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杨军鸣


对于“少不读水浒”个人理解应该是有以下几点

1,少年人三观未定,极易受所见所闻影响。

2,年少时人生阅历浅薄,看事物往往容易流于表面,而不能深究其内涵。

3,《水浒传》讲述的梁山好汉事迹,从表面上看,极易瞩目于兄弟情谊。而这些情谊又往往会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等豪迈情节中展示,惹得少年心驰神往。

以上三点综合而成,容易让少年人在读《水浒传》时,简单的被书中一些情节影响而不去深究是非对错。从而容易走上歧途,因此有所谓的“少不读水浒”一说。


十字东征


我觉得“少不读水浒”有一定道理。用我的育儿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我家儿子识字早,三四岁就可以自己读书。那时我逛旧书店看到一套《水浒传》连环画,翻了翻觉得画面清晰,人物生动便买了回来。

儿子一拿到便爱不释手,很快就对梁山一百单八将了如指掌,每个人的名字,对应的天罡地煞,使用的兵器,拥有的特长……他说起来如数家珍。那时候只是觉得孩子太了不起了,像每一个妈妈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简直是天才。但是问题很快来了……


小时候,他在奶奶家的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后,大声喊着:我要杀了你!

然后拿着棍子对别人包括长辈挥舞。婆婆看到我告状并批评说:“你们怎么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我只好说:“三四岁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老太太就不高兴了,严厉地说:“人家别人家孩子就不逆反,就你家孩子逆反!”

我其实已经意识到可能是阅读《水浒传》带来了负面的作用,但是思想不好阻止,我只能阻止他捡棍子。

有一次他又捡起一根大棍子,我便说:“扔掉吧,一定是脏了别人才扔的!”他说:“一定是那个孩子的妈妈让他扔的!”,想想阅读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思考,大概也挺好吧。

后来就应他的要求,买了《水浒传》儿童版,再后来他就读家里的《水浒传》原著了。

大一些,要和姥爷排座次。

过了四岁,儿子已经明白了一些是非,不再说“杀了你”之类的话,也懂得不能向别人抡棍子了。可是五岁时和姥爷打扑克时竟然定了一条规则:谁输了就喊赢的人大哥!这是要排座次呀!父亲哭笑不得!

后来他上学了,看的书多了,《水浒传》的影响渐渐弱化,我也几乎忘记因为他读《水浒传》给我带来的困扰了。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又想了起来,我觉得《水浒传》真的不适合小孩子读,因为孩子对事物还缺乏稳定的认知能力,极容易受所接触的书籍或者人物的影响。

抛开小说的背景,不去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光是读内容,孩子可能领悟不了这部小说的真谛,反倒学一些戾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在骗卢俊义上山时设的局是不是有些下作?李逵救宋江时在城门口杀到兴起,砍死砍伤那么多无辜的百姓,是不是属于滥杀无辜?扈三娘全家被灭门又嫁给了王矮虎是不是不合情理?对潘金莲和西门庆,潘巧云和裴和尚的描写以及结局是不是很黄很暴力?

不过,我自己也是小学时读的《水浒传》,儿子读得更早,因为读这本书有过困扰,但最终也像读其他书一样,没有造成太坏的后果,长大以后想书中的情节,多了一些对人情世故的了解。

所以只能说“少不读水浒”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真理!


好风读书


少不读水浒,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如此。以我的自身经历来说:

我是11岁左右接触到水浒这本书的,当时简直视为珍宝,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但我看书有个坏习惯,就像之前看西游记、三国一样,喜欢囫囵吞枣,尽捡故事情节丰富的地方,而且最好是正派把反派打得落花流水。这种情节我最爱看。

所以通篇读下来,我最喜欢看的是用计招安呼延灼、关胜;三打祝家庄;108好汉聚义后,把朝廷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等等这些情节。

然而,水浒背后真正的含义,可不是兄弟义气与打打杀杀。有一位伟人就很喜欢看水浒,他不管走到哪,都喜欢把水浒带在身边。或许只有想他这样的伟人,才能读懂水浒的真正含义。

少不读水浒,不是不读,而是“少读不懂水浒”!


