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一间屋子,一盏灯,

灯下有等你归来的人,

何以为屋?

心安才是家。

——《卖房子的人》

长期以来,"买房卖房"都是普通老百姓们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之一,"房子"这一物件,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成为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在一线城市中,"房子"甚至是地位高低的评判,听起来很讽刺,但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人们看待"有房人"和"无房人"的眼光差异很大

由此便出现了一批为了"房子"而四处奔波的"卖房人"和"买房人",《卖房子的人》也因此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如今电视剧改名为《安家》,凭借精彩又接地气的剧情发展,收视率一度上升,剧中的故事设定也引发观众热议。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小人物大生活,卖的是房子也是家

《安家》最大的特点是,剧中人物皆是"不完美的人"。

店长"徐姑姑",典型的佛系人格,不追求业绩却操心买房人的家事,以为假离婚的小聪明可以多分房,却没想落得真离婚后进身出户的下场。

"空降兵"房似锦,典型的狼性思维,工作中凡事必冲必抢,狠起来自己同事的单子也可以"截胡",可生活中却是有着"吸血鬼"家庭的可怜女人,极度节俭和努力赚钱,只为早日有个安身之地。

职场小白朱闪闪:作为之前全店唯一的女店员,两年没开单也在店内风生水起

,原因不过是店长将她视为静宜门店的"吉祥物"。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业务能手"王子健,作为徐文昌最器重的属下,接单秉承"稳准狠"的原则

,针对高端客户推销,成为了店内日常收入的重要来源。

"解决能人"谢亭丰,是店内年龄最大的业务员,却是解决疑难杂症的单子的一把手。

高材生鱼化龙,985重点大学毕业的他将这份工作当成过渡,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门店的整体文化水平。

"鲇鱼效应"楼山关,作为一位贫困家庭里长大的职场新人,他对成功的渴望,让整个门店产生了"鲇鱼效应",其闲散风气也变得可控。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这群具有"缺陷美"的人物以静宜门店为据点,展开了一系列以"房子"为中心的故事。

无论是根据客户需求转卖"凶宅",还是自己先掏钱装修再售卖奇葩户型"跑道房",剧中故事奇葩却又典型,其中"房子是否签署儿媳妇的名字"、"房似锦原名房四井,出生时因是女孩而被母亲丢在井中"······引发了生活中"重男轻女""原生家庭关系"等热门话题的讨论。

电视剧选择了"中介"这一生活常见的职业作为切入点,但看点却从中介的职场生活中跳脱了出来,在看似喧嚣的买房卖房氛围中,其实充满了令人共情的酸甜苦辣。

正如孙俪对剧本的总结:

"虽然讲的是小中介,但是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大世界"。而罗晋则是引用了剧中徐文昌的一句话:"每一栋房子都是具有灵魂的老朋友,我卖的不是房子而是家。"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大家告别《蜗居》投身《安家》

《安家》剧本改编自日本《卖房子的人》,而编剧六六最初并对剧本并不感兴趣,直到被追问:"2019年,《蜗居》就播出十年了,这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不觉得再应该回顾一下吗?"

经过反复思量,六六最终接下了这部戏,并深入房地产部门进行了4个月的摸底调查和为期半年之久的采访,最后形成了具有浓重本土气息的剧本,写出了中国人自己买房子的故事。

剧中出现的靓点之一是,2019年曾在《蜗居》中无房可安身的海清夫妇,在《安家》中再聚首,这一次,他们终于买房了!这一波回忆杀也引发了观众热议,曾经四处漂泊、无定无居的部分人群,经过10年的奋斗,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房子之于中国人,长久以来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家的象征,是漂泊万里后的避风港,意味着温暖和安宁......回顾居民的住房变迁史,是一幅巨大的生活缩影图,也是社会进步的典型标签。

70年代的“筒子楼”

  • 70年代时候,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曾有无数中国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80年代的“单元楼”

  • 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出现了新建的楼房居民小区,每家每户开始设置厕所、卫生间、客厅,"筒子楼"逐渐被单元楼取代。
    单元房设施相对完备,自成体系的独立房子,让大众的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左图:筒子楼 右图:单元房

90年代的“商品房

  • 90年代开始有了商品房,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较高档次住宅还有餐厅、书房、储藏室,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权威人士说,以实际的居住面积算,当时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8平米。

21世纪的“多类房”

  • 步入21世纪,人们的住房选择更多,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雨后春笋般林立。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商品别墅房

房子的变迁史,也是人民生活的进步史。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蜗居》的人们也终于得以《安家》,电视剧是生活的缩影,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也是时代进步的标签!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安家》到来,"安心"还有多远?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剧里人物角色越发鲜明,由剧中故事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随着大家生后水平的提高,买房子的人越来多,房子住的越来越大,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以前,街坊四邻可以随时串门,孩子们在院里可以和小伙伴们肆意嬉戏;那时候房子不大,居住不是那么舒适,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大家街里街坊互帮互助,生活的简单也美好!

如今,楼层越来越高,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择屋安家,可是人们却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再乎,房子——开始单纯变成每天休息的地方,邻居则像是个摆件,邻里之间几乎不打照面,楼里只有常亮的照明灯,而少有欢声笑语。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从前热闹的邻里饺子宴

《安家》将生活现实浓缩后,以小荧幕的形式再度呈现在大众面前,引发观众共鸣:我们始终都在追求安定,可一间房子并不能带来什么,我们买屋子,其实是为了买一个能够让自己心安的地方,这里面不仅有一盏为你留夜的灯,还有一个等你回来的人,这间房子——才称之为家。

因此,《安家》借由真实的故事改编,希望大众们在生活富足的今天,不忘内心的初衷,打破邻里的冰冷关系,回归温暖的"大院生活!《安家》如期而至,"安心"毕会早日来临!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一间屋子,一个故事。11年前《蜗居》的人,11年后如愿《安家》,而这一部居民生活变迁史,也为生活的进步贴上圆满的标签。

《安家》目前剧情在不断地层层推进,主角们的故事也开始渐入佳境。由店长为了分房子假离婚,最后却落得真离婚的结果;到房似锦不得不住凶宅,而后为了业主要求转卖卖凶宅后,两位主角阴差阳错的开始了出租屋的"同居生活",这对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与生活中的"室友"关系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安家》——家,不只是个房子,而是房里永远都会为你留盏灯,灯下有个永远等你回来的人!何以为屋?安心即是家。愿大家都能早日寻得安心人,《安家》生活!

11年前《蜗居》的人们,11年后《安家》了吗?

作者简介:柳清然,爱旅游、爱乐器,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欢迎关注!愿我们都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