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劉備如果不征伐東吳,三國會有怎樣的走勢?

曉磊愛文史


只要劉備的性格不變,破壞孫劉聯盟的“決心”不變,結局就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後,劉備集團由最初沒有立足之地,被曹操軍團追著滿世界地跑,發展到跨有荊益之地,可以與曹操軍團及孫吳三足鼎立的勢力。如果繼續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所制定的發展戰略,據“荊益之地”而待天下“有變”,然後聯合孫吳分兵出擊討伐曹魏,不斷削弱或消滅曹魏,甚至一統天下都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由於劉備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私慾大“膨脹”,導致在他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下,關羽進攻襄樊,最後大意失荊州父子二人遭到東吳捉殺。更糟糕傅士仁、糜芳、孟達、範疆、張達等接二連三地攜城背叛,蜀漢已經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而自以為找到了可以進攻東吳“理由”的劉備還不自知,粗暴地拒絕了東吳“歸還荊州、與蜀漢重修舊好”的要求,以至於舉“國”之力進攻東吳的劉備損兵折將,慘敗夷陵不得不白帝城遺詔託孤,使得蜀漢“國”力迅速衰弱,這一切非唯天時,主要的原因在於人為。

可以說,自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時候開始,蜀漢就已經錯過了蓄勢而發的最好機會,因此,只要劉備的性格不變,破壞孫劉聯盟的“決心”不變,不管他有沒有徵伐東吳,結局就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最大的可能就是讓迅速走向沒落的蜀漢“苟延殘喘”,多拖些時日,僅此而已!


油茶絲語


劉備不伐吳,三國還是三國,總體大勢不會變的。

劉備伐吳,慘敗與夷陵,徹底奠定三國形勢,這只是讓三國的趨勢明朗化,或者說讓三國分立的形勢提前到來了。

為何這麼說呢?除去伐吳,劉備集團在此之前的兩個行為其實已經埋下了三國分立的基礎。

一、關羽失荊州,劉備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說荊州的戰略地位,劉備能夠奪取益州,也是以荊州為支撐的。

可以說荊州是劉備的大本營,丟了荊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馬成為“遊子”,使得荊州系官員人心大動,劉備的統治基礎瀕臨坍塌。

所以劉備必須要奪回荊州,這也是絕大多數官員支持他伐吳的原因。

失去了荊州,劉備圖謀天下的大業基本落空,魏、吳堵在狹隘的四川盆地,割據有餘,爭天下不足。

二、稱帝過早,使得匡扶漢室成為虛偽口號

劉備進位漢中王時期,是劉備集團最巔峰的時刻,也是劉備威望最空前的時刻。

這時候,那些心念漢室的人,真把劉備視為最後的希望。

但是劉備在曹丕稱帝不久,也就稱帝自立,操之過急。

劉備最佳的選擇是等待時機,利用漢中王的身份來招攬各方心念漢室的人士。

雖然他是以漢獻帝遭到殺害為藉口,稱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內情的人看來,劉備暴露的他稱帝的醜陋一面,所謂的匡扶漢室只是他虛偽的口號。

古代十分講究譜系,劉備所謂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這樣的身份。

別說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劉備稱帝,那些忠心漢室的人並不一定認同劉備的漢政權。

這一點孫權就靈活多了,先稱王,最後稱帝,期間因為劉備伐吳立刻向曹魏靠攏。

雖然劉備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急著稱帝,但是他其實可以學習曹操的,讓兒子去這麼幹。

所以劉備不伐吳,也改變不了三國趨勢。

不過蜀漢集團內的人才可能不至於最差,畢竟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了大量種子人才。


微史春秋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他還有兩種選擇,靜觀其變和北伐曹魏,不過這兩種選擇都更加不符合他的利益。我仔細考慮後,覺得劉備不可能不征伐東吳。

一、靜觀其變

也就是說劉備在孫權殺死關羽,搶去了荊州之後,裝沒事人,裝鴕鳥。這個是不可能的。

荊州是劉備的戰略根據地,是重要的糧倉、兵源來源地和北伐的兩大支撐點之一。荊州到了孫權手裡,孫權力量一下子壯大了好多,劉備的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此消彼長,劉備不可能坐視不管。


二、北伐曹丕

孫權奪取荊州,殺死關羽,孫劉聯盟已經破裂,就算劉備裝大度,說沒事,咱還是大舅哥和妹夫的關係,還是好朋友,那麼孫權會這樣想嗎?

