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位於今天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鐵礦和碳酸鉀礦。自中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代以來,德、法兩國為了爭奪這一地區,大打出手,曾不斷髮生戰爭,結怨甚深。影響最大的當然要數“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普法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中兩國之間的對壘廝殺。其實,在中世紀初期,德、法均是查理曼大帝統治下的地區,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族國家,真是兄弟鬩於牆。追本溯源,還得從查理曼帝國談起。

兄弟鬩於牆:法、德、意三國的雛形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不久,作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法蘭克人在其首領克洛維帶領下控制了原西羅馬帝國的高盧行省地區,即以今法國為主的遼闊土地,五世紀末、六世紀初克洛維在此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即墨洛溫王朝。直到八世紀中期為加洛林王朝取代。八世紀晚期,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亦譯作查理)統治時期,四處擴張。查理曼一生戎馬倥傯,南征北戰,他在位期間共對外發動了53次戰爭,那時候的他,戴頭盔,穿護甲,鐵護胸,兩寬肩上也有鐵護甲;左手高擎鐵矛,右手揮動著勝利的長劍……查理曼成了歐洲大陸的征服者,把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張成為西羅馬帝國以來西方最大的帝國——查理曼帝國。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查理曼帝國

從世界宏觀大歷史看,此時由西向東是西歐的查理曼帝國、東歐的拜占庭帝國、中西亞的阿拉伯帝國、東亞的唐帝國,形成這一時期雄峙全球的四大帝國。814年,查理曼大帝死去,由其子路易繼位。路易綽號“虔誠者”,可他生性軟弱,優柔寡斷,對待政敵和背叛的兒子都不敢採取果斷措施,所以,宮中又稱其為軟弱者路易。他實在是個既沒有政治勇氣,也缺乏政治智慧,完全不具備治國才幹的最高統治者,因而路易在位時,查理曼帝國便開始了四分五裂,帝國內部爭權奪利的內訌幾乎一天也未曾停止過。

公元840年,路易死去,其長子羅退耳(又譯為洛泰爾、羅泰爾)繼位。但羅退耳繼位後就遭到了同胞兄弟日耳曼路易和同父異母兄弟禿頭查理的聯合反對。842年,路易和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結盟,發表共同反對羅退耳的誓詞。這實際上就是次年凡爾登條約的前奏。“斯特拉斯堡誓詞”用兩種語言文字表述,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兩人都在對方的部眾面前宣誓:日耳曼路易向禿頭查理的部眾所說誓言是羅曼斯語,即最初的法語;禿頭查理向日耳曼路易的部眾所說的誓言是條頓語,即最初的德語。雙方軍隊則各用他們自己的方言發誓。“斯特拉斯堡誓詞”說明這兩個國家的民族語言已經形成。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查理曼帝國

在路易和查理的聯合壓力之下,843年8月,羅退耳被迫在凡爾登和老二日耳曼路易、老三禿頭查理締結條約,三分帝國。萊茵河以東,使用日耳曼語的地區歸日耳曼路易,稱東法蘭克王國,這一地區以後發展成為德意志國家;希爾德河、繆司河以西,使用羅曼斯語的地區歸禿頭查理,稱西法蘭克王國,以後發展成為法蘭西國家;查理曼的長孫羅退耳承襲皇帝的稱號,分得今意大利北部和介於東、西法蘭克王國之間的長條地帶,中部王國便是以後意大利國家的雛形。羅退耳雖然承襲帝位,但對兩個弟弟並無實權。根據843年8月的凡爾登條約,位於東、西法蘭克王國之間的長條地帶恰好主要是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它是由中部王國佔有的。

普法戰爭前法、德兩國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爭奪

遺憾的是,凡爾登條約並沒有使矛盾得以解決,僅僅是得到暫時的緩和,以至於圍繞洛林、阿爾薩斯地區的爭奪又延續了1000多年。一方面,東、西法蘭克王國都覬覦阿爾薩斯、洛林這兩個富庶地區。另一方面是855年羅退耳一死,中部王國就一分為三:長子路易二世分得今意大利這一地區,繼承皇帝稱號;次子查理獲得高盧南部地區;三子羅退耳分得洛林,稱羅退耳二世。中部王國伴隨著羅退耳的死去一分為三,力量分散,國力弱小,很容易就成了他們那兩位一直覬覦洛林和阿爾薩斯的叔叔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口中獵物。