圯上留侯


我很赞成少不读水浒,关键我家穷,不敢让孩子读呀,衙内这么多打的过来吗,打得赢吗,咱又没有武松鲁智深的功夫,没钱没势,上去就一个结果,被群殴,被殴完再扔进去半个月,即使侥幸打赢了,满街的摄像头,把武松等放现在,不出三天就被擒,不死已是万幸。所以我教孩子平时怂点 ,出门千万别惹事,别说人了,就是名贵的猫呀狗呀也别惹,你知道它爹是谁


用户6910467774505


看了很多人的分析,貌似很有道理,实则缺乏逻辑。


一、认同这句话的人,给出的理由大致概括起来无非3点:

1. 一言不合就“打杀”;

2. 男女关系皆“淫荡”;

3. 人际关系太“邪恶”;

用一句话总结:书里面有三观不正(男盗女娼)、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

二、事实上,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

1. 这句话并非出自名家,不过是一句民间俗语,缺乏过硬的理论支撑。

2. 能读懂《水浒传》,起码是初中文化了,基本上算是成年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判别能力,怎会轻易被一本书左右行为?弱智除外,不过弱智大致也看不懂也可以忽略。

3. 因为书里有不好的东西存在所以不读,这个逻辑就像是说空气里有粉尘、水里有细菌、食物里面有杂质所以不吃不喝不呼吸一样,滑天下之大稽。

4.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看过《水浒》《三国》之类的书籍或电视剧,还有《古惑仔》,走上邪路歪路的毕竟还是少数。

5.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红楼梦》、《西厢记》也不能读了因为里面淫荡的内容更多,《西游记》也不能读了因为全是妖魔鬼怪封建迷信,《阿Q正传》也不能读因为阿Q摸过小尼姑的头,抗战片也不可以读因为里面有汉奸……

三、正确理解,辩证看待

1.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只不过用一种夸张的说法表示水浒的江湖市井之气、三国的权谋诡诈,它并不是“行为准则”。

2. 有一定成分说明青少年容易冲动、受蛊惑,但书里面有不好的内容,也有正面的内容啊,而且好多过不好,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从中又怎会对比不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3. 早一点认识社会,了解人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更快速的成长。

4. 书读多一些,积累多一些,认识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有帮助,何乐不为。

总结:理智思考,全面认识,不要人云亦云,“少不读水浒”一派胡言。


谋略残卷


少不读水浒,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理由是:香艳故事太多、假仁义。《水浒传》是一本非常有争议的名著,故事主体本身脉络非常清晰,但是当中的情节与封建社会的法统出入太大,到底是不是以忠义之名行忠义之事,还是假借天道谋取个人私利,值得商榷一番。

常言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无论读文章或是写文章,年龄很重要。因为有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只有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体会出来。

《水浒传》虽然是四大名著之一,个人感觉应该是四大名著中写的最不出彩的一部,也是最好读的一部。因为故事中,主线很简单仅仅以北宋末年徽宗一朝朝纲腐败为背景,而且伏笔预设大的也不是很精美。

少不读水浒理由之一·香艳故事太多

如果是《红楼梦》是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的故事,那么《水浒传》就是多个女人个多个男人的故事。笔者简单统计。《水浒传》当中的男人有很多是因为跟女人的关系才走上落草为寇的地步。这种由女人带来的关系又分为直接和间接,有直接关系的是卢俊义杀贾氏、宋江杀阎婆惜、杨雄杀死潘巧云等等,间接关系的是林冲保护妻子、鲁智深帮助金翠莲出头打死镇关西、武松为兄报仇打死西门庆。

书中这些大佬们大都是自己的老婆和人搞婚外情通奸,事情败露以后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细节如果被少年读者读到未免有些过于香艳,毕竟传统观念中,我们教导青少年都是尽量避开“性”这个话题,所以才会有“谈性色变”的说法。

所以,《水浒传》虽然是一部正规小说,但是其中掺杂着如此众多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才使得后人觉得不适合青少年去阅读。

少不读水浒理由之二·伪君子假仁义

我们看《水浒传》,如果对社会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而然会觉得108好汉个个义薄云天。事情其实不然,仔细来看,忠义的表面是一群肮脏的蝇营狗苟的行为。

像李逵这样的傻子义气,我们不做太多的评论,也肯定其中有些好汉是完完全全出于重义气。那么像杨志这种好汉,水泊梁山真的是为了杨志好吗?

