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一)编席编筛子编笼

凡是70后的农村娃们对于我今天提到的这些内容没有不熟悉的,因为今天要说的那些编席子、笼、簸箕、筛子、背篓、牛笼嘴等器物的手艺人。为了叙述方便,本节内容参考乾县文体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的处理办法,把这些相近的职业放在一起,统一用竹苇编织来概括,当然还包括修补背篓的,背篓的底烂了,或者笼袢坏了,就需要修补。

按照范紫东的《乾县新志》记载竹工在王纪村,但是现在王纪村在何处不得而知?只是模糊判断应在大杨镇北倪村附近,是否为纪德村不得而知。

根据乾县文体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记载:在乾县,从事竹苇编织的人大多集中在大杨镇。这些手艺现在都基本上已经濒临失传。现将其继承人记录如下:大杨乡杨善村艺人王奖锋为编席子继承人之一,大杨乡北倪村的倪俊秀为编筛子传承人之一。 关头西旦村齐文西为筐、笼编制传承人之一。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席子的编制工艺流程:芦苇先脱皮,用刮刀划蔑,把划好的蔑摆放在平整的地面上,碾柔软,开始编织,先定大小尺寸,然后打底,在编的位置放四根,压三根,括三根,每隔一个由下向上编织,编够尺寸后,用刀从四周收边子,席就编成了。制作技巧:蔑要划匀,碾柔软,根子多碾几遍,稍子遍数少,蔑之间要编紧,这样编织的席,席面光滑柔软,耐用。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筛子的工艺流程:先把竹子用窄刀划开,根据需要划成宽、窄两种,弄平弄细,然后开始编底,起两层底,底下一层搭宽,搭成格子型,上边一层窄一些,距离一样,刚开始用脚踩住,隔两个连一起,以此类推,按大小需要绑扎收成圆形。制作技巧:筛子的边用宽些竹心做,这样做出的筛子不易变形。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编笼的工艺要求:要选柔软有弹性的刺槐条子或竹篾做原料。做笼时笼底要精细,笼口才能收均匀,经纬均匀才能结实耐用。一般竹笼用四股经子,浸湿条子编底,编好收成型再一层层编,最后成型按上笼柈(笼盘需要火熏成弧形)即成。


这些从事编织行业的人都算是手艺人,有手艺就有收益,就能够比普通老百姓多一条谋生的路子,生活能够活便一些。作者的一个亲戚早年就跟别人学过编织,所以在农业社经济困难的时候,跟村上一商量,每月给村上交多少钱,然后自己外出搞副业,有一点小收入,生活就比大多数社员能好一些。也多亏了这手艺让儿女们在童年时期少了一些关于饥饿的记忆。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背篓、簸箕、筛子、筐笼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都与农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兴起而逐渐走向衰落。大约在十年前,笼还在乾县热销了一段时间,为了采摘运输苹果,家家户户买了很多笼。但是,这几年塑料的中转筐有代替了笼,笼又一次走向冷落。

最近在一些县城组织的物资交流会上,发现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又受到人们的追捧。比如说,在武功县的河滩会上,那个买风箱的老头就说自己所做的微型风箱(手工艺品)比大风箱还受欢迎。一方面这些人为了保存儿时的记忆,另一方面这些手工艺工艺品确实很精美,值得收藏。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关中人有一句方言“猴手不离笼笼柈”意思紧守岗位是不敢离皮,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还有一句话:“你急啥哩些,馍馍不吃在笼笼放着哩”,这是因为馍在旧社会是稀欠东西,一般都是放在笼笼里高高悬挂在老人屋子的房梁上,轻易没有人敢动。

「消失的咸阳老行当」编席、编筛子、编笼

最后,补充说明,文章《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行业七——竹苇编织》一文在“今日头条”发布后,有部分网友留言进行补充,乾州蕞娃一并摘抄于此,并予以致谢。网友

鸿鹄30874170留言:不是王纪村,应该是王居村,北倪家就是王居村的一个小村。乾州蕞娃几经查找,最后在1991年编的《咸阳市志》时发现有各县村镇名称,在其中找到了王纪村,包括南张、刘家、北倪,特此告知先生。这就说明王纪村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村落名称更替,现在的人不知道罢了。

(WG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