所以,就算劉備自己去北伐,孫權絕對不會同時攻打曹魏,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坐山觀虎鬥,看著劉備和曹丕拼命,誰快輸了,孫權就會趁虛而入,去攻打快輸的一方,去奪地盤;或者聯合快輸的一方,重新形成三國鼎立的模式。不管怎麼樣,在劉備北伐中原的初期,孫權絕對不會支持劉備的。他會開心的跳起來。

劉備在孫權剛剛殺死關羽、奪取荊州的時候,就放下孫權不打,去打曹丕,兩面作戰,那簡直是瘋了,傻了。

所以,劉備不會放著孫權不打,去單獨攻打曹魏。

三、攻打東吳是劉備最好的選擇,雖然打輸了,但是如果打贏了呢?

劉備攻打東吳,道義上為了義氣,利益上是搶回荊州,甚至吞併東吳。

因為劉備輸了,所以千百年來,大家都說劉備不應該打東吳,但是如果劉備重新奪回了荊州呢?如果劉備滅了東吳呢?大家還會說劉備錯了嗎?

再說,孫劉聯盟破裂在先,孫權殺關羽奪荊州在先,讓劉備當鴕鳥,那麼劉備和五虎將都一天天的在衰老,如果全都死了,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劉備肯定是思前想後,考慮再三,只有打東吳最符合他的利益。

三國裡面,最不能等的就是蜀國,曹魏和孫吳都可以據險而守,都可以靜觀其變,只有西蜀等不起。劉備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去爭奪天下,諸葛亮活著,一定要去北伐,這是西蜀的宿命。


陳健4396


也不會怎麼樣,結局是一樣的

蜀國國勢轉弱的地方,不在於劉備伐吳,而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環節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在於綜合國力,因為打仗是需要損耗糧食、兵器和人員傷亡。當時秦為何能統一,就是有著大片的土地,人口、糧食供應能力。當然,還有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制度。

在魏蜀吳三足鼎立時期,蜀一直處於最弱的一方。即使佔了荊州五郡時候。他的實力依然不是最強的,只因為關羽的戰鬥力被過於神話,看起來好像很牛逼哄哄。最後被呂蒙從打敗,雖然,有內部出了叛徒的原因,但多數時候還是關羽自己處理不當造成的。

01

當失去了荊州以後,我們看一下三國國力的排名。

最強大的是魏,其次是吳,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領土來比較的話,

魏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洛陽一帶)、雍州(關中和隴右)、涼州以上十個州; 吳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和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和荊州與魏分割所有);

蜀的領土只有益州這一個州。 拿人口來比較的話,蜀當時的人口有28萬戶、94萬人(《蜀書·後主傳》裴注引王隱《蜀記》);

吳當時的人口有52.3萬戶、230萬人(《吳書·三嗣主傳》裴注引《晉陽秋》); 與蜀吳相比,魏的人口有66萬戶、443萬人(此數字是從《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中記載的魏滅蜀時的總人口中減去前述蜀的人口得來的)。吳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吳的一半。


02

劉備稱帝已經失去人心

劉備稱帝,內部很多人是反對的,有黃權等一些過去曾極力反對迎備入蜀的劉璋舊部,他們支持劉備即位並不是發自內心的。費詩更是公然表示反對,認為即位時期尚早。

雖說劉備是漢室後裔,但劉備的家系是在系譜上都找不到的旁系的旁系,劉備急於稱帝實際上暴露了他嘴上高喊要復興漢室,內心卻只想當皇帝的本來面目。劉備的即位使魏國那些對漢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劉備因此也失去了不少人心。

本來劉備靠著人心起家,現在失去人心後,本身的優勢頓時減掉一半。

03

劉備伐吳只是像窮人賭錢那樣,輸了最後的賭注

劉備為什麼一意孤行不顧周圍反對堅持要東征伐吳,一般人都認為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而且在將要出征之前,三弟張飛又被暗殺,而且暗殺張飛的人,又投奔了孫權,這就更增加了劉備對孫權的仇恨。