869年,羅退耳二世死去,屍骨未寒,其三叔禿頭查理立即佔領了其領地洛林,並自行加冕稱洛林王。日耳曼路易當然不願意禿頭查理獨吞,便厲兵秣馬以武力相威脅。870年,在日耳曼路易的武力威逼下,禿頭查理不得不在墨爾森(今荷蘭境內)和日耳曼路易訂立瓜分其亡侄羅退耳二世領地的《墨爾森條約》。條約規定:禿頭查理取得相當於今荷蘭南部、比利時、洛林與羅訥河沿岸一帶土地;日耳曼路易取得阿爾薩斯與萊茵河下游兩岸土地。但是,所劃定的疆界還是沒有維持多久,而洛林地區卻從此正式成為德、法兩國長期爭奪的目標,直至兩次世界大戰。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洛林地區

884年,東、西法蘭克王國一度統一,然而,好景不長,四年後又再次分裂為兩個國家,洛林乘機獨立。895年,東法蘭克國王阿爾那夫控制了洛林,任命自己的私生子為洛林王。900年,洛林地區正式併入東法蘭克王國。不過,這一段時間很短。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結束,洛林公爵利用德意志的混亂以其地歸附於法國。919年,薩克森公爵即位為東法蘭克日耳曼王,稱亨利一世。925年,亨利一世發動對西法蘭克王國的戰爭,奪回了洛林。此後,洛林地區就一直成為德意志領地,直到1552年。

987年,法蘭西公爵休·加佩即位為西法蘭克國王,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結束的70多年後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此開始了加佩王朝在西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至此,西法蘭克王國便稱為法蘭西。16世紀50年代初,法王亨利二世利用德意志新教諸侯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不滿,支持德意志新教諸侯反對查理五世。德意志新教諸侯為了取得法國的支持,與亨利二世簽訂《香勃爾協定》。根據協定,法國必須幫助德意志諸侯,在戰勝查理五世後,法國可以取得洛林的土爾、麥茨、凡爾登三個主教區作為報酬。此時,德意志天主教諸侯也恐懼皇權的增強,便與新教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查理五世。1552年,他們發動了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戰爭,法王亨利二世乘機出兵佔領了洛林的土爾、麥茨、凡爾登三地,並擊退了查理五世軍隊的圍攻。

1624年,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出任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在國內他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加強專制王權。在外交政策上他以及之前的法國政府皆以打擊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為主要目標,策劃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兩國終於在1618年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30年,直到1648年才告結束,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以法國及其盟國瑞典的勝利、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失敗告終。1648年10月24日,德國和法國、瑞典訂立《威斯特發利亞和約》,法國得到了上、下阿爾薩斯,1552年法國佔領的土爾、麥茨、凡爾登三地也得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承認。此後,法國在德意志南部地區組建了萊茵同盟,得以進一步插手和控制德意志事務。經過“三十年戰爭”,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得到了鞏固。《威斯特發利亞和約》形成的法、德關係以及法、德與歐洲他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不僅對後來18、19世紀的國際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其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現代世界。

普法戰爭後法國堅守“對德復仇”

1815年,拿破崙帝國被歐洲第七次反法同盟推翻,普魯士提出要佔有阿爾薩斯和洛林。由於英俄兩國不願意普魯士過於強大,一致反對普魯士佔領這兩個地區,這才使得法國得以繼續控制、佔有阿爾薩斯和洛林。可是當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指揮下要用劍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後,形勢急轉直下。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一敗塗地,被迫在1871年5月10日與普魯士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割地賠款,向德國一次賠款50億法郎,次年繳清。同時不得不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割讓給德國,法國喪失了這兩個地區的所有工業企業與礦產資源。德軍的強行徵集還導致了法國農業的破產。戰敗的法國完全喪失了在歐洲的優勢。而德國由此迅速崛起,成為歐洲大陸強國之一。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