绝不见得,人家杨志就是想过太平日子,祖上是根正苗红的杨家将后人。原本找到一份押运生辰纲的职务,结果水泊梁山闹出个“智取生辰纲”,害的杨志成了朝廷罪犯。

梁山这种小人行为放在今天无异于,杨志被一家公司看中像挖过去,可是杨志干的好好的不想跳槽,这家公司就一直给人家领导寄匿名报告信诋毁杨志,直到被上司带头排挤,杨志干不下去迫于无奈只好投靠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没有忠义可言,就是一群土匪强盗走投无路,利用社会的漏洞来拉人头入伙。这样的情节,假若被青少年学到,以后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肯定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培养成小人行为。

笔者认为,《水浒传》这本书不是说“少不读”那么简单,任何年龄阶段读或不读完全是见仁见智,因为即使它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但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写的精彩耐人寻味。


说否说否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第一,《水浒传》中杀气太重,容易误导年轻人;第二,《水浒传》中好汉喜欢冲动,容易误导年轻人;第三,《水浒传》中算计太多,容易误导年轻人。

第一,《水浒传》中杀气太重,容易误导年轻人。

《水浒传》杀气太重,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情节:一是孙二娘和张青在十字坡酒家开黑店。作者以武松的经历,慢慢揭开孙二娘十字坡酒家到底有多么残忍嗜杀,凡是在十字坡酒家过往的,几乎都被孙二娘麻翻了,块头大的就做成人肉包子,块头瘦小的就被直接扔进河里;二是宋江被黄文炳陷害,为了报仇,把黄文炳一家老小杀了干干净净,还让李逵活剥了黄文炳,一边剐,一边把剐下来的肉放炭火上炙烤了下酒,最后才开膛破肚,挖出心肝来做醒酒汤,这画面得多血腥啊;三是宋江为了迫使秦明上清风山入伙,派人伪装成秦明的模样到青州府城外杀人放火,城外几百户百姓,一夜之间被宋江派去的人烧成一片白地,足见宋江有多残忍嗜杀,有多狠毒。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对年轻人无疑是种严重的误导。所以人们会说“少不读水浒”。

第二,《水浒传》中好汉喜欢冲动,容易误导年轻人。

《水浒传》中的好汉喜欢冲动,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并不大的事情,到了他们这些好汉这里,就变成了别人的无妄之灾。其中冲动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李逵和雷横:一是李逵跟随宋江三打祝家庄,好不容易形势往有利于梁山的方向发展,林冲救下宋江,还把扈三娘给捉住了,扈三娘的哥哥扈成为了救妹子,押着祝彪来献功以换回妹妹扈三娘,撞见李逵,李逵二话不说提起板斧一顿乱砍,还冲到扈家庄,把扈三娘一家老小全都砍死;二是雷横送梁山回到郓城县,被人邀着去勾栏看白秀英表演。看完了表演白秀英讨赏,恰巧雷横身上没带银子,白秀英以为雷横耍赖不给,两方起了争执,雷横打了白秀英的父亲,被白秀英串通知县,把雷横锁在勾栏门口示众,又因此白秀英骂了雷横的母亲,雷横一怒之下打死白秀英。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对年轻人无疑是种严重的误导。所以人们会说“少不读水浒”。

第三,《水浒传》中算计太多,容易误导年轻人。

《水浒传》中充斥了大量的算计,往往是为了达到每个目的,不惜采用卑鄙下作的手段去算计他人,就拿卢俊义和朱仝来说,他们上梁山完全是被宋江、吴用等人算计所致。卢俊义本是河北大名府鼎鼎大名的大财主、大员外,不但武艺高强、无人能敌,名声威震江湖,还有巨额家产,生活过得非常优越,按常理,他怎么也和梁山搭不上半毛钱关系。但宋江和吴用为了能把卢俊义拉上梁山入伙,让他做梁山的镇山之宝,不惜用下作手段算计、坑害卢俊义,让卢俊义妻子和管家结伙背叛他,霸占他的家产,还向官府告发他,把他打入死牢,险些丧命。就这样逼得卢俊义走投无路,被梁山救出之后,只能上梁山入伙;朱仝也类似。他当初冒着风险搭救过晁盖、宋江和雷横,到头来却反被宋江算计,叫李逵劈死了朱仝带着的小衙内,逼得朱仝走投无路,也是只有上了梁山入伙。这样的情节书中不少,对年轻人无疑是种严重的误导。所以人们会说“少不读水浒”。

当然了,凡事也不能绝对化。我相信年少时看过《水浒传》的人不少,也没见几个年轻人就因此而走上歧途,由此看来,一个年轻人会不会走上歧途关键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而不能因此把过错推到《水浒传》上面。


乔鞅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相传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先生在品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时说的,我认为道理是一定有的。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呢?最近老有人说“三观尽毁”,那么我就从三观来说说吧!