不過很難想象,僅這兩條理由,就能讓劉備變得那麼固執,似乎不太符合邏輯。應該這麼理解,對於劉備而言,荊州可以說是他起這的地方,他的很多老部下也都是在荊州時就跟隨他的,所以劉備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種強迫症之中,那就是無論如何要奪回荊州。

但是,劉備伐吳,被陸遜一把火燒了連營,兵力損失過關。

如同一個學習成績本來就差的同學,再把腦子摔外了,無論後期諸葛亮如何發展、保養,與其他兩國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

所以,即使劉備如果不征伐東吳,也無法改變現狀,除非 是魏、吳兩國內部發生動亂,或出現昏君、庸君。最多是多撐幾年了不起了。


國內ERP專題


劉備征伐東吳,是不得不為之。

首先劉備手下有大量的荊州人士,如果不打回去,勢必有大量的人員會逐漸流失,甚至加入吳國一方。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情況。

其次荊州地區是三國時重要的人口基地,整個益州人口不到100萬,而劉備之前所佔據的部分荊州地區人口至少有70萬以上,僅此一項就相當於國力翻了一番。

而且荊州地區是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日後吳蜀聯合抗曹,甚至是滅曹的重要保障。失去了荊州,蜀漢和魏國交壤的就只剩下漢中了,這就使得吳蜀聯合失去了必要性,因為兩者進軍的距離太遠了。而如果還保有荊州,雙方聯合,對魏國的威脅更大,而一旦在軍事上佔優的話,由於地利的關係,蜀漢得到的好處會更多。


三箭一雕230


劉備是否征伐東吳,其實這對於當時的三國大勢來說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只不過是起到了一點加速的作用罷了。

因為在此之前的幾件事情其實就已經奠定了三國的大勢走向。

1、關羽大意失荊州

其實在魏、蜀、吳三方當中,蜀漢一直是處於弱勢的一方。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五郡,實力可謂大增,但就算如此他的實力依然不是最強的。

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致使蜀漢失去了最重要的地盤。而劉備之所以能夠奪取益州,就是以荊州為支撐地的。

可以說荊州已經成為了劉備的大本營,這大本營都丟了,下面的人肯定會心慌。

再者,當時的荊州不僅僅是諸葛亮所說的聯吳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據,更是逐漸成為了三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匯聚點。

如此一說,更顯荊州之重要。所以,當劉備提出要奪回荊州時,手底下的大多數官員都是支持他的。

2、過早稱帝

今天來看,劉備稱帝這一點是他所做最不明智的決定。

雖說劉備是漢室後裔,但其家一系實在是與正統皇室相隔太遠了,早已不知是多少個旁支的旁支了。

雖說劉備稱帝是在漢獻帝被殺之後,但也暴露了他想稱帝的本來面目,而嘴上高喊的復興漢室只不過是口號罷了。

劉備稱帝時有許多人反對,認為時機尚早。但劉備沒有聽勸,依然堅決稱帝,使許多人心寒,特別是那些以他為復興漢室之希望的人,因此失去了不少人心。

曹操是最精明的一個人,擁有著帝王的地位和權利但就是堅決不稱帝,而是安排好一切,讓其兒子稱帝。劉備完全可以學他,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去做。

一場賭注,加速了三國局勢的發展

人們一直覺得劉備攻打東吳理由有三:一、關羽的死,東吳是主兇;二、張飛的死,主兇投奔東吳;三、奪回荊州,這是他的大本營。

正是這些,讓劉備不顧一切的攻打東吳。誰知,東吳早已做好了一切準備,就等著劉備去呢。

最後,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幾近全軍覆沒,蜀漢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從此,蜀漢成為三方中最弱的勢力,後期無論諸葛亮怎麼發展也無法提高其實力。


樾檬侃歷史


引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這場戰役劉備打的十分艱難,艱難程度幾乎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漢中之戰歷經兩年,最終以曹操主動撤出漢中而結束。

劉備為了慶祝勝利,分封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四大將軍。關羽不滿封黃忠為將,抱怨道“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抱怨之餘,關羽還來可點實際行動,發動了樊襄之戰。東吳呂蒙趁荊州空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劉備為報關羽荊州之仇,發動夷陵之戰,征伐東吳,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兵敗白帝城。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由此急痛攻心,病逝白帝城。劉備的逝世,使剛剛建立的蜀國集團搖搖欲墜,還好諸葛亮力挽狂瀾,挽回了局面。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三國走勢會如何呢?小童認為劉備不征伐東吳,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打破,各自勢力變化可能會有所不同,下面從魏蜀吳三個角度各自分析。

