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匾额文化"的文化内涵

卫辉慢生活


【前言】卫辉山区星罗棋布着许多古村落,最有名的要算狮豹头乡小店河村了。小店河,是我国北方清代民居建筑的优秀范例之一,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和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其实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推送文化学者牧鄘先生的“古村落探秘”系列文章,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秘卫辉厚重的古村文化。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小店河“门文化”之文化

——以“丽融和”门匾为例


□牧鄘


经过康雍的励精图治,清中叶政局稳定,经济的发展,给人口流动,富商巨贾营造豪宅大院带来了机会。

卫辉石包头小店河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至民国十六年,经过闫氏家族近二百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形成今日之存世规模。

明中期由于人口增殖,经济的繁荣,煤的使用,砖的大量烧造,墙体更经得起雨水的冲刷,对建筑造成深远的影响,硬山式建筑得以普及。小店河民居建筑风格为北方民居常见的硬山式建筑。整体建筑依山而建,有寨门、寨墙。院落十座,其中一座为祠堂。

看似普通的清代民居,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建筑民俗密码符号。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小店河八号院三字匾“行叠翠”


以五号院“丽融和”门匾为例。

匾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显性载体,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学、哲学、宗教、书法、美学、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

“匾”古代称“扁”。《说文解字》:“扁,署也。从户,册,户册,署门户之文也。”

匾额肇始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从文献记载来看,匾额最早出现在汉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萧何在高祖六年题“苍龙”、“白虎”之匾额。

匾额的形式、状如手卷者叫手卷额,型似册页者叫册页额。

在唐朝匾额基本为竖式,位于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有“观音之阁”匾,竖式,相传为李白所提。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门额,还有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佛光真容禅寺”,也是竖式。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小店河村四字匾“作善降祥”

到宋代门匾竖式、横式皆存,从《清明上河图》可窥其一斑。“赵太丞家”为横式,“正店”为竖式。宋代《鸡肋编》载,有“殿春亭”,缘自苏东坡“亭下殿余春”诗句,《鸡肋编》特意表出“作横牌书之”。

小店河民居建筑匾额形似有两种,一种是册页式匾额,如“丽融和”、“行叠翠”、“山为壁”、“迎日丽”等。另一种是手卷式匾额,如“降善作祥”、“守身为大”、“关雎起化”、“麟趾呈祥”等。这种形式书丹勒石放在门的整体上边,严格来说和册页式门额有所区别。

从历史上看匾额的字数,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有“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刘三叔精装字画”、“赵太丞家”,“开州杨瓜子炒货坊”。

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曾记载赵匡胤和赵普登朱雀门的场景: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看来匾额的字数在宋代并无定数,数量不等。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元代张翀《日闻录》:匾额字数奇而不偶者,古今往往皆增一“之”字。如大成殿则曰“大成之殿”,不知起于何时。到了元代匾额尚偶数。

再看一下北京明清老字号:同仁堂、都一处、长春堂、全聚德、内联升、瑞蚨祥、荣宝斋、张一元、东来顺、六必居、吴裕泰、便宜坊、马聚源、砂锅居、一得阁等。明清时期老北京匾额基本为三个字。

在颐和园的同乐园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称买卖街、南北长街、铺面房。每当同乐园有演出活动时,这里的铺面一并开张,货物由太监从外面采买,店伙计由内务府太监充任,模拟市场交易,以供帝后宾妃游乐。据李文君著《圆明园匾额楹联通解》统计,买卖街铺面房门额,除“川流老铺”外,其余匾额皆为三个字:水玉馆、留春居、远馥斋、圃香馆、富兴楼、万香楼、茂源号、嫩绿轩、同盛号、魁元堂、兴盛号、韵古斋、广兴号、聚香斋、德兴号、天祥号、华服斋、居之安、乐婴号、文雅斋、天宝楼、翠云斋、宝华楼、如意渡。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先生,在陕西某村作田野调查,统计了42家住宅的门楼,门斗上书写的内容属于格言类的多达25户: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谦受益”,有11户;“俭恭让”有3户;“敦孝友”2户;还有“敦和睦”、“重礼让”、“勤为业”、“勤致富”等等。表达主人人生追求的内容有10户,“耕读家”3户,“农为乐”2户。其它标语口号式的7户,如“树雄心”、“争上游”、“心灵美”等。

北京、陕西、河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浸濡,明清时期甚至当代门额的字数基本为三个字。

看来小店河匾额三个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普遍现象。小店河册页额皆三个字,有何玄机?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易经》的影响,《易经》是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易经》:“天下万物,皆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河北为阳,河南阴;男为阳,女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楼庆西先生在《中国小品建筑十讲》中,针对阴阳理论在建筑中的应用时说:这种观念流行很广,它反映到了建筑的选地、择基、规划、取名、装饰等各个方面。

