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提到埃及,恐怕很多人会想到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埃及艳后”和“埃及法老”等词语。不过在大英博物馆中,却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竟然也与神秘的埃及狮身人面像有关,甚至被称为是埃及馆的镇馆之宝。您可知道这是为什么?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曾经有一块形状非常奇怪的石头。这块石头长75厘米,直径约40厘米,重达400至500公斤,这块石头不仅没有精致的花纹,也没有繁复的雕刻,颜值普通,相貌平淡,又凭什么被收录在大英博物馆的“珍宝”之内呢?

原来这块石头竟是斯芬克斯的下额之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狮身人面像”的胡须。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既然是狮身人面像身上的东西,为何又被拆下来搬运到大英博物馆呢?如果您想知道其过程,还得回溯到1817年,当时有一位来自于英国的殖民主义者,他有一天来到埃及的金字塔参观,很快就被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吸引住了。

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萨的金字塔墓区,此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算上两个前爪,全长七十二米,建造工程巨大,它头戴“奈姆斯”皇冠,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这巨大又神奇的狮身人面像,它身上每一个部位都是珍贵的宝物,但是这位殖民主义者的力量有限,带不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又想将狮身人面像的一些部位化为己有,并将其运回英国,因此,这位殖民主义者便领人拆下了石像的胡子,并将其装船运回英国,借花献佛地献给掌权人物,并以此来表示对大英帝国的忠诚。就这样,这块胡子巨石就被一直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斯芬克斯丢了胡须以后,境遇更是糟糕,甚至被滚滚的黄沙埋至肩部,它在撒哈拉沙漠的地平线上,露出一个硕大的头颅。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埃及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狮身人面像的价值与意义,便开始将狮身人面像清理了出来。

考古学家萨利姆·哈桑是埃及文化的忠诚守护者,他为了保护古文物,便不惜人力物力地巨像进行了简单的修复,狮身人面像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成为了到埃及旅游的游客,必须与之合影的打卡的圣像。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当时《纽约时报》还宣称:“斯芬克斯终于从无法穿透的遗忘阴影中走出来,成为地标。”狮身人面像的身价飞涨,成为著名的埃及古文物,而那块身在异国的巨石胡须也水涨船高,成为了大英博物馆埃及馆的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甚至利用“狮身人面像”的价值,不予余力地宣传“胡须”的珍贵,并以此当噱头吸引游客,目的是抬高大英博物馆的价值。

虽然埃及民间,让大英博物馆归还“胡须”的呼声不断,但英国方面,却并不想让这种极具价值的文物离开英国,就这样,这块胡须巨石一直留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埃及有关部门为了斯芬克斯巨像的完整,他们也多次向英国提出归还这一珍贵文物的要求,这样正义的要求一直没有得到英国博物馆方的回应。在1982年,埃及文化部长又访问英国,并且郑重提出:“归还斯芬克斯的胡须。”既然这种事情都摆到了台面上,英国博物馆方自然不好再次推脱,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可以将斯芬克斯的胡须归还埃及。

1983年11月3日,英国博物馆方终于将狮身人面像胡须归还埃及。“狮身人面像”的胡须从埃及到英国,从英国又到埃及,这分分合合的过程,只说明了一件事,狮身人面像的胡须虽然属于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属于埃及人民。

大英博物馆中,曾有一块“胡须”石,为何被称为是镇馆之宝

狮身人面像胡须归来的日子,不仅是埃及文物界的大日子,也是英国博物馆方的大日子。这一次完美的交接,让全世界的人民都看到了文物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更一步地说明了,文物在人类发展长河中重要的地位。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