一、魏,提前伐吳

曹丕在曹操征戰一生的基礎上建立的魏國。曹丕即位後,急需對內樹立威望,所以需要對外發動征戰。曹丕征戰的對象有三個:

①北方遊牧民族;

②江東孫權;

③川蜀劉備。

北方遊牧民族:

在夷陵之戰以前,曹丕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三國志》:從前西戎各國臣服,氐族、羌族來朝稱臣

江東孫權

在夷陵之戰以前,孫權預料到劉備會報復,為防備魏蜀兩線用兵,提前向曹丕稱臣。對曹丕而言,多年的宿敵稱臣,也是一種功績。曹丕選擇暫停向東吳用兵,原因為一方面孫權向曹丕稱臣,另一方面曹丕也是再持觀望態度。

《三國志》: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川蜀劉備:

川蜀之地,易守難攻。征戰劉備兩條路,一走秦川,徵漢中;二出樊襄,走荊州南郡。

①一走秦川,徵漢中

當年曹操跟劉備爭奪漢中時,將漢中稱為“雞肋”,最終曹操不得於放棄食之無味的漢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曹丕深刻吸取父親曹操得教訓,在實力上不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會貿然去嘗試蜀道的艱難,發兵漢中!

②二出樊襄,走荊州南郡

南郡是荊州的門戶,曹丕欲徵劉備,還可以從荊州下手,可惜荊州已不屬於劉備,曹丕走荊州伐蜀這條路被孫權所截,此路不通。

曹丕想攻劉備,苦於無路。

曹丕有徵戰之心,無奈無征戰時機,只能選擇靜觀其變。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曹丕急於開疆拓土、樹立威望,征戰的對象首選便是孫權。歷史上曹丕曾三次伐吳,若無劉備征伐東吳,曹丕伐吳肯定會提前。

二、蜀,北伐提前

劉備征伐東吳,對蜀國的影響有:

①劉備兵敗,蜀國損兵折將

②劉備病逝,蜀國內部人心不穩。

③劉備病逝,蜀南地區發生了小規模的暴亂。

④諸葛亮平定暴亂,恢復國力,多年後才北伐曹魏。

如果劉備不征伐東吳,蜀國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局面。蜀國可能有以下兩種發展趨勢:

①北伐曹魏

匡扶漢室”,是劉備扛了一生的大旗。如果沒有夷陵之戰,劉備不死,蜀國國力尚在,北伐曹魏是必然的選擇。倘若諸葛亮坐鎮後方,劉備帶兵北伐,能否克復中原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決不會像諸葛亮北伐那麼艱難!

②征伐東吳

由於孫權偷襲荊州,導致孫劉聯盟破裂。荊州做為劉備的戰略要地,在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就已經確定了下來。因此劉備伐吳,於私可報關羽之仇,於公可奪回要地荊州,所以劉備伐吳也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沒有劉備的夷陵之戰,蜀國北伐曹魏將會提前。劉備靜觀其變,適時征伐東吳,蜀國國運必將另當別論。

三、吳,伺機而動

夷陵之戰,給劉備造成了致命打擊,卻沒有給孫權帶來多大負面影響,孫權佔據荊州的事實沒有改變。如果沒有夷陵之戰,孫權可能繼續在荊州做文章。

首先來看看引起夷陵之戰的原因——孫權偷襲荊州。孫權偷襲荊州目的有三:

①全據長江;

②越荊州南郡,便於北伐曹魏;

③以荊州為跳板,可進劉備益州。

如果劉備沒有徵伐孫權,孫權會伺機而動,在荊州上做以下文章:

①合肥作為孫權北伐的突破口,曾發動五次合肥之戰,可惜的是每次都無功而返。孫權佔據了荊州以後,孫權北伐的路上又多了一個突破口。所以如果沒有劉備的夷陵之戰,孫權可能會伺機而動,兵出荊州,北伐曹魏樊襄

②孫權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孫劉聯盟已經破壞。因此即使劉備不征伐東吳,孫權也會伺機而動,兵出荊州,征伐蜀國益州

