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外形科幻性能強勁的瀕海戰鬥艦,為何如今卻被美海軍當廢鐵?

扉曳殤


瀕海戰鬥艦,與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一般,是冷戰結束以後,美海軍戰略轉型思路下即“由海向陸”打擊的必然產物,但同時並沒有大量建造,帶有一定的實踐性質,在海戰中檢驗其戰鬥力。

但兩型艦艇自少量建造成軍以後,用不了實戰檢驗,美海軍自己都不滿意,這倆玩意儘管艦型比較前衛,具備一定的科幻性,但其作戰能力美海軍自身心知肚明。

比如排水量高達1.45萬噸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2座前衛的155毫米艦炮發射的制導炮彈一發就要80萬美元,即便財大氣粗的老美海軍都射不起;只有24單元的海麻雀點防空導彈,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近防炮系統都沒有,戰時如果避免反艦導彈和空艦導彈的打擊,所以美軍自己都十分不滿意,僅建造了三艘就草草收場,前兩艘還被國會除役退回船廠改造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所謂的瀕海戰鬥艦,也搞得來不倫不類,戰鬥力就是渣,除了航速高,能達到50節是此型艦的唯一亮點以外,真的找不出此艦還有什麼優勢可言。

但50節的高速,在反艦導彈的打擊下,也沒什麼鳥用,戰時能跑得過反艦導彈嗎?瀕海戰鬥艦,就純屬扯淡的一型戰艦,當然,美國人敢吃螃蟹的勇氣,願意冒險的精神,反倒是值得肯定的。

其艦載武器為1門57毫米單管艦炮,2門30毫米機關炮,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像樣的打擊火力,無法防禦反艦導彈的打擊,不要說與他國海軍護衛艦、驅逐艦相抗衡,就是拉出來一艘導彈護衛艇,都足以將老美的瀕海戰鬥艦送進海底。

老美盡玩一些華而不實虛的概念,什麼LCS、聯合高速船、移動登陸平臺、浮動前進基地,什麼反水面作戰、反水雷對抗、反潛作戰、情報蒐集/監視/偵察、本土防衛/海上攔截、特種作戰支持、支持人員/物資輸送等,賦予了瀕海戰鬥艦那麼多的作戰任務。

但這些任務的完成,都需要模塊之間的轉換,將不同的設備搬上艦,再將其他設備搬下艦,設想非常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真是太麻煩了,模塊之間的轉換,哪有那麼方便的,比如從掃雷艦轉換成反潛艦,沒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將設備搬上搬下,根本就搞不定,用杭州話來說,所謂模塊之間的轉換,就是活赤空,吃了飯沒事幹。


由於要求多功能化,使得此型艦大部分空間都被各種機械化設備佔據,想作為一種力量投送手段就顯得非常困難,老美想在一型艦上完成多功能化,要面面俱到,結果一樣都不精,戰作能力就是渣,多功能變成了無功能。

此等作戰能力就是渣的艦艇,排水量達到2000噸時,僅建造成本就要數個億美元,美海軍最初預計採購55至60艘LCS,以及90至110套各型任務模塊,使艦隊總數維持在375艘,現在,看來要步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後塵了,建成幾艘以後,大概率就將不了了之。


國平軍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見過這樣的廢鐵。

【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孔姿】美國媒體9日報道稱,美國海軍“獨立”級“蒙哥馬利”號瀕海戰艦已於本月6日抵達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成為自2013年4月以來第四艘被輪派常駐新加坡的美國戰艦。

大家首先要搞清楚,瀕海戰鬥艦到底是幹什麼的?

很多人將美軍的瀕海戰鬥艦同我軍的新一代護衛艦甚至大型驅逐艦比較,讓雙方直接進行海戰。

這就是關公戰秦瓊了,是不可能發生的時期。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軍就認為現有的航母戰鬥群不適合執行所有任務。

隨著蘇聯紅海軍的垮掉,美軍海軍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對手,航母戰鬥群也失去了作戰的對象。

美軍水兵曾經回憶航母戰鬥群在波斯灣的巡邏寫到:只有幾艘伊朗的導彈艇或者炮艇跟著我們的航母。但它們太小了,我們航母掀起的浪都可以將他們掀翻。用航母去對付這樣的敵人,簡直是用全國美國的軍隊,去佔領洛杉磯迪斯尼樂園。

