚期。到了唐代,漢字的楷書字體完全定型,字體不再向前演變。而唐代及宋代印刷術的出現和普及,進一步加強了字體的穩固性,使漢字字體不會再發生劇烈變化了。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

如《爨寶子碑》、《爨龍顏碑》而《張黑女》就比較圓潤秀美,唐朝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可謂北碑的最高總結,其特點是剛峻峭拔。而言,

1、魏碑是一種具有強烈隸

書風格的,筆力、字體強勁的楷書;

2、魏碑體是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古樸而雄渾;

3、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造像題記;一類是民間的墓誌銘。其中北魏的墓 志銘比前代都多,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4、康有為稱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書法雄強、樸拙、自然天成的藝術!




素簡則安


魏碑是漢隸與楷書的中間環節,說到這裡,不得不說隸書的重要性。隸書相傳為秦時程邈所創,此時的隸書稱為秦隸。經過兩漢的傳承與發展,隸書歷經四百年左右的風霜雪雨,承載了中華文化,為傳承文化貢獻了力量。說它重要就是因為草書、行書的創造全是以隸書為基底開始的。楷書呢比這些書體都晚,它的開創與成熟是以隸書、草書、行書為基底為借鑑,到了三國時期鍾繇的手裡才算真正成熟,但還有明顯的隸意。這個真相我真的不吐不快,也許和您的認識完全背離,可是,這就是真相。

魏碑呢就是在北朝時期盛行的書體,它是對隸書的一次變革和加工。出現魏碑體也是歷史的必然,根本原因是隸書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非常成功地成為了官方文字。但是漢末三國時期群雄四起,漢朝的滅亡這個政治因素影響了文化的發展,中原文化發達文字比較統一,但是四周蠻夷狄戎就比較滯後,因此漢隸向魏碑演進的過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參差不齊的字形變化!比如東北的《好大王碑》表現了簡單的稚拙樸實,而東南江蘇的《天發神讖碑》又表現出了勁健奇偉的瑰麗風格,雲南曲靖的二爨又是端莊古樸、巧拙兼具的風格。西南四川鐵山摩崖呢又是筆畫圓勁凝重,結構疏朗的風格。陝西的《石門銘》又很成熟,開張奇崛,蒼勁凝練與江蘇鎮江的《瘞鶴銘》筆法有相類似之處。

雖然魏碑書法風格多樣,但是整體上也有一些最突出的特點:第一是明顯帶有隸意,有的甚至是篆隸筆意兼而有之。第二是因為大都刻於摩崖石碑上,故方筆多而圓筆少,表現出勁健雄強的氣息。第三是稚拙樸茂的魏碑書法較多,結體疏朗的也多。

作為一種過渡性書體,魏碑在主流文化發展演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法度嚴謹的楷書的成熟提供了借鑑經驗。它的筆畫波磔,線條的設計比隸書更加講究,在筆法上有了新的突破。雖然魏碑的載體多是摩崖石刻,墓碑墓誌銘,千百年來要麼風雨相伴,要麼鬼狐神仙相伴,但是其藝術魅力卻總是讓歷代書法家們魂牽夢縈。早在宋代歐陽修、趙明誠、黃伯思等人就已經對它作了一些研究。明清時期更多地受到了書法家及學者們的關注,尤其是康有為、趙之謙等人,硬是將北碑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清代魏碑書法成了突破宋代以來柔弱書風的利器!最大的貢獻是趙之謙、金農、李方膺、吳昌碩等人竟然將其筆法用在了篆刻、繪畫藝術領域,大有席捲天下之勢。

今天,魏碑書法的大家時有出現,曾伯翔、李代煊等又將其作為一生主攻,弟子眾多,又繁榮了地方書法文化!


情棋書畫


魏碑指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

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魏碑的特點: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或超出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

魏碑是漢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後產生的奇特書體,屬於楷書不完全成熟期的書法。正因為不完全成熟,才表現出自然質樸、雄偉粗獷的美。

魏碑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魏碑在書法史上舉足輕重,上承漢晉,下啟唐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尤殊。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北魏時期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主要時期,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楷書“魏碑體”。同時,它的形成與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交織著政治歷史文化的變遷。

魏碑對後世相當一部分書法家的影響很大,譬如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初唐四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男,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拂硯


上承漢隸,下接唐楷,蒼勁雄強,鐵骨錚錚,如北方男人,粗曠而英雄,有血性的陽剛之美。張猛龍的剛強,張黑女的英武,龍門二十品的厚重蒼茫,都是其中的皎皎者。



葡萄書法


魏碑體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後世書法的一種揩模。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揩”。

魏碑體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康有為稱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書法雄強、樸拙、自然天成的藝術特點。


王木樣書法


魏碑的風格很多,特點各不相同。其特點就不詳細說了,單說一下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露在地面上的魏碑,包括摩崖大字、造像上的字等等,久經風雨,斑斑駁駁,給人一種朦朧感,因為看不清,所以對臨帖者反而有了一點發揮想象的餘地。另一種是久埋地下的,清晰的筆畫,能夠讓人較好的追溯到魏晉書風以及演變。


美好手記


從北魏到清朝1000年間,沒有人知道“魏碑”,龍門石窟都長草了。在這1000年裡誕生了中國歷史上除了王羲之以外的所有書法家。“魏碑”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什麼地位?


明月與清泉


魏碑是北魏時期的重要書體(北方多民族)宇跡雄渾挺拔,墨跡厚重。人們多用於碑刻,碥額等。是中華民族文明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