總結

孫權有長江之險;劉備有蜀道的天然屏障;曹丕佔據北方,國富民強。劉備伐不伐東吳,三足鼎立的基礎鬥沒有變,所以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改變。

雖然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改變,但三國此長彼消的形勢還會持續發展下去,三國出現對峙的穩定局面可能會推遲。


童眼看世界0


劉備征伐吳國與不征伐吳國結果都是一樣

蜀國在三國時期是地處偏遠的芒荒之地,蜀國多山僅僅是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區更多靠近少數民族邊疆地帶,複雜的民族問題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維持國家安定,再聚集能力去逐鹿中原實在是勉為其難。諸葛亮在隆中對已經分析的十分透徹,三分天下是大勢所趨誰也無法打破格局,劉備的戰略是建立以蜀國為基地的國家基本框架再謀發展。也就是說劉備的蜀國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如果魏國出現重大國家事件出現分裂也許蜀國就有機會問鼎中原,沒有機會蜀國只能偏安一隅與魏國和吳國形成對峙之勢。


西非太守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東征,想要奪回荊州,最終卻失敗了,間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張飛的性命。如果劉備沒有討伐孫權,結局會是如何呢?

首先劉備打孫權並不一定是因為關羽被殺,畢竟劉備東征距離關羽被殺已經快兩年了,而諸葛亮阻止劉備東征也很可能是演義中杜撰的。

當時蜀漢的情況是這樣的,經過數年的經營,劉備認為自己可以有和孫權一戰的實力了,打算奪回荊州,因此才出兵東征。畢竟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弱肉強食,有實力了就要去攻打別人,才能奪取更多的資源。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回到題目中的假設,如果劉備沒有討伐東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劉備和張飛不用死這麼早,劉備在西蜀積攢的部隊也不會什麼有損失。

那麼劉備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繼續臥薪嚐膽這兩條路了。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孫權會不會歸還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荊州,劉備就可以兩路大軍北伐。

當時曹操已經死了,如果孫劉兩家可以像之前一樣共同討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再趕上司馬懿被曹魏的內部打壓,曹丕手下拿不出什麼領兵的將軍,而劉備這邊還有張飛、黃忠、趙雲,再加上諸葛亮,基本上還是劉備巔峰時期的陣容。

再看孫權。當時孫權手下和曹丕一樣,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黃蓋、程普、甘寧、淩統都先後病死。打下荊州的呂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魯肅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孫權和呂蒙在打荊州之前發掘出來的。

所以說,當時的劉備看見這種局面有點膨脹也是正常的。不過當時的吳蜀聯盟已經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實上當時的劉備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不打等過兩年趙雲、黃忠老了,蜀漢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孫權,那麼一定會打曹丕,而且還是劉備獨自對抗曹丕。

結果顯而易見,就算前期有優勢,北方兵多地廣,完全能耗死劉備,劉備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荊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來的地盤,劉備也守不住,最後只能退回漢中。





安優


導語:

東漢末年,漢室昏庸,先有十常侍亂政,後有董卓弄權,天下有能之士紛紛揭竿自立,起先以冀州袁本初最為勢大,後曹操於官渡大敗袁紹,至此北方以曹操最強;孫氏家族雄踞江東,已歷三代;劉備先與孫權聯合於赤壁大敗曹操,後奪取益州千里。從此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而後,劉備自領兵於益州,派心腹大將關羽率精兵屯於荊州,結果呂蒙白衣渡江、夜襲荊州,致荊州喪失,關羽身首分離。於是劉備一怒之下率大軍討伐東吳,最後慘敗,在白帝城託孤孔明。

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那他也就不會大敗,不敗也就不會亡,三國能否會有新的形勢?