美國軍方經過評估認為,未來海上威脅強度大大降低,百分之八十的任務不需要航母來執行。

這些任務都是一些簡單的日常巡邏、攔截可疑船隻、對抗敵人小型軍艦、蒐集情報、反潛、掃雷甚至反海盜。

航母戰鬥群不可能大材小用去做著事情,只需要爭奪制海權就可以了。

所以,瀕海戰鬥艦就是做這些小事的,在航母戰鬥群控制的海域或者低強度衝突海域,執行簡單的任務。

對於瀕海戰鬥艦的要求是價格低廉、多任務模式、能夠高效的完成任務、使用新技術等等。

瀕海戰鬥艦目前主要是“自由級”、“獨立級”,性能都算比較先進,使用了很多先進技術,具體不多說了。

當然,因為用了很多新技術,導致造價超過之前的預算。同時,新技術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瀕海戰鬥艦2010年交付美海軍後狀況百出,動力系統故障頻發,船體發現裂痕,火力配置明顯偏弱。“自由”號瀕海戰鬥艦2013年首次高調部署新加坡期間連續發生動力系統電力等故障。

採購數量由最初的55艘一度減至28艘。

但如果認為瀕海戰鬥艦失敗了,這就是缺乏基本軍事常識的說法。

現有瀕海戰鬥艦雖然有一些缺陷,但性能還是能夠滿足設計需要的。

尤其是加裝先進導彈系統之後,自衛能力和打擊力都有所增強,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

為了避免多任務模式造成的維護和使用困難,目前美海軍決定每艘瀕海戰鬥艦只搭載一個任務模塊。但是,多任務模式是被保留的。

目前瀕海戰鬥艦性能已經很穩定,執行作戰任務是沒有問題的。

目前,瀕海戰鬥艦已服役17艘,僅2018年到現在有7艘入役。但從這個速度來看,就說明美軍還是對它很重視的。

而且美軍又追加了合同,打破了以往28艘的決定,提高到35艘。

同時,美軍在瀕海戰鬥艦基礎上,推出了未來新型護衛艦FFG(X)項目。

它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瀕海戰鬥艦的升級模式。

根據美海軍造艦計劃,預計到2035年,將擁有51艘瀕海戰鬥艦和新型護衛艦,從而與美海軍航母戰鬥群等大型水面戰艦組成任務互補、作戰空間互補的水面作戰體系。

當然,瀕海戰鬥艦並不是用來和中國對抗的,中國並沒有這麼弱。我軍的1艘055大驅,可以搞定一打瀕海戰鬥艦。

但大家要知道一個道理,海軍絕非是航母獨立作戰的舞臺,有主角還需要大量的配角。而配角有時候,比主角還重要,瀕海戰鬥艦就是這麼一個配角。


薩沙


瀕海戰鬥艦性能談不上強勁,瀕海戰鬥艦並不是海戰主力,屬於執行特殊任務的特殊艦隻。瀕海戰鬥艦,打海戰的話,頂多打打快艇一類的船隻,護衛艦、驅逐艦什麼的它根本就對付不了。<strong>

我們看海軍的主要水面艦艇,先是航母,巡洋艦、兩棲登陸艦、驅逐艦、護衛艦等,美軍的一個航母戰鬥群,一般來說是一艘航母,兩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兩艘護衛艦,四艘潛艇,一艘補給艦。壓根就沒瀕海戰鬥艦的位置,這很尷尬。

航母戰鬥群裡沒瀕海戰鬥艦的位置,這就說明了,瀕海戰鬥艦並不是海戰主力。<strong>

瀕海戰鬥艦大概分為四個任務模塊,先是水面戰模塊,一個57mm口徑自動炮,兩個30mm口徑的機炮。這武器能幹嘛?頂多自衛用。其次是反潛模塊、反水雷模塊,兩棲模塊。他的武器系統,其實也就這些。



沒有導彈,不能像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那樣可以進行遠程打擊,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面90個垂直髮射單元,可以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波斯灣裡面那兩艘,火力可以覆蓋伊朗全境。瀕海戰鬥艦的防空能力也一樣不行,不能有效防空。抗打擊能力,防護能力,這些和驅逐艦巡洋艦,甚至是護衛艦都沒法比。如果把瀕海戰鬥艦當做海戰主力大艦來看,基本就是個打雜的。但是其設計目的,並不是作為海戰主力使用的。美國的海岸警衛隊對於瀕海戰鬥艦的評價相當高,在加勒比海附近打擊走私船隻非常有效,基本上就是給海岸警衛隊量身定做的。