更令法國人沒齒難忘的是,普法戰爭後,德國完成了統一,普魯士國王在法國首都巴黎凡爾賽王宮的鏡廳加冕稱德意志皇帝,即威廉一世。德國曆史上的第二帝國竟然誕生在法國首都的王宮。這在世界範圍內雖不是絕無僅有,卻也是極為罕見的民族屈辱。正因為如此,此後的幾十年中,法國始終推行“對德復仇”的外交政策,時刻想著雪恥和收復阿爾薩斯、洛林。而德國則竭力阻礙法國的復興。為了保障普法戰爭的成果,遏制法國,德國經過苦心孤詣的努力,先後通過訂立德奧同盟、德俄奧同盟、德奧意同盟,建立起一個以柏林為中心的結盟體系。法、德矛盾長期存在,同時還有英、德矛盾。可進入20世紀後,俄國則擔心德國強大威脅到俄國的利益,開始接近法國。這種與日俱增的犬牙交錯的矛盾,終於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1918年11月8日,以艾茲貝爾伯爵為首的德國代表團坐著插著白旗的汽車和火車,穿過前線來到巴黎東北部的貢比涅森林的雷通火車站,登上法國元帥福煦的專車。福煦趾高氣揚,以絲毫不容商量的口吻當場口授停戰條件:德國應在15天內撤出它在西線所佔領的一切土地,毫無疑問自然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時自奧匈帝國、土耳其、羅馬尼亞以及非洲殖民地撤軍,並交出5000門大炮、25000挺機槍、36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此外還應交出5000臺機車、150000節車廂等。最後,福煦警告說,限72小時內答覆,否則將兵戎相見。11日晨,德國忍氣吞聲做出答覆,幾乎全部接受了法國提出的所有苛刻條件。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1919年6月28日的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中規定,德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交還給法國,這就以法律形式確認了法國擁有這兩個地區。不僅如此,對德國重要的經濟區薩爾,和約還規定交由法國開採,作為德國自普法戰爭以來佔據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幾十年對法國的補償,政治上由國聯託管15年,等等。法國為了保證能永久佔有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在戰後更是處心積慮地想方設法遏制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成為《凡爾賽和約》的積極維護者。凡爾賽和約後,德國失去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從此以後,怨恨的種子就始終埋藏在德國人的心中。14年後希特勒能夠幾乎沒有懸念地上臺執政,掌控德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利用了德國人民普遍對《凡爾賽和約》不滿這一點,煽動民族主義。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這一點在21年後的一個插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再現——歷史景象的再現。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於1940年6月擊敗法國,希特勒為了雪恥,在接受法國投降時,堅持將停戰協定簽字儀式放在一戰時德國屈辱簽字的貢比涅森林原址雷通火車站,而且命令法國人將當年福煦元帥乘坐的那輛火車、座椅從巴黎博物館拖到貢比涅森林的雷通火車站,在這節車廂裡德國人如法炮製:6月21日下午,希特勒坐在當年福煦坐過的那把椅子上,法國代表團被帶進了車廂,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向法國代表團宣讀了停戰條款。其中對法國領土作了分割,將法國一分為二:包括法國東部、北部最富庶的工業區在內的一大片土地為德軍佔有,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的南部地區為非佔領區,由貝當傀儡政府統治,首府設在維希。也是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22日,法國代表團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個停戰協定,實際上就是法國向德投降。協定規定的法國東部和北部均由德國佔領,其面積為法國全部面積的2/3,當然也就包括了德、法兩國爭奪了1000多年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不過,這次德國控制的時間就更短了,僅僅五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戰敗後的德國不得不退出所佔的法國土地,其中自然少不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從第二次世界以後直到今天,這一地區一直是法國的重要工業區和工業原料產地。