01孫劉聯盟之間的諸多矛盾

孫劉聯盟即孫權與劉備的聯盟,主要目的是為了抵抗實力最強大的曹操,而孫劉聯盟與曹操交手的最經典戰役就是“赤壁之戰”了。

在赤壁之後,劉備佔據荊襄五郡,後又以龐統之計攻取了益州,從劉備攻取益州起,孫劉聯盟之間的矛盾便逐漸浮出水面,直到徹底分裂。

1、矛盾之一:勝利成果分配不均

赤壁之戰最大的勝利成果便是荊州的分配。

赤壁之戰中,在兵力上:劉備勢力出兵約兩萬人,而孫權勢力出兵三萬人;在勢力上:孫氏家族三代盤踞江東,深得人心,而劉備沒有根基,如浮萍般四處飄零。

由此可見,在赤壁一戰中,孫權一方出的力比劉備是要大的。

但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南方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而曹操仍佔據了北方的南陽、襄陽、南鄉,再加江夏一部分;出力最多的孫權只佔據南郡和江夏一小部分。(東漢時荊州本只有七郡,在三國時期劃為了九郡,多出襄陽、南鄉、武陵三郡)

後來劉備向東吳方面借取南郡之地,這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由來。此後劉備佔據五郡和江夏的一部分,而出力最多的東吳只佔據江夏一部分,由此生起矛盾。

2、矛盾之二:劉備方面攻取了益州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了益州千里,對於此事,東吳方面是有很大不滿的。

在210年(建安二十一年),周瑜就有意攻取益州,只是因周瑜突然病卒,此事才暫時未提。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周瑜認為曹操雖敗,但實力仍舊是三者中最強的,所以他們要趁曹操剛剛敗退,攜大勝之勢攻佔益州,然後吞併張魯,如此就有進軍中原的機會。

不過周郎的計劃沒有實現就病卒了,而之後劉備卻奪取了益州,且這件事情是不通過孫劉聯軍的,而後東吳方面屢次向劉備討還荊州卻不得,因此懷恨在心。

但這只是矛盾所在,不至於使兩方放棄合作,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才是導致聯盟分裂的主要原因。

02從一方壓力變成來自於兩方的壓力,孫權的自救之路

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強盛的一段時期就是佔據荊州和益州的一段時期。

當時劉備手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主要軍師,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主要將領,又打敗曹操佔據漢中,風頭一時無二。

而孫權在合肥一戰中被曹軍打敗,差點連自己姓名也交代在了那裡,張遼也於此戰威震逍遙津。所以東吳勢力看著劉備勢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自方卻屢次戰敗,孫權的心中對劉備開始恐懼。

於是在公元215年,東吳趁關羽攻取襄樊之際,派呂蒙暗襲荊州,殺害關羽。

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此之前,孫權曾意圖與關羽聯姻以維護聯盟穩固,而關羽卻以“虎女焉得嫁犬子”之由將東吳使臣轟了出去,因此孫權更是懷恨在心。

03劉備討伐東吳的幾點原因

劉備伐吳絕非僅僅因為關羽戰死的原因:

  1. 荊州之失:如果荊州還在,劉備可以益州為大後方,以漢中、荊州為前線,進可攻取魏吳、退可固守西川,所以荊州一失,益州方面積攢下的優勢就蕩然無存,因此劉備決心伐吳。
  2. 攻取東吳,與曹魏形成南北對歭的局面:荊州之失讓一直順風順水的劉備感到危機,孫權在一旁如如鯁在喉,所以劉備決心一舉攻取江東,然後與曹操形成南北對歭局面,以此決定天下歸屬。
  3. 孫權成為吳王,從大義方面,劉備需要討伐他:劉備一直號召的就是“漢賊不兩立”,但是一直以來的盟友卻成為了吳王,這是劉備所不能忍的,所以他有必要討伐孫權。

但劉備最後失敗了,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守將陸遜大敗,從此蜀漢勢力出現轉折點,由盛轉衰。

(陸遜)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結語:劉備若是不攻吳,局勢走向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當是時,曹操佔據北方,兵多將廣,又實行屯田,所以府庫充盈;孫權佔據東吳,已歷三代,得江東百姓擁護;而劉備佔據荊益,在軍事上常常主動出擊,多次大敗曹軍。

然而在荊州被奪以後,一切都變了,劉備伐吳失敗,蜀漢勢力開始由盛轉衰。

如果劉備不伐吳,是否能改變走勢?

在我看來並不能,因為在當時曹操的實力仍然是最強大的,但憑孫劉一方力量是決計勝不過曹操的。

而東吳奪取荊州已成定局,劉備自然與江東貌合神離,聯盟也名存實亡。只待蜀國的老臣逝亡之後,就再也無人能抵抗來自魏國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