年少读水浒影响世界观

《水浒传》里面描写的故事是发生在朝廷黑暗、社会不安的年代,这样的时代本来就容易发生一些动荡的事情,少年读了会对社会灰心丧气,会对自己的人生前途丧失信心,产生悲观负面的情绪。

比如高俅,一无是处的草包,就因为会蹴鞠而得到天子赏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害得忠臣家破人亡,百姓生灵涂炭。宋江、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好汉都是迫不得已被逼上梁山。

但是书毕竟是书,故事毕竟是故事,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少年阅历尚浅,没有经历过很多社会上的事情,容易沉浸在书中的情境,以为那就是自己生活的世界。

年少读水浒影响价值观

有人说“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因此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大多都因为官民矛盾一怒而走,都是暴脾气,一言不合武力解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劫富却没有济贫,嫉恶是真的如仇。动不动就聚义,抄家伙,替天行道,看得人热血沸腾,同仇敌忾。这在当时的时代是合理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殊性。

但对后来人来说,就只能当做故事和传说了。年少不懂事,看多了水浒英雄好汉的义举,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影响。

小时候课余时间,总能看见一些男同学拿着一根棍子,嘴里喊着“冲啊”“杀啊”之类,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很威风,很有范儿吧!若不是崇拜电视里的英雄故事,又怎会有此之举。

青少年正是血气方刚、傲慢叛逆的年纪,若是沉迷于水浒中的暴力和儿女故事,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传》,喜欢“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天下还不大乱了?

年少读水浒影响人生观

其实,水浒里的英雄好汉并不都是无路可走被逼上梁山,我看有很多也是热衷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世道黑暗深恶痛绝,不如一起上梁山干大事来得痛快。

年少读水浒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很可能忽略书中其他背景和因素,而引导青少年形成拉帮结派的坏习惯,不去关心自我成长,而是归咎于客观因素,有困难不去寻求帮助获得正确的指导,而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虽然“少不读水浒”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其实问题不在于书本身,而是我们的教育给出怎样的引导性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名著的魅力。


潇湘静女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古代俗语,意思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这是咱们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那么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咱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越来越发现老人说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流传了下来,而且还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之言呢?咱们现在来看看也不外乎这几点。

第一,“少不读水浒”,为什么呢?因为少年血气方刚,头脑比较简单,遇到事情容易冲动。而水浒这部书的个人英雄主义很重,里面的兄弟情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景就是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令人神往。说句实话,里面的江湖气息有哪个少年不喜欢呢?而且为了兄弟情义,上刀山,下油锅,两肋插刀,要是少年看书后都学这些,不服就干,那是多恐怖的事情?

第二,“老不读三国”,为什么呢?因为老年人活了一辈子,本来经历的事就很多了,做人比较圆滑,不是老人骂年轻人的时候还常常说“吃的盐比你一辈子吃的饭多”。那么《三国演义》主要是讲了什么呢?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争夺天下,故事情节中处处充满了计策和权谋,要是再读读三国,研究一下里面的计策,遇到事情的时候学习模仿一下,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啊。所以有了“老不读三国”这句话。

最后,在我看来,虽然有这个说法传了下来,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不管是《水浒传》还是《三国演义》这都是四大名著啊,都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所以,不是说一个好人看了一本书就会变坏,也不是说一个坏人看了一本书就会变好,不管看什么书,自己以后的行为还是要取决于自己的内心的。




坚强的浩浩


没道理。

如果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说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智不成熟,又喜欢模仿。读了《水浒传》后很容易受到其中“哥们儿义气”的蛊惑,造成不辨是非,漠视法律,从而冲动闯祸,还有情可原的话。

那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部“古惑仔”电影;一本玄幻修仙的网文;一个带有暴力色彩的短视频给青少年三观造成的影响,都要远远大于一部《水浒传》的情况下,还因此杞人忧天,就有点儿矫情了。

我所了解的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差的,喜欢《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的人数和程度,也要远远大于《水浒传》类的名著。

更不用提那些本来就已经打算放弃学习的差生了,打游戏、谈恋爱、抽烟喝酒打架才是他们的常态。他们才不会花时间,费力不讨好的去啃那种半文半白,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呢!

这在和小伙伴的交流中会很尴尬,对他们而言,林冲、武松、鲁智深的所作所为远不如“吃鸡”刺激、来劲。

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容易受网络时代快餐文化的影响,而不是这些传统文学名著。

现在的情况不是担心青少年读完《水浒传》会给他们造成什么不利影响,而是他们根本不想去碰。

我了解的情况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鼓励初中生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包括《水浒传》在内的一些文学名著,甚至是金庸武侠小说,这也比一味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要好的多。

我觉得这也是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开卷有益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