瀕海戰鬥艦,你可以從名字就看出來,這是在海邊打仗的船隻,不是在大洋深處嚇唬人的。瀕海戰鬥艦如果放到波斯灣,伊朗部署一堆水雷,航母驅逐艦什麼的根本沒法過,但是瀕海戰鬥艦吃水淺,可以很好的清除水雷。而且伊朗海軍的那些要在視距範圍內才能發射的魚雷艇,在瀕海戰鬥艦前邊就是靶子,他那幾個機炮完全可以把這些快艇都撕碎了。
瀕海戰鬥艦,倒也並不是無能之輩,也不是廢鐵,是他根本就不適合打常規的海戰,吃水淺、速度快,這是他的特點。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排水量大概都是9000噸左右,而瀕海戰鬥艦的排水量大概也就3000噸。瀕海戰鬥艦是在淺海區域、濱海區域執行特殊任務的船隻,反潛、反水雷這些是主要任務。

如果說坦克是陸戰的主力,裝甲車是輔助,那麼瀕海戰鬥艦也就是這樣一個輔助。


軍武文齋


一句話說清楚,瀕海戰鬥艦就是攻擊對方沿海地區水面目標的,對付快艇之類小目標。這種艦艇只有美國一家,美國覺得世界都是他們的。瀕海戰鬥艦相當快,達到50節左右,一般戰鬥艦艇只有30節。在進攻敵方沿海的艦艇還有朱姆沃爾特隱形驅逐艦,攻擊對方的沿海陸上目標。

進攻方都需要隱身,比如F22,F35也是這樣。他們都像一個刺客,刺客沒有防禦的,都是以攻擊為目標。當然有時候會說是防禦武器,喜歡信就信吧。

美國武器基本上沒有失敗的,更主要的是不適用了,美國認為敵情變了,所以美國才下馬。美國的隱身直升機科曼奇,海軍的朱姆沃爾特,都是這樣的,可見美國的先進,這也是中國一直在努力學習的。

當時設計這些隱身艦艇的時候,蘇聯已經解體,美國海軍已經不再需要大洋海戰,所以才有了由海向陸。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又找到了對手,所以美國海軍又回到大海上,打算和中國進行大洋海戰。

中國千萬別上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目標前進。大洋海戰,本身就是一個冷戰思維,美國玩兒去,美國海軍想去自己去,中國只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至於什麼叫中國一畝三分地兒?現階段就是做好中國周邊的安全,中國人到了地方有中國武力來保護。至於美國想做世界霸主,那就做去吧,中國不攔著。



大志遠思想空間


瀕海戰鬥艦被當做“廢鐵”還是誇張了,但其故障頻發確實陷入很尷尬的處境。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軍事戰略從遠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標誌,目前擁有“自由級”和“獨立級”兩個款型。實際應用中卻不盡人如意,它用來警戒巡邏——太大太貴;用來反艦——火力不夠猛;防空——缺乏有效防禦導彈。而且其獨特的模塊化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轉換,更加要命的是頻發的故障。早期的瀕海戰鬥艦曾在一年內發生四起故障案例,這導致故障率高達67%!

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作戰理念和思想轉換的重要產物。1990年代末,美國海軍曾提“近海作戰、具有較高作戰效率、能執行不同任務且價格合理的中型艦船”。瀕海戰鬥艦目前分為“自由”和“獨立”級,其中前者和普通軍艦差不多,而後者則採用三體船外形,並增加了隱身設計。瀕海戰鬥艦具有隱身性能強、吃水淺、應用廣泛等特點,最大航速能達到50節。

瀕海戰鬥艦最大的特點是能根據不同的任務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塊系統,就像搭積木一樣執行任務。它現在有三種任務單元,包括水雷戰模塊、反潛戰模塊和水面戰模塊。這些裝備都能放置在標準的集裝箱中,需要時能夠快速組建。可以實現替代護衛艦、掃雷艦和巡邏艇等目標。