北京天坛为皇帝祭天场所,为圜丘式建筑,三层圆台,上层直径为1×9=9丈,中层直径为3×5=15丈,下层直径为3×7=21丈。天坛的附属设施,如栏杆、台阶、铺地石采用九为单位。阳数中的一、三、五、七、九都包括在内。

顺着这个思路,“丽融和”为三个字,三为奇数,属阳。

“丽融和”三个字在门的门斗位置。门斗是门框上增加的那段框架,门斗上的木版叫走马板,“丽融和”每一个字位于一块儿走马板上,走马板中间的竖梁宽度为9.6厘米。清代一尺为32厘米,一寸为3.2厘米。那么中间竖梁的宽度9.6厘米为3寸,3为奇数,属阳。

“三”为奇数,属阳,吉。按门大吉,开门大吉,闭门大吉。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三星高照年画

民间有“三星在户”“三星高照”的吉语。《词海》“三星”词条:旧俗称福、禄、寿三神为三星。象征为三星在户。

三星在户出自《诗经》,《诗经•唐风•绸缪》,第一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是指参宿三星;“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是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是指河鼓三星。三星照在门前,表示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引申为家庭和谐美满。喜今日三星在户,卜他年五世其昌。

福,《说文解字》:“福,佑也。”福,神明降福保佑。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从两手奉尊导于示前,或并省示,即后世之福字。在商则为祭名。”后来由祭名引申为“上帝降福保佑。”佑是福的引申义。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天官赐福木版画

民间有天官赐福,天官,为道教之神。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或“三元大帝”。“三官”之说见于《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宋代“三官”与三元日的民俗节日结合。宋吴自牧《梦梁录•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之辰。”

每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祀天官,七月十五中元节,祀地官,十月十五下元节,主祀水官。天官负责赐福,地官负责赦罪,水官负责解厄,这就是全国三官庙的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大帝之神权。

明代卫辉府汲县有三官庙,《万历卫辉府志》卷五:“三官庙,在府城北三里许,正德中建,万历十三年乡耆祝寿重建。”

由于三官被赋予神权,民间影响巨大,三官庙香火日隆。三官作为福神,在明清民俗中已成为吉祥之神。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卫辉正面村三字匾“谦贞吉”

禄,《说文解字》:“禄:福也。”禄,幸福。甲骨文“禄”,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似为井鹿卢之初字。上象桔槔,下象汲水器,小点象水滴形。今字作辘。”汲水灌溉,可得丰收,遂有福义。

民间有“禄星”,即梓樟帝君、司禄神,表示升官发财吉祥如意。相传三国蜀人张亚子为“禄神”,为掌管人间禄籍之神,到了元代和文大权。因此禄星成为民间崇拜。

张仙护子木版画

关于禄星,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是张仙,张仙何许人也?何时成仙。

宋《苏老泉传》说:“张名远霄,眉山人,五代时游青城山成道。”

张仙祠为读书人祈求功名利禄所建,后有乞子送子护子的功能。明万历年间汲县建有张仙庙,《万历卫辉府志》卷五:“万历十五年建”。

寿,《词源》:“寿,年纪长,寿命。”《说文解字》:“寿,久也。”《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犹如南山寿那么长,既不亏蚀亦不崩。犹如松柏常年茂盛,枝叶不衰代代相传。

寿星,星名,又称南极老人,南极老人星,南极人仙翁,南极大帝,是我国民间神话中的长寿之神。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寿星,列二十八宿之长,故曰寿。《尔雅•释天》:“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道教承袭此说。为斋䩌仪式祈寿,延寿的主要神灵。

道教称福星为天德星君,禄星天佑星君,寿星老人星君。福、禄、寿三星为民间神话,古人把它们尊为赐福、赐禄、赐寿的吉祥之神而加以崇拜,“丽融和”门巧妙地,含蓄委婉用“三”字象征福禄寿,三星在户,三星高照。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两仪”即“阴阳”,这种二元论对自然界的解释,具体在数字上的表现为偶为阳,奇为阴,阳为吉。特别是明清时期,《易经》在建筑、堪舆、风水等广泛应用。丽融和门三个字的册页式门额,契合易经哲学思想。

新乡故事:小店河村

龟背上的古村落小店河

至于三星在户,在民间较为熟悉的吉语,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它不是以具体的图案来表现,图案的视觉冲击感比较直观,它巧妙的、含蓄的、隐晦的用数字三在“丽融和”门上用象征的手法出现,这种以三为象征意义的约定俗成,根据特定的风俗习惯,是明清时期民间经历一定的阶段而逐渐演绎而成的,这种特定社会群体的认识,为集体意识,当这种集体意识日久天长,人们熟视无睹时,就成为集体无意识,三的象征意义需要经过解读才能表达出来,否则很难使人们认识和理解。

三字门额所象征闫家对幸福生活理想的追求,以及纳吉祈福的心理,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再现,它丰富了小店河民居建筑文化,特别是门文化的内涵,迄今具有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