痛定思痛走向和解

德、法兩國的歷史宿怨使得兩國長期動盪不寧,尤其是在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蒙受了巨大損失。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戰爭的摧殘和德國法西斯佔領期間的掠奪,經濟損失高達14000多億法郎,相當於戰前三年的全國生產總值之和。戰爭結束前,工業生產總值僅為1938年的20%,全國毀於戰火的農田有250萬英畝,還有將近3700多萬英畝農田撂荒,農業產量只及戰前的一半。遭到徹底破壞和嚴重破壞的建築物有200多萬座,工廠不計其數。機場不能使用,全國沒有一條完整的鐵路,公路橋樑被炸燬3000多座。港口堵塞,工業裝備、原料缺乏,工業生產停滯達兩年之久。糧食奇缺,物價上漲,貨幣貶值,法郎的幣值僅僅才是戰前的1/6。可生活必需品的“固定價格”比戰前提高了120%,而“黑市”價格又是“固定價格”的20多倍。由於糧食匱乏,麵包實行定量供給。當時,每人每天僅能配給200克麵包,即使如此,其中還需要摻入20%至30%的玉米麵,才能勉強保證供給。戰爭中死亡人數有80多萬,幾十萬人致殘。1945年全國失業工人超過60萬,物價的上漲嚴重影響了勞動者的購買力,人民生活水平比戰前下降了一半。由於生產停頓,交通中斷,日常供應異常緊張,特別是冬天的燃料,在1945—1946年那個“可怕的死亡冬天”,巴黎兒童的死亡率竟比1943年德國法西斯佔領期間增加了40%。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

德國是戰敗國,所遭受的損失也是異常驚人。據戰後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僅德國士兵死亡和失蹤的即達500萬人之多,傷殘更多。1924年出生的德國男子中死亡率高達25%,外加31%的受傷致殘。許多城市變成一片瓦礫,如漢諾威未遭到破壞的建築物不及1%。交通運輸幾乎全部被毀,全德有2395座鐵路橋樑被完全炸燬,沒有被炸斷的也已經不能使用,有的僅可勉強通行人,跨越萊茵河的所有橋樑全部被毀。全國數萬公里的鐵路不足10%可用,全國只有10%的工廠在生產,德國經濟已經完全崩潰。貨幣流通量從1938年的4000萬馬克增加到1944年的40700萬馬克。到戰爭結束時,德國的國債已達7000億馬克。由於營養不良,嬰兒和兒童的死亡率大幅增長,在著名工業區魯爾,死亡率達到15.4%。德國人民迫切希望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建設一個民主統一的新德國。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給法、德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痛定思痛,人們再也不願意見到可能毀滅人類的戰爭。法、德兩國人民的深刻反思使他們認識到,只有摒棄前嫌,化敵為友,才能在日益複雜、競爭激烈的世界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才能給本國人民免除災難,帶來幸福。德、法兩國的歷史宿怨終於“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戴高樂將軍

1951年4月18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提出的歐洲煤鋼共同體首先成立。1957年3月25日,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外長在羅馬正式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次年元旦,共同市場正式誕生。1958年9月,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邀請西德總理阿登納前來科隆貝訪問,並進行了友好會談,就永遠結束兩國間的敵對關係、歐洲的聯合以及其他國際問題真誠交換了意見,達成了諒解。這次會晤是法、德關係的新起點。巴黎—波恩軸心是戴高樂建設一個統一歐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兄弟鬩於牆:德、法兩國何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歐盟

1963年1月22日,法國總統戴高樂和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在巴黎簽署法德合作條約《愛麗捨宮條約》,規定法、德兩國最高領導人定期會晤。此外,兩國外交、國防、文化部長級的會晤也要定期舉行,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協調雙方的政策。法、德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戴高樂還希望通過法、德合作進一步推動歐洲的聯合。法、德兩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採取的一系列措施,終於化解了兩國1000多年的歷史宿怨。伴隨著歐洲共同體的形成,走向了歐盟,一個鬆散的國家聯合出現了。法、德兩國的歷史宿怨終成歷史煙雲。如今法、德兩國已經是歐盟的兩個主要骨幹國家,是世界大局中兩枚沉甸甸的棋子。法、德兩國消除歷史宿怨,從宿敵走向和解,為世界政局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