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下,曾宣佈將六成的航母和六成的核潛艇部署在太平洋,同時也將瀕海戰鬥艦派遣到亞太地區。從美國部署瀕海戰鬥艦的地點來看,新加坡成為首選,其意在有更為有效控制馬六甲海峽。然而一系列的故障讓美軍也開始質疑它的可靠性和戰場生存能力。畢竟再先進的戰艦,爬了窩跟廢鐵沒啥區別。


航空之家


美國瀕海戰鬥艦的項目是和朱姆沃特驅逐艦項目一起提出的,當時蘇聯解體,美國唯一的對手蘇聯紅海軍也不復存在,那個時候美美國可以說是一超多強,在公海大洋上沒有誰能和美國海軍正面對抗,所以美國海軍就認為未來的海戰將是由自己主導,因為自己擁有這壓倒性的優勢。打大洋對抗的戰場直接推到敵人的家門口,美國人的作戰思想就是直接奪取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封鎖對方的海域,然後朱姆沃特驅逐艦和瀕海戰鬥艦進行遊擊圍剿,這就是這兩款軍艦誕生的背景。



美國人的想法的確很好,但也是著眼於90年代美國曾經的輝煌當中,對之後的三四十年並沒有料到會有新的強勁對手出現,把海戰的主戰場從沿海地區直接又搬回到公海大洋上,這樣的話美國這兩款軍艦基本上就無用武之地。美國建造濱海戰鬥艦是按照著多用途模塊化的指導思想來建造的,本來是想著如果需要反潛作戰的話就加裝反潛模塊武器,需要防空,作戰的話就加裝防空模塊武器,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的,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卻發現了許多問題,那就是模塊化武器的設計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而且價格也特別高。本來是想著為了省錢而搞出模塊化設計,但沒想到實際運作中卻花了更多的錢。



除了花錢多以外它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作為3000噸級的軍艦,其模塊化武器的火力並沒有同級別的護衛艦強,也就是說雖然它什麼都可以幹,但是相比之下又幹不好,而且還費錢,所以美軍已經開始進行下一代護衛艦的研發計劃,不過美國在這一級軍艦上面也驗證了許多新系統,就相當於把它作為一個新武器的試驗平臺,以驗證各種新型武器的性能。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嗯嗯,拿來緝毒,查走私,是挺好的唄,致於其它,就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了。網友們這些年多感不解,美國不是科技強國嗎?進入新的世紀以來,不只瀕海戰鬥艦,所有的裝備似乎都有問題,並且不是小問題。新型裝備嘛,有點小問題,本身再正常不過,只是像現在,無論瀕海戰鬥艦,還是DDG1000,長像倒都蠻科幻,只是不能使用,造價還出奇得高,一艘DDG1000,每艘70億美元,一艘3000多噸瀕海戰鬥艦的價格,不算任務包的價格,也在7億美元以上,整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摺騰了300多億美元,原來計劃不算,2.2億美元就夠了呢。貴點賤點,海軍過慣了潑天富貴的日子,倒不怎麼在乎,問題是它壓根就用不成,用不成吧,可感奇怪的現象是,還一直在造,只是減少了一點訂單。今年5月,被朝野上下瘋狂吐槽,並蓋棺論定道,這本來就是一個完全失敗的項目。

先進+先進=最差勁

瘋狂羅列堆積先進概念,正同其它裝備項目一樣,把所有先進加在一塊,不是最先進,沒有道理呀。海軍方面也是著急,怎麼先進變了味,先進加在一起成了最差勁,為什麼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急於追求先進,一者現有技術難以實現設計初衷,二來盲目求成,完全喪失了裝備的王道,即取捨有度;第三裝備口味太高,追求領先他國一代到兩代的裝備,操之過急。正合了一句網詞,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不免要栽跤子,在裝備製造上走了彎路。這使人不免想起那個著名的故事,龜兔賽跑,挺驕傲的兔子和挺努力的烏龜,本來兔子妥妥的第一,沒有問題,結果要在半途等一等,好好睡一覺,結果一覺醒來,失去了冠軍。嘿嘿,挺現實的世界,每個人隨時都在努力,有更快的兔子,只是沒有跑得那麼慢的烏龜。

近海多危險

我們知道,美國海軍有強大的實力,無人能比,因此也常跑到人家近海遛遛達達。遛達日久,習以為常,做出一個設想,打造一型輕型戰鬥艦只,依託其網絡化和信息化優勢,擔負偵察,反潛和掃雷等多用途任務,什麼樣的任務即加裝什麼樣的戰鬥模塊,如偵察即加裝偵察模塊,反潛即加裝備反潛包,掃雷一然,即省事也方便,誰要動它,即隨時召喚堅船巨炮前來,腦袋一拍,以手加額,哎呀呀,不是很好的嗎?這便是瀕海戰鬥艦的來歷。好是好,只是你發展人家也在發展,這種3000多噸的小船,戰鬥性能中庸,火力稀鬆,越來越難以靠近部署。任務難以達成,造卻造了,還花了不少錢,大約未來只能用於家門口緝私,只是用不了那麼多而已。


魂舞大漠


起初,美軍研發瀕海戰鬥艦(LCS)是為了利用其先進的隱身性和小巧靈活性完成其在敵國海岸線周圍進行偷襲、掃雷、偵查和配合大艦登陸進行對地小火力支援的任務。但由於其造價與其實戰性不能成正比,自身缺少對空打擊與對艦打擊的能力,因此戰場生存性極低。另外,其三體船設計加上排水量小,很難與美海軍艦隊及大型艦艇進行遠海協同作戰,且自身攜帶武器較少,這就出現了瀕海戰鬥艦無處可用的尷尬局面,它與美軍的作戰預期相差甚遠。



時尚新播客


瀕海戰鬥艦外形科幻倒還比較靠譜,但性能談不上強勁,而是很尷尬。美國海軍發展瀕海戰鬥艦沒指望它成為海戰主力,而是讓它們到別國的近海去執行多種任務,主要是掃雷、反潛,再就是特種作戰、反艦等等。所以瀕海戰鬥艦採用的是高度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任務靈活換裝不同模塊,執行不同任務。但是當瀕海戰鬥艦真正開始服役後,美國海軍才發現其他國家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正在大幅提升,而瀕海戰鬥艦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能力都很多,57毫米艦炮對海對岸都是火力不足,但艦上又沒有反艦導彈和中遠程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打誰都不行。防空呢,沒有強有力的防空導彈。在這種情況下,瀕海戰鬥艦的掃雷和反潛作戰根本無法進行。而且其任務模塊的更換又不能現場進行,必須在任務海域附近的港口才能進行,反應速度和便利性並沒有美國海軍想的那麼好。

瀕海戰鬥艦還有個很大問題,就是不抗揍。其艦體是用鋁合金造的,滿載排水量也只有3000噸出頭,根本頂不住反艦導彈的一擊。雖然其速度能達到40節以上,但明顯跑不過飛機、直升機和反艦導彈呀。在這些攻擊武器面前,瀕海戰鬥艦就是案板上的菜。

不過,要說美國海軍把瀕海戰鬥艦顯然太誇張了。美國海軍還指望瀕海戰鬥艦給它湊355艘艦艇的數呢,而且這些瀕海戰鬥艦服役時間都不長,造價不低,不用太浪費,所以美國海軍這些年一直在為瀕海戰鬥艦試驗各種武器,提高其作戰能力。但是,瀕海戰鬥艦的空間都留給飛行甲板和機庫了,能裝導彈的地兒很小,所以其裝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都是些近程的,防空導彈也只有1座近程的“海拉姆”。反艦導彈試了好幾種,美國海軍都不滿意,在“科羅納多”號上裝了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卻嚴重擠佔了艦首空間,而且突兀的發射架也嚴重破壞了該艦的隱身能力。現在的瀕海戰鬥艦讓美國海軍很不滿,問題層出不窮,性能遠不能滿足新的戰略需求,卻又出於保持艦艇總數的原因不能放棄,真是尷尬之極。(S)


聯合防務


戰略失誤。

一是最先進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實戰中可靠性、易維護性也很重要,LCS太先進了,總出毛病,不穩定。

二是無敵是多麼寂寞,寂寞讓美國犯了錯。LCS和DDG-1000都是以美國完全掌握制海空權為前提的,蘇聯解體後,美國認為這一“前提”是必然,不需要再思考論證了。沒想到兔子這麼迅速,還有技術擴散導致中小國家也能打非對稱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